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明 第257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爽文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朱祐樘陷入沉默。

  事实上草原人犯边的事一直没少过,只是对朝廷来说损失不算太大而已。

  这些草原人吧,你派人去打他,他们跑得飞快;你不派人去打他,他们又跟苍蝇似的时不时跑过来嗡嗡叫,着实难搞得很。

  所以自从洪武年间起,朝廷就一直致力于在北方修筑沿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也致力于落实对北边的屯兵安排,最大程度上保证北地的安稳。

  要知道长城的存在意义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阻挡游牧民族南下,它还有着迅速传递消息、调集兵力、运送物资的功能。

  哪儿有敌来犯,马上就可以通过墩堡烽燧往其他地方传递消息,第一时间召集周围的士卒过去击退对方,极大地减少百姓遭遇重大损失的可能性,让北地的百姓不至于像宋朝那样大量流失。

  所以小孩子都能想到的事,大人当然不会想不到。

  朱祐樘把还是小小一只的太子抱到自己膝上,耐心地给朱厚照解释道:“坏是坏的,只是打仗这事儿不管大仗小仗都会劳民伤财,太平无事的时候我们绝不能轻言战事。不过若是他们南下进犯,我们肯定是要打回去的!”

  有人仔细地把事情给他讲清楚了,朱厚照是能听得进去的。他哼哼两声,气势十足地说道:“打回去!打得他们嗷嗷叫!”

  另一边,文哥儿傍晚下衙后去找老丘玩儿,顺便给他看李东阳写了序的《河西走廊》稿子。

  丘濬是看过文哥儿新讲章的,瞧见文哥儿和庶吉士们细化出来的河西走廊从汉到唐的发展历程,觉得还算不错。

  尤其末尾写到唐朝后戛然而止,只用寥寥几笔提到宋朝失去河西走廊这三百年里疆域一点一点缩小的厄运,更是令人忍不住警醒:即使他们的陕西行都司每年都耗费巨大,也是必须要守的,河西走廊绝不能丢!

  丘濬道:“可找到书坊开版了?”

  文哥儿道:“今儿才拿到三先生写的序,这几天就找人印出来卖卖看。”

  丘濬说道:“到时候拿几本给我,我送给朋友看看。”

  文哥儿自然连连点头,表示一定第一时间送过来。

  这事儿根本不用等到第二天。金生跑了一趟腿和书坊老板讲了这事儿,对方听说文哥儿有新书稿,立刻赶在宵禁前跑过来一趟,从文哥儿这边取走了稿子,一边开版准备印刷事宜一边去跑审查程序。

  有李东阳的序在前头,又有王家小神童的署名,这审查能通不过吗?肯定是能通过的!

  这都不用丘阁老特意去打招呼,底下的人抬抬手就放过去了。

  比之《成语词典》那种大块头,这本《河西走廊》只是薄薄一册,印刷起来可太简单了。

  瞧瞧这齐齐整整的庶吉士名单,瞧瞧这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内容,再瞧瞧这神童师徒俩的署名和作序,只要运作得当,绝对能大卖特卖!

  《河西走廊》印刷成书的事情基本敲定了,文哥儿也就安安心心地睡觉去。

  结果半夜外头下起了雨,起初还是小小地下,后半夜越下越大,算是秋末冬初的第一场大雨了。

  文哥儿早上醒来时天都放晴了,他走到门外瞅着竹叶上挂着的雨珠,只觉吸进肺里的空气都分外清新。

  他心情很是惬意,跟着他爹踏着被雨淋湿的长安街去上朝,幸灾乐祸地跟他爹编排朱三岁:“也不知道太子殿下起来后会不会哭鼻子。”

  这么一场大雨砸下来,沙池里的“河西走廊”怕是已经毁于一旦了。

  朱三岁今天清早或遭遇有生之年最大的打击(虽然他的有生之年只有区区两年零小半个月)!

  王华瞥了乐滋滋的文哥儿一眼,告诫道:“你在太子殿下面前还是要注意一些,别跟平时一样胡闹。”

  这小子乖巧的时候很乖巧,真要气起人来那也是无人能比。

  都说伴君如伴虎,太子年纪再小那也是太子,真把太子气狠了可不会因为他才六岁就没事。

  文哥儿道:“我从来不会胡闹。”

  嘲笑太子哭鼻子这么过分的事,他怎么会做呢!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文哥儿快快乐乐地进宫去,抵达朱三岁住处一看,朱三岁果然趴在栏杆前泪眼汪汪地看着被大风大雨冲得乱糟糟的沙池。

  文哥儿已经在心里乐了一路,看到眼里噙着一泡泪、瞧着格外可怜巴巴的朱厚照后立刻敛起眉梢眼底的笑,一本正经地走过去喊了声“殿下”。

  朱厚照瞧见文哥儿来了,马上难过地说:“下大雨!没有了!”

  祁连山,没有了!

  河西走廊,没有了!

  文哥儿替朱厚照把脸上的泪珠子擦光光,领着他走到沙池边,让他近距离看清楚已经看不出原本模样的“河西走廊”遗迹。他说道:“殿下辛辛苦苦堆出来的祁连山没有了,所以现在很难过是吗?”

  朱厚照听文哥儿这么问,鼻子顿时又开始酸酸的。

  “难过!”

  朱厚照说话时都带上了鼻音。

  文哥儿蹲下和他说话:“殿下只是花了小半天把它堆出来,看见它被毁了尚且很难过,许多百姓遇到天灾人祸时家毁人亡会比殿下难过千百倍——有时候一场连月不歇的大雨,就能冲毁他们的房子和庄稼,到那时他们可是真的没房子住、没粮食吃、没衣裳穿。”他摸着朱厚照光溜溜的脑壳说道,“陛下是天下人的天子,殿下也是天下人的太子,将来遇事须得更悯恤百姓才是。”

  朱厚照本来是不懂什么天灾人祸的,现在看着一片狼藉的沙池,懵懵懂懂地懂了那么一点。

  当然,也只有那么一点而已。

  朱三岁气呼呼地骂道:“大雨,坏!”

  文哥儿也没有非要给三岁小娃娃灌输爱民如子的观念,而是相当同仇敌忾地跟着朱三岁骂起这场坏雨来。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我怎么会嘲笑朱三岁

  文哥儿:哈哈哈哈哈哈哈

第218章

  雨后玩沙子别有一番趣味,微微湿润的沙子甚至更好塑形,文哥儿也不嫌粘手,带着朱三岁堆了半天沙子堆了个没有城池的河西走廊出来。

  “殿下想好打下河西走廊后要怎么办了吗?”文哥儿看着自己的杰作非常满意随口考校起朱厚照昨天留的功课来。

  “建城池!”

  朱厚照不假思索地回答。

  文哥儿笑着问朱厚照:“殿下还记得在哪里建城池吗?”

  朱厚照看了眼地形回忆了一下昨天他们堆出来的河西走廊,凑到祁连山下指了四个位置。

  他记得的四座城池就建在这四个地方!

  文哥儿拿着树枝在湿润的沙土上写下四个城池的名字: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汉武帝打了半辈子的匈奴,在送走了孤军深入敌后的霍去病、送走了花了十三年往返西域的张骞之后,终于在他四十四岁那一年的十月亲临靖远黄河向西远眺。

  “那时候和现在一样是十月正是秋末冬初的好时节,天气应该不算太冷也不算太热黄河边上应该有猎猎的风吹来。”文哥儿给朱厚照描述了一下当时的场景,“他已经失去了很多倚重过的臣子,可是他不打算放慢脚步,他站在黄河边上眺望西北亲自为这四个城池取好了名字。”

  朱厚照想想着自己将来哪一天也能站在黄河边上西望心情就莫名澎湃鼻端仿佛也已经嗅见了黄河浪涛拍起来的水汽。

  哪怕黄河的水是黄黄的那浪涛也一定很白扑面而来的水汽肯定也是清爽沁凉。

  他以后一定要去看黄河!

  两个小孩对看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底的渴望。

  文哥儿本来讲得自己也挺心向神往结果一看朱厚照那熠熠发亮的眼神儿顿觉又坏事了。要是朱厚照以后一天到晚想往外跑岂不是要成他的锅了?

  不成这可不成,他可是个好孩子,从不怂恿别人家娃到处乱跑。上次一不小心祸害了元思永,他心里头就很过意不去,第一时间跑去劝下了。

  眼前这个小娃儿可是太子,他要是想到处乱跑,满朝言官怕是要哭倒紫禁城。以后他可是要去当御史的,怎么能早早把同僚得罪光?!

  不应当,这不应当!

  文哥儿开始危言耸听:“黄河边上危险得很,没什么好去的,每年都有爱凑热闹的人跑去看浪花,结果被卷进河里丢了命!”

  朱厚照半信半疑:“这样的吗?”

  文哥儿道:“当然是这样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咱可不能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去。它也坏得很,就算我们不靠近,也时不时会改道或者决堤什么的,冲毁不少屋舍和良田,比大雨还厉害!”

  朱厚照一听,这比大雨还坏,顿时跟着骂道:“坏黄河!”

  文哥儿把朱厚照忽悠过去了,继续和朱厚照讨论怎么经营河西走廊的问题。

  朱厚照把自己昨天和谷大用他们讨论出来的困局告诉文哥儿。

  西北没有人,根本没有人,他没有办法解决!

  文哥儿道:“确实没有人,而且那边的土地很多都没开垦,很多地方根本没有栽种粮食的习惯。所以就算拿下了河西走廊,汉朝也想了很多办法、花了很多年才真正把它掌控在手里。”

  朱厚照认真着文哥儿说话,仿佛拿下河西走廊的是他自己似的。听文哥儿说要花很多年、想很多办法,他立刻迫不及待地追问:“什么办法!”

  文哥儿道:“汉朝有位叫赵充国的老将军曾经三次向朝廷上书提出要在河西走廊屯田,他认为应该让士兵‘化剑为犁’,在河西走廊开垦荒地、种植粮食。等荒地都化作良田,自然有人愿意长久地在那边定居。”

  化剑为犁这个词让朱厚照一下子注意上了。

  本来他觉得拿剑很厉害,听到这个词儿他顿时觉得拿犁也很棒!

  尤其是文哥儿还给他描述一下,说这些士兵虽然出身微贱,祖上没有什么显赫声名,自己算不得什么大人物,也不懂得什么时势与大局,甚至连他们马革裹尸归来时也没有人会记得他们的姓名,可他们在国家有需要时可以提剑杀敌,太平无事时又可以躬耕田亩!

  朱厚照听得由衷夸道:“化剑为犁,特别厉害!”

  事实上明朝在边境也用的是这种“化剑为犁”的边防屯田法,包括陕西行都司在内的五个行都司都是军屯为主,出身军户的人把家眷都带到驻地去,从此在驻地长久定居。

  他们遍布陕西行都司、辽东行都司这些荒凉苦寒之地,一代接一代地辛勤耕耘,一代接一代地戍守边关。

  许多古人想出来的老办法,至今仍有许多地方在沿用,而且十分有效。

  像边防屯田之法自汉朝大规模开始施行,到东汉末年曹操等人依然在效仿,到了明朝更是直接设立军籍,要求军户必须世世代代派人从军,少了一个就必须补上一个!

  文哥儿道:“除了屯田以外,汉朝还鼓励商贾在长安和西域之间往来,随着四座城池逐渐有了百姓定居和商贾落脚,河西走廊自然也随之繁荣起来,逐渐成为了后人口中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朱厚照捕捉到新名词,好奇地复述了一遍。

  文哥儿道:“外邦人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养蚕,或者说不会把蚕蛹变成丝绸,所以我们的丝绸在外邦可以卖出很高的价格,商贾们都爱把丝绸带去外邦卖,再把他们那边的好东西换回来。等明年开春我可以带几只蚕宝宝给殿下养养看,就是不知道殿下会不会害怕。”

  对于害不害怕这种问题,朱厚照自然是想也不想地道:“不害怕!”

  文哥儿道:“过两天我们还可以搞个小小的‘丝绸之路’,看看殿下能从西域带回什么东西。”文哥儿给朱厚照介绍起来:“当时的西域可是有许多好东西的,比如汗血宝马!”

  据传汉武帝早些年曾经通过《易书》得到一个预言,说‘神马当从西北来’。

  一开始汉武帝从乌孙国得到一匹跑得很快的马,觉得这就是传说中的神马了,于是这匹给乌孙马起名为‘天马’。

  结果等到张骞从大宛带回汗血宝马,他才发现乌孙马根本不算什么,又把‘天马’的美名挪给了这种真正的千里马!

  文哥儿特地给朱厚照讲了讲这种“天马”的特点:“汗血宝马,流出来的汗看起来是赤红的,还可以日行千里!”

  朱厚照听得心驰神往:“汗血宝马,孤也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