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第337章

作者:御井烹香 标签: 布衣生活 励志人生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这天界当真是过于玄妙了!真不知道这科学之力,他们到底是如何修出来的,该不会是连所谓大气之中,都飘扬着灵秀精粹之气吧!只要稍微呼吸几下,便可萌发灵慧了,否则,真的难以想象,那些画面中的仙人,是如何修持出这偌大的本领的!五级船闸……光是在外头看看,便感觉其中的奥秘,在我们这里,等闲百姓怕是花上数百年都掌握不了的!”

  讲师维持了一个多时辰的秩序,现在下课了,自然是避到教室里去休息,而余下的学员们,坐在前排的大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后排的优秀学子们,也有抓紧时间门去上个茅厕的,也有看得聚精会神,竟把自己给看饿了,乘机奔出去买个夜点的,但更多的还是兴奋地讨论着对仙画的感想。

  有人关心的是水位上涨后,有多少州县会被淹没,还有百姓们的去向,甚至不少本地人还因此争论了起来,“大昌肯定整个淹掉的,那里地势太低洼!”

  “万州呢?万州我看也是难保的!至少一半是要淹掉的!”?“百姓么,若是在本朝,那还不好说的,在天界还有什么好讲的?肯定是全都搬迁掉了,那大船,一船就全装走了,难道还费什么事儿?”

  “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大船,在大江上还有那么多艘往来,到底都在运什么,怎会有这么多的东西好运!”

  “这话便外行了,今日是三峡险峻,江面难行,若是我们这里也修起水库来了,我看我们一样有许多好货能运去外头的!”

  这都是本地人,关切的是本地百姓的民生,而对于川蜀物产的丰饶,也是十分自傲的,并不提外头有什么好货能运进来——重点是本地的好货可以运出去。此外,自然也还有些人在议论着建成这样一个大水库,需要的底蕴。

  “电肯定是少不了的吧,电气化……”他们的语气是不太肯定的,“还有车床……是这个词儿吗?听人提起过,越是精妙的机器,就需要越高精度的车床,还有铁——老式的钢铁是不行的,听说买地那里,有一种东西叫做高炉炼铁、焦煤炼钢……”

  这都是经过报纸熏陶,耳濡目染而来的零碎知识,除了这些名词之外,这些学子对于具体的研究进度,便不甚了然了,但有个共识是不言自明的——再现这样的大水电站,在这一代人,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方才讲师所说的话语,就好像儒家的三代之治一样,都属于一种鼓舞人心的口号,具体到现实中,能在五年十年之内,在江边建成一座如讲座模型的示范那样,等比放大,能给全城供电灯的水电站,应该都算是进展得非常快速了。

  甚至于,再退一步,不说对水泥和闸门有要求的小水电站吧,两年三年之内,能在江滩旁,建立一座利用地势差来驱动水车,带动现有小发电机发电的简陋‘水电站’,都算是很不错的起步了,口号要喊得响亮,步子则必须是一步一步的迈,这是世上大多事情发展的道理。

  因此,众人现在更关切的,还是这种简陋水电站的落地,以及周边配件的售价——这些都只能从买地衙门购买,不可能免费供应吧?既然过来参加了这个讲座,衙门的意思,是否是暗示他们凑份子来买呢?若是如此,打算卖多少钱?他们买下了这些机器之后,能不能在当地转卖电力,供电拉灯泡?

  这种现实层面的考量,是一部分学员在最初的热血沸腾之后,本能便进入的思维定势,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年郎,则依旧沉浸在观看仙画的热血之中,站在人群靠后方的几个年少学生,便彼此还在兴奋地议论着,“大丈夫生于天地间门,壮怀激烈,非大事不为!这一生倘若能在这样的大事中,出上一份力,岂不是更胜过金榜题名?所谓金榜,一科有多少人?能在天地间门做此大事,留下这般壮观建筑的,又能有几人?——密之,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与其说天界、人界,是两个互相对应,只是……只是居民的本质不同,其余地理、人文、历史都是相同的世界,倒不如说,天界和人界的本质没有丝毫的不同,连住民都是一样的。”

  “天界肯定并非仙界——两个世界的物理本质肯定是完全相同的,生活的主要居民才各方面看来都是一样……至少,且不说六姐的异能,以及六姐的本质了,这个先放到一边去,从仙画中看起来,这种纪实类的仙画里,两个世界的百姓,本质上都还是一样的,应当也存在生老病死。倘若那个世界是天界的话,天界的住民是仙人,根本构成都不同了,那很多设施就根本都毫无必要了……”

  “密之,密之?”

  被同学亲密地叫唤着的少年,大概是所有学子中少见的异类了,他抱着双手,出神地打量着空荡荡的幕布,嘴里念叨着的,却是这些深奥晦涩的感想和分析,重点也和所有学员都是不同。“有趣啊,天界和人界,物理条件是一样的,空间门条件也是一样的,就连过去的历史都是一样的,不同的点来自于何处呢?岂非……岂非就只有来自于时间门这个变量了?相对于过去的历史,我们人界和天界都位于时间门上的将来,除此之外,空间门、物理条件也没有变化,那么,或许相对于我们来说,天界在时间门上还要更往前走一些——如果把时间门设成一条长的Y轴的话——”

  他伸出手,虚虚地在空中模拟出了一个坐标系,“原点在这边,我们在这边,天界——或者说所谓的天界,X没有任何变化,却来自于Y轴的更右边?而六姐降世,实际上或许是更右边的一个点,突然间门落入了我们这个点?倘若我们这个世界,因为六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就实现了Y轴右点对左点的干涉,这……这不就成为了Y轴的折叠?”

  “方密之,你在嘀咕什么那,什么X轴、Y轴的——这数学才考完一周,你别是又自学上了吧!”

  他自己还好,在他身边的同学,却是已经被方密之的喃喃自语,给折磨得一下就从热血上头的状态冷却了下来,有些无奈地笑道,“可别了,你这成绩难道还不够好?好歹也松散几天,把心思放在仙画上罢!这样的景儿也不能静心欣赏,非得惦记着你的Y轴!真是……”

  说到这里,他有些负气地一甩袖子,去找旁人谈笑起来了,方密之也不以为忤,只是宽容地微微一笑,便正好得了清静,又望着幕布,捏着手指念念有词起来,“六姐的异能,是千真万确不能作假的,但这是否能代表天界其余人都有异能?”

  “只怕是未必,至少从仙画圈那些画痴的回忆来说,纪实类的仙画,和异能表现是互斥的——凡是认真在讲述科学的仙画,都没有背离物理常识的异能出现,而那些仙人举手抬足,便可毁天灭地的杂剧,我也更偏向于认为不过是一众逼真的幻术……大体来说,还是可以这么认为:天界的百姓也和人间门的百姓一样,没有任何异能,六姐拥有的异能,或许……或许只是Y轴折叠的一种特殊表现……但她或许也不能把这种异能对外传递,纵观六姐所有施政的特色,她一直在致力于传播的是科学之力,而不是异能。”

  “如此说来的话,科学之力,果然如宋大家所说,是可以在本界传播,学习的,异能虽然只是特例,但天界的知识却可以通用,他们办得到的事情,终有一日,我们也可以办到——这话还真并非是虚言,确然可以实现——”

  虽然刚才宋长庚的话,已经激起了极大的反应,让几乎所有学生,都兴起了一股战天斗地的豪情,但方密之第一时间门却还是没有轻信,而是经过了自己周密的思考,要自行验证过这话的道理,此时方才欣然点了点头,双眼亮起,笃定地想道,“且不论Y轴折叠的异象,是否能一直持续下去,也就是说,六姐的异能是否会永远继续,但显然,知识一旦扩散开来,是永无可能将它们完全消灭的,异能所带来的奢物、仙器,并不是Y轴折叠最大的好处,知识,来自Y轴右端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天地间门,光阴如寸金,折叠的时间门轴,省掉的是百代以来,为了探索、积累知识所花费的宝贵时间门啊!刚才黄超所说的话,当真是愚不可及,什么五级船闸的奥秘,等闲百姓怕是数百年都掌握不了……又不是从一加一开始一步一步往下去推导,每一代后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臂膀上往前去看的,就说买地的工业好了,倘若现在我去钢铁厂上班,难道我还要论证从无到有怎么建起第一座高炉吗?那事儿已经有人做了!我要研究的必定是如何提高炼铁炼钢效率,制造出更多的功能钢材啊。”

  方密之平日里人缘不错,因他虽然显而易见,聪慧过于旁人,但对于愚蠢之人,还是怀有一份基于家教的额外耐心,只是在心中腹诽时,他确实有些不客气。微微撇撇嘴,环视了院内一眼,傲然想道,“这些人虽然自然也有小聪明,但根本上还是愚笨得很,被仙画一激,热血上头时,恨不得为了仙画中的愿景粉身碎骨,可仙画一放完,吃个饭睡个觉,起来再上个茅房,雄心壮志也就跟着排出去了。”

  不像是他方密之,遇事从不肯轻信,总要在心中自己想明白了,理顺了,才能真正下定决心——可一旦定下心来,便不会有什么人能够更改,方密之忖道,“我涉猎百家,无不精通,聪颖过人,固所自知。像我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有一番成就,可要说方方面面都照顾周全,有震古烁今的成就,那也过于高看自己了。”

  “如今天下乱世之势初显,改朝换代,就在眼前。正是百废待兴、求贤若渴的时候,不论是从政、从文、从理,择敏、择买,甚至是去南洋、东瀛等地开创一番事业,都在选择之中,我要做的,无非是谨慎择定一条道路,俾可以尽情施展才华,有一番作为!甚至是青史留名,以我之能,也不是不能一想……”

  “虽说买活军、谢六姐与我,有杀父破家之仇,血亲之恨,但……决定了!还是要入买从理!”

  方密之的双眼,熠熠生辉,他虽然预见到了家里人的极力反对,却仍是不以为意,“时间门轴折叠,知识的扩散将是未来百年的天下大势,君子择时而动、应时而为,时势已定,种种迹象显示,天下的大理科时代,已经到来!”

  “金龙岂是池中物,我方密之既有大才,便更当应命而起,在这时代大潮之中,尽情卖弄风骚,浪尖处最高的那个弄潮儿,舍我其谁!”

第691章 新时代子曰

  “昨夜郎君几时回的?”

  “回姑太太的话, 郎君近子时方返,睡下时已经过了子正……”

  天光斜斜地照入窗格,在板壁上投下了斑驳的影子, 屋外的对话声量不大不小, 唤醒了本已在朦胧中醒来的方密之,只不过,昨夜心潮起伏, 入眠得晚,此时难免也有几分糊涂,方密之在麦枕上辗转了一会儿, 捂着脸发了一会呆,这才一跃而起,高呼道, “姑母, 我已醒了, 今日晏起, 请姑母责罚。”

  说着, 便忙披上中衣, 系好了棉道袍,又在小厮的服侍下, 随意梳洗过了,出来给姑母请安。他姑母方仲贤微微板着面孔,将他打量了一番,微微摇头叹气道, “昨夜又去哪里鬼混了?现在益发胡来了,竟连早眠都不能了,这要耽误了多少的功夫?以后还能有什么成就?你这样, 地下的先人也不能安眠。”

  方密之的父亲,从他未出生以前便是在外做官,他本人由母亲和姑母,一并悉心抚养,在江南老家长大,数年前,方母病逝之后,方密之便由姑母方仲贤抚养,又受另两位姑母,乃至姨母的关怀。

  乃至此时方家离乱,亲人失散,一家人迁移到巴蜀避祸,又因缘巧合来到叙州讨生活,一路上亲人逐渐失散,就只有他和姑母相依为命,成为仅剩的至亲,因此,他本人对于姑母,一向是尊为亲母一般的,尽管私下思想跳脱,甚至不以‘杀父破家之仇’为意,但在姑母面前,还是循规蹈矩,忙恭声道,“姑母说得是,侄儿昨日的确是耽搁了,日后必定早归,也绝不敢再耽误早起了。早起晨读,为一日中最能读进书的时辰,再不敢将其白白在睡觉中浪费。”

  认错态度这样好,甚至提前还把长辈教训的话语都说出来了,还能让人怎么着?这也就是养个聪明孩子的坏处了,你说他的话,他心里实在已经早知晓了,便是再重复一遍,也不过是看着他再演一次心悦诚服罢了,要说有什么收效,却是难的。他心中打定的主意,却不会为了这些他自己都能说出口的话更改。

  方仲贤瞪了侄儿一眼,还是沉着脸问道,“昨日出去,究竟是做什么去了?我听说买军的逆贼,昨日开了一个什么培训班,还用所谓仙画的幻术作为噱头,招徕观众,你到底还是去凑了这个热闹?”

  方密之叫苦道,“姑母,当真是去黄超家温书了,只是夜里他叫人送了夜宵来,我们一时吃得兴起,又喝了两杯酒,这就错了时点,方才回来得晚了!那个培训班,倒是也有听说的,但是想要入去看仙画的人极多,又何须招徕?反而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可,我又没有考过叙州这里的府试,就是想要去看,也没有资格啊。”

  要不说是一通百通?聪明的人,哪怕是说谎都比旁人更加擅长,方仲贤将方密之仔细审视了一番,也拿不住什么破绽,只能轻轻地哼了一声,姑且将此节揭过了,告诫方密之道,“父仇不可忘,你虽暂寓敌境,但也须谨慎守身,方才能不缀我家清名。如今我们桐城方家文脉,系于你一人之身,你且勿急躁,勿被杂学迷了性情去,先耐下性子读几年圣贤书,等叔伯们将我们营救出去了,到那时再来学买活军的奇技淫巧,才是时机。”

  她这话,乍一听自相矛盾——要学买活军的学问,最好的地方当然是在买地之内了,其次,便是叙州这样采用买地道统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教材好买,班好找,老师好寻,为何在叙州不学,反而是等‘叔伯把我们营救出去’再学?

  但,方密之却很明白姑母话中隐含的深意——他们姑侄二人,在叙州的衣食住行,全都仰仗父亲从前同榜至交凌伯父供给,而凌伯父本人最是大敏的第一忠臣,极为反感买地、叙州闹出的这些事情,他们不能不顾及到主人的情绪,这是第一;

  第二,身在敌营时,学习敌学,这和身在自家地盘上学习敌学,性质是很不一样的,前者的用心很容易被人混淆,若是被猜疑有投买之心,那方密之在士林间的名声就全完了。要在士林中闯荡出一定的名声,除了才学之外,还要留心品德,自小养望。

  方密之深知,姑母未必是多反感买地学问,她自幼随父亲宦游各地,甚至也跟随传教士学习过西学,眼界其实极为开阔,只是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因此才三番四次,疾言厉色地告诫方密之,要他留心立场,谨慎小节,免得让姑侄二人陷于尴尬立场之中,甚至从此和几位恩师反目,一失足成千古恨,前程一坏,便是再难挽回了。

  “姑母良言,小侄谨记在心!”

  他也收了嬉笑,规规矩矩地作了一个长揖,语调慎重,尽显坚毅,方仲贤这才放下心来,道,“来用朝食吧,再读一个时辰的书,也该出去做事了,今夜不要出去游荡,早些回来歇息,也不要再读书,一日迟睡,耗费的身体要数日才能补得回来,一味苦读,耗了元气也是不好。”

  说着,便和方密之一道步入正房,小厮已经端了早饭上来:两碗白粥,方密之那碗稠稠的,方仲贤不过是一碗近乎米汤的寡粥,又一碟涪陵榨菜而已,一个咸鸭蛋切了一半,蛋白已经有些发皱了,昨日一个咸鸭蛋切去一半,剩下来另一半,给方密之今日佐餐用。这便是两姑侄的一顿早饭了。

  方家自来家风简朴,方密之的父亲,生前官至巡抚,母亲也是布政使之女,但他们都是江南书香世家之后,家居一向是力求朴素,至于姑母,更是如此,寡居后常年茹素,在故乡时还能食用一些小菜,自从离开老家之后,如此自奉已成常态。方密之也不再劝,垂下眼皮,不言不语将一碗粥用了,便起身告退,回到书房,开始朗朗诵读《大学》,期间姑母几次过来巡视,听到书声,又见他伏案身影,方才满意颔首而退。

  殊不知,方密之这里一等她走了,便放下书册,又从书箱里摸出了《大学物理》,一边心不在焉地大声背诵经文,一边饶有兴致地翻看起来,心中还在盘算着今日的行程:下午说是出去做事,实则可以去培训班,培训班是下午到晚上开班的,今日晚上不如就托词店铺有事,需要在店中上值,然后去黄超家对付一晚好了……这破门而出的事情,还得好生安排,却也要尽快了,姑母肤色暗淡发黄,按买地的说法,是营养不良的表现,应该要多摄入蛋白质才好,当然,这得花钱——但如果肯为买活军做事,赚钱岂非不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吗?又何至于为了省些花销,连白粥都不敢吃饱了?

  方密之不但认为,自己可以出去为买活军做事,也认为姑母完全可以出门去做事,而不是每日在家里,闲着没事只能盯着他读书,没日没夜地拿国仇家恨来折磨自己,不过他也知道这想法不易,要细说的话,方家和买活军之间,的确是有一段恩怨的,姑母甚至因此迟迟不肯去定做矫正鞋,宁可直到现在都还穿着老式的绣花鞋,更别说出面为买活军做事了——若是被老家的故交知晓了,只怕方家其余女眷的令名,都会受到影响,连累得她们在夫家的处境,也未可知呢。

  要说起来的话,倒也不局限于方家一户人家,应该这么说,那就是在老家桐城的官宦世家之中,对买活军的仇恨,已经成为了他们在婚姻之外,彼此联系的一条纽带,别看现在方家只有姑侄两人,住在千里之外的叙州,但方密之依旧感到,自己还生活在这张交际网中,又是被荫庇,又是被束缚,除非断绝六亲,否则,要摆脱这张关系网的影响,拥有自己的政治立场,的确并非易事。

  要说这股仇恨的来源,则方密之父亲的事情,还不算是什么了——方父原在京城为官,后因攻讦九千岁,被下狱免职,在诏狱颇为吃了一些苦头,也引起了西林上下的愤慨,但那时正是今上二年,正是九千岁谈下了买地的奢物买卖,风头正劲的时候,西林也只能避其锋芒,方父被设法营救出狱之后,便只能辞官归乡。

  却偏偏,在回乡路上,因为和运送奢物上京的船队发生冲突,小舟翻复,在钱塘江落水失踪,迄今已有五六年时间——说是失踪,但应无幸理,这是死不见尸,这笔帐是可以算到买活军头上的,若无他们和九千岁勾结,何来几次三番的劫难?因此,哪怕没有别的来由,方家,尤其是方密之,都必须对买活军采取敌视态度,这是道德上必然的要求,否则,方密之岂非是和杀夫仇人眉来眼去,那还能算个人吗?

  而对方家的婚配圈子来说,买活军对他们最重大的打击,还是买地所颁布的‘备案令’,以及在新占之地推行的清算政策,再加上买地影响京城,新推出的‘特科’考试,这三板斧的连击,在几年内就使得桐城的科举大族,再无以往欣欣向荣之态,一下惶惶不可终日,有了日薄西山的态势——原因是非常显然的,桐城自古以来,文风便是极为昌盛,而本地的仕宦科举大族,百十年来又流行互相婚配,形成一个极大的士林姻亲圈子。

  这些人家,世代耕读——当然不是自己下田了,而是以小地主为读书的起点和基础,往上考取科举,作为进身的阶梯,又用姻亲彼此联络,换取自己在家乡行事的便利。如此便形成了以土地为基础,姻亲为脉络,读书为阶梯的一个循环。

  而买活军这三板斧,固然不是有意针对桐城,但客观上却是造成了如此的结果:不论是敏、买两地,都是重视特科,桐城子弟在特科考试上根本没有积累,不像是八股这个跑道上底蕴深厚、家学渊源,如方密之自幼就能受教名师,那些名师细算起来,都是父亲的师门血脉,要么就是姨表亲的至交……现在换到特科,哪来的名师教导?进身之阶,岂不是就此断绝?

  断了科举出身的希望,已是让人没有出头之日了,再来‘备案令’,就更是叫人惶惶不可终日,这些桐城大族,虽不敢说包揽诉讼、鱼肉百姓,但大家大族的,谁敢说自己没有一点小辫子了?违法之处,定然是在所多有,也有些仇人,被逼着在桐城存身不住的,只要有一二去了买地,就够他们担忧的了。

  再加上姻亲交错,族谱复杂,若是按买地的规矩,不分家就要连坐的话,不消说,买地取了桐城之后,不到一年半载,一族人都要挖煤去!而桐城距离买地又实在并不远,这是切切实实的威胁。因此,数年前起,族中便有人主张要分家,这还不算完,很快桐城又流行起了置换土地,各自去外地安身。于是数年前还是花团锦簇的大族,不过是五六年光景,便转成了一个个零散的小家,再不复从前的风光。

  方家的家产,便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减少,日益被分薄了出去,其中方密之这一房,因父失踪,母身亡,舅族又自顾不暇,分家时便极是吃亏,只在方仲贤极力主张争取之下,分得少许现钱。家计至此是下了一个大台阶,方密之原本的鲜衣华服,随着父亲失踪,便是一去不返,如今更是悉数变卖,只为了维持方密之的举业——在买地之外的地方,读书还是很花钱的。尤其方家因深恨买活军,不肯使用铅笔,光是笔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

  家道中落,父仇族分,这都是因买地而起的变化,姑侄二人在桐城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却还是不得安居——这桐城是四通八达的地方,自来外地商旅众多,如今也成为流民南下的中转站,本地百姓,也多喜往买地迁居,如此一来,桐城的治安也随之变得混乱,一如方密之十分欣赏的黄德冰文章所言一样,真有几分‘无政府状态’了,方家两姑侄,一老一小,最是容易引起旁人的歹心,方仲贤逐渐感到街坊泼皮带来的压力,又再无法和宗族求援——其余方氏亲眷,投亲的投亲,离乡的离乡,近亲都走了,远亲便是有心,也无力相助那!

  没奈何之下,方仲贤便找了另两个寡居的方氏节妇,又带了她们的亲眷,包了两艘船,打算到万州一带来投方父的至交凌氏——这凌老爷是巴蜀一带的大地主,家资十分丰厚,和方父也是莫逆之交,曾多次带信,请他们到巴蜀居住,更有意为方密之说亲。

  方密之年岁还小,不得做主,方仲贤心中倒是知道凌老爷的算盘——桐城大儒不少,但都喜欢在本乡说亲,想要打入这个圈子并不容易,方密之现下的光景虽然艰难,但他自幼聪颖,父母亲眷留下的人脉又都还在,巴蜀腹地的凌家,能结这门亲自然也有好处。

  虽是清楚,但没奈何,眼下的确缺少依靠,便只能拖家带口,投奔而来,却不料刚到万州,就又爆发了万州之变……这是千里搭长棚,花钱费力地来赶了这一场好热闹!在江南日子虽然不易,但却还至少在敏朝正朔治下,到了万州这里,却是一头撞进了买活军的怀抱。便连凌老爷的日子也是不好过起来,虽然他们家的地多在乡镇上,叙州帮一时间还照顾不到,但也是花了好大一笔钱财,这才免了抄家的灾劫,只是从此之后,也要低头做人了。

  好在家底还在,支持方密之读书不成问题,且内心深处,也还是大敏的忠臣,依旧希望方密之学有所成之后,设法进京赶考,从科举上出身,这和方家的立场依旧一致,于是两家反而比从前更加亲密,又利用因买地入主万州而逐渐便利的通信,和大江沿岸,陆续安顿下来的隐居亲友联系了起来。

  这些人虽然更名换姓,在各地重新安家做起了小地主,甚至还有些人和买军虚与委蛇,成了当地的良善人家,但私下反买、恨买之心,却无一日停歇,还有人异想天开,想要从买军内部发力,将其颠覆,辅助敏朝皇帝——自不是眼下这个败家子儿,而是另择贤明新帝,光复福建、广府,尊儒抑新,使正道重昌,人间百业,重回正轨!

  一个松散的反买联盟,至此初成雏形,有人也打着虚与委蛇的名号,也去考买地的试,想做买地的官,而有些人的立场则还是非常坚定,譬如方仲贤,就旗帜鲜明地反对方密之去做间谍,要让他‘君子行堂皇之道’,以他未来岳丈自命的凌老爷也是这个意思,因此,方密之和方仲贤,虽然在万州衙门的安排下,随大流被迁移到叙州居住,但却依然不肯和叙州新学同流合污,还是坚持在此地修行儒学——凌老爷居然也还能找到名师偷偷地和方密之通信教学。

  至于方密之在外搞的那些名堂,他们是一概不知的——凌老爷还在万州乡下住,现在更加不肯进城了,而方仲贤宁可一个月交300文钱,也是绝不会出去做事的。方密之的另两个姑母,在万州那里已经被强迫出门做事谋生了,方仲贤为了方密之的名声着想,越发只能守着名节,每日在这前后两进的小院子里幽居,绝不出门一步,遇事只和方密之,还有从家中带来的小厮沟通——她又不会说本地的土话,方密之在叙州作为良善子弟考了府试,还考了第一名,她这里居然当真丝毫不知,至于凌老爷那里,也未曾来信责问,想来他在乡下,两地消息传递不便,居然也还没收到风声。

  不过,这也只是一时之计而已,若是要继续走理科路线,迟早是要被长上所知的,凌伯父那里,先且不说,方密之自问要还了银钱上的帮助,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倒是姑母当真棘手——他固然是可以自把自为,但却也害怕方仲贤得知之后,绝食守节而死,说不定临终前,还要唾骂自己等等,以示不屈之念——那他方密之不就成了认贼作父,人品臭不可闻的大奸臣了?

  “虽说我若是做大物理学家,倒未必要求什么好政声,但名声这东西,还是好些做事方便,再者姑母对我犹如亲母一般,也不能坐视她如此伤心……”

  方密之自从立心要做大物理学家,开启理科时代,便知道这是眼前最大的一个门槛了,昨夜难以入眠,便是因此,今日读了一会书,闲下来时,也是不由皱眉忖道,“但姑母对买活军,厌恶至极,实难渗透,别的不说,这窗户都不肯换玻璃的,便可见一斑了,该如何让她转圜呢?这可实在是个难题……”

  他一向自负聪明,但在此事上却是罕见地犯难了,吃过午饭,托辞要去衙门安排的商铺那里做事,出门去培训班时,还在思索这个问题,不知不觉便走到了黄超家附近,黄超见他来了,还当方密之是来寻他一道去培训班的,倒是十分欢喜,便忙招呼方密之坐下来吃茶,又问他怎么满脸迷惘。

  方密之也是病急乱投医,便半真半假道,“我姑母昨日听说我去培训班,便是大发雷霆,她老人家是老脑筋了,只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还想让我考学做官,不愿我去读理科,我不知如何劝她呢!”

  黄超对他家中的情况,也是略有了解,还当他说的考学做官,是做买地的吏目,因此并不以为意,一听便笑道,“这个简单!我去取一本书来,你看了就知道了!”

  说着,便匆匆而去,回来神神秘秘地拿给方密之道,“此书千万不要外泄,不要被别人知晓,是我等世家子弟暗中流传的指路明灯——好处不亚于《麒麟指月》呢!你看了便知道了!如何说服家中顽固长辈向买地靠拢,学问尽在其中矣!”

  方密之听他吹得天花乱坠,也是纳罕,取过书本一看,却是新式装璜,而不是什么古籍,再一看标题,不由哑然,只见封面上大书两个字——《子曰》!口气真乃极大,下方又有一行小字:宗子曰——吾与张宗子往还时所记其言行。

  张宗子的名字,如今天下书生少有不知的,他的生平,方密之自然也是清楚,果然如何说服家中顽固长辈向买地靠拢,此人最是第一专家,可尽管如此,端详封皮,却依旧是升起极其强烈的荒谬感——这新时代的《子曰》,怎么说呢……果然……果然是太新、太时代的子曰啊!

第692章 张宗子-张师-张子!

  能集结言行录出书的, 在文坛士林中都是什么样的身份地位?自春秋以降,除了帝王起居注之外,文人墨客有资格出言行集子的, 无不是文坛巨擘、一代宗师般的人物,没有这样的身份, 却将自己的言行结集刻版, 那是要招来嘲笑、非议,从此被打为狂生,被士林排挤的。

  即便是一代文坛大宗师, 有资格集结出版, 又还真有弟子湊趣印了, 也多不过是数百套而已——这样的集子, 在弟子圈中流行一时, 大家湊趣收藏, 已经是极限了, 若说还想在士林间广为传抄、谈论……那, 除了《论语》之外, 只怕还没有什么文集有这样的地位呢。

  ——用新式的语言来说的话, 就相当于随时带了一个采风使观察自己,再出版一本《张宗子优秀言行》,主题便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语……上一个这么做且真正获得成功的人,是孔圣……

  也是因此,今日这《子曰》一出, 便让方密之彻底绝倒了——他虽然没有见过张宗子前辈,但也多读《买活周报》,实在难以想象他会在弱冠之年,出一本语录为自己标榜身份, 因此,这文集绝不会是他授意而成,还真当是如书封所提的本意:很有可能,就是张宗子的某个(或多个)友人,和他交往之中,留心摘抄他的一言一行,私下结集手抄出来,再辗转被人雕版刻印,私下在黄超乃至自己这些书香子弟之间,流传开来的!

  多少文坛大家都不敢搞这一套来自我吹捧,却不料今日民间还自发地追捧起《子曰》来了……是因为张宗子天分超群,有经天纬地之才吗?却也并非如此,他虽然是最有名的采风使,但从黄超的身份来说,便可以容易地推出这一点——众书香子弟追捧张宗子,无非是因为他是‘不肖子第一人’,张宗子身为江南巨宦之后,非常自然地完成了君子之后到买地中坚的转换,不但把整个家族都捞上岸了,而且,过程中自己的名声也没有受到一点影响,在家族中更是未曾遇到一点阻力,他所达到的高度,无疑是让黄超、方密之这些苦恼于家族和前途的书香子弟,所异常羡慕,急于取经的!

  一本内容主要为指导书香子弟说服长辈,彻底投买的言行录,受到了《论语》般的欢迎……这种强烈的荒谬感,总让人有种‘礼崩乐坏’的感觉,方密之虽然对于时势有明确的认识,知道此为千年变局,却也是协调了好一会,才苦笑着翻开封皮,果然,跋言中开宗明义,便是说起了此书写作的背景:此人为张宗子的密友,更是张宗子‘海边自卖’的见证者,虽然没有挑明身份,却是满怀感情地回顾了这个在书香子弟中几乎人尽皆知的名场面,并做了自我检讨——大家都是去海边看热闹的,可以说起点完全一样,但张宗子却抓住了这个机会,完成了张家的华丽转身,捞取大量的政审分不说,张家现在于买地依然发展得花团锦簇,这和笔者的家族亲眷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笔者受到触动之后,曾经多次和张宗子探讨投买的时机、手法,并对自己的选择做了复盘,张宗子也不吝指教,吐露了大量的真知灼见,其又结合了自身的情况、各地时局的变动,整理出了若干语录、心得,都是‘张宗子和他的朋友们’,在闲聊中的智慧结晶。又因为天下之大,俊杰无数,料想其中被相似问题困扰的英才也有不少,因此手抄这本书,‘密示挚友’,又在供不应求,传抄不止的情况下,索性雕版结集出版,‘便利天下俊杰,审时度势、择机而动’。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此书中选用俊杰两个字,不得不多少有点儿讽刺的味道,方密之也不由得是会心一笑,暗道,“果然是才子,有些无伤大雅的幽默,倒如同食材中的辣味一样,点缀得不错,看来真是个有些才学的,若不然,也没有这样的文笔。这是嬉笑怒骂着,就把钱给挣了。”

  他向黄超略微打听了一下价钱,果然,这本书卖价半点不低,黄超是用一个青玉游鱼盆景,向万州那边的好友换来的,这样说的话,售价要在二三十两银子之上了,方密之忖道,“别看这书印量不会太大,但兑给旁人时,一本售价不会低于五两的,这记载的可是如同屠龙术一般的东西,只要印个一千本,就是五千两银子的纯利——可见快人一步,能占去多少先机,银钱相对于时机来说,当真是最微不足道的东西,甚至不值一提,这里最大的好处,说不定还在买地人人传诵的政审分。”

  他虽然从未入买一步,但从报纸中汲取各种信息,对买地的生活倒也已经很熟悉了,甚至不输给那些一心投买的书生多少。方密之往后翻阅了几页,眉头逐渐上扬,黄超看他的表情,也是十分得意,笑道,“怎么样,我就说这本书全是真知灼见吧!将许多道理都说得极透——可见这张宗子实在是个妙人,我虽然还没有福分能拜见当面,但早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恨不得能做他门下走狗了!”

  方密之却是早已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他只是敷衍地嗯嗯应了两声,全副心神都投入在了这本《新时代子曰》里:这本书采取的是问答制,并无具体人名,提到人名时,多用单字指代,譬如答者有时自称为‘宗’,有时自称为‘子’,问题也是没有前因后果的,十分简洁,譬如第一句就是问道,“如何消解长辈心中对买抗拒”。

  这种问题,门槛很高,但懂的人自然会懂,就譬如方密之,这个问题就等于是把他现在的困境完全概括在内了,不懂的人,看了也根本发生不了兴趣。这样的呈现方式,也是令人感到一下就和作者契合起来了,仿佛已经进入了情境之中,听着‘宗’先生挥着蒲扇,一边赶蚊子,一边笑着侃侃而谈,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真君子万中无一,而假道学流于各地,尤其是书香世家中,更有假道学无数。

  脑子灵活、视野开阔的,懂得适时转圜,此为假道学中的伪君子,还有一种人,把自己都骗进去了,钻进牛角尖出不来,甚至死节,令亲者痛仇者快,更有甚者,令俊杰含冤陷罪的,便是假道学中最有害的真傻子。应时而动的俊杰,正该仔细谋身,不要被这些真傻子带害了,毁了自己一生的前途。”

  这个答话,一下就切中了方密之现在最大的烦恼,令他怎不入神?当下细看下去,‘子’先生又侃侃而谈,教导俊杰们如何分辨伪君子和真傻子,道,“万万不能听其言、观其行,而是要从对此人性格的了解,鞭辟入里地分析,此人遵从这个规矩,到底是因为遵从规矩能给他带来最大的好处,还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样的道理要高于自己的利益,值得用生命去维护?

  就如同贞妇守节不嫁,甚至死节的,在所多有,敏朝民间对此也是一片褒扬,看似上下一心,都是从传统的贞烈道德出发,全是卫道士。但仔细去思量,其中守节的妇女,到底是因为道德观不愿再嫁,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死节的女子,究竟是为了捍卫贞烈道德,还是被逼死的?又或是因为生存环境太过恶劣,不死比死了还要更难熬的?

  名士死忠,就如同妇女死节一样,看似铁板一块,不可能撬动的局面,实则仔细区分下来,只有那些完全是为了捍卫道德而死的妇女,其命运是无法更改的,但人数也是最少,万万分之一而已,其余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他们的观念转换过来。

  归根结底,需要认识到的道理唯有一句话——道德的成形,必定是因为遵守道德能达到利益最大化,才会促成第一批卫道士的成形。观念陈旧的长辈,放不下的不是道德,而是自身利益随着道德最大化的思维体系!因为遵从道德,自己的利益能够被维护,于是满口不离道德,甚至反过来被老式的道德养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最后反过来被道德束缚了自己!

  想要转化这样的长辈,从根子上来说,就是要开阔其见识,丰富其思路,改变其思维体系,让他在旧的利益结构之外,见到新的利益结构!与其和死硬份子谈道德,倒不如和他们谈利益!倘若他们不肯和你谈利益,还是要和你谈道德,那不过是因为你提出的利益,没有打动他们,没有让他们看到比旧体系更高的盈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