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衣青箬
——呃……这个我就要替安史正个名了,安禄山就是在洛阳称帝的,史思明虽然是在范阳称帝,但他儿子史朝义是在洛阳自立,他们怎么可能焚毁皇宫?
——罪魁祸首应该是回纥,帮忙收复东都之后,他们在洛阳城里大肆劫掠,比乱军残忍多了。至于大唐到底是无力反抗还是故意纵容,就不好说了。
——为什么啊?回纥我还可以理解,不是自家的东西当然不心疼,再说草原民族就是这样,元朝能一直打到欧洲,也是靠一路打一路杀,能获得足够的补给,还不用担心被抄了后路。可是洛阳不是大唐东都吗?
——可能是觉得脏了吧,那种渣男逻辑(用力比划,毕竟那些被叛军掳走,被迫投降的唐臣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
——这一点大唐就不如宋明了,毕竟他们皇帝都被掳过,就不好追究大臣了(喂
——楼上这什么地狱笑话。
——莫生气,莫生气,你们不觉得这个百废待兴的皇宫很适合玩家吗?比起继承大唐的皇宫,不是自己修建一个更爽吗!
——继承大唐的皇宫,有长安的就够了,洛阳我们自己来(撸袖子
——啊啊啊啊啊复刻明堂,求复刻明堂!要武则天那个高98米的通天宫!!
——嘿嘿嘿,那不如把城外的通天柱也重新立起来?这个还可以按照旧例集资修建,我先捐10000。
——能不能晚一点再建啊,我还没号(流泪猫猫头.jpg
——揉猫猫头,说说而已啦,就算要修,应该也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毕竟是皇宫,真在这里大兴土木,就是在皇帝的雷点蹦迪了,虽说他应该也做不了什么吧……
——我算是看出来了,雁帅好像是打算走和平政变的路子,暂时不打算跟大唐这边撕破脸,顶多是在危险的边缘大鹏展翅,反复试探,多少底线就是这样一步步被拉低的。
——毕竟打起仗来,我们无所谓,大唐这边还是要死很多人的。大唐就剩两千万左右的人口,真的死不起了。
——嘿嘿嘿,长安毕竟是大唐的都城,很多事不方便,以后洛阳应该就是我们的大本营了吧?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开元年间那种“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况?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冷知识,楼上这首诗是安史之乱,肃宗回銮长安之后才写的。当时王维、杜甫、岑参还有谁来着都在两省,算是天子近臣,三人都和了贾至的早朝诗,上面这首是王维写的。
——补充一下,贾至就是那个李隆基禅位的时候写诏书的,什么叫从龙之功啊(战术后仰
——没事没事,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盛世,明堂会有的,天枢会有的,朝拜会有的,诗歌也会有的!
——说到诗歌,看看我发现了什么?[图]
——这玩意看起来怎么那么眼熟……
——这不就是传单吗?不对,应该是街头小广告,传单要比这个花里胡哨多了(扶额
——按尺幅来说勉强可以叫做报纸……
——什么勉强可以叫做,这就是报纸好不好?
——我说,你们是不是都没认真看,重点不是纸张,是上面写的内容啊![图片]x4
——好家伙,诗,赋,论,表,檄文都齐了……好多文言文.jpg,让我来研究一下……等等,这万一是我们印的啊?
——不只是我们印的,这会儿还在满洛阳城的发呢。
——不只洛阳,长安也在发,嘿嘿!
——不是,这啥时候的事啊,只有我什么都不知道吗?
——莫方,我们也是刚知道。好像之前一直都在保密,估计是官方玩家在负责吧(这是可以说的吗?今天开洛阳的复活点,才开始招人发传单。
——《重生之我在游戏发传单》
——楼上你们重点错了啊喂!所以有课代表来总结一下到底是咋回事吗,我看文言文真的会头痛。
——大概就是魏博的田季安和幽州的刘济联合起来弹劾我们,说是天兵在河北胡作非为、鱼肉官吏,请朝廷做主,让雁帅管管我们。剩下的诗文应该都是我们这边写的,从各个角度反驳这封奏折。
——等等,鱼肉什么?
——你没看错,就是鱼肉官吏。
——给我看笑了,谁懂我的笑点啊,笑到停不下来,救命为什么会这么好笑啊!
——看完回来了,虽然有些不懂的地方,不过文采不错啊,都哪里约的稿?
——你看大家都用笔名就知道了,不可说,不可说啊……
——就王建一个人用了真名,他是真的豁出去了啊,不过不觉得画风跟其他人不一样吗?
——其他人的画风也不怎么统一吧- -
——这个刺促成纪人绝对是李贺没错了,笑死,我要把这个传单保留下来,十年后再拿给他看!
——楼上我劝你善良,谁年轻的时候还没有中二过呢,想想你小时候的□□昵称和个性签名。
——……路过被踢了一脚。
——楼上上不要乱开地图炮好吗?
——野老门下,盲猜一个张籍,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超喜欢杜甫的诗,于是把诗烧成灰和水吞了,说这样就能写出跟杜甫一样好的诗。
——寒溪居士是孟郊?我还去寒溪打过卡呢,这不就在他家门口嘛(擦汗
——剩下的是韩愈,白居易和元稹……?天哪,田季安和刘济何德何能,可以集齐这种神仙阵容。
——哇这个我一定要收藏一份!
——大半夜的,这是诚心不让我睡啊,行吧,你们得逞了,爬起来拿设备。
——快来!洛阳城的复活点超有感觉的,不是在前面的广场,而是就在废墟上,站在上面,月光那么一照,哇!可恨我读书不多,只能晒图一张[图]
——……算了,现在再提醒楼上快跑应该来不及了。
——什么意思?
——这可是在洛阳宫里啊!开复活点和发传单的动静那么大,守卫除非是死了才会没发现,现在传送过去,一抓一个准。
——楼上真讨厌,干嘛说出来啊,我还在大牢里等着欢迎新人呢。
——……我就说怎么复活点都开了,居然一个人都没有,还觉得运气好、能出图,是我太天真了。
第176章 不需要考虑皇帝的面子。
大半夜被人叫醒,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郑余庆整个人都麻了。
更麻的是禁军那边抓完了人,全都送到了河南府廨。
虽然可以理解他们是没别的地方能关人,但看着一排排被押送进来的玩家,郑余庆的太阳穴就一跳一跳的疼。尤其其中还有几个非常不见外地主动招手朝他打招呼,一点不像是来蹲大狱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钦差巡查呢。
平心而论,郑余庆虽然有些看不惯天兵过分张扬的行事风格,但也认可他们的作用。
天兵不仅压得洛阳城的权贵不敢动弹,更是在城里施医赠药、招揽雇工、热心处理各种问题,让整个城市的面貌都焕然一新。
有强大的能力而不滥用,还愿意锄强扶弱,怎么看都颇有几分太史公笔下游侠儿的气质。
他们甚至愿意遵纪守法!
大唐还没开始重文轻武,很多文官都有出将入相的经历,甚至自己也会几手武艺,所以对于玩家这样的存在,郑余庆虽然感觉很棘手,但也实在生不出恶感。
这段时间大家相安无事,也算是达成了一些默契。
虽说天兵完全没有掩饰自己的打算,郑余庆也看出他们是想挖他,但只要装装傻也就糊弄过去了。
原以为这样的平衡会一直维持下去,但现在想想,确实是他想得太简单。以郑余庆的人生阅历来说,本不该如此,只是天兵实在太浅显、太好琢磨,让他掉以轻心了。
天子脚下他们也早就搞出了复活点,何况洛阳?
按理说,满朝君臣都没能拦住天兵,洛阳这边抵挡不住也正常。但不说郑余庆的情况跟郗士美不一样,就说天兵将复活点开在了洛阳宫中,这就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搪塞过去的。
不过很快,看到下面的人送上来的传单,读完上面的内容,郑余庆就发现,他的事情也不是那么麻烦了。
或者说,朝廷一时半会儿应该腾不出手来处理他了。
河北的消息早就已经传到洛阳,郑余庆知道天兵在河北帮着百姓对抗藩镇,本来心下还对此颇为赞赏,现在看到河北的奏报,才知道情况没有这么简单。
这是在挖藩镇的根基、朝廷的根基,又何尝不是在挖世家的根基?
位置和立场决定脑袋,就天兵减税这一件事,藩镇想到的是手中军队无法维持,皇帝和朝臣想到的是朝廷威严不再,而出身荥阳郑氏的郑余庆,想到的却是世家无法继续保持超然地位。
世家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他们有世代相传的祖业,而这祖业的核心就是土地。
占有足够多的土地,才能为族人提供优渥的生活,有了优渥的生活,才有余裕去学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并且代代传承。而学有所成的族人又会入朝为官,反过来为家族提供庇护。
靠着土地与知识这两根支柱,无论是天灾、战火还是朝代更替,都无法动摇世家的财富与地位。
甚至对别人来说是灾难的乱世,对他们反而是更进一步的机遇。
历朝历代,不是没有人想清丈田亩、搜括隐户,但不说朝堂上占据高位的世家族人不会允许,就是佃户们也不乐意。本就是不堪朝廷的赋税和徭役,活不下去了,才会寄籍高门寻求庇护,又怎会让朝廷去查?
天兵却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清查,直接将税降低到几近于无的程度,又不需要征人服兵役,就算世家愿意降租,那些佃户和隐户也会更愿意拥有自己的土地。
佃户转为自耕农,对他们自己、对朝廷都是好事,对世家来说却是灾难。
没有佃户耕种,手里的土地再多又有什么用?
郑余庆只觉得手中的纸张沉甸甸的,竟有些难以负荷。
从天兵出现的那一天起,所有人就都知道,他们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整个大唐的局势,但是真到了动手的这一天,郑余庆才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他们。
他本能地因自己被短暂的温情蒙蔽而懊悔,可是转念一想,就算一早就发现了天兵的目的,他就能阻止了吗?
就是让朝廷头疼不已,四十多年来始终无法撼动的河北三镇,面对天兵的攻势也不堪一击。
这一瞬间,郑余庆甚至从天兵这种徐徐图之的态度里,品出了一点对大唐百姓的爱护。毕竟真打起仗来,上面的人固然不好过,但受苦受难的还是他们。
郑余庆叹了一口气,在书桌前坐下来,铺陈好笔墨,想了想,先提笔给家里写了一封信。
一股新的浪潮即将来临,如果不想被淹没,现在就该开始打算了。
也无怪世家大族总能在巨变到来之前做好准备,他们的消息渠道本就不是普通人能比拟的。
写完了这封信,郑余庆才重新提笔,开始斟酌给皇帝的奏折该怎么写。虽然他觉得天兵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那些文章不会只在洛阳发,但该上报的还是要上报,况且,还有洛阳宫的事呢……
……
李纯确实已经收到了消息。
俱文珍这段时间一直在密切关注天兵的动向,所以虽然是半夜,但这边刚开始发传单,那边俱文珍就知道了,他立刻派人去京兆府给郗士美施压,要求他管管天兵,然后亲自守在皇帝的寝殿外,人一醒就将事情说明。
李纯从俱文珍手中接过传单,匆匆扫了一遍,只觉得上面的文字刺眼极了。
虽然角度不同,这些文章实际上都表达了一个意思:朝廷和藩镇都不知体恤普通百姓,反而一味姑息内部的一些弊政,所以才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王建实名的那篇檄文,更是将他们比作《诗经》中吃着民脂民膏却毫无作为的硕鼠,认为天下赋税本就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今朝廷和藩镇既然不能保民恤民,那收取重赋本来就不合理。
官吏鱼肉百姓而丝毫不觉有错,如今有人为百姓张目,却又大喊着“鱼肉官吏”,是什么道理?
上一篇:全家偷听我心声杀疯了,我负责吃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