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第177章

作者:天予昭晖 标签: 甜文 爽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孟冲这才道出其中缘由,世宗笃信道玄,常年食用斋饭,可一般的斋饭都是清淡的素食,寻常人吃个一两餐还行,多吃几顿就受不了。

  世宗也一样,皇上口味只会比常人更加挑剔,一般的斋饭他根本吃不下去。于是,每日的膳食都是光禄寺、尚善监和尚食局精心研制的。

  就这一道野菜,就要经过许多工序,用到的佐料有鸡鸭、虾油等多种食材调味,味道自然和普通水煮或是清炒大不一样。

  总之,世宗的斋饭,不能让他吃到肉本身,但却要吃到肉的味道。

  朱翊钧也只是想回忆一下童年的味道,或者说,回忆一下小时候和皇爷爷一起吃斋饭的感觉。至于野菜本身,他兴趣不大,倒不如直接吃鸡鸭来的爽快。

  午膳过后,隆庆要休息一会儿,朱翊钧在寝殿里陪着他。

  小家伙怕热,依旧趴在冰鉴上,旁边放着冰镇西瓜、葡萄、酸梅汤。他手里那一封奏疏,随便翻看着,却在看到名字的那一刻精神了——奏疏是张居正呈上来的。

第129章 朱翊钧本来歪歪扭……

  朱翊钧本来歪歪扭扭的倒在冰鉴上贪凉,看到张居正的名字,一下就坐直了身子,翻开奏折,认真的看起来。

  奏疏中提到,虽然这几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已经基本肃清,但其他地区的边防形势仍然十分紧张,俺答不断入侵北方、女真和土蛮骚扰东北、两广叛乱至今还未平定、西南土司蠢蠢欲动,西北大片失地仍需收复……

  朱翊钧看得心情很沉重,他长大了,懂得多了,就没法将这些事情只是当故事听一听。眼前的盛世繁华都只是假象,在帝国广袤的疆域中,还有许多天灾、贫苦和战乱,普通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

  后面,张居正也对如今的边防形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首先,他建议隆庆每年亲自阅兵,并习射于内教场。

  如今,兵部侍郎从二人增至四人,在人选方面也需要格外重视,不能是随便什么文官都能担任,而必须随时可以外放担任总督一职,就像谭纶。

  兵部司官也需要安排知兵之人充当,提拔和任用军事才能卓著的武将,加强对军官的考核与选拔,严格履行“八事”,即:积钱粮、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

  朱翊钧把这封奏折翻来覆去的读,又跑到书架前面翻阅了许多资料,他甚至还找到了一封张居正在十多年前呈上的奏疏:“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

  文中列举了当时朝廷面临最迫切的五大问题,分别是宗室问题、人才问题、官僚问题、军备问题与财政收入问题。

  朱翊钧捧着张先生的两封奏疏,看着看着就忘记了时间。冰鉴在屁股底下化成一滩水,打湿了他的衣袍,他也浑不在意。

  直到隆庆午休起来,凑到他耳边问道:“钧儿在看什么?”

  朱翊钧缩了缩脖子,把奏折地给他看:“父皇,你看!这是张先生呈上来的。”

  看完之后,隆庆看完之后感慨道:“你皇爷爷下葬永陵那年,朕躬谒祖考陵寝,才知道,北边边镇距离京师竟如此之近。前些年,国库年年亏空,边防之事已经耽搁太久,无为朕实心整理者,但逞辞说、弄虚文,将来岂不误事?”

  “就按张阁老说的去做吧。”

  朱翊钧走的时候,还顺便带走了那封张居正在十几年前呈上的《论时政疏》,回去之后,他又拿出来仔细研读。看过之后,他还拿给冯保和陈炬看。

  陈炬合上奏折,问他:“殿下有没有觉得这封奏疏看起来很眼熟?”

  朱翊钧想了想,点头又摇头:“奏章不都长得差不多吗?”

  陈炬在书架上翻找一通,抽出一本《贾子新书》,朱翊钧皱眉:“贾谊?《过秦论》?”

  陈炬翻到一篇文章,放在他的面前:“这个。”

  朱翊钧低头一看,不是《过秦论》,是贾谊的《治安策》,又称《陈政事疏》。看过之后,朱翊钧才恍然大悟,张居正的《论时政疏》,应该是模仿贾谊这篇《陈政事疏》所写。

  第二天,上完课之后,朱翊钧便拿出那篇《论时政疏》,让张居正给他详细讲一讲这五大问题。

  张居正看到自己年轻时候写的东西,还颇有些感慨。既然皇太子感兴趣,那便给他讲讲也无妨。

  第一个宗室问题,大明至今两百年,太祖高皇帝的后人数目,粗略估计也有四五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不能工作,全靠朝廷养着。尤其是各地藩王,横跋跋扈,奸贪□□,同时占用了太多土地和资源,使得国家不堪重负,且有尾大不掉之势,在奏疏中,张居正希望皇帝能够遏制宗室的权利。

  第二,朝廷在官吏的任用方面并不合理,大量官位被并不适合的人占据。

  第三,官吏贪污腐化,尸位素餐。对于这些官吏,朝廷缺乏一套有效的考核制度。

  第四,朝廷的国防实力太差,北方边境的防备明显不足,鞑靼人随时都可以突破边防四处抢掠,甚至兵临京师。

  第五、奢靡过度,贪腐不堪,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每年都出现巨额赤字,许多重要的朝廷事务由于缺钱而无法办理。

  听完之后,朱翊钧却叹了一口气,手指轻轻拂过奏折:“这封奏疏快二十年了。”

  张居正颔首:“是,我入朝不久写的。”

  朱翊钧叹一口气:“快二十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依旧存在,非但没有解决,好像还越来越严重了。”

  张居正看着他,忽然就笑了起来:“殿下能认识到这一点,我感到很欣慰。”

  朱翊钧说:“我只是小,我又不傻。每天看那么多书,替我父皇批阅过那么多奏章,能看到这些问题,也不奇怪呀。”

  “殿下说得是!”张居正合上奏折,笑道,“我那时初入官场,还是太年轻,看问题也不够全面。如今,在《论时政疏》的基础上,也有了一些新的见解。”

  “嗯?”朱翊钧来了兴趣,“是什么?”

  张居正却不答,只笑着说:“写好了再给殿下看。”

  朱翊钧仰起头,朝他伸出手:“那说好了,等你写好,第一个给我看。”

  张居正握着他的小手:“好。”

  朱翊钧忽的又笑了起来:“张先生这篇奏疏写得这么好,当时却没有引起皇爷爷的重视。”

  张居正预感不妙,赶紧引开话题:“殿下,咱们把今日讲的《礼记-少仪》再温习一遍吧。”

  朱翊钧却说:“张先生写得好归好,就是太温和啦。”

  “应该向那个海瑞学习一下,骂得越狠,越能吸引注意。”

  张居正笑着摇头:“这却不是我的处事之道。”

  发泄情绪,言辞犀利的把皇帝骂一顿,除了把皇帝气死,实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张居正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绝不会用这样的方法。

  说起那个海刚峰,朱翊钧倒是来了兴趣:“海瑞现在在哪里做官?”

  张居正说道:“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巡抚。”

  朱翊钧问:“应天巡抚主管哪些地方?”

  张居正说道:“应天、苏州、常州、镇江、松江、徽州、太平、宁国、安庆、池州十府及广德州,多为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

  “那很好呀!”朱翊钧大笑,“我看各地奏章,富庶之地总是伴随着严重的官吏贪腐,豪强大户兼并土地,这个海瑞向来正直清廉,再适合不过。”

  张居正不置可否:“他才去了没几个月,辖区内已经有多名官吏请辞。”

  “哈哈哈哈哈哈哈~”朱翊钧乐不可支,听起来这就是让海瑞出任应天巡抚的目的。

  张居正看着他,脸上浮现出个宠溺又无奈的笑。

  “额……”朱翊钧忽然意识到了什么,“松江,松江府?”

  张居正仍是笑着:“对,松江府。”

  “松江府华亭,那不是徐阁老的家乡吗?”

  “正是。”

  朱翊钧又道:“高阁老现在兼任吏部尚书,负责官吏任免。”

  “没错。”

  “哎呀!”朱翊钧那双灵动的大眼睛满是震惊,“那徐阁老赋闲在家的日子可不好过咯。”

  张居正看着他,露出赞许的眼神。不是因为徐阶要倒霉了,而是朱翊钧仅仅通过一次人事任用,就敏锐的察觉到了高拱要清算徐阶的意图。

  没过几日,内阁又有了新的变化——隆庆的另一位老师殷士儋,终于也成为了内阁辅臣之一。

  隆庆即位这几年,老师高拱和陈以勤都先后进入内阁,只有殷士儋,还在一年四季给隆庆进讲,因为一直与高拱关系紧张,始终没能再进一步。

  两年多来,他在礼部和翰林院反复调任好几次,多次向隆庆提出致仕。隆庆知道,殷先生不是真的想要致仕,而是以这种方式达成入阁的心愿。

  殷士儋毕竟是他的潜邸讲官,一直以来忠心耿耿,也没犯过什么错,没道理其他两人都是内阁大臣,却单单把他晾着。

  八月,隆庆钦点,礼部尚书殷士儋升任文渊阁大学士。

  张居正建议隆庆习射于内教场,可隆庆那瘦削的小身板,沉迷声色日久,愈发虚弱。心血来潮在宫里骑个马还险些出事,让他练习骑射,比要他的命还困难,只能是做做样子,让大臣们看到皇上整顿军纪的态度和决心。

  他自己只是象征性的练一练,却督促锦衣卫和太监勤加练习,毕竟,他们也是守卫皇城重要的一环。

  为此,他还专门挑了个日子,在玄武门举行较射,宫中锦衣卫、太监都要参加,按照要求射中者皆有赏赐。

  朱翊钧到坤宁宫用膳,与皇后说起此事,还一本正经的算了算日子,那天他要上课,恰巧第二日休息,打算和几位师傅商量一下,调一调课,让他去凑这个热闹。

  一旁的宫女开玩笑:“殿下,您是去观战,还是要亲自下场。”

  朱翊钧说道:“我当然要亲自参加,让他们瞧瞧我的骑射功夫。”

  宫女笑说:“那可就没得比了,宫人们那点本事,怎好与殿下较量?”

  朱翊钧挥了挥手:“这是较射,大家切磋,我又不是非得要赏赐。再说了,父皇说射中就有赏,没说要分个输赢。”

  弟弟妹妹在旁边起哄:“赏赐,要赏赐!”

  “我也要!我也要!”

  “凑热闹!凑热闹!”

  朱翊钧一边一个,捏着他俩的小脸:“你俩到时候给哥哥助威!”

第130章 较射这一日,朱翊……

  较射这一日,朱翊钧一早来到坤宁宫,带上弟弟妹妹去凑热闹。

  大明的太监,那也都不是一般的太监,有从小在内书堂读书,将来给皇帝批红的司礼监太监,也有从小习武练骑射,将来到各地方军队点兵的御马监太监。

  按照隆庆的要求,射箭十中七者,最后就能拿到赏赐。但无论是锦衣卫还是太监,都是人才济济,十射十中者比比皆是。

  朱翊钧坐在隆庆身旁,有些跃跃欲试。陆绎和刘守有也上去试了试伸手,二人倒是轻松,皆是十射全中,退到一旁,等着领赏。

  朱翊钧却说:“不行不行,这也太容易了些,要增加难度!”

  隆庆问他:“要如何增加难度?”

  朱翊钧想了想,忽然灵光一闪:“换一只手,若还能十射七中,赏赐加倍!”

  他左右两个小家伙跟着喊:“赏赐加倍!”

  “加倍!加倍!”

  难得孩子们高兴,隆庆也高兴,挥了挥手:“就按太子说的,刚才获得奖励者,自愿参加,若换一只手十中七者,给双倍赏赐。”

  一般的人练习骑射,都只练惯用手,刻意训练非惯用手的有,但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