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晏闲
他与楚清鸢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那一个,骨子里的底色便是往上爬,没有梯子,他能狠心削自己的骨肉做阶,这一个,却软得仿佛是水做的,对出人头地不甚热衷。
他说了那么多理由,谢澜安听得出来,无非是想留在自己身边。
“女郎在拿我和人比较?”
胤奚注视她的双眸,忽然问。
谢澜安自在摇扇的手一滞。
胤奚闲来无事时,喜欢回味谢澜安看他的眼神,用以分门别类地收藏在脑海中。她何时是悠闲,何时是生气,何时是故作生气,何时是逗趣,何时是有点高兴,他都能分辨出来。
可方才,女郎那双渺若沉雾的眼睛,很像透过他,在追忆别的什么人。
见谢澜安不语,胤奚很平静地说:“我会比别人更好。”
不管他是谁。
假以时日,他不会让女郎在看着他时,再想起别人。
但他也舍不得对这个眼神说不要也罢,只好将它封存在边角旮旯的记忆里。
才不会再拿出来温习了。
谢澜安不说话,是因为她有些吃惊,她不可能真的拿楚清鸢的标准来衡量胤奚,那是抬举了那个狼崽子,侮辱了眼前的小郎君。只不过神思所至,在所难免,她没想到胤奚如此敏锐,连这等细致入微的思绪都能发觉。
看着那张落寞也落寞得楚楚动人的脸,谢澜安勾唇:“不用比。”
胤奚睫毛一颤:“……女郎不信我?”
“你不用和任何人比。”谢澜安转头看着厅外的雨,你是我谢澜安看重的人,他算什么东西?
她给了个甜枣儿,也不忘告诫,“不出京是不出京,在我身边也休想偷懒。”
胤奚立即保证:“我今后每日多写二十张字,多读一个时辰书,多向女郎讨教一——三盘棋。”
“打住打住,”一想到他那不知跟谁学的黏人棋路,谢澜安头疼,“不许得寸进尺,最后一项免了。”
没功夫跟他缠。
·
“父亲,大司马接了金令,已在班师返回京口的路上了。”
王道真匆匆走进书房,脱下高齿屐,向王翱回报。“以褚啸崖的跋扈,他这次打下了青兖一带,回来岂不要趁机请赐九锡?”
王翱身着夹絮衫,麈尾换成了暖手炉,慢声道:“大司马回京有何不好?谢家小女一意孤行,清田,削弱世家,一心打破士庶壁垒。试想世家失势了,下一个会轮到谁?”
王道真目光微亮,“父亲的意思是,咱们联合大司马压制那谢澜安?”
王丞相微微一笑,“大司马之前不是说过吗,等他班师回朝,便要向朝廷求一门婚事。”
他伸手拿筅子拨了拨博山炉里的香灰,“秋天的蚱蜢,注定过不了冬的。”
·
前方的军情稳定下来没多久,谁知吴郡又出波折。
据郡守上书,被派去检括户籍土地的几名官员遭山匪劫掠,失去了消息。
“那万斯春是我推荐的人,家中尚有高堂幼子,如今人不明不白便失踪了……”朱御史在太极殿西阁急得团团转,“这些山越之徒,眼里还有没有王法了!”
陈勍在御案后面沉着眉头。
谢澜安是听信后一路快马入宫的,玄青朝袍衬着她雪冷的脸色,她道:“朱老稍安勿躁,依臣看来,敢扣留朝廷命官的也未必是山匪。”
“不错,”郗歆义愤填膺,“定是当地豪强与山匪勾结,就是为了破坏朝廷检括田地的举措,说不定背后还有京中的——”
“云亨,慎言。”郗符打断弟弟的话,看向皇上,“依臣之见,是因取法太急,故激起恶变,莫如先暂缓清田事,先派禁卫去吴郡查找几名官员的下落。”
他一语未完,三道声音同时道:“不可。”
郗歆年轻气盛,急道:“怎可受那些豪强的胁迫?不如朝中出兵镇压,谁敢违抗,便以抗旨论处。”
朱御史也道:“改革刚刚有些成效,不能中道夭折。人丢了也不能不找,陛下,臣请命去吴郡!臣不怕与他们硬磕,我倒想看看,那班人敢动底下的小吏,敢不敢动一个三品大臣!”
谢澜安按住年逾五十火气还这么足的朱御史,又转向郗歆,心平气和道:“清田土断与蠲府兵不同,以田为生的有良民,有佃户,地方大族背后有雇佣流民军,有山越帅,一锅端不下来,反而易致哗变。”
郗歆连忙心悦诚服地点头,“谢大人说得是。”
谢澜安最后看向皇上,说:“我去吧。”
“这怎么行?”陈勍变了颜色,“此行危险,含灵是朝廷股肱,不能以身涉险。”
谢澜安笑得胸有成竹,“臣之前便答应舅氏要回外祖家探亲,一直未能成行,趁此机会,便向陛下求个假,回吴郡探亲,顺手抓几个小蟊贼。待臣回京之日,便是土断推行无阻之时。陛下毋忧。”
谢澜安的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她决定去做的事,陈勍劝说不动,只得下诏,着令御史中丞代天子巡察地方。
又再三叮嘱让她带上骁骑卫,一切以自身安危为先。
谢澜安领命,回到府里,胤奚已经麻利地收拾好了行李。
谢澜安路过东厢,看到这一幕,心里好笑。
他料事倒准,知道自己进宫后,一定会向陛下请旨亲自去吴郡处理。
只不过,锦衣俊飒的女子往缸里扔几粒饵,隔着窗:“你不是说你不出远门吗?”
胤奚在榻边细致地系好最后一个包袱,抬眼说:“女郎去哪里,我便跟着去哪里。”
第57章
出京之前, 谢澜安去了趟长信宫。
宫殿幽深静谧,太后披着旧日臂帛,在书案上写字。纸砚旁边, 放的是谢澜安初次拜见她送上的《月仪帖》。
殿内的帷幔重重垂着, 快入冬了, 老人家怕寒, 皇上对长信宫的一应供应都如从前, 非但不曾减免, 又着意添了些份例,做足母慈子孝的样态,不让言官拿住话柄。
可离开了权力的滋养,这位叱咤半生的尊荣妇人还是迅速地苍老下去,谢澜安看见太后的半头霜发,心头亦有几分唏嘘。
太后抬眼看见女子身上的玄青海水崖纹官袍,又淡若无迹地收回视线。她心平气和地写完一幅字,方放笔道:
“朱衣鹤补换青衣海崖,看着确实更精神。”
谢澜安道:“娘娘的气色也好, 只是入冬后昼短夜长,还当多加保养。”
她的声音里没了刻意营造的恭顺, 清沉冷静, 不看人只听声, 会觉得是个风姿朗彻的男儿。她其实一直没有变过, 换回女装, 也不做扭捏作态,面对强权,也未见卑躬屈膝。
只是看见她的人,会被她那份独特的遗世清高所蒙骗, 觉得她略微欠一欠身,便已是对自己极大的认可与尊崇;以为自己降驭住这样一个人物,自己便也成了非凡的人。
一个面生的宫婢端来热茶,太后没有接。她绕过书案,谢澜安顺势扶着她的手背,走到窗前。
窗扇一开,一股凉风涌入,太后望着庭中凋零的草木,“本想与尉迟老妪争个高下,不承想,先输在一个小女娘手上。”
庾奉孝此前在诏狱里,见到庾松谷万箭穿心的尸体,急痛攻心,呕血病倒,未熬到斩首便郁郁身亡。
庾家一夜败如山倒,何氏受到牵连,长公主带着一双未成年的儿女,住回公主府闭门不出。
太后听到后来,已经近乎麻木。她沉寂在这早已不复往昔繁荣的长信宫,没有如很多人料想那般倒下,反而如枯萎后逢春的老树,缓缓回过了生机。
“听说你在外推行新政,如火如荼。”太后看着窗外花簇落尽的丹桂,那是她多年来想要去做,却始终不能达成的政绩。“放心,哀家会活得很久,哀家会看着你,究竟能走到哪一步。”
谢澜安点点头。
她来也只是看一看旧主,并没有什么交心话可说,她撤回手,要走时,太后忽然转头问:
“如果当初哀家听你的谏言,约束母族,你会真心辅佐我吗?”
秋风吹动她花白的鬓发,这一刻,太后终是不可避免地显出沧桑的神态。
说完,她自己先笑了,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局,到如今她还心怀侥幸,活该被这女子耍得团团转。
何况谢澜安如今是皇帝的信臣,这样设陷的问话,以谢澜安的精明,如何会答。
“我会。”却听谢澜安平静地说。
太后箭一样的目光蓦地射向她。
谢澜安一脸淡然,清峻的双眼如两斗星辰:“娘娘,这么说吧,谢含灵根本不在意我效忠的是男人还是女人,是陛下还是太后,只要他能用我的建策保国安民,只要他值得。”
“你……就不怕隔墙有耳,你怎敢如此嚣——”太后目光震动,话到一半自己恍然,是了,谢澜安不怕这些,她任用她这么久,从未在谢澜安身上见过一个怕字。
太后忽又想起谢澜安曾经说过的那句话。
——既然每个时代都有人杰,为何不能是我?
——既然左右都是我,为何不能是个女人?
她从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地亮出过她的底牌,她要以女子身,在这世道上楔进一面不容为任何人忽视的旗帜。
“你……你好好辅佐皇帝,他和哀家不同,他是个好孩子……”太后心中隐生忧惧,语气似命令又似请求,然而谢澜安已经转身离开了。
·
虎牢关城墙的雉堞之上,一个身披摩羯纹羽缎氅服的妇人眼望山河。
她颧骨高耸,面容精明,编发上的金珠与耳上一对翡翠大珠珥坠无不显示出她的豪奢身份。
她眺望洛阳之东的大地,上面还有两军撤退留下的疮痍战痕,问道:“我尉军死了多少人?”
她身后的一名络腮将官答:“回禀太后,战死八万人,加上重伤者,逾十五万人。”
“不算多。”尉迟太后手抚冰冷的堞墙,“对方呢?”
“据军师统算,不过三万。”
“那就更少了!”尉迟太后笑意冷沉,“听说玄朝开启这场战事,背后的推手是一个女子,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女子?”
老将迟暮见青壮,美人色衰见新人,是世间第一等无奈事。这话正是出自尉迟太后之口,身后诸将不敢接话。
尉迟太后自语:“好啊,江山代有才人出。老虎打个盹儿,鸡兔便以为能来拔须了。待来年,我大尉的马儿养得膘肥体壮,青州之仇,哀家必加倍奉还!”
·
黄河之水已冰冷刺骨,江南深秋时节,犹能迎来气候湿润的小阳春。
湘沅水榭中,阮伏鲸劝说阮碧罗同他们一起回吴郡阮家。
他耐心道:“姑母要在这里守着姑父的英灵,侄儿不敢劝,但您想想,姑父生性醇慈,他的在天之灵定会对未曾出世见面的表妹牵挂不已。这是表妹生平第一回离开金陵,姑父的英灵怎会不跟着保护她,那么姑母随我们一道走,岂非更有望得到姑父托梦?”
阮碧罗在西院里困久了,对外事一概不问,近两个月谢澜安已撤了禁令,她却依旧足不出户,仿佛与人赌气。
她本来打定主意,一世都不离开谢府,闻听此言有些道理,转动木然的眼珠看了阮伏鲸几许,回头轻声吩咐茗华:“收拾包袱吧。”
阮伏鲸松了口气,表妹教他的说法果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