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兰竹
刘盈接待了许多名士,法家和黄老在贵族中是显学,但法家人和学黄老的,也有很多自称儒生。
“儒家有太多学派,成为儒生,不仅可以修习法家和黄老学说,也可以学其他学说,更为自由,不会被人说是叛徒。”秦儒领头羊叔孙通为刘盈解惑,“按照师门传承,李丞相也是儒门。”
刘盈看向李丞相的两位师弟。
浮丘和毛亨装聋。
“有道理。”刘盈明白了。
百家学派要坚持自家学说,肯定都有一定的排外倾向。你学了这家学说,就不能说支持那家学说。
但荀子当了几十年的稷下学宫祭酒,门下什么派别的弟子都有。若出自他门的学生都算儒门,儒门自然无所不包。
那么真心为了学以致用的士人,自然都要自称儒门了。
儒有这么强的包容力,难怪生命力最强,延续到现代也能继续开拓创新。
你就说咱们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大同社会是不是儒学概念吧!
我圣学无所不包!
刘盈笑道:“这下子儒家内部打架更加激烈了。”
叔孙通捋了捋胡子,笑道:“一直很激烈。”
他看了浮丘和毛亨一眼,道:“我先师孟子,和他们的先师荀子就打得很激烈。”
被吓大的刘盈差点没绷住自己处事不惊的态度。
啊?!叔孙通是孟子一门?!
你这个孟子,和后世儒家推崇的孟子是不是区别有点大?!
刘盈想了想孟子的学说,然后纳闷地发现,叔孙通所传承的“孟子”学说,好像才更正统。
在战国时,强调忠君的“愚忠者”反而是坚信人性本恶的荀子。
而孟子,对君臣的解读则是“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一门的儒,并不会对某个君王愚忠。
他们最大的忠诚,献给会践行仁义道路,实现儒家“天下大同”终极目标的圣王。
他们狭隘的忠诚,献给视自己如手足,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贤主。
儒门在民间是显学,但在战国贵族中却不受欢迎,就是因为他们是一群“反贼”。
荀子强调“愚忠”,才让儒家在贵族上层有了话语权。
叔孙通本人就是典型的孟子传人。
他认为秦始皇已经统一天下,秦国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在秦国当大官,管理秦儒。
哪怕秦始皇焚书并坑了许多儒,叔孙通这个秦儒带头人仍旧高官厚禄,儒在秦国朝堂仍旧有一席之地。秦二世问策的时候也会问儒。
秦国灭亡,他就选择了最强大的西楚霸王。
西楚霸王不是个好君王,哪怕刘邦在彭城惨败,他也跟着惨败的刘邦离开,与刘邦共苦。
刘邦天下未定的时候,他给刘邦推举壮士,哪怕壮士中有许多盗贼,品行不端。
刘邦要治理天下了,他就给刘邦推举老成持重之人,制定大汉的礼仪,推举儒生入朝。
那都是汉高祖七年的事了。
刘盈本以为叔孙通已经给了他足够的惊喜,当叔孙通领着孔腾来拜见他的时候,他才发现,叔孙通还能给他更多的惊喜。
孔腾是孔子八世孙,孔家现在的当家人。
虽然现在的儒家很叛逆,敬儒不等于敬孔,但现在的孔家本身也出大儒,所以在儒门心中的地位很高。
叔孙通这才给刘盈揭露了他“孟子传人”的真实师传——叔孙通的老师乃是孔腾的兄长,孔家一门原本的宗主,孔鲋。
孔鲋不仕秦朝,在秦始皇征召的时候,推举弟子叔孙通入朝为官。
那孔鲋本人呢?
他加入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与陈胜共死,被秦将章邯斩落马下。
刘盈、韩信、刘肥三兄弟同时转头看章平。
章平额头沁出细汗。
啊?啊?!
孔腾对章平作揖,神色平静:“曾经我的兄长和你的兄长各为其主,战场厮杀不能算私仇。今日你我都侍奉汉王,希望我们能和睦相处。”
章平忙回礼。
孔腾又对刘盈行礼:“兄长在家乡藏了先祖手稿,世子可否派人抄写?”
刘盈眼睛一亮。
新的书!还是孔子亲自批注的书!
“我来抄!”刘盈跳了起来,“我要第一个看!”
孔腾微微一怔,木讷的眼神浮现一丝笑意。
兄长厌恶秦王暴虐。他早早预言秦始皇一死,秦国就会分崩离析,也早早准备投入反秦大业。
因此兄长不置家,无子嗣。
自己平庸无能,闭门不出,延续孔家一门的香火。
孔鲋教导孔腾,现在天下百家皆言儒。待新君定天下,肯定会把孔家捧得高高的,以收拢士人之心。
“优秀的子弟单出一脉,自寻前途。愚笨的子弟就守家,为君王所用。”
孔腾当时很委屈。
兄长骂自己笨呢。
他看着汉王世子为即将到来的新书跳起了舞,过于活泼,过于失礼。
兄长,我孔门的未来,至少在汉王世子手中,恐怕不会如你所言。
等他到了地下,一定要嘲笑兄长。兄长也不是很聪明嘛,不是什么都算得准。
第103章 汉初鲁城大辩论
因前来参加论战的士人太多, 刘盈定下的“明日决战”无奈推迟。
当论战开始时,鲁城的儒者先把坚守不降的鲁城守将的脑袋送给刘盈后,才匆匆去参战。
刘盈:“啊?”
能让刘盈“啊”的人真的不多。
“楚将沽名钓誉,置鲁城庶民不顾, 杀他符合大义。”浮丘道。
张苍在刘盈耳边小声道:“他做了那么多事, 如果不砍了鲁城守将的脑袋, 岂不是白忙了。”
刘盈小幅度频频点头。
明白明白, 你们学儒的就是这样, 还说你们学的不是《抡语》!
制定刘邦登基礼仪的张苍都来了, 那刘邦人呢?
看见刘盈身后一条腿盘着, 一条腿曲着, 手肘搁在膝盖上吃盐水煮豆子的人了没?那个带剑的汉王世子护卫就是汉王刘邦。
刘盈抢了他阿父的豆子,靠着他阿父仰头道:“阿父, 你不是说很忙,不想来听他们念叨吗?”
刘邦的脸色很苦, 眉毛眼睛都皱成了一团:“天下士人云集鲁城, 我不想来,萧何逼我来。”
刘盈好奇:“萧伯父怎么逼你的?”
刘邦仰天长叹:“他说我不来, 他就要停下手中的事, 帮我把这场论战的内容整理好拿给我看。这不就是威胁吗?”
刘盈明白了:“萧伯父是委婉地告诉阿父,他要罢工。”
刘邦重重点头:“对吧对吧?他还当我是王吗?!”
刘盈道:“当啊, 所以很委婉地告诉你,他要罢工。”
刘邦想了想, 还真是这样, 只好委屈地继续闷头吃豆子。
韩信仍旧不能理解:“义父,为何你要隐藏身份?”
来就来呗,冒充盈儿的护卫是干什么?
刘邦一边往嘴里扔豆子, 一边道:“我若暴露身份,那群士人都要围着我烦。还是让他们围着盈儿烦更好。”
刘肥十分感动:“阿父是见盈儿做了这么多事,不愿拿走盈儿功劳,所以仍旧让盈儿主持这场论战。”
刘邦咀嚼豆子的动作一停,嗯?这个理由不错。
他严肃道:“就是这样。”
刘盈鄙视:“我信你个鬼,你就是不想被他们烦。”
韩信站在刘盈这边。只有刘肥,坚称这是刘邦对刘盈的父爱如山。
刘邦此次偷跑,准备得特别像模像样,竟然找了个人给自己当替身,还让吕雉为自己遮掩。
吕雉觉得刘邦多此一举简直有病,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照办。
给刘邦当替身的,就是原本会被项羽活活烧死的纪信。
项羽,一种来自江东,美食精神却传承自老广的秦末美食家,泄愤杀人不是活烹就是活烧,要的就是那口鲜活。
纪信身为刘邦元从之一,大汉建立后封侯名单中已经预定了他的名字。
他居然跟着刘邦胡闹,去给刘邦当替身,后跟随刘邦的人都很不能理解。
纪信自己也很不能理解,但他一觉睡醒,床头多了一封诏书,他能怎么办?
曹参拍着纪信的肩膀安慰:“大王就是这样的大王,你还没习惯吗?”
纪信只能闷头说习惯,太习惯了。
不然还能咋的?换个王?
“其实我们可以推举盈儿为王。”雍齿出馊主意,试图提前掀起大汉父子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