重生大明当暴君 第127章

作者:画凌烟 标签: 穿越重生

  端王和惠王也全身冒冷汗。

  “还有端王和惠王,下面这些人真是太混账了,这明显就是王妃们干的,就说端王的王妃张氏,崇祯元年三月,逼死三位良家女子投井自杀,这简直就是毒妇!”

  “还有惠王的王妃李氏,崇祯元年五月,竟然私会一男子!真是岂有此理!”

  三位亲王被崇祯说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三位皇叔不必担心,朕会为你们做主的,朕已经安排好了,你们就风风光光迎娶蒙古公主吧。”

  三人互视一眼,现在田产也被没收了,连王府都被封了,接下来老婆也没了,回到北京城,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还能怎么办呢?

  皇帝只要想捏死他们,不费吹灰之力。

  端王连忙起身道:“臣多谢陛下垂怜,不甚感激。”

  惠王和桂王也起身道:“陛下圣明如日月,臣等感激涕零,一切凭陛下做主。”

  这思想工作就这么顺利的做完了,几乎是碾压似的逼迫三位亲王答应下来。

  随后此事便交给了礼部。

  而蒙古方面,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内喀尔喀部、朵颜也都已经准备好了人,正在送往北京的路上。

  这件事算是北方边防的事,联姻一旦顺利落地,大明与蒙古右翼的关系也算是进一步巩固了下来。

  北边的军事压力自然会小了很多。

  十二月二十二日,年关将近。

  礼部还有另一个工作:准备红包。

  这一次,崇祯自己从自己的内帑里拿出了一百万两。

  有二十万两是拨给文官的,有八十万两是给边军将士以及京卫的。

  这算是皇帝自己拿出来的钱,由礼部来安排分发。

  至于这一天,还发生了什么事呢?

  台州府临海县,锦衣卫出现在了陈家的家宅,破门而入。

  陈昭奇前脚得知弟弟被抓了,知道行踪可能会暴露,后脚锦衣卫就上门了。

  陈昭奇被带到了北京。

  但奇怪的是,他也不紧张,也不喊冤。

  似乎非常淡定。

  国内的局面并没有大风大浪,至少宗室案在两个月之内,不会有大的风浪出现。

  而陈昭奇还在路上,科举会考案也没有那么快就能把人翻出来。

  倒是有一件大事发生,辽东,袁崇焕按照之前孙承宗的大战略,已经开始筑造大凌河了。

  这将是一步重要的棋。

  萨尔浒之战,大明十万精锐全军覆没后,辽东重镇相继沦陷,努尔哈赤趁机崛起。

  此后大明在辽东被建奴摁在地上摩擦,毫无还手之力。

  天启二年,孙承宗自请督师辽东。

  自此,大明在辽东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略被搬上了历史舞台。

  什么叫稳扎稳打?

  以前的大明觉得自己很牛逼,动不动就大军出击,和建奴玩正面对战。

  但萨尔浒之战后,彻底震惊了整个大明朝,辽东诸多将领和朝中大臣都被打怕了。

  这才出现了高第去辽东后竟然直接将宁远、锦州放弃的奇葩局面。

  自此,明朝是闻建奴而色变。

  自孙承宗提出稳扎稳打开始,向来嚣张的努尔哈赤立刻就怕了。

  因为他最害怕的就是明军稳扎稳打。

  稳扎稳打就意味着双方进入持久战,持久战拼的是资源,你一个建州小奴盘踞着辽东,跟我大明拼资源?

  努尔哈赤非常心中,再这样稳扎稳打下去,他就挂了。

  他清楚,后来继位的皇太极也清楚。

  所以,皇太极最害怕的还真就是大明朝这么来玩了。

  那现在,袁崇焕就是这么玩的。

  大凌河,辽东重要的战略位置,自袁崇焕开始修城,盛京方面的建奴就坐不住了。

第158章 蛋疼的皇太极

  现在是十二月,正是隆冬腊月。

  可偏偏袁崇焕就从冬天开始修城了。

  这其实也是被逼无奈。

  他七月才到辽东,七月辽东又出现哗变,他以雷霆手段控制了哗变,随后开始整顿辽东一系列的军务。

  等整顿好军务,真要开始动手的时候,也已经进入十一月了。

  十一月的辽东,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节。

  按照后世的温度计的标准,现在大凌河一带,应该有个零下七八度,温度还可能继续降,晚上甚至零下十几度。

  为什么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袁崇焕还要修建大凌河城呢?

  因为它实在太重要了啊!

  萨尔浒之战后,大明溃败,战略全线退缩,只剩下辽西走廊一带,也就是山海关到锦州这狭长的一带。

  偏偏这一带,是关外入关的必经之地。

  于是双方在此后的十几年展开了你争我夺的拉锯战。

  自孙承宗提出了关锦宁防线后,天启年间,袁崇焕的宁远之战,将努尔哈赤打死,大明再一次将战线推到了锦州一带。

  这也让大明朝堂上的某些人看到了希望。

  于是层层推进的战略收到了认可。

  而大凌河城呢?

  它在哪里?

  为什么在这场双方角逐的游戏里如此重要?

  因为它在距离此时大明最前线的锦州城只有四十里的地方,它是锦州的卫星城。

  为什么锦州很重要,非要大冬天的修城呢?

  就是为了在这里建立战略缓冲地点,不要将所有的军事压力全部放在宁远城和山海关。

  而且大明现在的战略本身就是一步步推进,崇祯也没有给袁崇焕设置什么复辽的任务,让他安心在前线稳扎稳打即可。

  大冬天修城,建奴来攻打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也减少了军事压力。

  更何况,现在明军许多都有了大棉衣,粮食也比较充足。

  原本还在为喀喇沁部闹心的皇太极一听说丫的袁崇焕居然又开始在大凌河修城了,立刻更加坐不住了,连忙派大贝勒代善领兵三万去大凌河,千万不能让袁崇焕在那里修城。

  一旦大凌河城修建起来了,和锦州城相互呼应,就很难打了。

  建奴出兵三万的消息立刻传到了京师,朝堂上下震动。

  这下谁都来了精神头呢?

  言官!

  就是那帮御史和给事中。

  什么?

  建奴居然大兵三万压进,袁崇焕你是干什么吃的,你怎么能让建奴出兵呢!

  陛下,袁崇焕失职!失职啊!

  仅仅一天,御史们的奏疏就像山一样了。

  辽东的战局牵动起了每一个人的神经,因为它离京师太特么近了。

  京师的权贵老爷们总有一种被害妄想症,一旦打起仗来,就总觉得建奴要攻破山海关直逼京师了。

  眼下这局面,崇祯什么态度?

  没有任何态度!

  皇帝的随便一个小态度,就会被人无限放大化,然后搅动风云。

  所以没有态度,就是最稳的态度。

  修个大凌河城就把你们激动成这个样子,那朕现在还在蒙古草原上修建北庭府呢,怎么没见你们出来喊两声?

  皇帝没态度,不代表大臣们没态度啊。

  虽然刚刚成立了军委会,以后军国大事统一由军委会来统一调配,可大明的大臣们还不习惯啊,他们还保留着以前的那套习惯。

  战争来了,赶紧开始想办法,开始在后方瞎特么扯淡。

  仅仅三天时间,崇祯就收到了三十几个官员关于辽东战局的“高见”。

  看这些“高见”,有一种只要让他们上战场,几天之内就能让皇太极滚过来叫爸爸的错觉。

  十二月二十五日,崇祯召开了他的第一次军委会会议。

  内阁首辅兼辽东督师兼军委元帅的孙承宗,兵部尚书阎鸣泰,监察院御司使李邦华,英国公张维贤参加了这一次的军委会。

  大家得出了一个结论:该干嘛干嘛去。

  意思就是啥也不干,让袁崇焕自己去处理,后方粮草给足就可以。

  事实上,皇太极出兵三万气势汹汹杀来,根本不可能是要发动大规模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