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119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第一百四十三章

  夷北军这边已经按照何殊旨意布置好后, 京中这才收到从快马送上京的急奏,不仅引起朝堂的高度重视,听说消息的京中百姓也对此议论纷纷。

  朝堂上的大臣们各抒己见,有人提议要遣使者议和, 有的主战, 提议要从其他地方调兵增援, 为夷北军增加武器等装备,要求夷北军务必要将蛮族联军阻挡在边境外等。

  看着主和与主战的双方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正宁帝再次深感庆幸, 要不是他有太子,肯定会被这群家伙成事不足, 败有事有余的家伙给带沟里。

  可是太子的谋划事关机密, 在结局未定之前,都不宜对外透露,正宁帝也就不好多说什么,只能摆出一副忧忡忡的样子, 任由这些大臣各种发挥, 再逐一驳回。

  时间久了,发现皇上除了按例下旨, 说些要求夷北军上下要全力备战,将敌人阻于大安边境外的套话外,一副不急不躁,仿佛稳坐钓鱼台的淡定态度, 不禁感到费解。

  虽然近几年没怎么与草原蛮族发生战事,但是大安因为深受其害, 对草原蛮族的贪婪与残暴, 都印象深刻。

  所以在听说这次是由草原深处的几大王庭, 组织近五十万的联军,打算合力入侵大安,有些大臣首先想到的就是议和。

  他们认为可以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助那些草原蛮族渡过难关,比被近五十万骑兵攻入大安,所造成的损失小。

  那些人没敢直说的是,还可以要人给人,反正皇上的公主多,其中有两位将要及笄,将要到适婚之龄。

  不过即便他们没有直说,皇上对他们那些提出议和的大臣,直接表现出十分不满的态度。

  “按说现在的朝堂已经被我们整顿得差不多了啊,怎么还有那么多的可憎之人呢?”

  继瑞王之后,又被庆王他们给带走一批人,朝堂上按说已经少了许多从前表现得十分活跃,给他添堵的人。

  他之前还在感慨,还是太子有办法,兵不血刃地肃清掉一大批人,让朝堂变得清静了许多。

  事实证明,那只是他的错觉而已,一旦遇上这种大事,跳出来的人依旧很多,那些心思算计依旧让人感到可憎。

  何殊对于这种状况早就有预料,因为朝堂是大安最顶尖的名利场,永远不缺那种醉心于名利之人。

  每逢朝廷遇上这种大事时,就是那些人从中发现机会,试图从中争取到一些什么的机会。

  换掉一批,上来另外一批,一时还能安分,不可能所有人都会一直安分。

  她能做的只能是尽量让那些换上来的,保持相对较为清白的身份背景,确定他们都是能做事,愿意做事的,比离开的那些正事干不好,还总爱找机会蹦跶的人强些。

  “不过是各有所图而已,父皇还没适应吗?反正以我们现在的实力,完全可以让他们的一切图谋都成空,不用被迫听从他们的建议。”

  想到先帝在时,好像经常出现先帝被迫依从朝臣建议的事,正宁帝的心情才好转。

  “适应归适应,就是觉得那些人太过烦人,朕都不想搭理他们,结果他们却愈发的来劲,朝堂上不驳了他们的奏请,还要在下朝后追过来。”

  何殊笑着安抚道,“父皇再耐着性子坚持几天吧,等到边关那边的好消息传回京里,那些人自会消停。”

  不过还没等边关传回好消息,朝堂上就发生一件大事,迅速转移了朝堂上许多大臣们的注意力,让正宁帝的耳根子清静许多。

  这就是翰林院大学士高崇礼主动奏请致仕一事,虽然早就生出急流退的想法,但他一直想要给自己留下一个更为体面退场。

  所以他一直等到将自己负责主持的一些重要任务,例如需要修撰的书,以及皇上分配的那些被篡改的典籍,都完成后,才毫无预兆的突然主动提出要告老还乡。

  依高崇礼的年龄,完全还可以在朝堂上奋斗个一二十年,以他的资历,也有机会争取一下宋太师去后,腾出銥嬅来的那个阁老之位。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在低调了半年多后,突然选择主动致仕,顿时在朝野内外引起诸多猜测。

  正宁帝却对此乐见其成,他早知道高崇礼作为宋太师的心腹,太子只是因为翰林院如今负责的事情,已经变得不那么关键,才会一直放任,没有抽出手及时处理掉对方。

  再加上对方在宋太师去后,一直表现得十分低调沉默,不再像从前,朝廷每每遇上什么重要事,他都会跟着宋太师,跳出来给他添堵,包括这次的蛮族联军将要入侵一事,他都没有跳出来发表意见。

  拿着对方请求致仕的奏折,正宁帝露出一个满意的笑容。

  “算他有自知之明,朕很喜欢这种可以好聚好散的结局,希望能有更多人效仿。”

  何殊笑着回了一句,“若都效仿,没人给咱们干活了怎么办?你忘了先帝朝时,某些大臣合起伙来用这种方式倒逼先帝的事?”

  正宁帝却不以为然地回道,“怕什么,皇儿不是早就准备的有储备官员吗,遇上像咱们爷俩这般大度的明主,是他们的机会,不知道珍惜,是他们自己的损失。”

  看着自我感觉良好的正宁帝,何殊笑着摇摇头。

  “儿臣记得父皇好像挺喜欢听这高崇礼讲经,他如今要致仕,您就不犹豫一下?”

  听到这话,正宁帝颇有些悔不当初地摆手道。

  “皇儿就别提那些前尘过往了,朕当初虽然不喜这高崇礼爱跟着宋太师蹦跶,但是考虑到人家是师生关系,就觉得他那也是应有之义,见他确实满腹经纶,才会对其多有赞誉。”

  “自打知道他在背地里跟着他的恩师做下的那些事,再想想这些年来,他竟能心不虚、理不亏地给朕讲史,朕就觉得这人实在可怕。”

  在何殊看来,这些简直是这些高官们的基本素养,她爹会觉得可怕,是因为他总对人性抱有过于美好的期待而已。

  才会在真相被揭露的时候,生出这种类似被愚弄、被背叛的愤怒与排斥感。

  “也是,那高崇礼这次算是做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

  当其他人还好奇与议论翰林院大学士突然致仕的事,与蛮族联军有关的话题热度大降时,何昌逸夫妻与左书意夫妻最为关注的仍是与合城有关的消息,殷切期盼着来自合城的家书。

  “我今天隐约听到几位上官议论,从皇上对合城那边所面临的入侵危机毫不上心地反应看,合城那边应该是已做好了什么万全准备,有必胜的把握,只是不便公开,才会一直态度模糊。”

  听到沈素月的话,其他三人的表情都缓和了一些,何昌逸点头道。

  “若是这样,可能还真是宫里对这场战争很有把握。”

  孟青竹接过话道,“宫里向来尤为重视百姓的生命安全,若合城存在被攻破的危机,想必当地衙门也会提前组织撤退,尽量避免伤亡损失。”

  连他们这些门下省官员都能看出上面的这些态度,地方官员对这种与自家仕途直接挂钩的考核指标,肯定也会尤为重视。

  “我娘他们这次回去后,本来就打算要离开合城,说不定他们现在已经离开合城,前往临海的定海水师大营了。”

  定海水营返航后,没听到主力大队再次出海的消息,那里绝对会非常安全。

  不过话虽这么说,一日没有真正得到合城那边的确切消息,这心里总会难免放心不下。

  直到半个多月后,据说一直在备战的夷北军,突然传出大捷的消息,让正觉人心惶惶的合城百姓都感到难以置信。

  因为他们既没听说据说多达近五十万的联军靠近边境的消息,也没见到据说一直在备战的夷北军正式拔营出征。

  结果他们这些老百姓前后紧张担忧了近一个月,直接得到已然大捷的消息,这确定不是夷北军糊弄人的虚报战功之举?

  虽然连合城当地的主政官员都忍不住生出这个质疑,可是出于对战功卓绝的夷北军的信任,倒也没人真这么认为。

  何况普通人都知道,就算要做戏,也不用撒下这个已惊动朝廷的弥天大谎。

  正当合城百姓感到一头雾水时,就看到夷北军的胡大将军带着人去了趟草原,带回大量反穿着蛮族联军服饰,自称是夷北军将士的队伍,相继从草原方向押回大批蛮族将士。

  合城百姓才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就是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人家夷北军真的已经直捣蛮族联军的大营。

  将近五十万的蛮族大军从内部瓦解,然后俘虏了一大批蛮族将士回来。

  虽然这波操作让人看着十分迷糊,想不通夷北军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毕竟可以确定的是,夷北军的主力大军始终不曾离开大营。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又传出夷北军的将士突袭草原深处的几大蛮族王庭,趁蛮族联军出征,后方防守空虚的机会,直接俘虏了那些王庭的大批王公大臣与其家眷。

  而这一切,都是夷北军遵照东宫太子下达的谕旨做的。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夷北军这次能以最小伤亡, 大获全胜,不仅俘虏无数,还成功将蛮族几大王庭同时攻破,堪称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让边境百姓高兴到相互奔走相告, 都对夷北军推崇不已。

  结果在这个风口浪尖上, 竟然传出夷北军这次是因遵照东宫太子的指示,才能取得如此令人惊艳的战绩,几乎让所有听说这个消息的人, 都感到心情有些微妙。

  皇上英明睿智、爱民如子的事实,大安百姓都已打心里承认, 毕竟他们对此有着切身经历与感受。

  可是太子, 还不到及冠之龄,就说他已拥有可在数千里外指挥夷北军,打出这么一场漂亮仗的本事,怎么那么让人难以置信呢?

  随着夷北军大捷的消息, 与夷北军此次是遵照太子制定的策略实施, 才能取得大捷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大安, 迅速引起士林与百姓们的热议。

  何殊当了十三年太子,这是第二次在大安范围内引起这么高的关注与议论。

  上次还是在正宁九年,太子提出税改方案,以及户部向东宫公开道歉, 坦承户部在过多年里,曾挪用东宫产业多少真金白银时。

  当时就有许多人猜测, 那税改方案应该是皇上为帮太子争取民心拥护, 巩固太子的地位, 为太子增加影响力,才会借太子的名义提出那场税改。

  后来的事实也表明,皇上的苦心没有白费,从税改方案中受益的广大底层老百姓,都对提出税改方案的太子感激不已,称颂他是位与皇上一样贤明的太子。

  在没有外人的提醒下,这些老百姓不会主动质疑什么,从来都是朝廷说什么他们信什么。

  可是这次竟然传出太子还具有在数千里之外,成功指挥一场大战,并完美获胜的能力,就让许多人就接受不了了,认为皇上实在是宠太子太过。

  为了强捧太子,不惜为太子抢占夷北军诸位将士的功劳,哪怕他们能够理解皇上一心为独子打算的想法,也无法接受这么过分的做法。

  于是朝廷在各地安置的建言箱,继初期的时常爆箱过后,逐渐冷清了数年,如今再次出现爆箱的火热现象。

  有许多文林中人,都直言不讳地指出皇上此举的不妥,认为太子最需要的是好好读书,多读书,得到更好的教导,而不是像这般,往他身上堆砌并不属于他的功劳。

  从长远看,这样做的结果,只会给太子留下隐患,与国无益。

  “哈哈,若非朕比这世上所有人都清楚,那些本就是你的功劳,绝对不存在朕为了捧你,强夺人家夷北军将士功劳的可能,看到这些人的苦心相劝,朕绝对会忍不住动摇。”

  或者说,若非他比所有人都更清楚太子的本事,看到这些可谓是众口一词的劝诫,他甚至会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干了那些让人大力抨击的操作。

  虽然这些早在何殊预料之中,但是看到那些人,尤其是那些文人的反应那么激烈,她也忍不住苦笑。

  “看来儿臣这些年的草包形象,可以说是已然深入人心啊。”

  正宁帝深以为然的点头,“是啊,之前让你在人前多走动些,言语多些,你总是不愿听,而且你完全可以让胡庆元在公开这个消息时,直接公开你的谕旨为证,让那些将军出面为你作证,为何却要这么拖着?给人留下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不好吧?”

  何殊却对此十分淡定,“儿臣这次采取的是欲扬先抑的策略,加重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印象,等到那些舆论发酵到一定地步后,再公开证人证据,更具可信力。”

  何殊想的是要趁此机会为自己立威,洗白自己此前在外留下的草包形象,同时也为增强自己在军中将士心中的影响力。

  世人往往都会对这种充满戏剧性的意外反转更感兴趣,印象也更深,何况是他们误会她没有真才实学,是在沽名钓誉在前。

  正宁帝还没有见识过欲扬先抑和事情反转,所具备的威力,听她说得这么有信心,只得三感慨道。

  “反正皇儿的主意向来多,希望你这次也能如愿得好。”

  与此同时,合城中的瑞王妃等人,已在处置好家当,收拾好方便携带的行李后,准备在近日出发前往临海府。

  瑞王妃虽然不舍,但也不得不忍痛辞去奇珍阁大掌柜的职位,与自己看好并推荐的继位者办好各种交接。

  这次将要一起出海的,除了何家与左家的家眷,还有早年跟着瑞王一起被发配到合城,又一起出海的其他几家家眷,彼此都是姻亲,关系很亲近的那种亲戚。

  大半家累少的人家,已选择在此前先行一步,先去了临海府。

  瑞王妃等人之所以没有急着走,一来是为办奇珍阁的大掌柜一职的交接事宜,二来则是因考虑到合城的形势问题。

  她担心自己若在城里正在流传着蛮族联军将要来袭,合城有被攻破之危的紧要关头离开,会加深城中百姓的恐慌。

  毕竟她是在合城拥有一定声望与地位,外人心中可以手眼通天的奇珍阁大掌柜,在别人看来,她肯定知道更多真相,而事实则是她虽然是某些信息传递的经手人,却没看过具体内容。

  不过在她看来,夷北军既然没有让官方组织百姓撤退,就意味着情况没到那么危急的地步,轻易撤离,只会给那些家境不宽裕的百姓增加压力和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