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角开花
好想骂人!
底下无数人已经在心里不断的骂刘挽。
刘彻都要乐疯了!
果然,刘挽从来不是无的放矢的人,一但她将某一件事说出,便代表她在心里已然有了无数的后招准备。
刘据好想给他姐竖起大拇指,好想跟他姐道一句,一连串的奖励惩罚,无非是让人连不干事儿的机会都不给,好狠啊好狠!
眼神扫过一旁的人,刘据并没有错过他们一个个的脸开始抽筋了!
世族们没有在第一时间出手完全是因为他们相当清楚一点,和刘挽动手的后果只能是他们被团灭,故不得不忍下心中不满,企图用别的法子对付刘挽。
一直以来他们劝自己的是,他们早晚会想到对付刘挽的法子。然而直到现在为止呢,们并没有想出实际对刘挽造成伤害的法子。相反,听听刘挽的阳谋,光明正大,环环相扣得让他们都不禁开始怀疑,刘挽到底要怎么样的毁了他们?
“丞相以为此事当为吗?”刘彻乐归乐,也得问问丞相。
李蔡好想死一死。
从国家和长远的角度考虑,刘挽的主意好吗?
必须是好的。
然而这些法子对世族并不好。甚至可以是在一步一步的摧毁他们引以为傲的根基。偏这样的话他们谁也不敢说出,更不敢昭示于天下。
私心之所以是私心,是因为他们捂得严实,一但被人所发现,迎接他们的将是口诛笔伐,灭顶之灾,那绝不是世族们可以承受的后果。
“长公主的主意自然是好的。”李蔡莫可奈何,他反正是没有胆子说出一句不好,谁要是有这个胆子,来,请吧,他让位。
无声的眼神交流,无一不在昭示李蔡在此时很是乐意退位让贤。
“诸位以为呢?”刘彻点了某个丞相的名,何尝不在等着其他的人开口,问上一问,正好都让大家见识见识,大汉朝的官都是怎么样的。
对啊,这一回几乎整个长安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也正因如此,受制于人,今天所有人说的话,做的事,都将传扬出去,自然叫世族们不敢乱来。
“长公主的主意甚好。”不好是万万不能说的,政绩,官员的考核,刘挽一步步的把人套牢,长此以往,得利的人谁不得感念刘挽的提议。
刘挽笑笑道:“我也觉得甚好。兴教育一事,是不是也该有一个专管的部门。连同藏书楼和安容处,虽然都是花钱甚多的地方。父皇,我愿意以陶瓷的六成利,助各地兴学校,遍请名师,这一点,也一并交给朝廷监管,不知父皇意下如何?”
见刘挽笑的人们都不怎么开心,偏刘挽在下一刻又给他们丢出一则消息。
陶瓷之利六成,六成啊!
在这一刻,一群人都激动了!
陶瓷包括什么?
他们现在用的种种的瓷器,甚至是各种各样的装饰品,那都是有价无市的存在,其中的利益几何,都不傻的人一算难有不为之心动的。
刘挽竟然这样舍得?
饶是刘彻也一愣,刘挽作一揖道:“唯有强而有利的资金支持发展教育,教育才能蓬勃发展,国库出,众臣必人异议,倒不如我出。我的钱都是父皇的。能为父皇谋,也能为大汉谋,才不负诸子百家研究。”
作为一个富得谁都无法想像她究竟有多少钱的存在,刘挽大大方方的对人说出,她的钱可以随便刘彻用,大汉用,叫多少人心生敬佩。
钱,没有人会不喜欢。
刘挽手中的生意赚钱的程度,大得很多人都无法想像。
钱在手里,正常人都只会想怎么赚到更多的钱,以钱生钱。
可刘挽是怎么做的?
盐利不用说了,为了盐利,差点世族都要杀刘挽了,刘挽竟然毫不犹豫的将盐利交给官营!
不仅是盐,酒、茶叶、甚至是纸等等等。
从前管国库的人看着空空如也的国库,谁乐意管?
如今管国库的人,瞧每月的进项,那是笑得嘴都快合不拢了。
富可敌国,刘挽富得何止能敌国,完全并非大汉收入可比。
偏刘挽能赚钱,各种各样的挣钱,她挣来的钱却也可以毫不迟疑的交给大汉,把她一家的私产变成国家的钱。
别怪有的人对刘挽被扣了贪墨之名而愤怒,一个连盐利和酒利都舍得上交的人,贪那点赈灾的钱,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结果现在他们又听到了什么?
刘挽要将陶瓷的利润用来建学校,兴教育。
“长公主送钱,你们还不乐意吗?”刘彻是相当不在意的,反正刘挽不管怎么样手里的生意从来不差,送出去多少,她能翻上几倍的挣回来,他完全不操心。
还真是有大把的人不乐意的,偏他们谁也不敢把这一句不乐意说出口,只能阴下一张脸,努力的低下头,别让人瞧出端倪。
“依你所见,让谁来管这些事和钱?”刘彻不管有多少人心里骂刘挽,他现在只关注一点,该定下由哪一个部门管事。
立刻有人想开口,不料刘挽已然先一步道:“礼部。”
???啥?
礼部管什么?
“科举之事既然定下由礼部掌管,一事不烦二主,教育方面的事与科举息息相关,理当由他们接手。藏书楼,安容处,皆由他们统一管辖。日后我会让人将每月的陶瓷收益送到礼部,父皇安排人查收账目既可。”刘挽一语定下,理由都是现成的。
科举谁负责的,教育往后也由谁来负责!
不是,怎么可以这样?
怎么不能这样?
有人不是不想出面提出反对的意见,不好意思,刘挽并不打算听,刘彻亦然。
“出钱的是你,你既然觉得礼部不错,便定下了。”刘彻着重点出一点,刘挽是出钱的那个人。
哪怕刘挽一向大方的承认她的钱刘彻可以随便有,并不代表当爹的真能光明正大的抢女儿的钱。
在场的人也说不出刘挽挣来的钱都理所当然归大汉所有。真要是他们敢说出这样的话,信不信刘挽能把他们的安当钱都抢了?
“父皇圣明。”刘挽还得夸上刘彻一句,一群旁观的人好想说,刘挽和刘彻父女一唱一喝的,简直是要把人气死的节奏,谁还能不清楚有些事他们父女早已经达成共识,不过是借一个由头昭示于天下,也顺势堵上很多人的嘴,避免争论罢了。
刘据再一次将视线落在无数的官员身上,包括丞相李蔡,他们的脸色太难看了!
能够控制住不骂人,大抵是他们怕死,否则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对刘挽破口大骂。
断人后路。刘挽完全是在断人后路知道吗?
偏他们还都是有苦难言。
说来说去依然不可避免的论及一句话,私心。私心。私心不足以为外人所知。他们不敢向天下人昭示他们的私心。
可刘挽桩桩件件对天下人都是大利,损失的都是他们世族。
然而世族又怎么样,他们想世禄世卿,谁规定的百姓须得包容。他们能够世禄世卿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有治国平天下的本事吗?
怎么,如今刘挽要兴教育,让更多的人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事,他们害怕自己比不上?
垄断教育是世族一直都在做的事,但是他们也明白,从造纸术的出现开始,垄断再无可能。
加上刘挽不遗余力的兴教育,明摆着要对付他们的。
他们斗不过刘挽,难道不该怪自己太过无能吗?
“诸子百家皆愿为国尽一份力,漠北之地,不管是引水修渠,铺路造桥,只要诸位开口,他们都会全力配合。漠北,在旁人的手里是沙漠,何以见得我们不能把沙漠变成绿洲。”刘挽拍完刘彻的马屁后,同时也跟一旁的新进士们表露一点,“或许诸位可以去河西看看。”
第472章 达者思达
作为华夏传承的人们, 最最引以为傲的莫过于将沙漠变成绿洲,后世人能做到的事,谁规定的大汉做不了?
自古以来,华夏都讲究道法自然, 无一不思回馈自然。
沙漠之地, 并非没有办法改变的存在, 只在于有心无心。
“落入大汉土地, 能成为适宜居地,能引无数人争相而来, 诸位, 那都会是你们的功劳。试想由你们开创的一州之地, 后世将会如何传颂, 史书又将会怎么样的记载。”刘挽真的是把人拿捏得死死的。
一字一句都落在人的心间上,提醒眼前有野心的人,不要忽略自己的野心,想方设法的去干吧, 干/你们认为对的事, 只要你们做下功绩,后世的人一定都会牢记,未来会有人歌颂他们,肯定他们。
青史留名,无人能不为之向往。
“承蒙长公主指点。”陈谦必须得捧场,刘挽这个主意相当的好, 蒙祖上之功有什么了不起, 须得是能够超越祖先才是最值得他们骄傲的。陈谦有这个心。
刘挽愉悦的笑了, “我拭目以待。”
一群受到激励的人们都同刘挽作一揖, 刘彻也在此时张口道:“大汉的第一批进士, 朕期待你们的表现,证明你们不逊于任何人。”
是的,作为一个帝王,他寄希望于眼前的这些人,希望他们可以有所成就,将来能够成为他真正的左膀右臂。
世族,已然开始步步紧逼,刘彻也是莫可奈何得很。手里没有人的时候,他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只能选择任用他明知道将来这些一旦有机会将架空于他,也会让大汉变成一个名存实亡存在的人们。
察举制也罢,科举制也好,都是刘彻在不服气的和所有的世族对抗,他要他的皇权永远不会衰落,因而虽然刘挽在一些事的初衷上与刘彻不同,只要刘彻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是不会介意刘挽有多少旁的心思。
“臣一定不负陛下所望。”没有一个人会不想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完全不输于任何人的才学。
想证明,须得拿出真本事。
刘彻要的是他们拿出真本事。
随后,载歌载舞,刘彻与众人欢聚一堂,自然不会有人错过围在刘挽身边的人很多。都是一些年轻的人们,有男的有女的,都是满脸钦佩的仰望着刘挽,迫不及待的想得到刘挽的肯定。
刘挽对他们的提问是有问必答,无论是哪一方面的问题。
在论及刘挽以为开疆辟土重要,亦或者是守卫国家已然攻下的城池更重要时,刘挽低头浅笑道:“为何要二择其一?”
是的,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他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另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开疆辟土何尝不是在守卫家国。如匈奴步步进犯,多年欺我子民,掠我百姓,夺我大汉的财富,他们这样的敌人,若非将他们驱逐于外,让他们得尽河西、漠南之地的富饶以养之,我们谈何对付他们?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开疆辟土重要,守卫边境,卫我家园,将攻下的城池经营好,同样重要。若没有先头的人攻下城池,你我没有守城的机会。可是攻下的城池守不住,也将会被人夺去。是以,你我攻城时比的是谁的枪更快,守城时,比的是谁更懂得人心,利用人心筑起城墙,卫我家园。”刘挽确实是以一个过来人身份回答的,攻城的事,河西之战刘挽和霍去病一并出击,两人几乎是以平推的方式进攻,所向披靡。
朔方城建起,初初发生动/乱,然而自刘挽接手之后,朔方城安宁,就连近年才攻下的河西之地也在刘挽的治理下井井有条。
治国有道,攻战有功,刘挽的功劳大得很多人其实都很想忽略,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忽略。向刘挽取经的人们还得问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归于我大汉的匈奴人可以用吗?”
“那得看这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归顺。我大汉之民,忠于我汉室,忠于我百姓。所为诸事,当为我大汉而谋。英雄不问出处。他归于我大汉,只要是真正不负我汉室,没有做过任何损及我大汉的事,可用。”刘挽对所有的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当有人问及西域的种种,各国的关系时,刘挽对各国了解如数家珍。娓娓与众人道来各国的形势以及各国的风土人情,如同身临其地。
别说问刘挽的人了,纵然是有心来挑刘挽毛病的人在听完刘挽的所讲所述后,都不得不对刘挽惊叹。
更别说刘挽侃侃而谈,引经据典,由此可见刘挽是如何的饱读诗书。
到最后,刘挽的身边围起了无数的人。就像很多年以前,刘挽也在朔方城的藏书楼前给人讲课,那也是有很多的人这样围在刘挽的身边,迫不及待的想从刘挽这里有所得。
刘挽也确实是有见识的那一类人。她既见过大海的广阔,也曾见过草原的一望无际,以及沙漠给人的绝望。
经历过,刘挽分外的珍惜,也与众人分享起大多数的人对于人生,对于未来所怀有的憧憬。
“不瞒诸位,藏书楼内的各大家,他们都曾听我提及这样的一句话。人为何而读书,我觉得有人说过这样的四句话是最让我倍受震撼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