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松雪酥
她又去陶窑定温酒小炉子了,手捏土陶,不拘什么形状,反正只要巴掌大小,下头能点一小块炭,上头能放一壶酒就成了,捏得如何奇怪都无妨,要得便是那等古拙的味道。而且一小块炭即便烧完也还有余温,慢慢能温一个时辰了,食客白天夜里来吃酒,酒便不会冷了。
卖完了早上这一波,正好铺子里没人,沈渺留着阿桃守着铺子,便进了后院与福兴在灶房里熬鸭血粉丝汤。
烤鸭卖得多,斩下来的鸭头、鸭掌和鸭内脏便也利用了起来。鸭血鸭肠鸭肝鸭胗鸭掌鸭头不仅自己能吃,还能与猪头肉一起卤,当下酒菜卖。
有些食客不爱吃鸭架,只要烤鸭,那剩的几副鸭架也被沈渺留下来熬汤了。鸭毛也是,她全都收集了起来,先挑了些长羽给湘姐儿做了毽子,其他的她洗干净、晒干后攒在麻袋里了——回头得了空,便将这些鸭毛去除杂毛,留下柔软的绒羽后填入被褥和冬衣中,一定很暖和!
总之这鸭子浑身都是宝,没有一点儿浪费的。
福兴正将新鲜的鸭血撒入少许盐水,缓缓搅匀,等它凝结。身后那只汤锅里,鸭架子熬的鸭汤,已熬得乳白浓稠,正在冒着小泡,翻滚着汤水。
沈渺慢慢地下两把细若发丝的“银光米索”进去,等那粉丝瞬间软身,吸纳了鸭汤,变得晶亮剔透,鸭血也好了。
福兴小心翼翼,将凝固的新鲜鸭血轻轻拨入。
鸭血殷红,遇热愈发嫩滑爽口,入口即融;鸭肠鸭肝福兴也早已洗净备好,肠切段、肝切片,焯烫至脆嫩相间,这俩不能烫太久,老了便不好吃了,看着一变色、一卷曲,立即出锅。
撒上胡荽、青葱和姜丝,淋些许香油,鲜香之气直钻人肺腑。
这道汤几乎是福兴一人掌勺完成的,大宋此时市井里早有“鸭血米索汤”了,他便也会做,沈渺只是偶尔出声提示些细节,都不需时时亲力亲为。
济哥儿和谢祁晨跑回来时,鸭血粉丝汤已经好了,福兴在给大伙儿分汤,沈渺亲自在煎水煎包,灶房里弥漫出来的热气和香味飘得满院子都是。
自打谢祁来教济哥儿简单的拳脚,砚书便很机智地随身多带一套衣裳出来,这样谢祁便不用麻烦来回了。
砚书嘿嘿地心想,这样自己也能顺理成章蹭沈家的饭了。
谢祁借了济哥儿的房间擦洗换了身干净夹棉衣裳,出来时便见沈渺在饼铛上煎肉馒头,煎得馒头底渐黄,抬手淋上水面糊,飞快地盖上锅盖。
她做饭时十分专心,谢祁隔窗静静看着,不自觉便露出笑意来。
估摸着闷煎到水将干,底部变得焦黄,撒一把葱绿碎、芝麻粒,再煎少顷,直到馒头底脆面暄,便能盛出来了。
水煎包刚煎好趁热吃是最好吃的,沈渺端着大盘子,出来喊道:“吃饭了吃饭了!都回来吃饭了!”
砚书已经乖巧地摆好了碗筷和桌椅板凳,还擦了一遍。
湘姐儿和陈汌被雷霆和追风拖拽着跑回来了。
陈汌腿已经拆板子了,恢复得特别好,现在跑跑跳跳,一点儿也看不出曾经跛过脚,现在每天他都去遛狗,顺带熟悉熟悉腿。
仨月没走过路,刚拆了板子时,陈汌愣是扶着墙走了两日。
今天的朝食是一人一碗鸭血粉丝汤、两个大肉煎包,瞧着简单,但这样秋风瑟瑟的时节吃起来特别舒坦,喝一口鲜香爽滑的热汤,再咬一口上浓下焦的煎包,谢祁吃完真是从头暖和到脚底板。
他空肚子和济哥儿跑了一大圈,的确饿了。
沈渺见他吃得急,还怕他吃不饱,关心道:“水煎肉馒头灶上还有呢,九哥儿要不要再添一个?”在她眼里,九哥儿这岁数放在后世,还是能吃穷老子的半大小子呢,多吃些才正常。
不等谢祁张嘴回应,砚书已经率先端起了他装肉馒头的小碟子,站起来一本正经地道谢:“多谢沈娘子,奴还想要吃一个。一会儿便让奴来帮有余收拾碗筷吧。”
谢祁瞪了他一眼。
有余不知道他说什么,只是听见了自己的名字,便转过头冲他傻笑,砚书只好也冲她咧嘴,两人便对着傻笑个不停。
满桌人都被他逗笑了,唐二忙起来进灶房给他取了个底部焦面大的,抬手揉着他的脑袋,脱口道:“砚书跟我那小老弟儿一般大,瞅着俺就稀罕。”
沈渺瞄了唐二一眼,见他提及弟弟的神色并不凄苦,看来已是放开胸怀了,便也放心下来。唐二先前在观莲节那晚上与福兴喝了个大醉,沈渺放了烟火回来,福兴倒在房里呼呼大睡,唐二却默默地抱着大水缸掉眼泪,哭得没声响,嘴里小小声地喊着小娘。
沈渺过去推推他,他却不松手,对着那水缸颠来倒去地说话。
从他喝醉后吐露的那些话,沈渺才猜了个七七八八,原来,与其说唐二是被后娘卖的,不如说是他自愿的。
他那后娘才比他大八岁!他爹死了,他那后娘便想领着自己亲生的幼子去投奔娘家舅舅,但办完丧事,一穷二白,仨人路费都凑不齐。
“……实在走投无路了,偏这节骨眼上俺弟又病了,咱们仨的衣兜合起来竟比脸都干净,药钱付不起,被药铺伙计扣在铺子里不让走,俺小娘抱着起烧的弟弟急得直掉泪,于是俺便说了,让她把俺卖了吧。”
“俺爹死了,其实俺就算偷摸走了,不管她也行。但俺又愣看不过眼,临了还是想给她留点儿钱用,至少给她和老弟换够路费、药钱和两件棉衣,否则天寒地冻,她娘俩走不到家便冻硬邦了。”唐二醉眼迷离,对沈渺絮叨絮叨,又笑起来,只是比哭还难看些,他是容长脸单眼皮,一笑眼睛便只剩一条缝了,他声音低下去,“这样最好了,硬跟着她也是拖累她,没俺这便宜大儿在身边,她日后哪怕带个小的也能嫁人。”
沈渺这才知道这里头的内情,她先前听牙保说唐二是被后娘卖了的,还觉着奇怪呢。他那么大人了,都成丁了,哪儿去不了?
如今算是解了惑了。
但隔日酒醒,唐二便只字不提了,福兴、阿桃谁也不知他还有这样一段往事,沈渺更不愿多话,权当清风过耳,什么也没听过。
在她出神的时候,济哥儿正跟谢祁打听下月院试的事。
这府试放榜才没过时日,衙门口又贴了院试的日子了,惹得满大街都在议论今年的增科取试的事儿。不过大多都是对此乐见其成的,学子们不必再等一整年便能参考,开酒肆食店和客店的商贾更是高兴,每日都是客满盈门,周掌柜的书局笔墨纸砚也卖得紧俏,没人不高兴。
谢祁笑着回道:“正好陪你们去陈留,回来便要赴考场了。”
谢家人都去春庄度秋了,连方厨子都带走了,谢祁和砚书成了没人管的,交了三十贯钱的餐食费,日日跟着沈渺吃三餐。
沈家平日里吃啥,他们吃啥。所以沈渺要去陈留镇白家村操持流水席,谢祁与砚书便也像小尾巴似的跟着走。
沈渺却没错过他眼底泛起的一丝忧虑,轻声道:“九哥儿可是担心会不顺利?要不要明儿我们陪你去太清观买两张符,也算求个安慰。”
没法子,九哥儿这命数,估摸着只能靠玄学了!
谢祁摇摇头,还没说话呢,砚书又学着大人模样叹了口气:“沈娘子别白费心了,你说的这些符啊褂的,家里以前全试过了!人家应考都拜孔夫子、文昌帝君,我们家不一样,我们家拜钟馗、关公和土地神,考学出门前,还给九哥儿跨火盆、烧艾草,从头到脚都挂满了各大寺庙、道观、庵堂求来的平安符、桃木剑、五铢钱,压根不起用处。”
说着说着,还往两边一摊手。
沈渺大受震撼,这什么邪附了身么?那么难驱啊!
谢祁被沈渺看得哭笑不得,无奈地别过头去。
但是……
他方才其实不是为了自个是否会倒霉而担忧,而是想到官家这次增科隐藏在背后的意思——扩大取士人数、增加科考试次数,必将造就大量寒门子弟进入官场,可官位就像沈家菜畦里的萝卜坑,一坑仅容一萝卜,有入之者,则必有出之者。
那被贬谪罢官的,又会是谁呢?
他在这样的激流中参加科考,即便考中了,或许也很难授官。
谢祁心里看得清明透彻,但没想过就此放弃不考了。
科考更多是对他自己这么多年读书的一个交代,官家的圣意他也只是揣测,至于官家想抑制世家到何等地步,明面上无人知晓。
大势所趋,担忧也无用了,想来车至山前,径必现焉。
这些隐忧不在眼前,日子还是照样过。转眼间,便到了去陈留镇白家村的日子,白老三一大早便派了辆大平板车来接了。
第65章 烤烤全羊
一车人挤在那平板牛车上, 缓而晃地出了城。
秋景果然还是要四季分明的北方好看,但若是论过冬难易,在没有暖气的大宋, 自然又还是南边更易生存了。
江南、岭南一带四季青葱翠绿, 冬日里也有许多花开,暖如春日,尤其岭南,这时节只怕还热得穿单衣、铺凉席、打蚊子、吃凉瓜呢。
自然也很难体会到,一叶知秋的变化。
沈渺坐在牛车上, 牛拉着车慢慢从外城门门洞里出来,驶上驿道, 视野一下开阔了。
天高云淡,郊野金黄, 枝叶尽染秋色,驿道上满地皆是飘零的黄叶。有些人家的院墙上探出一截硕果累累的红柿子树枝,小柿子一颗颗挂在枝头,像是小灯笼似的, 瞧着格外可爱喜庆。
再走得远些,驿道两边便全是麦田了。田地里也有好多正忙着播冬麦的农人,八月刚忙过收麦, 如今又紧赶着种冬麦,这一年最紧要的时节农户家不论男女皆下地劳作,小孩儿也不得闲。
好些孩子光脚在阡陌田间上奔跑, 将衣衫卷起来, 满地摸、满地跑,帮家里捡石头、拔杂草。还有帮爹娘背着种子的,在爹娘身边帮着撒播。
也有没那么乖的, 不远处已收割过要休耕的田地上,还堆放着零星一两个垒得高高的草垛,应当是预备着留来烧田堆肥的。有个调皮的孩子不断爬上去再“呲溜”一下滑下来,满身沾满碎碎草渣子,摔得屁股生疼,还直咧嘴笑呢。
结果,还没乐两下,便被他气势汹汹的亲娘一耳朵揪过来,摁在腿上噼里啪啦地打了:“恁这货,眼瞅着忙哩脚跟不着地,恁不老老实实帮忙,还跟个猴儿样窜来窜去,再嚯嚯草垛子,信不信老娘揍死恁个兔崽子!”
于是那孩儿便杀猪般惨叫了起来:“娘哎!亲娘哎!再不敢啦!”
沈渺看得又乐又心疼,这天早晚都冷了,这些干活的大人小孩儿几乎都穿着夏时的褂子,还不舍得穿鞋,除了一部分年轻妇人脚上穿着草鞋,男人孩子甚至老妪大多都光脚站在田里。
不过她再细看,有个播麦子的农人浑身晒得古铜色,身上好似洗过一般全是汗珠,被这秋日一晒,浑身闪闪发光。
沈渺又自我安慰,或许只穿单衣也可能是活太重了,做起活来一身热汗,都觉不出凉了。
湘姐儿也跟着东张西望,见那孩子遭打,还挺代入地吓得一缩脖子,嘴里小声嘀咕着好疼好疼。瞧得沈渺暗笑:这等爬草垛当滑梯的欠揍行为,若是叫湘姐儿逮住了,她一定也会干的!
陈汌挤在湘姐儿身边,坐在摇摇晃晃的平板车上,还闭着眼在小声默背《宋刑统》。
沈渺也是个口嫌体正直的,邓讼师手抄的两本律法书,她最后还是买了回来,还为自己规划了学习日程——每日睡前记十个条例,这样不出俩月便能看完了!多完美的计划,结果她掀开第一页,没看一刻钟便眼皮打架,睡意汹涌。
尤其这样睡得还挺香。
沈渺还深刻剖析了自个:这真不是她的问题。这从右往左、竖排小字还不带标点的繁体字书,她实在看得很吃力。即便穿了,她上辈子读惯了的横版简体字习惯仍在她体内作祟,令她此时读起书来,反倒比正经的大宋人要更慢不少。
比如济哥儿、湘姐儿和陈汌,学字读书便比她快得多,人家是一张白纸,不需“脑内转译”了。
尤其律法又枯燥。
她努力了好几回,回回都这样儿抱着书便睡昏过去,这都看了好几月了,还停留在第一页上。
心酸啊。
没想到,她这个有意栽花的花不开,陈汌这孩子无心插柳反倒成了。
他有一回瞧见沈渺满脸痛苦在逼自己看书学法,便也想凑过来看看什么东西这么难看,竟能让沈家阿姊的脸皱得好似酸菜条。
他一看,竟然深觉上瘾,每日都要与沈渺借来翻一翻。即便大半看不懂。
沈渺巴不得,赶忙将书借给他去读。
如今陈汌已自学很久了,原本他识的字有限,一开始只能将不会的字便先记起来,等沈渺有空了他来问。若是沈渺也不认得的繁体字,他便会依葫芦画瓢地另用纸笔抄起来,还注明是书籍哪一页哪一条的字不认得,再等济哥儿回来教他,他再将释义和读音注在旁边。
他很有毅力,还静得下心。
譬如“鬭”这个字,陈汌一开始不懂,记起来问明白了,便会在旁边写:音同“豆”,出自“诸鬭殴人里”,意为争斗、战斗,如“鬭鸡”、“两虎相鬭”。
他从腿还未拆板子时读起,正好行动不便最适合读书,至今他自个都有一本“陈汌字典”了。
湘姐儿多亏了有他作伴一同学字,生性好玩好动的她,竟也多学了好些字。
如今连湘姐儿读《千字文》都能囫囵念下来了,已不再像先前那般磕磕绊绊,学一句倒要圈三个不认得的字(拢共一行就四个字)。
陈汌在济哥儿隔三差五休沐回家时的帮助下,更是能慢慢开始背法条了。
沈渺也不知他这兴趣是否与她曾带他去衙门有关——自打陈汌腿好了,沈渺只要有空便会带他去衙门问问他的案子,那拐了人的拐子可有消息?有没有打听到他是哪个州府丢的?可有人来寻他?但每回都失望而归。
听邓讼师悄悄透露,开封府衙里每日接的案子充栋汗牛,不仅陈汌被拐的案子还没开始办,连观莲节那几日生的几件失踪案子也抽不开手去寻。几个衙役匆匆查探了几日,毫无头绪,最后为了结案,让年终记功过考绩的历纸上能好看些,便瞒着上头和苦主草草判了“溺死”,糊弄糊弄了事。
这算是底下某些较为奸猾的老胥吏欺上瞒下的常用手段了。
沈渺只好叹息一声。
陈汌边上挤着的是听他背书听到睡着的砚书,他将脑袋靠在陈汌肩膀上,扯着小呼噜睡得分外香。
砚书边上的济哥儿则探出身子,与赶车的白老三攀谈。
上一篇:我的国外上流家庭生活日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