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妃捡漏攻略 第138章

作者:西兰花炒蛋 标签: 清穿 宫廷侯爵 种田文 爽文 穿越重生

  陆薇不认识曹佳氏,便让太后的现任大宫女彩茵为其指路。

  彩茵啧了一声,“您找这位老福晋做什么?他家原来很显赫,自郡王爷过世后,世子继位,这几年也不行了,老福晋这个做祖母的只好多多进宫,希望皇上和太后别忘了平郡王府。”

  原来现任的平郡王已经是曹佳氏的孙子了。

  陆薇觉得她打探曹雪芹的事情更容易些了,曹佳氏作为平郡王府的老祖宗,想要接济娘家人,那肯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想到这里,她笑着对彩茵道:“彩茵姐,别问那么多,指给我看行了。”

  彩茵“哎呦”一声,“您可折杀我了!”

  她指了一位看着年近六十的老太太给陆薇看,那位就是。”

  陆薇往曹佳氏那边走去,曹佳氏自然也看到了陆薇,她知道这位是太后身边的红人庆妃,连忙要行礼:“臣妇给娘娘请安!”

  陆薇扶着她,笑道:“福晋,不必多礼。”

  这会儿屋子里很热闹,平郡王府势力颓败,曹佳氏这里无人问津,是以陆薇过来并不起眼,别人只当她是问候宗室老人。

  陆薇问了曹佳氏的身体情况,先从常规话题说起,然后才问起曹家的事情,“南巡时路过江宁听了很多曹家的事,很是唏嘘,听说曹家人后来搬到了京城居住,不知近况可好?”

  她可不敢一上来就问曹雪芹,只能委婉些。

  曹佳氏脸色没变,满脸堆笑,说出来的话却让人失望。

  “我年纪大了,好多事情都记不清,曹家么,自我远嫁京城,再后来父亲过世,那边是嗣子,渐渐就不大联系了。”

第156章 陆薇总觉得曹佳氏说的……

  陆薇总觉得曹佳氏说的话不尽不实。

  曹家是内务府正白旗包衣,大本营本来就在京城,而且曹家又不是只有曹寅一个人,也是一个大家族好吗。曹寅在江宁当了几十年的织造官,但他不是江宁人啊,曹佳氏嫁回老家京城,怎么可能就与同在京城的娘家不联系了?

  可能是康熙死后,曹家人没了依靠,在雍正年间倒了大霉,曹佳氏作为出嫁女,为了避嫌,主动减少了与曹家人的联系。

  曹家后来越来越败落,而曹佳氏贵为平郡王府的福晋,贵贱差距巨大,再加上曹寅的后人确实是过继嗣子,曹佳氏与继弟一家感情平平,所以后来干脆就不联系了。

  但也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曹佳氏虽然对外说与曹家没什么联系,实际上私下里有接济曹家。

  陆薇试图从曹佳氏的表情里看出些什么,然而曹佳氏是个人精,岂会让她看出些什么?

  两人说了几句话,曹佳氏就道:“庆妃娘娘,可还有什么吩咐,若是没有,臣妇想去给裕贵太妃请个安。”

  她的儿子福彭年少时曾当过和亲王弘昼的伴读,因这一层关系,曹佳氏与裕贵太妃两人关系很亲近。

  陆薇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令妃走过来,递了一杯茶给她,然后顺着她的目光去看正在与裕贵太妃亲热交流的曹佳氏。

  “我以前跟着先皇后时经常见这位平郡王老福晋,她在宗室中是个最圆滑的人,为人处世八面玲珑,从来不得罪人。但这样的人失之真诚,说出来的话不能让人信服,她说了什么,你千万别相信。”

  陆薇不意令妃竟然与她说这些。

  令妃最近上升很快,协理后宫之事,现在是宫里妥妥的红人一枚。

  陆薇与她做回普通同事,心情就没那么复杂了。

  别管上次的后宫排汉事件,令妃在其中谋划了什么,最终的结果是好的就行了,她不会像写论文一样追根究底。

  两人平静、普通的说话。

  陆薇问令妃:“先皇后是这么评价平郡王老福晋的吗?”

  令妃摇头,轻声说:“这是我自己的看法。这老福晋出身满洲正白旗包衣曹家,圣祖亲自把她指婚给当时的平郡王,她的父亲是圣祖心爱的臣子,她家么,曾经那是江南的财神爷,人人都说她高攀平郡王府,但事实却是这桩婚事给平郡王府带来了大笔的财富。”

  陆薇不由自主地问:“那曹家被抄家之后呢?”

  令妃讥笑一声,“这就与平郡王福晋没什么关系了吧,先帝厌恶曹家,严令其弥补任上所亏空的银子,平郡王府撇清关系都来不及。后来咱们皇上登基,念及圣祖当年对曹寅的情义,下旨豁免了曹家的债务。

  至于他们家现在情形如何我就不知道了。旗人之家败落,免不了都是穷困潦倒的破落户吧。”

  既然免了债,日子肯定就好过些,皇帝算得上有人情味了。

  令妃突然又问道:“你为什么对曹家的事情这么好奇?”

  陆薇笑了笑,否认:“没有啊,只是南巡时,路过江宁,得知曹家的事,正好看到了平郡王老福晋,问问罢了。”

  平郡王现在宗室式微,陆薇不管是跟平郡王府,还是曹家都扯不上半文钱的关系。

  因此令妃也只当她好奇,没再多问。

  这时,太后处围着着命妇们,议论纷纭,似乎在说些什么。

  陆薇起身,转头对令妃说:“走,去那边看看吧。”

  ……

  命妇中有几位有名的女诗人,她们给太后写了祝寿诗,现在呈给太后看,众人围着评诗呢。

  汉人的文化光辉灿烂,谁能不受吸引?

  这些贵妇人们在闺中自小习得汉学,很能做几首诗,在亲戚朋友中流传,渐渐就有了女诗人的名头。

  虽然不免受人诟病,但上行下效,皇帝天天写汉诗,自然能引领满洲贵族们的汉□□,有才学的女诗人在贵妇的圈子里是受捧的对象。

  今日这寿康宫大殿,能作出祝寿诗的命妇都得到了太后的重赏。

  其中最出风头的大学士傅恒的夫人纳兰氏与一位宗室的县君,这位县君的夫家是戴佳氏,公公是已故的河道总督那苏图,丈夫则也在朝中当官。

  这两人才思敏捷,语言清丽,作出的诗又快又好,最得太后的喜欢。

  早前陆薇与舒妃交好时,舒妃还曾特意引荐过她的姐姐纳兰氏给陆薇认识。

  纳兰氏给陆薇的印象与她妹妹舒妃截然相反,纳兰氏作风高调,舒妃更低调踏实些。

  这些年,陆薇与舒妃私下往来不多,与纳兰氏就更别提了,但好歹认识一场,两人眼神遇上,纳兰氏微笑地冲她行了一个蹲福礼。

  陆薇回以一笑,移开目光,却陡然发现那位同样出头风的县君也在打量她。

  咦,这位县君想干什么,陆薇大大方方的直视她,县君转开了头。

  不知道什么时候,令妃突然又出现陆薇身边,在她耳边轻声说:“这位县君,她祖父是已故的安亲王岳乐,安亲王这一系如今在宗室早已排不上号,不足为虑,但她嫁的夫家,公爹那苏图很得先帝与皇上的信重,当了多年的封疆大吏,只可惜前年过世了。”

  满洲八旗之间的亲戚关系犹如蜘蛛网,大家拿出族谱往上数数,都能攀上关

  系,令妃家几代人混内务府,知道这些关系不奇怪。

  陆薇奇怪地是另一件事,“你告诉我这些做什么?”

  令妃道:“听说那苏图有个小女儿长得特别漂亮,因为替父守孝耽误了上次的大选,现在年纪超过了,她的嫂子县君在想法设法替她走门路,预备着下次选秀。”

  陆薇“哦”一声。

  这不是很正常吗,三年一次选秀,源源不断的秀女入宫……

  令妃叹了口气,“在这宫里独木难支,你如此,我也如此,若我俩连成一股势力,那便什么也不用怕了。”

  寿康宫院落的大戏台上咿咿呀呀唱着戏,台下的人也在“唱戏”,陆薇觉得自己在令妃眼里,可能全身上下写满了这个人很好利用。

  她微微侧头看着令妃:“我看不用,至于理由不用我说你也知道。”

  令妃恳切道:“当初是我错了,可是此一时,彼一时,皇后来势汹汹,咱们的日子都不好过,我们若是联合在一起,她的花招再多也没用。”

  陆薇依然摇头,不为所动。

  令妃咬咬唇,“你来开条件,我全部接受。”

  看起来她似乎非常有诚意啊,但陆薇真的不想再与这种聪明人共处,太防备太累,“不用,我们像现在这样就可以了。”

  令妃有些失望,“我们不算是朋友,但也不算是敌人吧?”

  陆薇点了一下头,“当然。”

  令妃继续道:“如果有可能,以后会有合作的机会?”

  陆薇不予置否,“以后再说。”

  令妃道:“好。”

  她在皇上面前说她与庆妃交好,就算做不到真正的交好,只要不是仇人就可以了。

  这之后,两人就安静下来,不再说话,直到颖嫔找了过来,她拉走了陆薇,令妃也自去找她相熟的嫔妃。

  ……

  寿康宫的宴会结束后,命妇们出宫归家。

  曹佳氏脸上维持了一天的笑容终于垮下来,能进宫自是一种荣耀,但也太累了些。

  自丈夫儿子过世后,她独自支撑这个家,不是不累的。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想起了她的父亲曹寅,父亲在世时,曹家正兴旺,圣祖皇帝每次南巡都会住在曹家,曹佳氏无忧无虑,那是她一生最轻松快乐的时光。

  嫁入王府后,美好的少女时光一去不复返,曹佳氏在心里恨圣祖的佟佳皇后,更恨她的嗣弟曹睿〖鸦屎笾率顾诠⒍嗄瓴皇艽徊茴继承她的父亲的位置,但却迂腐无能,致使曹家满门溃败。

  她这一生的痛苦都是因为这两个人造成的。

  曹佳氏沉浸在往事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平郡王府,她的孙子现任平郡王恭请祖母下轿,亲自扶着她回屋歇息。

  她边走边问孙子,“那人离开府里了吗?”

  平郡王知道祖母不喜曹家人,小心翼翼回道:“已经离开了,孙儿助了他二十两银子。”

  曹佳氏皱眉,“这人若有志气,就该去内务府谋个职位,自己养活自己,成天不务正业,到处鬼混,你少与他来往!”

  平郡王弱弱道:“他品行高洁,才华过人,不止我,连宗室里的敦诚、敦敏两兄弟也与他交好。”

  曹佳氏啐道:“这两兄弟也是不务正业,有这个闲工夫不去结交将来在官场上有用的人,倒与他厮混,你日后与他们也远着些。”

  平郡王不敢反驳祖母,讷讷地答应下来,但心里却很不以为然。

  他们这些宗室说起来名头好听,从入关到现代,一代代的早就远离里权力中心,与皇帝血脉越来越远,再有出息,皇上也看不见。

  这位小平郡王一派名士风度,不爱上进,只爱结交有趣之人,对于祖母的话只是表面听而已。

第157章 二更

  偌大的京城,曹雪芹的踪迹却难寻。

  其实想找出他也不算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问题是找到人后该怎么办呢?

  目前曹雪芹大概是完成了《红楼梦》的初稿,正处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阶段,他的书稿应该只在他最亲近最信任的朋友中传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