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售货机的古代生活 第90章

作者:圆月柚子 标签: 种田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石叔他们本来计划开春就南迁的,这下跑都不好跑了。他们虽然有些人,但毕竟没有能反抗的硬家伙,真要闹起来的话,肯定谁都讨不了好。

  石叔他们此刻真是悔不当初。

  早知道之前就直接走了!

  唉,都是一念之差,瞻前顾后,现在才会落到这般进退两难的地步。

第70章

  看完石叔来信,大牛与刘二山心情复杂。

  没想到县城的情况如此艰难,时时刻刻都在变不说,甚至没让百姓们过上安生年。

  同为百姓,他们很容易就能共情,并带入到那样的情形中去。

  一群无赖泼皮,只因得到了县令的支持,身怀利刃兵器,就能压住一众手无寸铁的平民。

  刘二山思索道:“城里的百姓,做小生意的多,手头农具少,本就很难护卫自己。从石叔的描述来看,那县令的动作也太快了,大伙还没来得及齐心聚到一起做些什么,就被那些泼皮挨个镇下去了。”

  说完,他和大牛对视一眼,双双叹了口气,莫名生出一种无力感。

  细究原因,大约是干看着石叔等人陷入水深火热中,他们却毫无帮衬之力吧。

  大牛忍不住道:“我看这其中的关键,还是手无寸铁。若是我们能有得用的武器和防具,再匀出一些给石叔他们,咱们两边人合在一起,还会惧怕那些二流子的手段吗?说不准连那县令都能被咱们撬起来看看!”

  他现在学问多了,胆识也越来越大,带着少年人的心劲,很是敢想敢说。

  刘二山摇了摇头,并没直言戳破他的青天白梦。

  只开口说:“算了,先把这次带来的饼干埋起来吧。咱们眼下能做的,也就是在吃食上为他们提供一些底气。”

  两人心情沉重地埋好饼干,然后就回到山里去。

  或许是对比更能让人清醒。

  这一出也让他们深刻意识到,有方仙儿护着的深山,已然成为一处避世桃源般的存在,在这世道究竟是怎样难得可贵的存在。

  想着这些,心中也越发感恩庆幸。

  等回了山,他俩把县城里的情况和其他人一说,大伙俱是唏嘘不已。

  可如今她们能做的,除了送吃食过去,就是在方仙儿面前多拜一拜,帮着祈福。

  关注完别人的生活,自己的日子仍是要过。

  不能耽误农时,大伙开始种麦了。

  之前开出的地已经深深翻完,仔细灌过。

  村里的老人个个都是老庄稼把式,但这次灌完地后,大伙都没急着下种,而是默契地求到方仙儿跟前,打听有没有更好的种地法子。

  盛珺这边收到需求,很快查了查资料,还真找到不少种小麦的可行技术。

  虽说眼下古人们的条件简陋,不能用科技助力农业生产。但是从细节入手优化,小幅提升小麦产量也不是没有办法。

  就拿肥料来说吧。

  最开始给地里下基肥时,选用哪款肥料最适配小麦,还有地肥下到多深,最有利于作物生长,每一步都有讲究。更别提后期还有种肥和追肥的科学下法,每项都能体现出从古至今农学发展的精华。

  在盛珺的理论指导下,村人们很快进入到实践阶段。

  首先挑出品相饱满的优质粮种。

  接着,在正式播种前,这些麦种都需要浸泡一遍。

  浸泡这步不算稀奇,村人们自己也会用到。

  不过往常都是用清水泡过就行了,而这次,在方仙儿的指点下,他们额外往里加了些草木灰。

  盛珺对此解释道:“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杀菌。”然后简单解释了一下这个菌的概念。

  在泡种这一步杀菌,主要是为了预防小麦的黑穗病。这步操作要是放到现代,直接用稀释过的多菌灵就行了,但在古代,也只能先拿草木灰水当个平替。

  唉,真是不穿来古代,不知道化学的重要性。

  来了以后,盛珺就能明显察觉到,古人们的生活处处受限。

  再说回黑穗病吧。

  这种植物病颇为棘手,而且自古时就有,不少庄稼作物都会得,令农人苦恼至极。

  像是小麦玉米这类的作物染上,就会导致减产绝收,还会长出黑乎乎的穗子。

  古人们又很珍惜粮食,收获时,见到黑穗作物,估计也不舍得丢掉。这样的作物吃掉,就会威胁到人们的健康。

  听起来可怕,但也不是所有粮食都在黑穗病下讨不到好。

  历史上有种粮食名为“菰”,茎上感染黑穗病后膨起来,能变成好吃的蔬菜——茭白。

  当然,盛珺曾听村人们提过,在这个朝代,菰的产量极低,现在已经没多少农人会种植了,百姓的主粮还是以黍粟麦稻为主。

  看来大家伙暂时是吃不上茭白了。

  盛珺开起农学讲座。

  按照她教的法子,大家伙吭哧吭哧浸发好麦种,然后就要播种了。

  这播种也是有讲究的。

  种惯了地的老人都有经验,知道这播种时,并非播得越多,收获就会越多。

  而盛珺这边则是给出了更加肯定的态度,以及精准的数据。

  这样仔细地种出来后,才能保证小麦更好地吸收营养、光线与水肥,茁壮成长。

  盛珺把数据一报。

  因为有了阿拉伯数字,小学课本里也教了些新的计量单位,古人们很容易理解方仙儿说的数值。

  像是麦种该埋在几厘米的坑中。

  一块多大的地下几颗种子才是最优解。

  还有行列之间留多少空隙合适,全都听得清清楚楚。

  生怕出错,枣儿还专门做了几把木尺助大家干这些事,一群人撅着屁股拿着尺子,在地里边量边种,乍眼望去,真有几分科学种地的范儿了。

  等村人们仔细下完种子,又过了七到十日,麦种也陆续出苗。

  一个小阶段的任务完成,大伙都松了口气,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精心照料,等待小麦长三叶后分蘖。

  分蘖后,有经验的农人,就能根据麦株的情况,大致估出小麦的产量如何。

  在村人们风风火火种麦时。

  另一边的铁柱已经随韦十八的商队,踏过了两座县城。

  前不久,韦十八带着铁柱一起回到商队后,很快就用黄桃罐头惊艳了众人。

  现在留在商队里的都是些老油条,一下就看清楚了这黄桃罐头带来的利益,笑开了花。

  要知道前不久,明北带了不少人离开商队,他们虽因忠心留在队中,却对商队前途悲观无比。

  韦十八见时候差不多了,就放出了果油的消息,安抚他们的心。

  众人立刻振奋起来。

  眼下又有了黄桃罐头,大家就知道,这趟出商肯定是错不了。之前留下的决定,也真是做对了!

  因为状态佳,心情好,大伙对铁柱也颇为和蔼可亲。

  一群人很快打成一片,还没出发,就勾肩搭背起来,称叔道侄,兄弟一家亲。

  欢迎了新人,盘点好商品,商队的车马就晃悠悠上路。

  他们的目的地在南方,从北地南下的路途并不算短。

  不过,作为有经验的老牌商队,他们这些年也摸索出了一条较为稳定的路线。

  不会途径多少偏僻地方,安全有保证。沿路又有充足的水源,不用操心饮水的事。还有经过许多闹市繁区,这样也方便食物补给。

  当然,就算可以补充食物,在行路途中,也不能缺了容易存放的过渡干粮。

  用商队的叫法,就是“路菜”。顾名思义,是在路上吃的饭菜。

  按韦十八他们的习惯,一般会带些包子肉饼等,在刚出发没多久的时候吃。

  等吃完这些,中后途就是补到什么吃什么。

  车里还会常备一些炒米、锅巴以及腌制好的酱菜,作为储备粮。

  在没有其它食物的情况下,炒米锅巴等拿出来,可以直接和着水吃,非常方便。若是时间宽裕一些,就搭个火,架起罐子,把这些丢开水里煮着吃。

  铁柱这次跟着商队出来,肯定不能吃人白饭。身上也是带了不少口粮,还有少许银钱。

  虽然他以前从未出过远门,但村里有一大堆人替他操心,自然就知道要备好干粮的道理。

  荷花专门用方便面磨了些面粉,以及很少量的压缩饼干粉,给他烙了几个面饼带着,又拿剩下的方便面粉做了炒面。

  托方便面的福,这几样吃食俱是金黄的色泽,看上去就与黍粟那样的粗粮饼子差不多,并不打眼。

  在路上时,铁柱完全可以光明正大拿出来吃。

  最后,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危急情况,荷花又给铁柱单独装了一小袋压缩饼干粉。

  这东西能放又顶饱,万一铁柱途中真遇到什么急人的状况,关键时刻也好多个救命粮,没准就能化险为夷了呢?

  结束回忆,再次说回此刻。

  商队刚贴着边绕过了一座矮山,正在某片空地上歇脚吃饭。

  商队行进,讲究一个张弛有度,这样不会太累,花费的时日也不会太久。

  前段时间,他们脚程较紧,这几日就可以松快些,路上累了就能坐下休息。

  大伙出门时带的包子之类,不能存放,早就吃完了。

  这会儿手里拿的,就是在上个县城买到的新鲜烙饼。

  韦十八叫人烧了点水,煮炒面来配着饼吃。

  在这种时候,所有商队成员都会出上一些粮食,一起煮过后再分食。

  铁柱也拿出了一小捧炒面,说起来,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交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