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汉武帝比命长 第143章

作者:元月月半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爽文 穿越重生

  “这话怎么说的?食/色性也。”卫莱道:“换作我也不一定能把持住。”

  刘彻:“那是你,不是朕。朕以前什么样的女人没见过。”

  “鲜嫩的就像这朵花儿。”卫莱拿起案几上的鲜花。

  刘彻气笑了:“为了气朕,你想的还真周到。”

  “是你想多了。这朵花是据儿刚刚送我的。”卫莱朝卧室努一下嘴,“婉婉说鲜花使人心情愉悦,正帮我布置卧室呢。”

  刘彻霍然起身:“她这是什么毛病?每年鲜花盛开,她都来这么一出,弄得群臣以为朕擦了胭脂水粉。卫婉,卫婉,出来!”

  “这次没有弄一屋子都是。”卫婉推开门,露出头来,“弄得哪儿都是我也觉得挺俗气。我就在浴室放一束,洗漱室放一束,榻两侧各放一束——”

  “这些还少?”刘彻道:“你,你给我把榻两侧的扔了。不舍得扔就放含光殿,否则朕替你扔。”

  卫婉撇撇嘴,“小心眼。”抱着花,拉着弟弟,“据儿,咱们走。父皇根本不懂欣赏。”

  “父皇根本不懂欣赏。”小太子学着他姐说完还哼一声。

  刘彻顿时想揍他们,“不准放据儿房里,他太小,熏得他脑袋疼,他也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卫婉也不敢往她弟弟房里弄。花瓶里有水,小太子晚上渴了,能把花扔了,抱着花瓶喝。

  “不去!”

  卫婉甩给她父皇一句,就往凉风殿去。

  刘彻放心下来,转向卫莱:“这么多年你还不信朕?”

  “你信我吗?”

  刘彻:“朕怀疑过你吗?你让朕种棉花种玉米,让朕酿酒造纸办军校,朕哪样没做?”

  “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卫莱白了他一眼,“长安城人口增加这么多,不是棉花和玉米的功劳?你就是个傻的,也会去做。”

  刘彻:“你不让朕修建章宫,朕不也没修?”

  “还没到时间。”卫莱道:“离你上辈子修建建章宫还早不是吗。”

  刘彻服了,“两个孩子你还有空琢磨朕?你说是不是再生一个?”

  “生?”

  刘彻点头:“你看,再给据儿生个妹妹。”

  “你说生什么就生什么?”卫莱瞥一眼他,“万一是个弟弟呢?”

  刘彻摇了摇头:“不可能!”

  “那你有没有想过,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正好能照看过来,再有个小的,你是委屈婉婉,还是忽视据儿?”卫莱又问。

  刘彻:“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回头让他住哪儿?”卫莱又问,“据儿这么小,就让他搬出去,你也不怕他学坏,长歪了?”

  这话让刘彻面露迟疑,“那就过几年。”

  “过几年我多大了?”卫莱再次提醒他,“高龄产妇,我还生得出来吗?”

  刘彻想挠头,“早知道——”

  “你确实早知道,要不是怕坊间议论声太大,民心不稳,据儿这会儿可能刚刚出生。”卫莱白了他一眼,“我看你是安逸的日子过久了。我给你找点事做吧。”

  刘彻瞬间顾不上想孩子,身体后移,一脸的警惕,“你又想做什么?”

第104章

  (我和汉武帝种田);

  卫婉气笑了,

  “我还能做什么?”

  刘彻想想,办了军校,棉花玉米种遍中原大地,

  辽东那边也在不断地往东北移动,齐鲁大地受黄河水患影响严重的百姓也陆续搬到别处,

  还能有什么事。

  刘彻实在想不出来,

  “那你说吧。”

  “窦婴致仕,听说现在丞相是公孙弘,

  公孙弘也不小了吧?”卫莱问。

  刘彻微微点头,“六十多了。怎么了?你觉得他年龄太大。”

  “汲黯、司马相如他们也不小了吧?”卫莱又问。

  刘彻被她问糊涂了,

  “你究竟想说什么?”

  “韩安国也有五十了吧。还有在边关的李广,

  也可以退休了,

  对吧?”

  刘彻:“朕可以说不对吗?”

  “不可以,我说的是实话。”卫莱笑眯眯看着他:“再过几年是不是又将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刘彻挑起眉头:“这点不用你操心。”

  “还让各郡国举荐?那才多少人。”卫莱摇了摇头,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选拔?”

  刘彻:“公孙弘、东方朔等人不就是朕自己选拔的。”

  “不一样。我指的是考试。”卫莱说。

  刘彻没听懂,“全国人才都召集到京师,朕出题?”

  “那样太劳民伤财。可以先在乡里举行小孩子的考试,

  那些孩子取得名次,

  朝廷给他们俸禄。也不用太多,

  否则肯定会被乡绅地主给抢去。过个两三年在各郡县再举行一次,

  参加的人就是取得名次的那些。郡县考完,来年再来京师参加最后的考试。届时他们来京的费用由各郡县承担。”关于科举考试,卫莱已忘得七七八八,

  就挑自己记得的说:“你若怕各地官吏不上心,就把这一点放到政绩考核里面。你看呢?”

  刘彻想想,越想越觉得可行,“寻常百姓家也能出头?”

  “是的。你现在让各郡县举荐人才,

  都是他们认识的。那些人不是富户,也是他们的幕僚党羽。有真才实学的,他们舍得往京师送?”卫莱问:“不是旁人,就说东方朔那一次,得有几十乃至上百人吧?到头来能用的屈指可数。你搞我说的那种考试,一次就有五六十人。前十来名留在朝中,其他的派到地方,往后你也不用再担心无人可用。”

  刘彻听她说的头头是道:“你们那儿也是这么选拔人才?”

  “我们那儿也是考试。”卫莱道,“寻常百姓的家孩子要想出人头地,也只有考试一条路。可惜有些地方想考都没法考。”

  刘彻:“为什么?”

  “制度啊。比如同是长安的小孩,住在太学周边的不需要考试,可以直接上太学。太学招够了,就不会再要其他地方的小孩。不够才会往外招。这样一来有钱有权的都往太学周边挤,太学不愁没人,就再也不用对外招生。那些孩子怎么办?家里有钱的,可以换个地方,没钱的只能听天由命。”顿了顿,“听说那些地方,每年招生季,都有孩子的父母急的发疯。”

  刘彻明白:“难怪你说百姓家的孩子要想出头,只能通过考试。没了考试,也和朕现在差不多,满朝官吏世家大族出身的占了将近七成。这还是朕下了几次招贤诏的结果。十年前更甚。”

  卫莱忍不住笑了。

  “这话很好笑?”

  卫莱突然想起一件事,“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对仲卿颇为苛刻,很是同情李广,是不是因为他们都是出身名门,骨子里看不上我们这些人?”

  刘彻不曾看过,也不知具体写的什么:“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那考试的事你打算怎么办?”卫莱问。

  刘彻:“别说贫苦百姓,就是有钱的商人子弟,识字的也不多。你的办法是好,朕没人。”

  “这点好办。今年再让人去各地找一些孤儿,教他们四书五经治国之策。”卫莱道:“挨着军校建一所文科学校。这时你再让各郡国举孝廉,前面加一条有三年乡村授课经验优先录用。

  “他们懒得去做,你也不用担心,朝中有公孙弘,大将有仲卿,他们能撑到那些孤儿成长起来。三年后,你再对外放出消息,那所学校不是军校,而是类太学一样的学校。”

  刘彻想想,“何必这么麻烦,扩建太学——”

  “太学里面都是什么人?”卫莱不得不打断他的话,“官宦子弟。孤儿进去还不得被他们给欺负死。你是希望他们忠君爱国,还是希望他们将来长大了一个比一个脑子不正常?”

  刘彻拍拍额头:“是朕考虑不周。”

  “各郡国每次举孝廉都有奖赏吧?”卫莱问。

  刘彻:“口头嘉许算吗?”

  卫莱真想送他一记白眼,“往后每郡县赏他们一百本《论语》,每里至少一本。”

  印刷厂并没有这么多书,刘彻得安排下去,然后建学校,找孤儿,再然后把书发往各地,连同举孝廉的诏书。

  这一桩桩一件件,足够他忙到明年这个时候啊。

  “陛下,陛下……?”

  刘彻循声看去,黄门在门外伸头缩颈,不敢走近,端的是怕打扰他们。

  “何事?”

  黄门这才敢进来:“主父偃求见。”

  “他怎么跑这儿来了?”卫莱奇怪。

  黄门道:“启禀皇后,奴婢不知。他看起来挺急的。”这句是对刘彻说的。

  刘彻点点头:“朕知道了。”

  “出什么事了?”卫莱随口问道。

  刘彻道:“有人告他受贿。主父偃大概听到了消息,或者察觉到了,才这么急着找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