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重生升职记(月光蓝莲) 第210章

作者:月光蓝莲 标签: 穿越重生

  九福晋纳喇氏闻言松了一口气,虽然诺敏一直都不怎么插手自己儿子后院的事情,可对于这个时代而言,普通的后院女人和自己孙子的额捏,那是两种人,九福晋纳喇氏怕呀!就怕因为肚子,柳氏得到诺敏的看重。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古代贵女尤其是嫁给的还是皇子,九福晋纳喇氏也没想过什么“一生一世一双人”,更没有想过小妾没子嗣的事情,那永远不可能,除非男人自己那方面有问题。

  只是这有小妾和小妾有孩子的事情,却是不同的。

  九福晋纳喇氏还是有一些自己的小算盘的,妯娌三福晋舒穆禄明玉的经历是可以稍微参

  以稍微参考一下,成亲的前几年,诺敏是不会插手儿子后院,但等几年后诺敏还是会指人进府。而这,已经算是这个时代的好婆婆了。

  三福晋舒穆禄明玉那是运气好,大选出身的西林觉罗氏和戴佳氏生得都是女儿,九福晋纳喇氏可不觉得自己有三福晋那样好的运气。现在自己已经有了嫡长子,与其到时候被动,还不如先让一个家世不怎么样,并且也不算是宠妾的小妾怀孕生子。

  一来是显得自己贤惠,二来也是好拿捏,三来也是先把位子给占了。

  皇子也是要脸的,总不可能真纳一百个小妾。至于日后会不会被这个小妾翻身做主人,那就要看各自的本事了,也不是人人都能逆袭成功,逆袭几率普遍来看并不高,李四儿那是个例。

  儿子小妾怀孕的事情,倒是让诺敏突然想起另外一件事来,等打发走了两个儿媳妇,诺敏召来紫苏问道:“前段时间的事情查得如何?”

  “回主子,如今已经确定钮祜禄庶妃和惠正皇贵妃以前的大宫女珊参有联系,只是具体的事情还未查清楚。”紫苏低着头小说的说道。

  “可查到珊参背后之人?”诺敏问道。

  虽然诺敏是重生者,但重生者又不是神,那会什么事情都知道。

  再加上所谓的“蝴蝶效应”,这辈子和上辈子不同的事情,多着了。

  最初珊参跟着惠正皇贵妃也就是大钮祜禄氏的时候,诺敏以为珊参是惠正皇贵妃的心腹。然而等惠正皇贵妃薨逝后,珊参作为贴身的大宫女却并未受到清算,好好的活在内务府,这让诺敏一度认为珊参是皇上的人。

  钮祜禄氏一族是势大,但在那种情况下他们是不可能保下珊参,一来是太显眼,二来是其他人也不是吃干饭的。

  然而后面诺敏却发现恭妃也就是小钮祜禄氏入宫后,明明珊参没在承乾宫当查,恭妃却极度信任珊参。据诺敏让人调查出来的结果,很多事情恭妃都会咨询珊参的意见,显然是将珊参当成了自己人,而且还是信任度非常高的那种。

  现在恭妃薨逝后,另外一个钮祜禄氏入宫,也去联系珊参。

  这就让诺敏有些不解起来。

  这珊参到底是什么人?

  她背后到底站着的是谁?

  亦或者是她是几方钉子?

  还是她是某些人推出去的“靶子”?

  毕竟珊参实在是太显眼了,只要在皇宫有些资历的人都知道,珊参曾经是惠正皇贵妃的贴身大宫女。这样的人,在惠正皇贵妃和恭妃接连薨逝后,没有受到清算,还好好在内务府活着,没有猫腻才怪!

  紫苏摇了摇头“并未查到。”

  “钮祜禄氏一族虽然势大,可他们还没有大到那种程度,尤其是皇上可是清洗了好几次皇宫,可珊参依然好好的在内务府,本宫不信没有其他原因。要知道当年伺候惠正皇贵妃的其他奴才,除了几个在殿外伺候的粗使的外,其他人早没了。让人继续查。”诺敏嘴边勾起一抹寒意来。

  “是!”紫苏应道。

第425章 国库借银

  一直到闰四月底皇上才从江南回京, 不过也没在京城呆多久,十几天的功夫又领着人去了塞外。

  然而这一次巡塞外皇上的心情却并不美妙。

  因为理郡王胤祦突然朝天捅了一个“大窟髅”出来。

  七月壬申, 淮安、扬州两郡突发大水, 雨后洪流河岸决堤千里直下,许多地方成为泽国。

  这事是大事,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 对于朝廷而言算是习以为常, 反正从古至今每隔几年都会来一次, 甚至于某些事件一年来一次都是有的, 官场上的老油条都习以为常。

  按照正常流程, 按照旧例赈灾便是, 之前都是如此处理, 但理郡王却突然上了一本奏折,皇上看了大怒。

  很厚一本,具体写了什么没人知道, 而且更奇怪的是, 皇上看了虽然大怒,但却并没处罚理郡王,也没有说什么, 而是留中不发。

  当然如此一来皇上自然也没有了在塞外游玩的兴趣, 直接原地启程回京。

  在朝堂上“留中不发”的奏折很是让人玩味!

  意思是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

  一般这种奏折都是戳到皇上心里,但是却不好或者是不能对外公布的事情。

  于是很多人私底下都在打听,理郡王到底上奏了什么, 竟然能让皇上突然改变行程。

  要知道之前淮安扬州两郡突发大水的事情,都没有能让皇上改变行程,只是让留在京城管事的皇子和大臣按旧例赈灾。

  不过皇上从塞外回京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时间还不短,怎么也要半个月,这就让某些神通广大的大佬们打听出了一丁点的消息。

  对于官场上的人而言,一丁点消息就足够了。

  理郡王竟然向皇上奏请追缴国库欠银。

  哪怕这消息只是小道消息,并未落实,但是也犹如在热有锅里浇了一碗冷水,瞬间整个大清朝都炸开了锅!

  没办法不炸开锅。

  要知道这国库欠银和大臣借款是两个概念。

  国库欠银有很多种,大臣借款只是其一,比如八旗借支兵的饷银也是借了国库没还的欠银,但这和大臣个人借款又不一样,属于一个集团借款。

  胤祦之前说的国库欠银有三千万两,并非单指大臣个人借款,还包括其他借款,而那些其他借款就包括了大清方方面面的人,差不多只要稍微有点名气排的上号的人都会牵扯其中。

  另外上辈子爆出这事是在康熙五十一年,曹寅死后,很多人都眼馋着江宁织造的位子,意图谋取,一旦这些人上位,那第一件事情就是和曹家接交好江宁织造的各项事务,但皇上心知肚明,知道因为接驾曹家向国库借了几十万两银子,这要是一查,曹家铁定凉凉。

  因此皇上为保全曹家的江南家产,免遭搬迁的损毁,特命曹寅之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两年后曹颙病故,皇上又亲自主持将曹寅的四侄曹罟坦矗尤瘟私斓闹拔瘛M被噬嫌秩貌芤拇缶俗铀罩葜炖铎愦蛊氩芤暗目骺铡�

  但当时胤礽还未二废,胤礽还在疯狂的报复那些导致他一废的人,所以朝廷上的气氛空前紧张。再有江宁织造那么大一个肥缺位子谁不想要,很多人都出手了,于是被捅出了国库欠银的事情,结果导致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上辈子皇上明知道这事,却一直都做睁眼瞎的原因,牵扯太大。而且之后马上就是二废太子,紧接着所有人都盯着新太子人选的事情,国库欠银又被拿出来当做相互攻击的理由,把事情搞得更复杂起来。

  皇上当时年纪大了,胤礽被废后,还要考虑接班人的事情,他要为大清负责。胤礽被废之前,皇上是真心没考虑过这事,自然现在抓瞎了,没那心情和精力管其他事。再加上国库一直有钱,因此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关国库欠银的折子都留中不发,并且叮嘱曹李两家速度补齐亏空。

  所以不是诺敏黑雍正,在康熙朝雍正还真没怎么追讨回国库银子,当然也不能抹去他的功劳,雍正干的其实是节流,欠款他是没追回来多少,但借出去的银子,尤其是那种没啥正当理由要借大笔银子的,雍正坐镇户部后却少了不少。

  其实自从削藩之后,大清国库一直都不缺钱。

  现在国库都还有四千多万两的银子,只要不上大项目(比如修宫殿群,

  宫殿群,战争),暂时是不会有财政危机的。

  那有人要说了,之前不是说理郡王胤祦说要不是他卡的严,现在国库恐怕一千万两银子都没有,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并不是,胤祦说的是当年这一年国库还结余的银子,并没有算往年国库剩下来的银子。一般都是要到年末的时候才会清单国库所有的银子,平时说的都是一年的收入和支出,是不会加往年的数目上去。

  大清国库一年的收入这几年在一千八百万两到两千万银子之间波动,然后不算大臣借款的支出,就是正常的朝堂各处支出一年在一千万两银子到一千二百万两银子之间,每年基本上都能剩余几百万银子。

  按理说大清的财政收入还算健康,基本上皇上修建了畅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也没拖垮大清财政,每年都有剩下来的银子入国库旧库存起来。

  但胤祦给皇上做了一个对比表,上面记载了这几十年来大臣向国库借款的情况,就算有胤祦卡着,有些借款胤祦也不得不批,比如皇上南巡江南曹家要接驾,人家没钱向国库借钱,胤祦自然不能不批,不然让皇上去江南住哪里?

  因此每年大臣借国库的钱,是逐渐上升,毕竟上有zheng策下有对策,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会动脑子,借口理由什么的总是能想出来的。

  到现在国库每年的年末的结余,已经从最初的一千万两变成了只有二百多万两,总借款已经超过了三千万两银子。

  胤祦在奏折里写到,自从皇上给了恩典后,国库就只有往外借的没有人主动来还的,随着满人和官员越来越多,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国库的银子迟早有一天会被借空,甚至于胤祦在上面大胆的预测在这么下去恐怕五十年后国库就会一个铜板都没有。

  到时候要是发生了天灾人祸,那大清怎么办?

  他还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灭亡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朝皇帝和国库没钱,钱都在大臣和豪商上手。

  要知道大清入关后可是查抄了不少以前大明朝大臣豪商的家,知道他们有多有钱,光一个国丈家就查抄出来五十多万两银子,在京大臣豪商后来被大清抄出了七千多万两白银,可大明朝的国库却一两银子都没有。

  原本全国各地都一直有反大清的势力存在,到时候这些人还不趁机来一次大造反才怪,到时候大清江山真的会危矣。

  胤祦并非是危言耸听,他列举了各种数据,尤其是每年增加的借款数,以及每年国库收入的数据。另外还有就是钦天监那边记载的天灾数据,想要国家统治长治久安,就必须要留下一笔能够应付任何灾难的银子才行,而大清太大每年不是这里出事就是那里出事,那笔特殊银子根本就不能挪用。

  这本奏折,胤祦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来写的,并且列举了很多数据,只单看,不去一条条细品的话,没人能从里面挑出毛病来,就连皇上也不行。

  清朝其他皇帝的性格,诺敏不清楚,但当今皇上的性格,诺敏是清楚的。

  典型的被害幻想症患者,而且还是晚期异常严重的那种,尤其是在索额图死后,更加重了。

  加上又是满人皇帝,对于汉人就算是再信任也总会忌惮两分,皇上是不信汉人的,至少不会完全信任。

  但作为一个皇帝,皇上也有自己的通病,就是希望大清江山社稷能一直延续下去,所以他南下江南各种屈尊降贵的作秀,目的就是为了让汉人接受他的统治。

  如此一来,胤祦的这本奏折所说之事,就正好戳到了皇上这三点上。

  三千多万两的借银,这些大臣想要做什么?

  皇上可不会相信,这些银子全部都被拿去存着或是拿去享受去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也是让皇上最心惊的是,这其中汉大臣也借了不少,加起来足够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开销。

  国库没银子,大清五十年后要亡?

  开什么玩笑!

  也正是因为如此,皇上才大怒。

  因为他觉得这事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威胁到了他的人身性命安全,威胁到了大清江山社稷长治久安的大事。

  但凡是威胁到自己生命安危的事情,皇上总是会比其他事情更积极主动。

  擒拿鳌拜如此,削三藩如此,将索额图下狱活活饿死也是如此,这一次自然也不会例外!

第426章 流言蜚语

  胤祦的奏折诺敏自然知道, 甚至于背后还有她的影子存在,诺敏可不想日后自己儿子登基结果国库只有八百万两银子, 而且各地税收都加大了, 想干什么都不行,毕竟诺敏可是想要开发澳洲大陆的女人。

  这是皇上自己弄出来的事, 自然得他自己来收拾, 诺敏可不想自己儿子做了背锅侠, 落得和雍正一样得一个“抄家皇帝”的名声。

  此时虽然皇上还在半路上, 流传出来的只是小道消息, 但这些小道消息就足够很多人行动起来, 当然更多人的人还是在观望, 毕竟真敢铁了心想要占皇上便宜的人不多。

  大臣借款其实是分了很多类的。

  第一种是真没钱的, 毕竟这个时候大清官员正常的俸禄不高,甚至于说是过低,因为要维持官威维持官家体面, 压根就养不活一家人, 更不要说过得很好体面的生活。一个四品京官,一年的俸禄银子才一百多两,这点钱养家糊口也仅温饱而已, 要知道清朝是需要官员自己做官府的, 可做一件像样的官服,也要十两银子以上。不去国库借钱,就只能贪污了,但还是有那么一小撮人不乐意贪污, 于是就只能像国库借银了。

  事实上这个原因,也是皇上开放国库借银的初衷。

  第二种是某一段时间缺钱,但并不是一直都没钱。这人有三急,偶尔有个什么手段的时候很正常,等缓过这一段时间,家里又有钱了。这些人不是没钱还,而是瞧着没人去还,不敢做出头鸟,因此也不还了。

  第三种是像曹家李家那样,自己家有钱完全不用去借国库,但因为要接驾,花自己的钱心里不舒服,而且也没那么多钱,于是去国库借了钱,这算是公事。

  第四种是纯属贪得无厌唯利是图之徒,就是看着别人借了,而且借的非常容易,因此抱着自己是绝对不能吃亏的想法,自己也去借,实际上家里却是富可敌国。

  第五种就是诺敏阿玛托尔必那样的人,家里有钱,他也没心去占皇上的便宜,只是为了顺应大流,不显得自己特别,因此去凑了一个数,意思性的借了很少的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