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第158章

作者:天予昭晖 标签: 甜文 爽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朱翊钧走到窗前,太阳落到了万顷殿宇之后,红墙在落日余晖的映射下更加耀眼夺目。

  朱翊钧忽然转过身来:“大伴,你是哪里人?”

  “真定府深州县。”说完,冯保明白了他这么问的用意,“我家没有多少土地。”

  朱翊钧坐在窗边的炕上:“那些大臣家里一定有吧。就算他们没有,他们的家人,也一定兼并了不少老百姓的土地。”

  “这才是清丈土地真正的困难。”

  “殿下,”冯保来到他的身旁,轻声道,“你要相信张先生,给他时间,他一定能解决这些困难。”

  “我自然是相信的。”

  “……”

  几日之后,隆庆帝在雍肃殿召见内阁和礼部尚书。起因是礼部呈上一封奏疏,说是皇上也即位一年多,为了皇室绵延子嗣,皇上应该通过从民间选秀女,来充盈后宫。

  平时,隆庆要干个什么,总是有一堆大臣站出来反对他,尤其以徐阶为代表。皇上想修个宫殿,徐阶说没钱,刚修过,不要修了。皇上想为后宫采买些首饰,户部也说不行,要买皇上自己用私库的钱买,别打国库的主意。

  私库要有钱,皇上也不能向户部开口。

  皇上打算出宫去走走,甚至想要效仿皇考,也来一次南巡。徐阶劝他趁早打消这个念头,老实在宫里带着,别给大家添麻烦。

  话自然是说得恭敬委婉,但意思大抵就是这么个意思。

  大事小事天下事,隆庆这个皇帝事事都做不了主,当得没意思。

  意外的,对于选秀这个事情,不管是徐阶还是内阁,都没人反对,甚至表示大力支持,这就让礼部着手准备。

  隆庆对此表示很满意,总算有了点当皇帝的乐趣。

  朱翊钧跟着皇爷爷生活那几年,世宗沉迷修道,宫中没有过选秀,朱翊钧根本不懂选秀是什么意思,只看到隆庆身边那几个太监,成天忙前忙后的,把这个事情当个大事来办。

  直到有一天,朱翊钧看到广场上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站着许多妙龄女子,粗略一数,足有二三百人。

  朱翊钧吓坏了:“我父皇要封这么多娘娘吗?”

  冯保心说:他未必不想。

  “没有,只是选择一些合适的,留在后宫。”

  朱翊钧又问:“什么是合适的?”

  “这……”冯保也不是答不上来,只是不知道怎么和一个孩子探讨这个问题。

  朱翊钧也不为难他,挥了挥手:“算了,咱们去里草栏场,今日我想骑熔金。”

  自从选秀之后,宫里可热闹了。隆庆有时夜里留宿在东西六宫,有时是妃嫔到乾清宫来。

  虽说乾清宫东西两侧隔得远,但朱翊钧常年习武,耳力异常的好。寻常人听不到的动静,他都能听到。

  没过几日,朱翊钧不堪其扰,向隆庆请求:“父皇,我想搬去清宁宫。”

  清宁宫本就是东宫,专门给皇太子住的地方。

  册立皇太子一年多,大臣们也反复上疏,让皇太子搬去东宫,早日出阁读书。

  但隆庆宠爱儿子,孩子从小就和父母分开,现在总算能在一起了,他便想着将儿子多留在身边一些时日。

  今年朱翊钧虚岁也已经十岁了,也应该让他独自生活,便答应让他搬去清宁宫。

第109章 答应儿子让他搬去……

  答应儿子让他搬去清宁宫,隆庆又有些不舍:“要不,今年还住在乾清宫,明年再搬。”

  “不不!”朱翊钧没有丝毫犹豫就拒绝道,“现在搬,现在就搬。”

  隆庆见他这么干脆又果决,有点伤心了:“哎,看来钧儿长大了,不喜欢和父皇呆在一起。”

  “哪有?”听到这话,朱翊钧眉毛都皱了起来,也不管自己现在多高多重,扑过去一屁股坐在他爹腿上,像个小熊崽一样,手脚并用扒在隆庆身上,“我可喜欢父皇了!我也想天天和父皇呆在一起,可是父皇后宫有那么多娘娘,她们也想和父皇在一起。”

  隆庆拍拍他的小屁股:“你是朕的儿子,是朕的太子,她们加起来也不能跟你比,在父皇心里,谁也不能跟你比。”

  朱翊钧靠在他的肩膀上,双手搂着他的脖子:“我搬去了清宁宫,也会每天回来看你的。”

  “好好好,父皇知道你最乖。”隆庆搂着儿子,怎么也舍不得放手,“到了清宁宫,也要好好读书,知道了吗?”

  “我会的。”

  “那个徐……”

  隆庆卡住了,没记住名字。但他儿子了解他,知道他说得是谁:“徐渭,是徐渭。”

  “对,徐渭。”隆庆说道,“你一直想让他给你将兵法,你搬去清宁宫,正好,就让他来给你上课吧。”

  朱翊钧这才从他身上下来,退后一步,给他行了个礼:“儿臣谢父皇隆恩。”

  “起来起来,今日陪父皇用午膳。”

  “好!”

  徐渭的殿试策对朱翊钧看过,想法很新颖,也很超前,他很喜欢,但是内阁诸位阅卷官不喜欢,因此,他的名次并不算好,只是三甲同进士出身。

  按照这个成绩,进翰林院是没什么希望了,他只能和大多数人一样,先去六部观政,再外派做官。

  但他是皇太子看重的人,这些步骤都可以省了。二甲前几名还得选作庶吉士,再学习一段时间,再授予官职。而他,可以直接给太子当老师。

  当然,他的官职并不大,只是詹事府一名小小的主簿,从七品而已。

  徐渭并不在意这些,从前年胡宗宪九死一生,却被朱翊钧救下之后,他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回到山阴老家,他的心态也由此转变,他考科举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为朱翊钧的老师,当不当官,当什么官,他并不在意。

  朱翊钧要学的太多,时间都有些不够用。上午张居正来给他上课,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变的。清宁宫旁边不远就是文渊阁,走两步就到了,比起以前在乾清宫,要方便了许多。

  朱翊钧把下午的时间掰成了两半,一半学习兵法,一半学习武艺。反正李良钦和徐渭主要工作就是给他上课。一早就从东华门入宫,听从他的安排。

  既然是讲兵法,那也不能只讲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等等,该讲的都不能落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庙算,即是出征之前,于庙堂之上,君主与大臣的谋划。”

  朱翊钧坐在书案后面,《孙子兵法计篇》,这是徐渭正式给他讲的第一堂兵法课。

  徐渭平时看着疯疯癫癫一小老头儿,换上一身常服给朱翊钧授课,看上去还挺像那么回事。

  “《商君书??战法》有言: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殿下可知其意?”

  朱翊钧点点头:“意思是只要庙算得当,领兵的将军厉不厉害都会取得胜利。”

  听到这里,朱翊钧忍不住问道:“是真的吗?”

  “当然……不是。”

  徐渭又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我给殿下讲一个故事。秦穆公想要东进中原,打算出征郑国,但途中需途经晋国崤山。崤山地形险阻,道路狭窄,十分利于伏击。殿下认为,秦国应该怎么做?”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向晋国借道。晋国出征虞国,也是向虢国借道。”

  冯保曾经给他讲过假道伐虢的故事,他记得很清楚。

  徐渭又问:“那殿下认为,晋国会答应吗?”

  朱翊钧摇了摇头:“应该不会,毕竟他们用这一招攻打了虢国和虞国。”

  “事先借道,晋国未必答应,还会引起郑国的察觉。”

  朱翊钧说:“那就不要借道,直接过去。”

  “那便是对晋国的入侵,殿下认为晋国会轻易让秦国的兵马过去吗?”

  “这……肯定不会。”

  “那殿下认为该怎么办呢?”

  这的确是个难题,朱翊钧想了想:“要么先解决晋国,要么,还是算了吧。”

  听到他说算了吧,徐渭露出赞赏的神色。又接着往下讲:“但秦穆公一心想要称霸中原,听不进劝诫。”“那后来呢?”

  “秦国仍然向郑国出兵,成功越过崤山之后,到达滑国,却被一名郑国商人察觉,他急中生智,假冒郑国使臣前去拜见秦军首领,谎称郑国国君特意派他前来迎接。”

  “秦军认为郑国使臣远道而来,必定已经察觉秦军的偷袭计划,并且有所防备,转而改变目标,灭了弱小的滑国。然后将滑国女子、金银宝物装满兵车,满载而归。”

  朱翊钧已经猜到了结果:“他们在路过崤山遭到了晋国的伏击。”

  “没错,全军覆没。”

  “为什么?”朱翊钧不懂,“晋国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和秦国应该是联盟才对,有个词就叫秦晋之好。”

  “当时,晋文公去世不久,晋国正是国丧。秦军违背了诸侯之间‘不加丧,不因凶’的约定。再加上滑国国君与晋国国君同姓,两国之间本就有着深厚的联系。”

  “此役之后,秦国和晋国关系破裂,整个中原地区的局势风云突变。本来,楚国忌惮秦晋之间的亲密关系,不敢北上。”

  朱翊钧听明白了:“所以,这一战真正的受益者其实是楚国。”

  “是的,秦晋崤之战之后,楚国开疆拓土,终于迎来了问鼎中原的契机。”

  于是,朱翊钧给这个故事做了总结:“一开始,秦国就不该千里迢迢进攻郑国,更不该在不了解背景,也不做任何谋划之下,灭了滑国。”

  “但晋国也不该不考虑大局,趁一时之快在崤山歼灭秦军。”

  徐渭赞许的点点头:“看来,殿下已经领悟到《孙子兵法》的精髓。”

  “是什么?”

  “慎战。”

  朱翊钧问:“怎么说?”

  “亡国不可以复存,人死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望殿下谨记。”

  朱翊钧站起来,绕过书案,走到他的跟前:“我知道,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么聪明好学,善于思考,领悟力强,还能举一反三的学生实在难得。能给这样的学生传道受业,对老师来说,又何尝不是幸事?

  讲完了兵法,朱翊钧便催促王安上茶。徐渭一盏茶喝完,正要告退,朱翊钧却笑着眨了眨眼:“先生不急。”

  他一挥手,回到书案后面:“大伴,帮我铺纸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