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第358章

作者:御井烹香 标签: 布衣生活 励志人生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望着在烛光中含笑羞涩点头,却又难掩骄傲的姐姐,瓶子的视线,在她娇艳如花的脸上,和写满了文字密密麻麻的本子上来回游移,突然间一下撒开手摔倒在厚厚的被褥上,“我要疯掉了!我要疯掉了!这个故事,怎么会是你们写的——你们怎么敢写这种故事!”

  “你们是不要命了吗?难道,难道就不怕喇嘛教的报复吗?!”

第741章 瓶子的破局点 新察罕浩特 察罕浩特暗……

  瓶子爱不爱看《走近科学》?当然爱看, 不仅是她爱看,满珠习礼、乌云其其格乃至沿路来经过的牧民人家,就没有不爱这些嘎拉巴故事的, 虽说现在还没流传到科尔沁,但瓶子极有把握, 就是再讨厌买活军的人家, 也不会反感《走近科学》的!

  但是,要说她敢不敢写《走近科学》?就算她有这个本事,瓶子还真不敢……这是把喇嘛教往死里得罪啊,这个东西,平时听听无妨, 只要不表现出露骨的爱好, 就算是红黄二教最虔诚的信徒,也不能据此指责什么,可要真被看做了是科学信仰的中坚?

  那仇人可就多了, 还不是那种明面上的仇人,现在大汗推广科学信仰, 王帐内外, 自然都是跟着服从的, 就算从前对喇嘛教迷信得不行, 这会儿也都要装出样子来, 但谁知道那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喇嘛教在草原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了,多少人是信着佛长大,又坚信自己修得了来生, 在这样的喜悦中去世的?这些人心里,对于科学信仰的推广者,难道就没有一点想法吗?

  不怕明着来, 就怕暗中使阴招,边市街的买地商人,倒是不怕这些,他们背靠着真神,而且身份是完全挑明的,别人怎么使计谋都容易被识破,大汗也会护着他们。这时候最危险的,就是依附于他们,却没有完全脱离汗国的附庸了,很容易就成为泄愤的对象,打不死主人,难道还不能打死他养的狗吗?

  瓶子能想得到的事情,珍儿怎会没有考虑,她轻轻地点了点头,“所以我们都小心着呢,对外从不说起,也不会署上姓名,你放心,边市街对我们都是有保证的,只要不是真的杀了人,我们要是因为写嘎拉巴的事情,被欺负,被诬陷,边市街会出面营救我们……实在不行也能把我们安排去南边。”

  去南边?这样就能去南边了?

  瓶子很吃惊,但又迅速纠正了自己,不对,不是‘这样就能去南边’,好像去南边极好一样,应该是‘实在不行,还能去南边’?不过……不过去南边,虽然是个极其陌生遥远的地方,但只看现在南边卖过来的货……

  “去南边能做什么呢?边市街养着吗?而且这么一来,说不定还有人会为了去南面主动陷害自己呢!”

  “那倒不至于,去南边又带不走多少钱财,到了那里,也不需要嘎拉巴故事了,那能做什么养活自己呢?还不如继续写故事来得好。”

  珍儿的回答,本身已经揭示太多了——至少说明了她本人仔细考虑过南下的事情,这才会对其中的得失如此分明,瓶子瞥了姐姐一眼,心想:“像姐姐这样不受宠的小福晋,还有女奴,自然是不止一人的。”

  “小福晋还罢了,各大斡鲁朵的女奴,按照现在的政策,学会了拼音,开阔了眼界之后,只怕很多人都想南下,边市街如果找这些人来写嘎拉巴故事,又给出了承诺,她们故意安排事故的可能就更高了……所以,嘎拉巴故事如果要找女人写,还真只能找小福晋!”

  在边市街到来之前,虽然福晋们享有很高的自由,但在未经娘家支持的情况下,想要离开丈夫依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至于女奴就更不必说了,虽然她们的行动也不受限制,但想逃可没那么容易,不会骑马、不会辨别方向,没有补给,能往哪儿逃?当然,从前她们就算逃走又能去哪儿呢?原来的家已经被大汗攻打了,不再属于他们,汉人的地盘容不下她们,还不如就留在王帐,努力讨好主人,至少能吃饱穿暖,熬过草原的寒冬呢。

  可现在,事情不一样了,边市街用煤炭和奢侈的好东西做诱惑,轻而易举地让福晋们争相教导斡鲁朵里的女奴读书,她们的眼界打开了,瓶子想,其中最聪明的一些人,很可能已经会说不少汉语了,而且,边市和买活军毫无疑问会接纳他们——虎福寿巴图尔不就是鞑靼俘虏,被买地接受了以后,又加以重用吗?

  战俘会被重用,奴隶自然也是一样,而倘若说以前,和不驯的男奴比,女奴往往更加安分的话,现在,女人也能做活的买地,对女奴的吸引力要比别处都更强得多了。女奴非但不会更安分,反而会更加躁动,更加想要逃去边市。瓶子虽然是初来乍到,但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股潜在的逃亡冲动:看来,察罕浩特的局势比她想得还要更复杂得多!

  这一切都在买活军的预料中吗?醉心于奢侈享受、争奇斗艳,忙于给娘家划拉好处的大福晋,各怀心思,私底下急于向边市靠拢的小福晋,蠢蠢欲动,想要去边市过好日子的男女奴隶……

  还有,一心想要建功立业,一统鞑靼,却忽略了眼下危机的大汗,以及潜藏得很深,在民间的根基明显没被完全拔掉,虽然元气大伤但决不能说已经毫无力气的喇嘛教——喇嘛教最棘手的一点是,他们虽然在鞑靼传播很久了,但根基却始终在吐蕃,大汗转信之事,绝不可能就这样轻易结束,说不准在将来还会促使吐蕃和鞑靼开战,到那时,情形可就更乱了!

  但现在,珍儿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边市街,以及他们意味深长的种种办法,背后的真正目的,还在絮絮叨叨地妹妹说着给边市街写嘎拉巴故事的收入,“边市街是真的有钱,这些《走近科学》的册子,他们是随着货物附送的,就这样,写一个故事立刻就给三十两——这要是快的话,一个月都能写两个故事,这个就是六十两!每个月都有!”

  虽然货物销售能拿返点,但不是每个小福晋都能和珍儿一样,私下做囊囊大福晋的中人,娘家一次生意返点可能也就几十两,还要各处打点,更重要的是一年最多两次,大多数时候只有一次,手上的钱财仍然是紧张的。这样的情况下,一本三十两真是个不低的价钱了,当然,故事也是有门槛的:首先要博学,写出来要有嘎拉巴故事的味儿,不能没头没尾的,情节要跌宕起伏、紧张刺激;其次,要贴近各地牧民的生活,决不能臆想什么神佛大战,所有的故事都要自土地中来,落入土地中去;第三,最好每个故事,都能宣扬买活军的班级教授的一条道理——主要是讲究卫生,多吃菜什么的,而且要带到具体的货物、价钱,以及购买的渠道。

  这三点要求,别看简单,但能全部满足的却是不多,还真得是这些出身不错,至少相对牧民奴隶来说算是见多识广,有点儿学问也看过书,同时又来自各地台吉府,也很知道民间疾苦,熟悉各地风俗,现在又有大把时间上课的这些小福晋。

  她们从小就有很多机会听人说嘎拉巴故事,积累深厚,还能从陪嫁人口那里,问到自己家乡的具体情况——比如来自包虫病多发草场的小福晋,就用那一部的方言来写‘微小虫卵蟒古思故事’,买活军立刻印刷出来几十本,带到当地去和货物一起传播。当即就能发挥作用——鞑靼各部也有方言的,就像是科尔沁,很多词汇都和标准鞑靼语不同,有强烈的女金色彩,很多词互相串着用。很多牧民一听,这用的就是自己这一部的方言,对于其中倡导的所有道理,立刻听信,效果真比用如今通用的鞑靼语好得多了!?就这样受过一定教育,又有深厚地方积累的男子,还能私下抽出时间给《走近科学》供稿的是真不多,鞑靼人少,识字的,见多识广的人更少,基本都是有官做的,经济上是否更宽裕不说,是真的没空。因此,《走近科学》也就成了福晋们共同的一个小秘密,珍儿不知道还有谁在写,但知道一定还有别人在写,而且很多人的观点还比较激进。

  “我写的那些,都是健康上的事情,怎么做不会得病,就算被发觉了,光看我手里的底稿,也半点没有争议,全是积福的好话,可你们从喀尔喀来,听了那边的嘎拉巴故事没有?那边的故事有许多篇幅劝导牧民不要给布尔红捐献,把儿子送到边市去干活,别送去做喇嘛……”

  两姐妹絮叨到这里,珍儿也有点担忧起来,自己喃喃说着,“这就有点过了,喇嘛教的人要是知道了,不会善罢甘休的——也许你说得对,我不该再给写稿子了,风头渐渐地有点不对了……就是,就是我好容易想了个‘血热蟒古思’的故事,也是跌宕起伏,感觉挺可惜的,这么好的故事就跟着我隐藏起来,没别人能看到。”

  两个许久不见的好姐妹凑在一起,鸡鸣前能睡下都是早的了,这话题是一个接着一个,瓶子眼皮都打架了,一听之下,还是挣扎着起来要看——但她认得的拼音实在是不多,拼的速度也慢,珍儿也不敢给她读,只好约定等她从边市班的拼音课毕业了,便来看一遍珍儿的手稿,如果走的时候风头不好,就顺带着把底稿也带回科尔沁去收藏。

  如此,两人还舍不得睡,又咕咕唧唧说了半晌,不知何时都熟睡过去,瓶子做了一夜的梦,梦里又见到了大福晋的座钟,她馋得流口水,巴不得上前摸摸,可刚一碰到,座钟就当当巨响起来——一时惊醒,却是大帐方向传来了铜钟声,乌云其其格跑进来叫道,“你可算是醒了,姐姐去向大妃问早安了,她让我们在帐子里就吃点酸奶疙瘩顶一顶,赶紧梳洗了,到边市街去占位置,等她一起来吃早饭,吃二两羊肉烧麦,再来一碗羊汤粉条再去上课!”

  粉条?烧麦?

  若说烧麦还是听说过的珍馐(但近年来几乎无法吃到),粉条就肯定是买活军带来的新东西了,瓶子现在已经有点麻木了,也不想着自己有多土,反正只等着去见识买活军的新东西,应了一声,连忙揉着眼睛起来找衣服,毛衣裤却被塞在了被子和毯子之间,暖暖和和的,穿上之后再披一层薄棉袄,被指引着去解手洗漱的小帐篷,用热水刷了牙,出来问乌云其其格,“今早你刷牙了没有?”

  乌云其其格一说话便是一嘴薄荷的味道,笑嘻嘻地点头,“香着呢,我都舍不得喝奶茶!”

  确实,喝完奶茶,要是不漱口的话,嘴里会有一股奶腻味儿,瓶子被这一说,也有点舍不得薄荷这独特清新的味道了——但不喝还是不行的,这会儿还早,太阳没出来,一出帐篷就是直呵白气的寒冷,珍儿的大侍女宝音严令乌云其其格喝两碗冲了奶皮子在里头,冒着油花的奶茶,才让她掀帘子,乌云其其格被撑得直打饱嗝,一路走一路抱怨,“一会都吃不下那什么粉条了……”

  瓶子不怎么搭理她,一个是困倦,还有一个是有点儿犹豫——该不该让苏茉儿和她们一起上课呢?这要是刚到的时候,她不会有半点犹豫,可这会儿,察觉到了女奴有私逃的危险,瓶子对苏茉儿也兴起了一丝提防:倒不是说苏茉儿也会逃走,但她怕,久而久之,苏茉儿的心也养大了,她也就不甘于只做个侍女了……

  但,不让苏茉儿学,她就学不会了吗?聪明的人汲取学问,可不讲究什么名分。瓶子心里左右摇摆,一时很难拿定主意,只是默默地跟在妹妹身后走着,很快就出了王帐的范围,在侍卫把守的拒马外头,见到了满珠习礼和赛因的身影——他们昨日也拜见了大汗请安,但没有多说什么,满珠习礼的身份还不够和大汗交谈的。大汗倒是指了大臣接待他们,昨晚大喝了一顿,满珠习礼醉得吐了三次,要不是惦记着和姐姐一起吃羊肉烧麦,今早他一定爬不起来的。

  “昨日在斡鲁朵的大帐里,见到什么好东西了吗?”

  鞑靼人和汉人不同,做客之后,对外夸耀主人的豪富,是让主人高兴,涨脸面的事情,因此瓶子姐妹并不遮掩,乌云其其格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大妃身上的珠宝,帐中的名贵陈设,以及对她们姐妹的和蔼,珍儿得到的体面……满珠习礼听着,脸上神色逐渐放松,时不时咧嘴捧场地大笑起来,瓶子也觉得好笑:昨天酒后估计三辈子的往事都被掏出来了,满珠习礼好像半点没有察觉不对,这么缺心眼的哥哥,却也有心肠担心珍儿姐姐在察罕浩特受了冷落吃了苦。

  春天的道路泥泞难行,光靠一双腿走,半身都是泥点子,他们都已经骑上了矮马,慢慢地在道路上行走着,注视着毡包里钻出来的鞑靼人,如何汇入街道洪流之中,又眺望着远处运货的车队,越是靠近边市街,人烟便越是稠密,各式各样的工坊正在开门生火,瓶子默默地看去,金匠、银匠、铁匠、箍水桶、水盆的木匠,那股味儿是皮匠……

  察罕浩特的工匠,是草原上种类最丰富,人数也最多的,大约有两三千人之多,他们只是从工匠区经过而已,已经见到了很多不认识的工坊,瓶子一一都记在心里,准备事后有机会再来看看,此刻还是要赶着去吃早饭,

  “咦,宝音,那是什么匠人?”她的眼神突然落到了远方一队身穿白衣,骑白马,面上还带了白色面罩的人身上,鞑靼人尚白,这些人光看装束和座下的马匹,就知道出身不凡。瓶子心里一惊,已经在猜测是不是林丹汗直属的亲卫了——这装束也很特异,叫人看了就打从心底敬畏,不是亲信,怎能如此标新立异?

  “哦……那是种痘的天花匠。”宝音瞥过一眼,却是司空见惯,笑着说道,“对了,两个格格出过痘没有?如果没有的话,正好就在这里种了痘苗——连大汗去年都种痘了,我们福晋也种了痘,我们也都种了,这东西就是贵,但真好使,一旦种好了,再也不用担心天花……格格?格格?”

  她诧异地望着呆如木鸡的科尔沁人,突然明白过来,抿嘴一笑,“看来西来路上,你们还没听过《天花蟒古思》的嘎拉巴故事啊……”

第742章 屈辱、愤怒、尊严和一句话 新察罕浩特……

  汉人答应给鞑靼人种痘了?鞑靼人居然也敢让汉人种痘?!瓶子一时间都有点说不出话了——其实, 这一次入城之后,看到察罕浩特超出想象的繁华,她心里也有片刻是如此担忧的:人这么多, 要是有人发天花,那可就是一场浩劫了……

  鞑靼人畏惧天花,甚至要比鼠疫更甚,这是有血泪史在的, 不知为何,鞑靼人对天花普遍是易感的, 而且得了以后,比汉人似乎也更容易死亡, 很多鞑靼部落, 因为畏惧天花,绝不肯涉足汉人的地盘,就是因为祖上有教训传来——一个人感染天花,就足以把疾病在难得聚在一起的军队中传播出来, 因此, 鞑靼人只有在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南下打草谷,但却不敢久留。

  一旦抢到金银财宝, 并且把汉人的官府打痛了,逼得他们同意互市之后,就会北返, 只有在草原上保持散居状态, 疫病才不会轻而易举地把他们全都消灭,这也是为何草原上很少有大都市出现了,甚至很多时候, 城市刚刚建好,就因为疫病的流行,被认为是不吉之地,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才建起来的城郭,立刻就会被抛弃。

  恐慌的达官贵人,甚至连毡包这些东西都不会带走,只带走一些金银细软,把宝贵的财产和旧城一起抛弃在荒芜的草原上,让它们和疫病在寂寞中一起缓缓腐烂消散,他们还会把金钱大量地奉献给喇嘛教,以此来获取一些安全感——都是因为不虔诚,才会得病,既然现在布施了,虔诚了,他们就应当是安全的。

  当然了,此时距离买活军开始普及牛痘,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鞑靼人多少也听说了汉人有所谓的种痘法,以此来避免疫病——这几年的确也很少听说汉人的地域流行天花了,但种痘这个法子,依然没有在草原上普遍流行开来,除了痘苗贵之外,鞑靼人对这种做法也是将信将疑的。

  因为在牛痘出来之前,已经有人痘熟苗法在北方出现,也有鞑靼贵人壮着胆子买了苗回来的,结果,也不知道是因为不会使用,还是人种不同,种了熟苗的孩子高烧死了,他身边伺候的人也都跟着发了高烧,虽然无人死亡,但有人烧傻了,有人还是发出了痘子,一脸都是留下的疤痕!

  有了这样的例子,叫鞑靼人如何信任汉人又折腾出来的所谓新式痘苗?这牛痘听起来都不像是人用的!牛用的,给人用还能有好?牛可是大牲口,比人能吃苦多了,怎么想牛能承受得了的毒力,人都是不容易吃得下来的!

  ——就这种恐惧,已经是消息灵通,知道‘牛痘’的鞑靼贵人了,有些被封锁地区,不识汉字的贵人,对种痘的认知依然停留在人痘熟苗时代,就这,人痘熟苗还都非常难买,一剂有的要价高达五六十两银子,这种价钱是完全没有普及可能的——瓶子想,这东西在汉人的地盘肯定不是这个价钱,就是走门路卖到鞑靼来,额外加了许多价钱罢了……

  但,想要低价买苗,那是绝不可能的,人痘熟苗是明令禁止卖给边藩,尤其是鞑靼人的东西,只能靠不怕死的商人私下卖过来——汉人为什么要卖过来啊?鞑靼人没了天花的惧怕,此后要是经常南下,到汉人的地盘去滋扰,甚至是移居过去,那可就没有什么东西能拦得住他们了!

  再说,就是有天花,鞑靼人的数量也还是逐年增多的,这是怕外藩强盛不起来么?汉人为什么要这样帮鞑靼人?如果瓶子是敏朝人,肯定也不卖这个,就像是敏朝动不动就在铁器上卡着鞑靼人脖子一样,连茶都得配额卖,就是怕鞑靼人多了,给中原带来麻烦。

  一个是贵,一个是怕,这就使得鞑靼人和疫苗之间,永远隔着高山大河,永远生活在对疫病的恐惧之中,这也是为何瓶子等人都喜欢《走近科学嘎拉巴故事》,很多和疫病有关的故事,能缓解他们对疫病的畏惧,并且告诉他们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防治它——其实现在想想,就算珍儿只写和防疫有关的嘎拉巴故事,喇嘛教也还是不会谅解她的,毕竟,对疫病的恐惧,是很多牧民捐献敬纳的直接原因。接连几个蟒古思故事,把牧民最恐惧的一些疾病都给说透了,还指出了比向喇嘛教捐钱更有用更便宜的解决办法……大喇嘛们知道了,能高兴才怪!

  而现在,不但是包虫病、鼠疫,就连天花都有蟒古思故事来解释原因,并且直接有解决的办法了?

  “就是种牛痘,这牛痘要比人痘温和得多了,故事里说了,因为牛是大牲口,那微小的病毒蟒古思,进入到牛身上之后,便被牛消解了,发出来的痘子,毒性就小,这孩子种了牛痘,多数都是活蹦乱跳的,偶然有反应的,也就是发个低烧就行了,要不是本来就非常病弱的孩子,肯定是死不了的——那些身体很弱的人,不能种痘,就更需要身边的人都种痘了来保护他们。”

  这里的道理是要转个弯的,科尔沁三人都想了一会才明白,却也是不得不点着头,认为这话有道理,满珠习礼结结巴巴的,“大汗……就连大汗都种啦?就不怕,就不怕——”

  “就不怕买活军毒害大汗吗?”宝音也是一笑,“当时也有大臣这么说来着,但大汗说,他是长生天眷顾之人,百毒不侵……其实是临时从买活军运来的痘苗中,突然指定了一支种到手臂上去的,事前谁都不知道他要种。也果然没出事,你们看到的,这已经是第十几批了,种痘的人数万不止,真没听说谁出事的。”

  数万人,听着数量是极多,但细算之下,就是在察哈尔也有十几二十万人住着是至少的,也难怪科尔沁那边毫无消息了,宝音说,他们大家都种痘了,是斡鲁朵出钱,“这笔钱不少那,一剂疫苗要二两银子,斡鲁朵光疫苗钱就花了几万两银子,但这笔钱可是值得,都是为了大汗和小台吉、小格格们的安全么。”

  一剂疫苗——才二两银子!瓶子这会儿可不知道牛痘在汉人那里卖得有多便宜,她是和从前的价格比,从前的人痘熟苗可是要五六十两银子!就是台吉家都不可能给所有的儿女都种痘,这二两银子——

  “这个东西,只能让种痘喇嘛……嗯……种痘——”

  “种痘医生,买活军那里,种痘是医生的活计,和喇嘛倒没什么关系,不过百姓也有叫他们布尔红的——那倒也不是,要不怕自己种不好,也能买了带走,价格是一样的。就是能带走的数量也不多,就是察罕浩特,好多人都眼巴巴等着呢,每批痘苗一运过来,就都被定完了,咱们满珠习礼和瓶子、乌云其其格想要种痘,还得现在去登记上,专门在察罕浩特等到下一批疫苗来了,看看能不能排到。你要想带走,那也只能带走排给你的这一剂。”

  那这就无法给家里人带了,满珠习礼和瓶子顿时满脸遗憾,瓶子看了乌云其其格一眼——妹妹还小,都不记得她母亲是怎么去世的了,就是回家走亲戚,染了天花,人都没回来,整个部落就慌忙的迁走了,一路上不断抛弃病人,这些病人什么时候死的,在哪里死去的,都不知道,就这样还是元气大伤……母亲博礼那一脉之后再没起来过,现在活着的人都少……

  姑姑也是见识少了,还不知道买活军肯给外藩卖疫苗,又或者女金人不是那么害怕天花,是了,他们好像是有种人痘的习惯在,也就没那么缺牛痘……瓶子感觉心里有个疙瘩仿佛都被打开了,思绪一下通畅无比,再没有担忧——真是,信息传递太不通畅了,这么明显的事情,大家怎么谁都没想起来呢?!

  亏她还一直担心,科尔沁诸部决定跟着女金人走到底,拉不下脸来攀附买活军,而她们这些看明白的人,人微言轻,也无法和家里人联系,只能坐等台吉叔伯们的决定……其实只要想个办法,给家里人捎个口信,告诉他们买活军肯给鞑靼人卖极其灵验的牛痘,只要二两银子一剂,不就全妥了么?!

  老姑父在科尔沁的关系再铁,威望再高,他能给科尔沁弄来牛痘吗?科尔沁可以不在乎和买活军的贸易禁令,不买汉人的那些好东西——这些东西的确不用也不会死,但牛痘呢?能梗着脖子说不种吗?

  这一路上,还真是白担心了……也是汉人都不怎么把科尔沁看在眼里,完全轻视,要不然,也就是一两句话的事,还用得着自己这一路上的辗转反侧吗?瓶子又是高兴又是失落,高兴于一直以来的困扰,其实完全可以说是庸人自扰,解决的办法就是这么简单,要是早听到《天花蟒古思》,早就想明白了。

  失落,却是失落于小部落的卑微,如此谨慎的思考,如此慎重的选择,在强大的汉人势力面前,却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汉人压根不在乎他们的来去,在他们眼中,大概只有建州、察罕浩特是值得正眼相看的势力,其余部落的来去,甚至不值得眨一眨眼皮……

  有那么一会,她的心里充满了不甘、屈辱和愤怒,在这一刻,她理解了为什么台吉叔伯们,都只想着在林丹汗和建州之间选择,完全没想过南面的汉人——至少在林丹汗和建州的老汗眼中,科尔沁仍是举足轻重,值得审慎对待的,有时候一个人宁愿吃苦,也不愿被轻视,她还没有掌权,对这种轻视的体会还不至于很深,叔伯们的感受,可能是更加刻骨铭心的——当他们可以做儿女亲家,做朋友,做安达时,谁愿意做别人的狗呢?

  在这一刻,瓶子心中迅速地建立起了对于汉人,对于买活军深深的隔阂,这是一种未必有道理的情绪,但却滋长得极为迅速,在这一刻,曾经于过去一段时间内,飞快地攻陷了她的心防的,那些让人赞叹心动迷醉的汉人玩意儿,忽然间彻底地失去了魔力,成为了可舍弃的东西——刷牙又怎么样?电灯又怎么样?这些东西,不能攻陷她心中那坚硬的,属于鞑靼人的内核!她是鞑靼人,生于枯草之中,长大于长生天的凝视之中,她永远也不会因为汉人的精致玩器,就忘却了这一刻身为鞑靼小部的失落、愤怒,她要永远铭记着此刻受损的尊严!

  但,很奇怪的是,当这受损的尊严,在她心中彻底站立起来,撑开了这些时日愁得皱巴巴的心房之后,她反而放下了许多无益的考虑,不再瞻前顾后,有了一种从束缚中解脱的潇洒,有了一种事无不可为的放手感。瓶子不再去衡量自己身为科尔沁贵女,应该做什么了,这会儿,她想到了什么就做什么,也不去思考这到底是否合适,有多少人会因此反感她——她找到了姐姐一样的思路:做一件事,不但要看到有多少人会因此反感你,更要看到有多少人会因为你的选择而支持你。

  “宝音,我不想吃早饭了。”

  她直接地对婢女要求,“我想见边市街的管事。我听说,买活军有千里传信的神通本领,我想问一问,要多少价钱能让他们出手一次,为我传一句话回科尔沁草原。”

  “我要告诉叔伯台吉们,买活军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林丹大汗已经靠了过去,建州大汗也靠了过去——科尔沁如果想要买便宜又不死人的天花疫苗,也该靠过去了:只要投靠了买活军,二两银子一剂的牛痘疫苗,种了就管用,天花再不死人,足够科尔沁的台吉们都种上,如果听买活军的话,把羊毛卖给他们,就连牧民,也都不用再惧怕天花。”

  “不用二十年,科尔沁就会比从前要更强大两倍、三倍!不要选建州,也不要选察罕浩特,选边市的虎福寿巴图尔,他才是鞑靼人,是科尔沁人的未来!”

第743章 总台接线办公室 云县.徐晓莹 徐晓莹……

  “科尔沁部的格格托我们的对讲机传信?传的是什么?”

  “好的, 知道了,会如实上报的,行不行还是明天这时候回话。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事情吗?”

  “嗯嗯, 明白,明白。最后一句话再重复一下——”

  春风吹起,这会儿的云县,厚棉袄已经完全穿不住了, 有些性子急切的年轻人,仗着在室内, 只是在薄衬衫外面穿一件毛线开衫,一边办公一边还心不在焉地摆弄着开衫上亮闪闪的珍珠贝纽扣——这纽扣从缝上的那一天起, 主要就起到一个装饰作用, 一件衣服大半的价钱,全在这磨制得圆润璀璨的纽扣上了。

  这是现在最时新的搭配:毛线开衫和珠母、珍珠或者蜜蜡纽扣,一上身就知道这准是有钱人家,至少是有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 要不然, 谁家也不会花这么多钱来买毛线开衫,这是最不实用的服饰了,又不挡风, 也不保暖,穿在棉袄里不舒服——毛衣哪有不高领的?要说单穿在外头当外套吧,不挡风呀, 等到风暖和的天气, 穿着又太热了。

  而且,里头的衣服也难搭配,怎么也不能搭配高领秋衣啊, 未免不雅,那么,即便在有暖气的屋子里,只要天气稍冷一些,似乎也就没有道理穿它了。算来算去,也就只有在办公室里,套在衬衫外头穿上那么短短一两周了——为了这么一两周的时尚,要花近两千块钱,这要不是钱多得花不完的人家,谁会如此豪奢?

  “明白,延绥边市街,你的通话时间到了,明天再见。”

  伴随着滋滋啦啦的杂音,把对讲机放到一边,站起身开始收拾桌面文件的徐晓莹,无疑就是这么一个有钱的姑娘,一旦离开了刚才的通话场景,她的动作就麻利起来了,收文件,起身腾位置,回到自己的工位上,一言不发地开始誊抄刚才速记下来的对话,同时对身后通话位响起的对话充耳不闻,不管传达的是多么重要的大事——这对总台接线员来说,也只是她们的日常工作而已。

  在屋子中央,一台一人多高,大概一米来宽的机器,正散发着低沉的嗡嗡声,机器两侧雁字排开了足足八张办公桌,八个接线员里七个都在埋头整理资料,她们是轮流接线的,一人接线一次后,在通话时限内尽量和汇报单位进行简短沟通,之后整理通话内容,进行摘要简报。

  除非是特别紧急情况,否则总台的通话信息,是半天上报一次的,接线员排班也是半天轮换一次,此外,她们还要轮流值晚班,机器除非检修,否则都是不关机的,只要不关机,总台旁边就一直要有人值守,这是铁打的规定。

  八个人守一台机器,轮流接线,只上半天班,按道理来说,这该是一份轻松的活计,薪水还高,但要接线员自己来评论,这份工作的压力就只有自己知道了,目前来说,买地的无线电短波分有两个频道,有两个总台。接线员是公用的,这要是在台风季,被划分去海事频道,那真是连轴转,深夜值班都是按四个人来排的——

  没事不要紧,一来就是大事,汇报台风信息,呼叫船只,协调各地防台,都需要接线员深度参与,海事频道每天都还要更新船只动向图,确认哪些船只要播报到台风预警,经常是,等到所有该呼的船只都予以确认回复时,接线员的嗓子都要喊哑了,耳朵也抽筋:台风天是强对流天气,通讯质量也会跟着下降,杂音很大,要在这些杂音里确认到对方的编号和讯息,就得靠接线员的耳朵了,所以,接线员每年都要测听力,听力不好的就得转后勤岗,平时生活中还得注意保养耳朵,有些接线员事业心重,都是少往热闹的地方去,尤其是绝不看戏,就怕听多了锣鼓,回头听不明白对讲机了。

  徐晓莹她们现在呆的陆地频道,也没好到哪去,虽然不像是海事频道每年有忙季,但通话质量那是常年的差,不像是海事频道,距离一般都较近,而且大海地形平坦,信号质量肯定好,哪像是从陆地频道,别的方向都还好,就是川蜀云贵方向,山是真的多,带去的对讲机,经常是喊半天无回音,全是杂音,怎么调彼此都听不清。能听这两个方向通信的,都是科室里的技术大拿,被人高看一眼,年底评优少不了,就连在领导跟前,说话都硬气得很。

  延绥边市所在的西北方向,要稍微好些,虽然杂音重,但也能听清,不过这个频道时段,也是块硬骨头,新人轻易不敢上手——信息量太大了,在有限的时段内要说的很多,除了□□势之外,还有货物上的反馈,词量大,新人上来很难从杂乱的背景音中分辨出对面的意思,对面报这季度羊毛产量降,接线员听成‘毛茶酱’,这种笑话是真闹得出来的。

  也是因此,科室内不成文的规矩,有些人是专门负责这个方向的,徐晓莹也是因此在总台办公室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虽说买地这里一般不给职位设限,大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思,但总台接线员相对是很特殊的,要求的政审分很高,多是出身彬山的女子,以及许县、临县、云县的本地年轻女郎担任,这些员工身家清白,一家人都在买活军境内发展,也较让人放心些。久而久之,大家彼此间也是默认,能担任这个职位的,都是买地这里比较‘有根基’的人家出来的。

  徐晓莹呢,她本人是瘦马出身,无父无母的孤儿,被卖给苏松水师将军府,因不得将军宠爱,被随手转送给大了她十多岁的一个老师爷,跟在老师爷身边伺候了几年,也是因缘际会,随着姑苏女娘南下的潮流一道糊糊涂涂到了买活军这里,又是一番波折,总之到了最后,也没进带她们南下的大善人开的服装厂做事,而是自己上学考试,从售货员做起。

  因为自己对语言有擅长,本来想转去做通译的,恰好有接线员招考,因为她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对于各地的方言,尤其是西北的方言,辨认得非常好,这是原来接线员普遍的缺陷,因此,虽然因为出身所限,政审分有缺陷,但也架不住总台实在是缺人,便被破格招入总台办公室,并且很快站稳了脚跟,专门负责西北时段,尤其是边市通话,基本都是安排徐晓莹来做接线,也只有她才能从杂音中分辩出有时是汉语、鞑靼语夹杂的通话,并且将其速记下来。

  【麻绳需求加大,供不应求,而关陕一带产麻量无法满足,请求在大江贸易中增加发往西北的麻绳配额……】

  要说接线员好做吗?除了刚才说到的难点之外,也不是光耳朵好就能出类拔萃的,徐晓莹写到这里,笔锋微微一顿,在下头另起一行加了备注:【从前鞑靼人多以羊毛搓绳、制毡毯,现在羊毛大量流入关内,相信在消耗较快的羊毛绳原料缺乏,导致麻绳需求上升之后,很快也会出现草席需求的上升……】

  是了,好的接线员除了会听,自己也要见多识广,能给有限通话时间内传递出的信息做描补,不但要求耳聪目明、眼疾手快,还要求有很广的知识面,至少对自己负责的通话地域,要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尽量保证第二日上头给出的答复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在一来一回的互相询问中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