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晏闲
庾太后满意地看着无人敢多言的庭殿,转头问少帝:“陛下以为,哀家之言然否?”
陈勍在满朝文武的注视下,微微侧身颔首,恭顺回答:“母后所言极是。”
·
“金陵数得上一流的八家门阀,当头的王、谢、庾、何,次之郗、原、卫、朱,余者不足为虑。”
放鹤亭中,红泥小炉烹着雨前茶,清香怡神,三人围茶台而坐。
谢澜安拈着一枚斗笠小盏,看鹤台上闲鹤梳翎,手比瓷白,慢条斯理地分析:
“今日逢五大朝会,必有人提及我的事。王丞相不会多言,无论碍于王谢两家的姻亲,还是王翱此人的静水流深,他都不会多此一举。自然,也不会为我美言,顶多两不相帮;
“太后呢有意收拢我,庾家与何家都是太后的麾下,也不会攻讦谢家。”
谢策偏头看向她。
谢澜安继续道:“郗家主才疏志大,可惜他家的大事一贯由少主郗符决定。我知那位少爷,貌似倨傲,实则最会取舍慎断,若非有十足把握,也不会当这个出头鸟。”
想起上一世这位郗家少主的所为,谢澜安瞥睫笑笑,清茶入口,唇齿含香:“剩下原家已服,卫家中庸,都不足为患。余下一个朱氏,是江南本土的世族,自北方世族侨居江南以来权势被挤压,地位一落再落,想趁机扳倒谢家上位的,也只有这一氏了。可惜……”
谢策接口:“可惜太后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此时他终于明白了,那日谢澜安口中说“有人请我出山”,所指竟是太后。
原来那个时候,她已经远虑到今日的局面。
但此事不能细想,一旦深究,就会和五叔祖逝世一样,让谢策感觉澜安变得有些陌生。
文良玉不通世务,云里雾里地啜茶,“含灵,说太后有意收拢你……这是何意?”
谢澜安微微一笑,今天下二分,南北隔江而治,明面上各有皇帝,实际真正治国定策的却是两位太后。
咱们这位庾太后,可是心高志广得很呐。
“她大概以为,‘谢含灵无哀家庇护无以保自身,哀家无谢含灵效命无以利爪牙’,眼下,正等着我递投名状吧。”
这话听得谢策和文良玉都悚然一惊。
忽有一道低醇绵远的嗓音传来:“原来我谢家出了一个帅才吗?”
亭中三人俱是一顿。
谢澜安听见这道嗓音,握盏的指尖轻颤,迟迟转头。
只见一名著鹤纹袍戴远游冠的中年人穿庭走来,麈尾在手,两袖生风,高迈若仙。
“二叔……”她下意识起身。
她这位风度卓绝的二叔,坐镇着南朝重地荆州,勇谋不可谓少,宽和亦不可谓浅。就是太追求名士风度,把五石散当饭来吃,以至于前世年方壮年,便发毒疽,死在任上。
若当时二叔还在,西府军还在,楚氏小儿何敢暗生反骨一手遮天。
不过京城的风波应当才传到荆州,二叔怎会这么快就回来了?
回来的还不止谢逸夏一人。
在他身边,还有一位年龄相仿的铠衣男人,悍野的面相不似南人,铜眼鹰鼻,紫色脸膛,逼近九尺的身长威风凛凛,令人仰视。
按理说谢澜安记事之后,便没见过他了。
然而前世死后,她曾目睹此人赶来谢府,伏在母亲的尸身旁嚎啕大哭,戟指痛骂谢家老少。
是她嫡亲的舅父,阮厚雄。
前世阮碧罗为了保守她的身份秘密,很少带她回娘家归宁,即使阮家来人探望,阮碧罗也从不让娘家的婶嫂碰她抱她,防人如防贼。
久而久之,阮氏寒心,两家便断了来往。
谢澜安寄出的两路飞鸽传书,一封给文良玉,另一封便是寄去吴郡阮家的。
上辈人的错不该再延续下去了,她理应给血脉相连的舅氏一个交代。
她在信上陈情,过段时间会亲自去吴郡拜见外祖母同舅父舅母,向他们当面请罪。
却没想到做小辈的还未起程,当长辈的先千里奔波来见她了。
谢澜安上前的同时,一名绿衣少年从谢逸夏身后跳脱而出。这少年长襕玉带,腰佩香囊,一眼落在谢澜安身上,惊喜不已:
“阿兄,你真变成女子啦!”
谢逸夏的幼子,谢策的同胞小弟谢登,正值十四五岁贪玩年纪,一双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阮厚雄身侧亦携有一子,名伏鲸,生得仪表稳重,却也在暗暗打量这位初次见面的表妹。
只觉她气格清疏似天人。
眼前四人,两对父子,皆她至亲。谢澜安掩住万千思绪,才要张口,阮厚雄先已唤了声:“阿囡。”
浑身上下与这软绵绵的昵称不相干的谢澜安怔住。
没人这么叫过她。
阮厚雄久久凝望这茕茕亭立的小女娘,眼里涌现水光,天生浑厚的嗓子放得极轻:“我是舅舅啊。”
他以为她不认得他。
“不肖甥女澜安,见过舅父。”谢澜安喉咙发哽,颤声抱手见礼。
她抬眼细看舅父面容,再转向谢逸夏时,眨去眼中水雾,神色顷刻间平静如初,“叔父、舅父,您二位何以一同上京?”
阮厚雄看在眼前,心突然生揪一样地痛。
这孩子的礼仪举止,如积石翠松一般规矩俊雅,他活了这么些年,也没见过哪个后生有她这份气派。
可是,要经历什么样的打磨,才会将一个本应青春活泼的女孩子,浇铸成这个模样?
“叔父?”谢逸夏故作诧异地摇扇,“原来家主大人还认得我?此等大事,宁可去信吴地,也不知会我?”
“恁大声!吓着孩子了!”阮厚雄虎着张脸,“我是她亲娘舅,不与我说同谁说?”
谢澜安眉头一动,恰好谢策和文良玉上前见礼,险些被这一嗓子震聋。
第9章
阮伏鲸作为客人,多少有些尴尬,爹你要不先听听自己的嗓门?
好在谢逸夏是达士心性,笑着向大嫂的这位嫡兄拱拱手。
谢澜安忙道:“舅父莫恼,叔父勿怪,是澜安的不是。初次会见阿舅同表兄,仓促不成礼,还请长辈上座,容我……”
“好孩子不忙。朱家是吧?”阮厚雄进院时听见了大概,扶起小女娘的手臂,冷声笑道,“他家祖上不过一个吴国水军假节的小官,也敢欺负阮家的人,这要好生说道说道。我去朱府等那老小子下朝,伏鲸!陪着表妹说话。”
他水陆舟车入谢府,一口茶水未喝,转身大步流星而去,带着寻仇的气势,找那弹劾他外甥女的狗物去了。
除了习惯成自然的阮伏鲸,几个年轻小辈都暗暗吃惊。
澜安的舅舅……原来这么豪迈啊。
谢澜安也微微失神。
她独撑惯了,头一回被人这样保护,望着阮厚雄离开的背影,几缕暖意冲刷过她心底坚硬的冰层。
融不开,留下酸齿的几道汩声。
她想起来,阮家的祖辈曾出任过吴国水军大都督,至今白水涧上停泊的两艘黄龙战舰,便是阮氏献给朝廷的。
都说南人孱弱,可江南姓氏,也有悍勇之风。
谢逸夏赞了声“性情中人”,余光将谢澜安的种种神思收入眼底,转头请阮家郎君在府中自便,而后笑眯眯地看回大侄女,“跟我进去说说吧。”
谢澜安点头,她原本也没想瞒过二叔。
举步之前,她对初次逢面的阮伏鲸道:“表兄稍候,空了我带你逛逛金陵城。”
阮伏鲸本就留意着她,担心谢府君为难人,父亲又不在跟前,不由上前一步。
谢策同时迈出一步,挡在人高马大的阮伏鲸身前。
那对叔侄去了书房,谢策含着得体的待客笑意:“阮郎君,一向少见,不如策先带郎君在敝府参观。”
阮伏鲸视线不离那袭雪衣出尘的背影,沉淡道:“谢郎君,久闻大名。参观不必了,若谢氏容不下我姑母与表妹,我阮氏将人接回吴郡,也是一样奉养。”
“澜安是谢家人。”
谢策说到这里,让了让,笑中掺杂了一丝无奈,“其实世兄不用担心谢家容不下澜安,倒不如担心阿妹她……容不容得下谢家吧。”
阮伏鲸进京时就听说了谢家族老自尽的风声,此时傲然一笑:“这才是阮氏的家风。”
谢策不敢苟同。
小时候阿父把谁抱在膝头亲昵最多?不是他,也不是几个弟弟妹妹,是澜安啊。
*
匾额名为新枰斋的书房门一关,谢逸夏脸上的笑便消了。
“谢辛夷怎么死的?”
做得了雄州之主的人,看似风雅随荡,射向谢澜安的目光却有如实质的箭矢。
他不问她女扮男装的身世之秘,一目了然事,何必再问。
谢澜安立在下首,没有隐瞒,将浮陵铜山一事一五一十向二叔交代清楚。
谢逸夏听完来龙去脉,目光震动,握着麈尾的指节泛出青白。
谢澜安早已收集了证据,包括那张上一世经多方探查,才填满的遇害矿民名单,唤来山伯,让他从她房里取过来呈给二叔。
证据取来,谢逸夏压在手边未动。
他一手教出来的子侄能力如何,他岂会不知。既然谢澜安说五叔犯下了滔天大罪,便不会是无的放矢。
“所以,”保养得宜的男人慢慢抬起头,年过四旬的脸仍称得上一句面如冠玉,“你就逼他死?”
谢澜安声音沉静:“侄儿知道,士族大户处理阴私,向来是打折胳膊往袖里折。小的闯了祸,找大的护着,大的犯了事,招来老祖宗顶着,金粉世家,真是何其繁茂昌盛!”
“可二叔,”她抬起漆黑的眼睛,“自家声名固然要紧——一千万钱,他们为了一千万钱,就敢买一百条人命,这在您看来也是可以亲亲相隐的事吗?”
上辈子她就是勘不破这一点,生怕传到自己手上的谢家毁在自己手上,所以左犹右疑,乃至铸成大憾。
“知道了。”谢逸夏捏捏鼻梁,“此事非同小可,你既然决断,谢辛夷也伏罪了,便到此——”
“止不了。”谢澜安语气很淡,眼神寸锋不让,“二叔,五叔公一脉得从谢氏族谱上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