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第72章

作者:天予昭晖 标签: 甜文 爽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太监添了新的木炭,朱翊钧亲自送到张居正手中,又送他出万寿宫,沿着太液池漫步,欣赏雪景。

  张居正刚回到翰林院,同僚又见他手里多了个掐丝珐琅手炉。不用问,这又是小皇孙送的。

  也不知道皇孙什么时候能变成皇太孙,皇上下旨,让他出阁读书,再从翰林院选派几名侍讲侍读,也给其他人一个机会。

  嘉靖现在还没有这个打算,眼看又到年末,他忙着呢。

  又到了一年一度结算朝廷开支的时候,东南一带虽然常年遭受倭寇侵扰,但仍是全国主要的赋税重地。而现在,他们的巡抚正被锦衣卫押解回京。

  已经到了隆冬时节,天气太冷,朱翊钧又停课了。再次复课,要等到开春以后。

  小家伙依依不舍的把张居正送到金鳌玉蝀桥边,嘟着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张先生,我会想你的。”

  这孩子感情丰富,还总是这样直抒胸臆,一点也不懂得含蓄。张居正那张冷脸,时常有些绷不住。低下头,不知如何是好。

  辞别之后,他走上金鳌玉蝀桥,心里仍旧记挂着学生,忍不住回身去看他。

  朱翊钧仍站在原地,亭台楼阁银装素裹,他穿一身红衣,格外醒目。

  伤感的送走了张先生,转过身,朱翊钧就开始撒欢。弯腰掬一捧雪,捏成一团,砸向旁边的王安。下午的字他也不练了,他要去御花园,要去果园,要去看他的小白和大白……

  舍不得张先生是真的,不想上课也是真的。

  这一日下午,朱翊钧来到万寿宫的正殿。他先站在广场上环顾一圈,仍然没见到他想见的人。

  不仅陆绎不在,连刘守有也不在。

  他问了另一名锦衣卫,对方只说陆绎和刘守有差事,具体什么差事却不肯说。

  不过,没过几日他就知道了。

  这一日,因为年底事多,嘉靖整个上午都在和内阁议事,下午又召见了六部尚书,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有太监来报,锦衣卫都指挥使朱希孝求见。

  嘉靖让人先在殿外候着,自己要去换身衣服。

  于是,朱翊钧来的时候正好就在广场上见到了他心心念念的人。

  “呀!”朱翊钧一路小跑着来到殿门口,“与成回来啦!”

  陆绎转身看到他,小家伙从斗篷下举起双手,一副想要抱抱的模样:“我好想你呀~”

  陆绎垂在身侧的手动了一下,想到自己日夜兼程赶回京城,衣服还没来得及换一身。关键,他现在不是站在殿外值守,而是有别的差事在身上。

  他半天没反应,朱翊钧眼中涌上失望。看得他心都揪起来了,赶紧说道:“下次再抱。”

  这时候,刘守有靠过来:“殿下只想与成,都不想我。”

  朱翊钧有些愧疚的问道:“现在想还来得及吗?”

  刘守有受宠若惊:“来得及。”

  朱翊钧勉为其难:“那就想一下吧。”

  刘守有尴尬的笑笑:“真是谢谢殿下了。”

  “不客气。”朱翊钧又去拉陆绎的手,“我都好久没见到你们了。”

  陆绎说:“出了趟远门。”

  听到“出远门”朱翊钧就来了兴趣:"去哪里了呀?"

  “浙江。”

  “浙江!!!”

  浙江这个地名最近频繁出现在朱翊钧的生活中,抗倭故事里有,他背诵的诗词里也有。

  “你们……”朱翊钧还想问什么,一回头,却发现在一众锦衣卫中间,站着一个他从未见过的陌生面孔。

  朱翊钧从陆绎身旁绕过去,抬起头盯着那人,那人也低头看向他。

  目光对上的那一刻,朱翊钧不由自主的贴在了陆绎身旁。

  这个人目光坚毅,神情肃杀,看起来像个文官,却又透着武将的气势。

  朱翊钧从来没有见过他,而更让他好奇的是,这几天大雪时断时续,大家穿着厚重的棉袄,外面还要罩一件斗篷,这个人却穿着秋装,就那么站在殿外。

  朱翊钧问他:“你不冷吗?”

  “……”

  他不过是个阶下囚而已,这一路上京,锦衣卫没给他上枷锁,一来是为了赶路方便,二来也算对他的优待,他哪还能得寸进尺,要什么冬衣。

  见他不说话,朱翊钧又问:“我以前怎么没见过你?”

  “……”

  “你是谁呀?”

  “……”

  他问题太多了,对方显然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他身为朝廷重犯,被锦衣卫押解回京,前来面圣。怎么皇帝没见着,先见着个小娃娃。

  一旁的朱希孝忍不住介绍道:“这位是裕王世子,陛下接入宫中,亲自抚育。”

  那人神色一凛,赶紧行了一礼:“罪臣胡宗宪,见过世子殿下。”

  “胡宗宪!!!”睡前故事中的人物,突然出现在眼前,朱翊钧惊讶的瞪大双眼,“你就是胡宗宪?”

  “正是。”

  一个远在京城的四岁孩童,竟然知道自己的名字,胡宗宪比他更惊讶。

  朱翊钧又上下将他打量一遍:“浙江……没有下雪吗?”

  “……”

  远在京城的四岁孩童,甚至还关心浙江的天气问题。

  胡宗宪又道:“在我离开之时,还没有。”

  朱翊钧若有所思,原来浙江并不是一入冬就会下雪。

  他又走进一步,仰起头冲着胡宗宪笑:“你的武功一定很好吧。”

  “……”

  这个话题转变得太快,胡宗宪有些跟不上他的思路:“不会武功。”

  “啊?”朱翊钧皱起眉头,“你怎么能不会武功呢!”

  “我乃嘉靖十七年的进士,文臣出身。”

  朱翊钧又问:“你不会武功怎么打架?”

  “打架?”胡总督堂堂一方封疆大吏,为什么要跟人打架?

  朱翊钧比划了一下:“打倭寇。”

  文臣统军早已有之,第一个是正统年间的王骥,还有后来保卫京师的于谦。

  那时“总督”一职还只是临时的,战事结束也就取消了。

  再后来,各地叛乱此起彼伏,北虏南倭,战事总也没个停的时候。正德年间,王守仁手下清一色地方文官,却在短时间内平定宁王叛乱,更加坚定了朝廷“文臣统军”的观念。

  胡宗宪却说:“抗击倭寇,不仅需要冲锋陷阵的将军,也需要调兵遣将的文臣。将军打仗靠的是勇猛,文臣统兵,用的是谋略。”

  他这么一说,朱翊钧更觉得他厉害。

  这时嘉靖已经换好衣服,太监通传朱希孝和胡宗宪觐见,朱翊钧也一同跟了进去。

第43章 几人刚要进入大殿……

  几人刚要进入大殿,后面又来了一群人,内阁首辅徐阶,次辅袁炜,兵部尚书杨博。

  朱翊钧自己抱了个垫子,就在大殿旁边一根柱子旁边坐下来。

  嘉靖余光扫了他一眼,随他坐着,没管他。目光又投到下面一众大臣身上。

  他先个徐阶赐了个座,毕竟也是六十岁的老头儿。严嵩走了,内阁这一摊子事儿,往后就指着他来干,他们之间的相处自然是君圣臣贤。

  胡宗宪在浙江的时候,就已经被罢黜所有职务,封疆大吏变阶下囚,被锦衣卫马不停蹄押解回京。

  陆凤仪弹劾他十大罪状,每一条都足够让他人头落地,胡宗宪甚至没有太多为自己辩驳的余地。

  言官想要弹劾一个人,必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们往往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庞大的派系。弹劾谁,用什么理由,要达到什么目的,其他言官如何跟进……每一步都经过精密的计划。监察之外,更具有深刻的政治目的。

  通过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最终扳倒一位朝中重臣,甚至内阁辅臣的例子比比皆是。

  陆凤仪背后撑腰的人是徐阶,况且他弹劾胡宗宪的十大罪行倒也不是全然捕风捉影,有的也是以事实为根据。

  总的来说,胡宗宪凶多吉少,流放、充军甚至砍头都有可能。

  嘉靖却不问罪,上来先问了些当时台州战役的细节。

  倭寇集结两万余人,五十艘战舰于外海,探查虚实,伺机而动。

  七日之后,从西凤岭登岸,至宁海大肆劫掠。戚继光判断倭寇的目的是吸引兵力,调虎离山,目的是趁虚进犯台州府。

  戚继光经过周密部署,亲自率兵前往宁海。果不其然,倭寇探查到他的动向,随即兵分三路,攻打桃渚、健跳、新河三处。

  这三处地方新河城最为特殊,这里是戚家军驻扎之地,戚继光率军赶往宁海,新和城中只剩下老弱妇孺。

  而倭寇第一个进犯目标就是新河城。

  听到消息的时候,戚继光手下的将领比他更慌张——父母老婆孩子都在城里,这是要被偷家了,换了谁都慌。

  但戚继光不慌,因为新河城中有一个人,一个让他都畏惧不已的人——他的夫人王氏。

  王夫人乃是南溪将军王栋之女,威猛、晓畅军机,常分麾佐公成功。

  新河城很小,倭寇却派出主力军围攻。城中百姓惊恐,人心惶惶。

  情势危急之下,王夫人站了出来。

  朱翊钧听过许多抗倭故事,但这一段是他没有听过的。

  他知道这些倭寇中的日本人(也有中国人,欧洲人)非常厉害,他们被称作武士,,个个身负绝技,还特别拼命。佩戴武士刀,是一种听起来和绣春刀一样厉害的武器。

  这些武士终日飘荡在浙江、福建外海,想起来就找个地方登岸,烧杀抢掠一番,几十个人就能击退几千明军。

  现在在新河城外的不是几十个日本武士,而是数以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