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孝悌仁义汉太子也 第364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系统 爽文 穿越重生

  陈群:“???”

  荀彧悄悄用手碰了碰陈群的后背。

  别说了别说了,曹公自己好酒色但身体非常好,所以他以己度人,没认为郭嘉有任何问题。

  荀彧顺着曹操的心意道:“益州湿热,多瘴气,奉孝可能急着赶路中了暑气,水土不服。”

  曹操满意地颔首:“应该是这样。我马上派人去探望他,等他身体一好,就把他接回来。”

  郭嘉肯定无法为曹操打探情报了,曹操又担心再派一个谋士去,还会“水土不服”。

  他只能遗憾放弃打探情报,只要能让郭嘉安全回来就好。

  曹操将张仲景派去了成都。

  张仲景和刘盈也有交情,又是良医,能照顾好郭嘉。

  顺便,曹操暗中嘱咐张仲景,看看郭嘉是否中毒。

  虽然曹操理智上知道刘盈没必要毒杀郭嘉,但他多疑。假如刘盈对郭嘉下手,他必为郭嘉报仇,除非刘盈归服他。

  张仲景得到曹操私下的命令,很是不以为然。

  张盈那等光风霁月的好人,只会治病,哪可能毒杀人?唉,曹公什么都好,就是有时候思想颇阴暗了些。

  曹操先让人送急信给刘盈,请求刘盈好好照顾郭嘉,张仲景等使臣才出发。

  刘盈把曹操的回信丢给还卧床不起的郭嘉:“他派了张仲景过来。如果华佗和张仲景都治不好你,我就赠送你一张马革,也算你马革裹尸了。”

  郭嘉的身体已经没有大碍,只是病去如抽丝,再加上确实不习惯成都湿润的气候,身体元气没恢复,才继续卧床休养。

  刘盈每日都要嘲笑郭嘉的弱鸡身体,甚至抓了一只大鹅来,说这只大鹅能打十个郭嘉。

  郭嘉虽病恹恹的,精神很不错,红光满面。

  华佗想,汉景帝大概就是这样病愈的吧。

  “闭嘴!”郭嘉对刘盈是半点风度都没有了。

  他回忆刘盈在颍川时的世家子模样,竟已经回忆不清了。

  什么世家子啊?他招抚的豪强乡勇都比刘盈知礼!

  “想好给曹操写什么了没有?”刘盈已经懒得装了,直呼曹操的名字,“我是不是很厉害?要多夸赞我啊。”

  郭嘉看向刘盈的眼神很是无奈。

  无论是治军还是治民,刘盈发布政令的时候都没有避开自己。

  郭嘉仍旧不知道刘盈如何夺得益州和汉中,还能让张鲁、张修、刘诞对他忠心耿耿,但刘盈安抚益州的行为,他都看在眼中。

  郭嘉越看越无力。

  刘盈治理益州的举措,他们不是想不到,而是还没到可以整顿后方的时机。

  所以他们只能靠着强征、屠城和向豪强借粮来维持军备。刘盈却已经开始屯田。

  别的诸侯还在争霸,刘盈已经在稳固后方。

  如果益州风调雨顺,只过一年,刘盈实力就会大增。

  郭嘉回颍川后,决定向曹操进言派人出使袁绍,向袁绍表明刘盈的威胁。

  有多大作用?

  郭嘉心知肚明,作用甚微。

  其实刘焉在益州干得也不错,袁绍和曹公仍旧没先对刘焉动手。刘盈是更年轻、更优秀的刘焉又如何?他们难道能放弃争夺中原,先攻打益州吗?

  郭嘉还想挑拨刘表,让荆州对付益州。

  但他也心知肚明,有袁术和曹公在刘表身侧虎视眈眈,只要刘盈不主动出兵攻打荆州,刘表便不会把主力用在对付益州上。

  梳理天下局势,东边已经绞成一团乱麻,理不清剪不断。

  刘盈孤悬西边,竟如同一个割据的独立王国,不受中原局势影响。

  刘焉当初进入益州,就是打的益州封闭,能让他安心偏安一隅的主意。刘焉死后,便宜竟然被刘盈捡了。

  刘盈看着郭嘉日夜为曹操忧愁,对郭嘉的评价日益降低。

  他以为郭嘉能看出更多的东西。

  比如他印刷书籍,广开学院,甄选取士;比如他重启军功制,让军功制与均田制相结合;比如他制定了严苛的律令,约束兵卒和官吏的行为,让益州庶民得以安居……

  比如益州已经有了治世的雏形。

  能在乱世之中不思扩张地盘,而是将庶民纳入保护的“诸侯”,难道不值得有才之士心生触动吗?

  刘盈相信郭嘉的才华,相信曹操谋士团大部分人的才华。

  才华是一回事,远见是另一回事。他想看一看,曹操麾下有没有有远见的人。

  这远见不在于自己和自家的利益,而是更长远的,比如张良身为韩国相国之子却劝刘邦不可分封,比如萧何为了安抚百姓差点把自己累死,比如酒蒙子曹参为了治理齐国生生装出个老儒的模样……

  还有历史中的阿母,她在朝堂掀起再多血腥,却小心翼翼对待脆弱的庶民,脆弱的汉初。

  阿父麾下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和自家的富贵,跟随阿父不过是为了富贵。

  阿父麾下也有更多的人志在结束乱世,打造一个他们自己可能都不太相信,但愿意为之拼尽一切的治世。

  刘盈又想到自己刷的其他副本。

  大明有于谦,大隋有高颎。

  曹操麾下有谁曾奋不顾身,想为天下百姓,为下一个治世奋斗?

  刘盈认为,一个都没有。

  陈群拿出的九品中正制,几乎断绝了治世到来的可能,阶级比大汉的军功加察举制还稳固,世家和庶民几乎从物理层面上隔离,连寒门庶士想要做官都得先给世家当家仆。

  这是支持曹魏的大臣一致的决定,一致的立场。

  一个完善的制度,不会是陈群一人一拍脑袋,一个晚上就想了出来。

  曹操在位时,就着手打压颍川士族,并引来其他地方的士族分颍川士族的权力。

  曹操出征的时候,一场主导者几乎全是文人、且是和汉献帝没有任何关联的文人,突然被曹丕定为要帮汉献帝夺许都的叛乱者,颍川之外,特别是荆州、关中的名士连坐者甚多。

  多疑的曹操回来后一反常态,虽默认了此事,但对其中许多连坐者表示同情,并赦免了几人。

  若这些人真的叛乱,对小心眼的曹操而言,几乎不可能这样做。

  曹魏被司马晋所篡,曾经对曹魏忠心耿耿的颍川、山东世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另外一位更没有治世明君之相的主君。

  在司马晋第二代皇帝就生出乱象时,也没有志向高远的人图谋改革,力挽狂澜。

  东西汉、唐朝、宋朝、明朝,乃至后世人颇有诟病的清朝,在生乱时都有有识之士试图改革朝堂弊端。不一定有用,但都会有人振臂一呼,引来其他有识之士的响应。

  两晋持续的时间也不算短,竟从一开始便陈腐到结束。

  刘盈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高远的志向,但聪明人至少要看出差别,知道对错。

  如曹操难道不知道对错吗?他知道,只是选择了对自己更有利的一面。所以刘盈虽不赞同曹操,却不会轻视曹操。

  因为能看出对错的曹操,只要势力扩大,迟早会选择“对”的一面。只有正确的道路,才能让曹魏变成下一个大汉。

  曹操用人时只看才华,不看地域和出身,便能证明这一点。

  这些会给自己编很长很长族谱的世家子弟策士,看清一切后仍旧选择自家利益也很正常。但他们怎么能看不出好坏,怎么能不做选择,怎么能心里一点挣扎都没有?

  哪怕虚伪地感慨一句,益州人过得好,为乱世人默哀一下?

  世家子啊世家子。他们是不是从来不希望有下一个大汉?

  怎么说呢,怪不得曹操非要杀自己。曹丕真的是个除了权力斗争,一无是处的废物呢。

  明明是太子继承大统,却搞得好像是在世家支持上夺了曹操的皇位似的,一边大举压制宗室势力,一边疯狂给世家让渡权力。有这样的继承人,怎能指望曹魏结束乱世?

  “希望曹昂人没事。”刘盈发自内心地祝福。

  为什么每次曹操都要因美色犯点小错误,哪怕没有张绣也要犯错误,然后曹昂替曹操出事?

  非要献祭自己优秀的长子,曹操才能在打仗的时候管住自己的裤腰带吗?

  “刘盈,你在想什么?怎么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叹气?”郭嘉对刘盈过于丰富的神情吓到了。

  “哦,我在想,你和你那群颍川谋士团是一群怎样的虫豸啊。”刘盈心直口快道。

  郭嘉不敢置信地瞪大眼睛。

  刘盈平时气他就罢了,怎么突然直言辱骂,还是骂了整个颍川的士人?

  刘盈到颍川时,不是对颍川士人的才华都表示了敬仰吗?全是装的?

  郭嘉以为刘盈又在故意气他,没好气道:“你敢当着荀文若的面说此话吗?”

  刘盈道:“文若可能好一些,他举荐的士人中多外地之士,不看门第之分;曹操还在征战之时,他便劝说曹操少杀戮,多抚民,兴德化,重教育,王道并济,等统一天下后再做此事就晚了。他比你们看得都长远,并非为一家一户之计,而是为天下人之计。”

  郭嘉:“那你……”

  刘盈打断道:“所以他肯定会被逼死。他的亲朋好友,无人会救他。”

  无论荀彧的族谱是不是真的,但荀彧确实是修荀子的。他多次在曹操面前进言的“王道并济”,就是荀子最主要的政治主张,“王霸并用”。

  其核心观念是“教化征伐,并时进行”,逐渐将“霸道之兵”教导成“仁义之兵”,最终以“堂皇王道”定天下。

  无论哪家贱儒,最终落脚点还是一个“仁”字,最终目标无一不是为唯举、路不拾遗的大同社会。

  刘盈没有多言。

  荀子的书,饱读诗书的世家子不会没看过。

  那些堂皇正义之语,世家子自幼翻阅过无数次,不是不懂得其中道理。

  只是有的人没读过书,却心怀天下;有的人学富五车,心里眼里却容得下自己。

  或许有的人会改变,但会改变的人自会改变,不是别人在他耳边说一百遍“你怎么能这样”,就能让对方改。

  郭嘉的智慧在当世是佼佼者,他有王佐之才毋庸置疑。

  只是刘盈想,自己可能和颍川大部分才华横溢者,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郭嘉终于品出点味,他语气古怪道:“该不会你是让我看到益州在你治下欣欣向荣,就想以你才是结束乱世的明主为理由,劝说我归顺你吧?”

  刘盈鄙夷道:“我和你相性不合,没让你归顺我。我是希望你看到益州欣欣向荣,感慨一声将来曹操治下也会在你的辅佐下欣欣向荣,庶民安居乐业,贤人才华都得到施展。不过你不感慨也没什么,汉高祖麾下大部分功臣都与你一样,本就不是重要的事。”

  郭嘉不解。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不都是赞扬刘盈的治理才能?

上一篇:凤鸣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