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第336章

作者:天予昭晖 标签: 甜文 爽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不合理之处,以后朝廷可以制定律法规避,但因此废黜“一条鞭法”,那就是因小失大。再说,“一条鞭法”为国库带来的收益显而易见,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危言耸听,其心可诛。

  大臣们吵不出个结果,只能等到明年夏征收再看看情况,若是火耗实在严重,朝廷就颁布禁令。

  那时候,朱翊钧心里便有了计较。

  银子需要融化了重铸,大明宝钞可不需要,凡是用宝钞缴纳赋税的百姓,该交多少就是多少,一分一厘的火耗都不需要。

  若有官吏胆敢从这里面中饱私囊,一律严惩不贷。

  还有,无论是官店还是皇庄,凡是与皇室、朝廷有钱财往来,皆不得拒收宝钞。

  百姓随时可以用银两在官店兑换相应面额的宝钞,也可用宝钞兑换银两。

  大明通宝(铜钱)的流通和使用,亦不受限制。

  户部回去加班加点努力了好几日,制定出详细而完善的规章,择日颁布。

  冯保关注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感觉十分欣慰,在朱翊钧的敦促下,户部已经开始有了金融思维,建立起金融体系的雏形,这是大力发展工商业的基础。

  当然,大力发展工商业还有一个前提。

  春天到了,又是农忙时节。每年这个时候,朱翊钧都会频繁出宫,到京郊去逛逛,看着大家在田间忙碌,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际,总让他觉得,这就是大明的希望。

  今年,他不仅自己去,他还拉着张若兰一起去。

  张若兰身边有个小丫鬟,名叫春景,就是从京郊买回去的。后来她当了皇后,这个小丫鬟也跟着她进了宫。

  这一年来,张若兰一直教春景识字读书,哪怕当了皇后,也未曾松懈对她的教育。

  现在的春景虽然还不满十岁,却是与当初那个灰头土脸的村姑判若两人。

  朱翊钧问她,要不要回家看看。春景摇头:“不看。”

  朱翊钧惊讶道:“为何?”

  春景说道:“他们得到了三两银子,从此以后,就没有我这个女儿了。”

  朱翊钧又问:“那是在家里好,还是在宫里好?”

  春景看向张若兰:“只要在小姐身边,到哪里都好。”

  小丫头会说话,难怪张若兰喜欢她,培养闺秀一样培养她。

  朱翊钧出门只带了张若兰,没带春景,带上春景,就暴露身份了。

  所以,当他们路过春景家里的时候,发现他们家又添丁了,他父母也并不在意他这个女儿是卖了,还是嫁了。

  都一样,嫁了还未必能有三两银子的彩礼。

  短短一年时间,土豆就已经在京郊各处流行开来。这东西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耐寒耐旱,饱腹感强,吃法多种多样,不仅老百姓喜欢,京城里那些达官贵人也喜欢,种的人自然也多。

  在京郊巡视两日,与老百姓闲聊,了解耕种情况。朱翊钧发现,即便没有天灾,即便收成还不错,除去各种赋税,百姓也仅仅只是填饱肚子而已,有些闲钱还要供孩子读书。

  哪怕开始种植土豆,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效率过低的问题,也没法像小时候,冯保和他说过的那样,把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发现和学习别的科学。

  于耕种方面,朱翊钧实在没有研究。他想到朝中官员也不个个都出生于官宦、地主家,也有普通农户家庭出生的。

  于是,回宫之后,他就命吏部整理所有京官的资料,把曾经种过地的都挑选出来。

  他每次出宫,就带上几个人,又找来村子里公认的种地种得特别好的农户,一起讨论。

  其中就有他属实的那位老杨。

  朱翊钧站在老杨家的田地旁边,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老杨却不急。因为村里就那么几头牛,让别家先用,用完了,他再用。

  冯保忽然问道:“你这田里都种什么?”

  “种麦子。”

  “除了麦子呢?”

  “那边种了土豆。”

  冯保问得更详细一些:“夏收之后,到播种宿麦之前呢?”

  老杨笑道:“那能种啥呀,啥也不种,歇着。”

  “歇着?”朱翊钧皱眉,他这天子活得还不如一块田地,他一年到头,常年无休,这田一年中竟然要休息好几个月,这像话吗?

  他问老杨:“就不能种点儿别的?”

  “别的?”老杨挠挠头,“种什么?”

  朱翊钧回头,看着几个陪他巡视的官员:“问你们呢,还能种点儿啥?”

  几人就算生于普通农户之家,为官之前,主要工作也是努力读书,全家供养他一个读书人,种地的经验非常有限。

  这时,旁边一个路过的老伯说道:“我听说南边儿,一年能种两回麦子。”

  “咱们北边儿可种不了。”

  朱翊钧说:“种不了麦子,那就种别的,回去都好好想想。”

  作者有话要说

  英国农业革命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作物轮作,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

  冯保(bushi)认为,工业革命是拉开中西方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295章 朱翊钧布置了任务……

  朱翊钧布置了任务,司农司回去之后,又得加班加点的完成。有的翻阅古书,查找资料;有的请做地方官的同学同年帮忙到民间找找,有没有对这方面经验的百姓。

  没过几日,还真有收获。有人查到,早在汉朝一些地方就实行休闲轮作。

  魏时农耕著作《齐民要术》中就有“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等记载,已指出了作物轮作的必要性,并记述了当时的轮作顺序。

  嘉靖、隆庆时期,天灾频发,许多地区的百姓在种植粮食之余,也会选择在休耕期种植一些其他作物。

  冯保说道:“我家也有田地,现在家里人不种了,租给别人种。上次从蓟镇回京,我顺道去看了看,他们也会在收割麦子之后,轮种些别的。”

  他这个级别的大珰,不说万亩良田,上百亩地家里还是有的。

  朱翊钧问:“那他们都种什么?”

  冯保回忆了一下:“什么都种,大豆、萝卜、绿豆还有一种草。”

  “草?”

  “一种三片叶子的草。”

  朱翊钧对草也没有研究:“那是什么草?”

  冯保说:“叫做酢浆草。”

  “能当粮食吃?”

  冯保摇头:“应该是不能的。”

  “那种来做什么,”朱翊钧皱眉:“你没问问?”

  冯保向他一揖:“我着急回京向陛下复命,只路过,并未停留。”

  “酢浆草,”朱翊钧反复琢磨,“我好像……在哪儿看到过。”

  “对了!《本草纲目》中提到过。”朱翊钧赶紧吩咐道,“王安,宣李时珍觐见。”

  很快李时珍就背着药箱火急火燎赶来了,还以为陛下龙体抱恙,跑了一脑门汗。来文华殿一看,朱翊钧正好端端坐那儿,宣他来是为了打听一味药。

  “你说说,这个酢浆草,是一位什么药?”

  李时珍道:“回陛下,酢浆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散瘀,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湿热泄泻,痢疾,黄疸,淋证等。对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痈肿疔疮,丹毒,烫火伤,蛇虫咬伤亦有很好的疗效。”

  朱翊钧又问:“你去的地方多,可知道有百姓耕种酢浆草?”

  李时珍想了想:“酢浆草生长在野外,但臣的确见过有百姓种植,倒也并非为了售卖药草。”

  朱翊钧问:“那是为什么?”

  李时珍道:“酢浆草的较嫩且多汁,牛羊等牲畜非常喜欢,有时到了冬季,不便到野外采摘,畜养牛羊的百姓会在收割粮食之后,种一些。”

  朱翊钧点点头:“这么说,其实就是种来为牲畜的饲料。”

  “不过,”李时珍欲言又止,陛下没问,他不敢轻易发言。

  朱翊钧一向不拘小礼:“不过什么?”

  “臣记得似乎听有人说过,种过酢浆草的土地,来年更加肥沃,粮食也长得更好。”

  朱翊钧一听,眼睛都亮了起来:“若真是这样,那可太好了!”

  朱翊钧专门从皇庄划出一片田地给司农司,要他们把老百姓轮作的作物都种一遍,看看哪些更适合在休耕期耕种。

  其实,冯保想要直接给他答案,首选肯定是萝卜和三叶草。

  萝卜可以在冬天种植,而且根系深扎在地下,可以收集浅根作物无法获得的营养物质。

  而三叶草把大气中的氮固定成肥料,并能提供喂养牲畜的饲料,这些牲畜的粪便则又作为肥料进一步增加土壤肥力。

  但他又觉得,让孩子有一个求证的过程,也很好。

  光是作物轮作还不够,朱翊钧还命司农司参考南北方各地的粮食作物,选育良种,提高产量。

  现在,朱翊钧出门,张府也不去了,长安大街也不逛了,直接出城,去皇庄。

  这日,司农司的几个少卿和知事为了选育种子的事情争论不休。这个说他选的更抗病,那个说,他选的更饱满,旁边又有人说,他选的产量高。

  朱翊钧好奇,站在旁边,一边听他们辩论,一边看向旁边的育苗,挑挑拣拣,很快拿出了一大把。

  少卿、司农争得面红耳赤,其中一人连自己家田地曾经最多某产两石的牛逼都吹出来了,其他人不甘示弱,纷纷开始炫耀自家种地的历史最好成绩。

  朱翊钧觉得比茶馆里听说书还精彩:“行了行了,别吵了。”

  众人一回头,这才发现,不远处,皇上竟是听他们争论了小半个时辰。

  朱翊钧手里拎个篮子,里面装满了选育的麦苗,他又从每个人的篮子里各抽出一些:“就用这些吧。”

  “……”

  皇上挑的,谁敢不用。就是不知道到收获的时节,结果如何。

  这是用来选育良种的试验田,结出来的麦子够不够硕大饱满,防不防病虫害,产量如何,一目了然。

  别人看来,皇上对自己的选择是迷之自信,只有朱翊钧自己知道,在这片大地上生长的作物,只要经他手选出来的,都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