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第131章

作者:御井烹香 标签: 布衣生活 励志人生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第二件,你老实交代——这戏,你们都只打了个下手,是不是?我一看就知道了,必定是贵家内眷主笔——就不知道是哪位大才,是叶太太,你太太?”

  见沈君庸面上笑意渐浓,冯犹龙便知道自己还没猜对,只是吴江才女,他也熟知,此时便剩下一个沈曼君吴太太,又猜,沈君庸仍是摇头,他不免急道,“我憋了足一个月,快别为难,究竟是谁?我也老了,何必讲那男女大防,能否请出一见,我有许多话要问她!”

  沈君庸终忍不住大笑道,“老龙兄何必着急,这自然是可以的,更何况,以她年岁,又何来男女大防一说?”

  冯犹龙惊道,“原来是老夫人贵笔——”

  没等他说完,沈君庸越发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又转头叫道,“喂,昭齐——有个光头光脑袋的生人找你!你见不见?”

第268章 我家雏凤凰

  虽说闺阁名讳, 按照从前的规矩,是不可以轻易流落在外的,但姑苏城这里民风一向散漫自由, 沈、叶几家女眷又有才名在外,便是广陵、金陵文坛, 都有人听说过如‘华清宫人’这般的别号,而冯犹龙这样的叶家密友, 自然知道叶昭齐正是叶仲韶那十三四岁的大女儿, 而叶华生这样的远支族亲, 也不由得惊呼道,“竟是昭齐所做?这孩子多大了?看来我家又出一雏凤凰!”

  冯犹龙自然也做出惊讶喜欢之色,心中做如何想,不会随意显露出来,偏偏沈君庸指着他笑道,“老龙,我知道你想什么,你道我们又要造个神童出来么?实话告诉你, 这戏,唱词的确有经我们长辈润色,但骨架、立意,却全是昭齐自己, 她来了, 你便自己问她罢!”

  说着,便自去厨房安排茶水, 倒是自在得犹如在自家一般, 叶昭齐此时也从楼上下来, 含笑福身问好, 二人细察她举手投足,见叶昭齐出脱得形容清秀、举止大方,头发半长不短,在脑后束成买活军这里常见的‘大光明马尾巴’,身穿对襟立领夹袄,下着藏蓝色垂裤,虽然未着袄裙,但俨然仍是大家风度。不由都是暗暗点头,冯犹龙便请叶昭齐坐主座,叶昭齐笑道,“我在末位相陪,几位世叔稍候,我娘去上课了,应该一会就能回家。”

  大家自然不免略问几句叶、沈在这里的生活,得知如今叶仲韶并其妻都辞去了学校教师的工作,办了个戏社,每日除了去学校上课之外,便是安心写戏,而沈君庸反而受聘做了海商账房,今日是他东主出海去了,交易所休市,他暂无别事,便过来叶家指点叶昭齐功课云云。

  其余几家人,除了年过五十的两个老太太之外,都是必须工作,而便是那两个老太太,也出去教书,自家也跟着上课,平日是很忙碌的,因此白日里家里人口并不多,今日也是恰好,叶昭齐她们今日是刚考试过,这才闲在家里,和冯犹龙二人撞了个正着。

  买活军这里不分男女都要出去做事,这是冯犹龙等人早已知道,却还正在习惯的事情。这样白日登门,女眷也在下首陪客的情况,在姑苏城更是绝不会出现,不过沈君庸和叶昭齐倒都十分自然,而冯、叶,一个已经是五旬老者,和叶昭齐年岁相差,已经到了即便是收为女弟子,也不会引来众人非议的地步,另一个也是年长族亲,因此大家很快便谈得起兴,倒忘却了尴尬。冯犹龙先问叶昭齐道,“是如何想到以退婚为题?这个立意很新鲜!”

  叶昭齐笑道,“这其实也是长辈指点,因我们不是职务创作,想要领演出补贴,是要有一定规范的。需要体现买活军处的新政策,新规矩,若是能叫百姓们明白了新规矩其中的道理,才能通过审核。如此一来,南曲常用的那些才子佳人故事,便全用不得了。”

  “只我们家除了君庸舅舅以外,均都不善北调,故事还是要从这些情怨情痴之人身上去找。世伯父尝撰《情史》,便可知晓昭齐所言,凡南曲成戏,少不得婚姻恩怨、悲欢离合。没得这些,百姓们不爱看呢。”

  别看昭齐年纪幼小,但侃侃而谈却是言之有物,又提到自家为何选了《鸳鸯错》的退亲戏码,“且我们这里,离婚的人为数不少,尤其是父母从小定下的婚约,买活军到来之后,退亲的也很多。多数都是子女到了一定年纪,也有了自身的心意所向,知晓自家欢喜的是何等样人,然而若非有天定缘分,父母随意定下的亲事,能符合心中喜好的,那是何等少见?”

  “买活军这里,既然定下了女子最低23岁才能成亲的规矩,便是因为女子到了这个年纪,心思逐渐成熟,也读了十几年的书,做了十年的事,对这人心、社会,甚至是对自己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知晓了自己欢喜的是怎样的男子,不至于少年懵懂时分,便听从长辈安排,强嫁了个性情不投合的夫君,反而铸成一生悲剧。”

  “既然如此,这出戏第一,便要叫女娘们知道,为何不能早早地十三四岁便嫁人了,第二则是要叫女娘们知道,若是不喜自家被定下的婚约,当如何去做,第三是要叫那些父母知道,买活军这里,鼓励婚姻自由,父母是不能勉强的。第一告诉她们为何,第二告诉她们怎么去做,第三才是教化社会。也是因为这三点,此剧方才被认定为对买活军有积极影响,因此能享受演出补贴来着。”

  听她谈吐,哪里是十四岁的少女,二十四岁、三十四岁都不过分,且这话便犹如是说到冯犹龙心上一般,他是惯为鄙视名教之徒的,一向以为人生自主,所听说的多少悲剧,都是因为生而为人,不得自主,闻言也不由大声叫好,“好女郎!看得明白,你这便强似多少人去了?这一生怕是无人能将你摆布了去!”

  至此,他方才深信此戏的确系叶昭齐所做,因其谈吐和戏本内的那股精气神完全相合,如此,哪怕其余人的确在唱词、曲调上有所指点,但故事便还算是她的故事,并非此时江南士林常见的把戏——因敏人喜神童的缘故,往往一地名士,会选拔一个有些天赋的童子,对其大为溢美,从中谋取不少好处,这样的神童历代都绝不缺少,至于到底有多神,那大家便心照不宣了。

  以沈家为自家女儿扬名的手法之纯熟,若是要为叶昭齐造势,这出戏到底有多少是叶昭齐自己所写,还不好说呢。如今这般,从立意到骨架,都算是叶昭齐自己所做,那么长辈爱子心切,为之润笔一二,倒也是人之常情了。

  如此一来,冯犹龙兴致更浓,又与昭齐谈到分折、定曲、谱词、协律等等,昭齐均能从容应答,也坦然承认,于音律上受到沈君庸指点,几折唱词则是母亲、舅母、姨母润色,她写的几折多为说理辨析。

  《试探》、《退亲》二折中,老旦声口都是母亲写的,她来写女儿声口,父亲则写黄缘、曹万泉声口等等。并道,“说这是我写的,那是长辈们拳拳抬爱之心,实则我不敢署名,这折戏是我们阖家所写是真。”

  叶华生听说,连连喜道,“真乃一门佳话!君庸,此书定要给我善刻一版出来,留为珍藏!见我叶氏文采风流,有女如此!”

  少年人有才气这本已十分难得,更难得是叶昭齐丝毫不肯得意忘形,谈吐若冰雪鉴人,冯犹龙也不免大为激赏,对沈君庸道,“君庸,买活军这里,是来对了!若在国朝,任女子才高八斗,又有什么用?不得功名,终是枉然,不过寄情于诗词山水而已,终究还是要录入薄命司中。”

  “汝家佳女子甚多,在买活军这里,将来出将入相,犹未可知啊!昭齐是去年就过来的,余下的姊妹们,听说是数月前已经动身来此了,现下书读得如何了?”

  沈君庸笑道,“都已经安顿下来了,成绩也还算是过得去,只是大多都还要好好学学这里的规矩,暂还不能都投入戏社之中。数百人来此,有些是被安排去泉州、榕城一带了,住在云县的不过我们一些近支罢了——本地不喜宗族聚居,多少也还要注意影响。”

  叶华生听了,迫不及待便问起云县这里的房价、物价,看来大有在本地购置房产的意思,又打听来上学的难易,并对叶昭齐笑道,“昭齐,你是个有见识的,你告诉小叔,你们这些同学姐妹,毕业后有做什么差事的?考入官府当吏目的可多不多?”

  叶昭齐笑道,“多呢,只要政审分够了,可以选考的岗位便很多的,本地人的政审分高,我有许多女同学都是考进去做小吏了,从听差做起,每日东奔西走的,也和男儿一般使用。也有慢慢升上去的——买活军吏目中一多半都是女娘,现在又拿下了福建道,这么多的岗位,岂不都是我们同学考进去的?”

  沈君庸指着她道,“这妮子政审分如今是够了,那出戏给她加了不少分,不过她年纪尚还幼小些,打算明年让她也去考吏目,正经进官府做事去!”

  叶华生虽然也听说买活军这里,女娘是可以做官的,但自己族里出了女官吏的感觉还是不一样,尤其这女官吏和国朝不同,是真正能接触实务,掌握权力的官僚,在官府中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他听着便不由露出乡下人进城那发昏的神色来,晕乎乎打量了昭齐许久,叶昭齐含笑由得他看——她此刻的神色,简直不再是冷静可以形容,而是有几分霸气了!

  “昭齐,”叶华生不由就问,“你若考入了吏目,想做个怎么样的官?”

  叶昭齐把马尾巴一甩,神采飞扬,倒不再谦逊,而是有几分舍我其谁的气魄,“不论是什么样的官,总是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冯犹龙这还是第一次接触到买活军治下的女娘,而且还是他的世交,在一年间便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一时间不由大感兴趣,心中将那话本的稿子已是改易了起来,又暗道,“如今天下第一时髦之地,再不是姑苏城了,而是买活军这里,买活军的女娘,实在是英姿飒爽、顾盼神飞,教人不敢小觑,好!好!真是从她们身上,能汲取到磅礴朝气,也叫我都年轻了几分!”

  “昭齐,我这里有你几个姐妹,年岁倒也都不大……”

  虽还想再问昭齐写戏的事,但叶华生迫不及待,已是问起了女娘来买活军这里读书放脚的事情,沈君庸见他们谈得紧密,便和冯犹龙谈起了买活军文坛中一些名人故旧的发展,这也是冯犹龙亟待知晓的,不过他想说的话很多,又还心急要谈谈《鸳鸯错》可以改进之处,只好囫囵听了个大概,便要起头谈这事儿,偏巧此时叶仲韶、沈宛君夫妻回来了,众人不免又是一番厮见叙旧。

  叶仲韶见到老友来了,如何不欢喜?红光满面,叫了孩子出去跑腿订座,直说今夜要一醉方休,又拉着冯犹龙、叶华生到自己书房去叙话,不过叶华生要陪太夫人说些叶家族中之事,于是沈君庸、冯犹龙先进了书房,叶仲韶还在安顿今晚的酒席,冯犹龙忙道,“酒可以之后再吃,戏的事情先说,仲韶,夸奖的话刚才已说过,此时再不说了,我这一生最羡慕你,便是你这佳儿佳女,实在是后继有人——”

  到底还是夸了几句,将叶仲韶说得大有得色,方才问道,“但为何《鸳鸯错》不改编成《何赛花种田》的形式,做一出这种道白剧出来呢?依我说,《鸳鸯错》拿的补贴固然不低,但一定是远不如《何赛花》的,你可别是老清高的毛病犯了吧?云县里能唱《鸳鸯错》的班子有几个?能演《何赛花》的班子至少是十倍以上吧!”

  这戏本虽然是昭齐所写,但刚才沈君庸已提到,是他和叶仲韶来排练班子,他还有正职,主要是叶仲韶在周旋奔走。叶仲韶先是吃惊道,“《何赛花》在‘外头’那么受欢迎吗?我们倒是不知哩,在我们买活军这里,他们倒演不过我们的。”

  又解释了为何不采取道白剧的形式:第一,这是很新的东西,《何赛花》出来时,《鸳鸯错》已经写完了,并且通过了评审,改也是来不及改的;第二,《何赛花》在城镇中引起的观看热度其实不如《鸳鸯错》,因为那是没调的东西,看个一两次便已经对剧情了然了,而《鸳鸯错》这样的折子戏,是听唱的,总归在自己能唱得这么好之前,想要听到类似的乐声,只能来听戏,因此便是反复上演,也会有观众捧场。

  “因这是买活军自己的故事,在几县颇受欢迎,一县之内,一日至少要演个两场,你想想,福建道内便是五十个县了,还有些大府内有好几个戏班子,这一日之内,也有个七八百文,演出补贴实在不算少了,胜在细水长流不是?”

  冯犹龙听说这话,先不忙着算账,而是将叶仲韶看了几眼,笑道,“仲韶,你变了——从前你是‘君子不言利’,和你来往,总不听见一个钱字,让我老龙自感是个俗人。如今却连这几百文的账都算得清清楚楚,从前是君子不言利,如今是君子不耻于言利了?”

第269章 君子不耻于言利

  实则叶家的改变, 让冯犹龙暗自吃惊的还有几点,只是不好公然说出来而已——据他所知,沈君庸之妻便是自己的表妹, 昭齐居然公然写了《鸳鸯错》这样反对表兄妹成亲的戏,并不为尊者讳, 即便他已知道买活军反对近亲结婚的‘疾病纯合’说,仍是感到这么做有些无礼。

  再一个还是从这戏里看出来的, 冯犹龙知道叶家和袁家定有亲事, 似乎便是昭齐和袁家少爷, 他一知道此戏是昭齐所写,便猜到叶昭齐有退亲的心思,以至于流露笔端——对于昭齐这年纪来说,她头几本戏也好,通俗小说也好,一定是从自身经历中兴发出来的,少年文人往往有这么一段时期,这是必然经历。

  冯犹龙能看出这一点, 难道叶仲韶就不能吗?便是叶仲韶不提,难道老夫人竟能容许叶家出现一个退婚之女?这岂不是将叶家的清名全然破碎?名门体统何在?他最诧异是,昭齐不但能写了这出戏,还公然上演, 而在家中依旧受宠, 老夫人对她照样慈爱有加,众人均是面无异色, 仿佛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冯犹龙不见得不喜欢, 但这的确是他所难以想象的, 算来还不到一年的光景, 叶家竟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比较起来,叶仲韶的变化反而更容易接受得多了,在冯犹龙看来还十分的可喜,钱固然是很庸俗的东西,但又实实在在是不能去避免的,人生每一日,哪一刻不是要用钱的?

  冯犹龙自家是很爱钱的,是以他感到叶仲韶的变化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不过也很好奇其中的缘故——以他对叶仲韶的了解,倘他不能问心无愧,是不能如此刻一样红光满面的,即便是腰缠万贯,也一定是惶然若失,打从心底流露.出不安来。

  叶仲韶被他这么一说,倒也有些面红,望了沈君庸一眼,道,“君庸,你政治学得比我好,你来说。”

  这又为何和政治有关,冯犹龙便不懂了,因他并没有怎么细读过《政治与社会》,略略翻看了一下,更集中在看买活军对上古社会的阐述,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想象,至于说剥削阶级云云,浮光掠影而已,实在是提不起太多兴趣来。

  不过,既然好歹也看过,便不至于对二人所说的完全不知所以,冯犹龙其实也很好奇沈君庸为何能放下身段,去为海商做账房,想来都和几人于志气上的转变有关,因便听沈君庸说道,“其实从君子不言利,到君子不耻于言利,这其中的区别无非是‘正当性’这三个字——君子也要吃饭,要养家,君子不言利,是因为不必言利,君子的收入,来自于其田地的出息,若将其视为正当,那么君子的确不必言利。”

  “有田地,有佃农,足够满足最低限度的生活,由此,君子所发生的一切其他活动,都不必也不愿言利,为的都是更远大更宏善之志愿,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为的自然不是利益,而是宏愿,因为利益在齐家以前便已经实现,或者在这过程中会自然地实现。”

  “但买活军这里,是将地主、佃农视作剥削,既然叫做剥削,那便是不正当的东西,既然如此,君子收入的正当性便完全地失去了——买活军这里推行的是一种新的东西,讲究‘按劳付酬’,君子收入的正当性,从劳动中来。”

  这说得有些玄乎了,冯犹龙半懂不懂,因为对买活军的叙述还是有些迷糊,叶仲韶便接口道,“其实便是一点,买活军这里,最光荣的便是劳动,凡是劳动,都要给予相应的报酬——譬如说,在国朝,做官是养不活自己的,若是清官,那便只能穷死。”

  这一点是众人所公认的,国朝做官,的确是非贪不可,不贪真的一点钱也见不到。“是以,便可以推论出一条逻辑——国朝以为,做官是不应当收到报酬的,是一种近乎义务的工作。”

  仔细想想,这的确是很没有道理的事情,冯犹龙也觉得这是很荒谬的,沈君庸道,“但除了做官之外,不论是为幕、经商、开课,总之一切要言利的事情,似乎都失却了读书人的体面与体统,仔细想想,最体面的读书人,唯独以耕读为业,这里的耕自然不是自己耕,而是叫佃农去耕。于是读书人的书,读完了之后,若是不能做官,便不能用这些学识来谋取任何利益,所谓君子不言利也——便是做官也赚不到钱的,读书人唯一体面的收入来源,便是田地的租子。”

  “这在买活军看来,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且不说剥削不剥削,如此一来,读书便始终是小部分人的事,因为一个正直的人,读书是没有任何利益可言的,他能读书便一定是有人做了不正直的事,为他夺取到了足够的田地来给他继承。这么说来,读书若不是一个强盗要读了书,考上科举去做恶事,要么便是一个强盗的后代,用抢劫来的财产,供着自己去读书,以便能够抢劫到更多的土地喽?”

  “读书,无非是强盗们的自我标榜而已——虽然买活军的课本是没有这样说,但你若是细品了他们的教材,所读到的便是这样一个意思。这一点天如是写得很清楚的——你还没看到报纸吧,这读书强盗论,便是他新发的社论,言语真是锐利至极!”

  “买活军既然是这么喜欢教人读书,又怎会让这样的逻辑继续下去呢?在买活军这里,利用学识谋得相应的收入,才是最具正当性的行为,既然如此,君子自然不耻于言利了——君子也要证明自己的学识,证明自己能配得上所要求的收入啊。”

  “便如同老龙你,所出的小说话本也好,经学著作也好,都不是署的大名,其实无非也是自以为不登大雅之堂,读书人不愿沾染这样的名声——其实便是因为利用学识谋取钱财,自感失去了正当性。”

  沈君庸所说的正当性之论,对冯犹龙来说的确是极为新鲜,对他的判词也不算冒犯,本来历代小说,多数都署化名,很少有真名署上的,只有诗集、文集,这是扬名立言之作,方才会署上名号,似乎也的确有耻于言利的考虑在里面。冯犹龙自家来说,他写话本完全便是因为畅销,为了赚钱,只是之前哪怕是书商,也不会如此直接地提起这一点而已。

  但在买活军这里,一切似乎都很直接,沈君庸道,“买活军这里则是不同了,买活军不但鼓励读书人言利——实际上,他们这里人人都是读书人——而且他们是不喜付出劳动的人不接受报酬的。譬如今日这出戏,哪怕我不想收补贴都不行,我收下补贴,捐给孤儿院都可以,但补贴不能不收,因为这是对劳动的报酬。不收报酬,便是对这逻辑的破坏。”

  “这是子贡赎人的典啊。”冯犹龙不由喃喃道,“逻辑……逻辑……”他对于这个陌生的东西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劳动的报酬,是买活军这里最正当的收入,只要是用自家的劳动来养活自己,那么便是这里最正当的百姓,百业皆是如此,是没有贵贱之分的。”沈君庸笑道,“说白了,老龙,买活军这里认你,不认你是秀才,也不认你的名气,他们认你是个杰出的小说家、教学家、戏曲家,这些东西,在国朝不登大雅之堂,在买活军这里却也是百业之一,读书人择一业从之,获取多少报酬,都是名正言顺。”

  “便如我姐夫,在吴江束手束脚,经商不会,也辱没斯文,开馆耽误举业,辱没斯文,写戏小道分心,辱没斯文,这斯文怎么随意都能被辱没的?仿佛从田地以外赚一文钱那都是辱没斯文了,在买活军这里,写戏赚几百上千两那是他的本事!他赚得越多,旁人便看他越高,读书人靠学识取得收入,天经地义!——又有谁不喜欢钱?谁不喜欢囊中丰厚的感觉?谁不想让妻子儿女都跟着过上好日子?”

  “你说,我姐夫喜不喜欢买活军这里?喜不喜欢这样凭本事抬头赚钱,到那里都直得起腰,心中不虚的感觉?”

  叶仲韶倒被沈君庸说得有些面红,低低斥了一声,不过只看他舒展的眉宇,便可知道他在买活军这里的日子,其实过得相当的舒心。冯犹龙见了,心中不由也是骇然:买活军这里的日子,不知不觉竟能移人性情至此!叶仲韶和来之前已经是判若两人了。

  但以他来说,买活军这里的变化,冯犹龙是很喜欢的,因为他在家乡,尽管才名远传,但心中始终的确是有些自卑自伤——才高八斗又如何?考不过科举,没有官身,始终不入流,身家虽还勉强算是丰厚,但那都是不体面的银子。

  体面的银子是什么呢?冯犹龙并未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他并没有做官的机会,也就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波逐流地吃孝敬,而这些孝敬又算不算是体面银子。但买活军这里的生活,仅仅是沈君庸的几句话,便让他的心旌一阵动摇。

  杰出的小说家、教学家、戏曲家……这话怎么就这么好听呢?冯犹龙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尊严,但这并不妨碍他享受尊严的滋味,他闭上眼,想象着以小说家的身份,立足于社会之中,昂然自报家门,与众名流交际,又将自己的名声流传下去,永远写在史书之中……

  痴了半晌,方才透出一股长气,叹道,“怪到你们阖家搬迁至此,如今连我也想来安家了!”

  也不管这舅婿二人相视一笑,又道,“只还有一事,以我来看,你们是还没有摸准买活军的脉搏——《鸳鸯错》用《何赛花》那种道白剧的方式来演,实在是买活军这里的大势所趋!”

  “先我还没有想到其中的道理该怎么说,刚听你们说起阶级、剥削之论,倒是一下令我也明白过来,这其中的差别,在收入上,也不在收入上,且听我和你们俩郎舅慢慢算来。”

  “第一个先说收入,收入上,《鸳鸯错》最多能有几个戏班子会唱?这样的戏,没有好班子是不能出彩的,我在武林听的名班,后来打听到了,是武林茶馆为了打响名号,重金礼聘而来,那样的班子,福建道能有几个?便是从现在开始作养,没有十年,能教出新一批来?”

  “教不出来的,我虽没有眼见,但猜却也猜的到,仲韶你们挑选班子要比在外头难得多,为什么?学戏是要吃苦的,而且又没有钱,那是实在活不下去的人,才会把孩子舍到戏班子里,如今买活军这里,人人有饭吃,有工做,还有多少人愿意自家的孩子,四五岁起便夏练三九冬练三伏,只为了唱那十年戏?”

  叶仲韶、沈君庸的神色都逐渐凝重起来,叶仲韶低声嘀咕了一句,“还是从学校辞职得早了——”这是冯犹龙暂不解其意的话,他且先不管,只往下说道,“但道白剧呢?道白剧的演员,不要怎么吃苦,而且可以从年幼演到年老,没有嗓子上的顾虑,那么道白剧的班子便是好搭的,选材的范围要比咱们这些戏曲要大得多。”

  “班子好搭,就容易凑出来,场子也跟着多了,既然如今是按场子来付版权费,以这个逻辑来说,自然是要越容易演,越多人演,收入便也越高。”

  不说《何赛花》就比《鸳鸯错》强出哪儿去了,只是如今从这条逻辑来讲,那便是这个道理。叶仲韶和沈君庸并不反对冯犹龙的观点,冯犹龙又道,“还有一点,和收入是无关的,那便是《鸳鸯错》,曲高和寡,调子水磨迁延,真正能听得懂的人又有多少呢?这也是我看了《何赛花》后,顿悟出来的道理,如今这四大声腔,始终还是……还是权贵富户……还是统治阶级的东西!”

  他用了个刚刚有些微领悟的概念,“或者又何止戏曲呢?诗词歌赋,凡是这些由文字繁衍而出的东西,在买活军这里,都在做一个巨大的变化——正从旧的统治阶级,扩散到新的统治阶级中去,仲韶、君庸,你们难道没有感受到这般巨大的浪潮么?我们小说家、戏曲家——”

  他已经很主动地用了沈君庸刚赋予的两个家来自称,“我们小说家、戏曲家若是想要做出一点成就,留下一点声名,便不可逆势而动,而是要如张宗子、卓珂月两位小友一样,顺势而为,与大势一道,把我们的东西,散播到天涯海角中,散布到田间地头,散播到贩夫走卒,散布到新的统治阶级——劳动的百姓中去啊!”

第270章 文字的扩散

  文字的扩散, 确然是不可否认的潮流,任何一个接触过买活军的人,都能感受到他们正在致力于传播文字, 扩散文化,并且很重视‘文明’这个概念的建立,按叶仲韶的说法, 这是写入了《政治与道德》中去的,买活军处连贩夫走卒都知道华夏文明这个概念。

  但若说文字的扩散, 和统治阶级的更易有关, 其中的联系却是沈、叶二人一时未有涉及的, 听闻冯犹龙此言,一时不由怔然,冯犹龙见此,便进一步说明道, “这也是吾这些年来,在两江一带游历, 所有的一点杂思, 今日到了买活军这里, 又和昭齐小友一席话,这才有了些许感悟——只是尚且还不能说得十分明白而已。”

  “以我多年来和三教九流、市井百姓交接而来的结论来说,识字与否,在国朝,实际上便是一种阶层的体现,不是统治阶级, 又或者不是统治阶级的近宠, 是不能识字的。甚至是民间学风极盛的江南, 不识字的百姓依旧占了八成以上, 我们觉得识字的人多,那是因为我们眼里根本便看不到不识字的人——他们或者生活在乡下,一辈子种田为生,或者一辈子藏于内宅,除了我们这样的家里,女子识字的人又有多少呢?”

  “这些人之所以不能识字,似乎是因为识字也没有什么作用,反而要额外耗费许多精力,不识字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一种无奈的体贴,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不配识字的,仿佛文字是什么多么大不了的东西。”

  “仲韶、君庸,但我们都是识字的,都是精于文字的,文字、文学,究竟有多么大不了的呢?究竟有多么难学呢?我们的讲究,到底是在维系文字的纯正,还是在维护文字的门槛?儒家到底是要教化,还是假意教化,实则豢养百姓?我想答案是很显然的。”

  “便以小说为例,为何以小说之‘通俗’,是一件需要为之辩护的事?如以文字作为一种记叙事物的工具而言,用文字描述任何事情,都不至于亵渎斯文,正因为文字被赋予了许多神圣的味道,仿佛成为一种特权,方才使得读书人普遍受到敬重——我以为这恰是文字被视为是统治阶级特权的一种表现。”

  冯犹龙说到这里,思绪已十分顺畅了,又道,“因此,对于被统治的人来说,它是神秘而艰难的,掌握了文字的人,仿佛天然便优越于不识字的人。而为了证明文字的神秘与艰难,于文字本身叙述的功能之上,又有了诗词、典故、习语、指代、暗喻等等,不厌其烦、不厌其巧、不厌其难,落于戏曲之中,这便是昆山腔之所以倍受推崇,之所以雅驯。因为它难呀!不但你要识字,还要有几年的工夫钻研,才能真正地懂得欣赏。其存在本身,便是一种门槛。”

  “但我等其实也都知道,文字本身根本就没有这么难,便是诗词歌赋,也有白诗,有李贽,有‘吃饭睡觉,便是文章’——买活军这里,更用拼音来简化了它,真正做到了贩夫走卒、农妇农夫,也都能谈吐有物,便证明了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学会它,这本不是什么神圣的东西。”

  “但承认这一点,对于书生来说是很难的,我想虽然自古君子劝学,而买活军这里教育的普及,几乎算是儒家心中大同之治的程度了,但眼下这样的境况,恐怕会让许多人心中隐隐十分失落。因为他们失掉了因识字而带来的许多特权,是以尽管人人识字,但对于买活军这里,却有斯文扫地之叹,仿佛这里乱象纷呈,是令人极为不安的末法时代。”

  “然则文字本身,不分雅俗,亦并不斯文,不过是一种记载事物和思绪的工具而已,对于文字的专营,只是封建社会如同专营土地一般,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自发的一种行动。文字神圣,掌握了文字的人便跟着神圣,于是统治阶级只要确保被统治阶级不识字,那么他们的统治便永远是神圣的,这无非也是王道、霸道的手段。”

  话说到这里,已经很诛心了,但叶仲韶和沈君庸都没有反驳,而是默不作声地听着,看起来似乎他们也有相似的感触,只是不如冯犹龙说得明白——他毕竟是因为被告过文字败坏风气,而要去外地避祸的人。冯犹龙对于‘文字通俗’的拥护与渴望,是和风雅的叶、沈两家有根本不同的。

  因此,也只有他能看到《何赛花》的魅力,“但在买活军这里,统治阶级不再是地主——至少是所有劳动着的活死人,文字再不需要维系自己的神圣性,于是对于‘文以载道’,便可以做出一种新的解释,文以载道——文可以载道,也可以通俗,可以娱乐,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有落于文字记载的资格。”

  “在国朝,文字属于一成左右的统治阶级——你以为识字的人有许多,有些落魄潦倒,似乎并非是想象中统治阶级的样子,那是因为你们并没有真的接触到人数更多的不识字的人。识字的人有许多,只是国土广袤,国民巨万而已。”

  “而在买活军这里,文字属于占了人口九成以上的统治阶级——即是劳动者,那么文字的面貌也就截然不同了,在国朝,学识只是统治阶级的玩物,经由它产生的任何收入都不正当——但在买活军这里,学识不再是自我炫耀的东西,而成了劳动的资本,如此一来……以学识生产的效率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