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当暴君 第276章

作者:画凌烟 标签: 穿越重生

  “那赶紧让她先不要去北京大学教学了,接到宫里来,快去。”

  “是是。”

  王承恩刚要出去,崇祯又叫他回来了:“等等,先别叫宫里来,从宫里安排一些宫女去她的府邸。”

  “这……”

  “快去!”

  “是!”

  崇祯也是担心红娘一时半会儿无法适应宫里的生活。

  一边的周婉言看着崇祯,笑道:“夫君眉宇间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是不是夫君带回来的那位叫红娘的有了身孕?”

  “哈,婉言还真是聪明。”

  “夫君为何不将她接到宫里来呢?”

  “她一个民间无拘无束的女子,突然接到宫里来,怕是会不习惯。”

  周婉言笑了笑,露出洁白的贝齿,心里还是有些酸的:“夫君对女孩子可真是体贴入微呀。”

  崇祯回过头,突然亲住了周婉言樱桃小唇,周婉言完全没有反应过来,只觉得嘴唇间一阵温热,立刻心跳加速起来。

  老渣男都知道,女孩子吃醋的时候,不要说话,直接吻!

  一个吻不行就多吻一会儿,不给吻就用力一点吻住,直到被带到拘留所去,女孩子可能因为愧疚说不定就原谅你了。

  当然,皇帝不一样,更何况又帅又温柔的皇帝。

  周婉言脸都红了:“夫君,臣妾也没有生气,臣妾只是觉得夫君应该把人家女孩子接到宫里来,外面怪危险的。”

  “好,听你的,等过一段时间就把她接进来。”

  “夫君你在写什么,臣妾在一边看了半天没看明白。”

  “朕在做推导题。”

  “推导题?”

  “就是新政的一些推导,可能会引起的那些局势的变化,朕心里也得有个数才行。”

  “臣妾也听不懂,夫君不要太劳累了便是。”周婉言小脸蛋依然还有些微红,“秀英还找臣妾去看新款式的衣衫,臣妾先走了。”

  “快去吧。”

  周婉言走之后,崇祯继续再写。

  眼下宋应星的那一套方式获得了验证,他现在正在不断想办法改良小麦的环境,如果能在北方搭建起农业小生态体系,那时候粮食才真的会突飞猛进。

  崇祯也知道,一旦新农政有了效果,接下来不少人就伺机而动了。

  为了抢夺手里的政治资源,不少人将会表态响应新农政。

  这是好事,但也是坏事。

  好事当然是会大大促进各地新农政的全面完善落地。

  坏处是会有不少政治投机分子参与进来,有些人可能不会想着去真正做政绩,而是让下面的人做样子,谎报数据。

  总之,有机会的地方,总就会有人想办法取巧,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去降到最低。

  说来说去,李自成的班子还是太单薄了,还要再扩大啊!

  明年是新农政关键的一年。

  崇祯叹了口气,看着自己在纸上随心所写的各种东西。

  其实,想要全面改变大明的农业。

  有三个核心点:

  一、农税政策,这一点已经不必过多阐述。

  二、土地政策,这一点是农税之后,最关键的一点,就目前来看,真正的矛盾尚未触及,崇祯也在有意无意避开真正的矛盾,用一种切一刀子给一颗糖吃的方式,在慢慢玩。

  今年上半年,顺天府就出现不少地主在卖田了,那是因为顺天府和北直隶的某些地主感受到了来自朝廷巨大的压力。

  那些偏远的地方的呢?天高皇帝远!

  可一旦真正全面铺开,局面就要做最坏的打算了!

  这一天的到来,已经不远。

  三、生产力的革新,例如灌水技术,例如肥料集中生产配给。

  看了一会儿,崇祯便将自己写的撕碎了。

  不多时,毕自严便到了乾清宫。

  “陛下,这是今年冬季,朝廷预计税收统计,这是按照前年和去年,户部丈量出来的土地做出的预测。”

  毕自严将这份奏表呈递上来。

  大明朝的冬税一边十月底开始收,主要是收南方的,因为9月南方是收获的季节,十月粮食基本已经收割完,可以开始交税了。

  崇祯看完这份预测表,道:“就按照新政去收。”

  毕自严犹豫了一下,道:“陛下,臣心中还是有些担忧的。”

  “什么担忧?”

  “按照新政来收南方的税,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高很多很多,臣担心一是执行不下去,二是有很多人偷税。”

  “你且不必担忧,朝廷的政颁布出来,那就是天底下最大的王法,先去收,将不遵守的州县都上报上来便是。”

第344章 收拾吏部

  大明朝真正富裕的在南方。

  从唐朝灭亡后,关中一带的水系受到污染,河道堵塞,漕运体系被破坏,中国的经济就开始转移。

  黄河经济带逐渐没落,长江经济带崛起。

  到了南宋,南方在经济生产上几乎全面碾压北方。

  那么南方具体富裕在哪些方面呢?

  一、农业!

  南方有很多水稻,明朝时期北方的小麦每亩每年产量是3石(360斤),南方的水稻每亩每年可以达到5石(600斤),而且气候湿润,一年两熟。

  二、商业!

  南方有诸多河流,漕运发达,这是商业的基础。

  并且到了明末,南方已经出现了普遍鼓励商业的现象。

  要知道,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的根本,商人社会地位是最低的。

  他们的诸多行为与儒家中的各种理念是相互违背的。

  但是到了明末的南方,民间已经有很多人在讨论商业,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

  以前的商人家庭是不允许参加科举的,但是明末,商人家庭已经可以参加科举。

  例如徐光启的祖父,就是在松江府(上海)做生意发财的,赶上了隆庆开关的红利。

  朝堂上不少官员其实都是商人家庭出身。

  而明末的商税也是非常混乱的,如果一定要清理出来查,那简直没眼睛看。

  为什么崇祯一直没有动商税?

  商业的普及说到底还只是在南方,以东南为主,波及的范围不是很广,而农政的不合理,已经威胁到全国底层老百姓,已经到了不得不动刀子的地步了。

  凡是得一步步来。

  既然明朝真正富裕的是南方,那么南方要收税,肯定是比北方还要多得多的。

  夏季主要收北方的税,秋季到冬季之交,主要收南方的税。

  也就是说,这一次的税的数目,是非常有看头的。

  不过现在才九月底,大明朝收税可不是21世纪中国收税那么简单,收税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交代好毕自严该怎么做之后,崇祯也暂时没有把心思放在这件事上了。

  因为眼下还有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摆在面前要做,什么事?

  一、吏部的整治。

  二、辽东战略布局的完成。

  三、全国军政规划。

  为什么要整治吏部?

  河南一事,就是吏部不作为,吏部与地方知府勾结。

  吏部是人事部门,如果要粗暴定义管理,其实就是抓两样:一是人,二是钱。

  人事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权力,本身明朝的人事权是在皇帝手中,四品以上的官员都是需要经过内阁的。

  既然经过内阁,必然是需要司礼监来审批的,当然是皇帝点头。

  即便四品以下的,皇帝认为不合格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可问题就在于吏部的腐败不作为,这是天启朝的遗留问题。

  来年农政铺开,必然是要大力用人的,吏部如果不整顿,人才的任命会出大问题,这就是根源问题。

  至于辽东战略布局问题,其实框架已经搭出来了。

  只剩下辽东军的军政磨合、毛文龙的功成身退以及朝鲜北边的联军堡垒修建这三个小点。

  而全国军政规划,其实是关乎到以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全局的。

  具体牵涉到了目前的问题就是驿站系统的问题,也就是最近都察院吵翻天的陈子恺的事情。

  陈子恺的事情只是全国驿站问题的一个缩影,而全国驿站只是军政规划的其中一环。

  崇祯打算先把战略规划商定下来,然后从陈子恺这件事开始作为切入点,来一步步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