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衣青箬
“走,没死就接着走,怕什么?”
“对,就算走不到南美,怎么也要抢在其他人前面踏上美洲的陆地!”
最后这句话算是说到了所有人的心坎上,于是收拾东西,继续前进。
……
元和四年九月初十日。
重阳刚过,皇帝就接连发布了数道诏书。
第一道,将度支、盐铁两部从户部抽出,并为清税司,专管天下财政、税赋出入及盐铁转运等事务。
第二道,清税司主官品秩同六部尚书,加同平章事,入政事堂。因为目前没有合适的主官人选,因此清税司将由宰相李吉甫暂代,属官则会从之前上书言事的士人之中遴选。
第三道是一长串的属官名单,李德裕的名字混在其中,毫不起眼。
第四道,则是清税司接下来的工作:清查天下户口、田亩,造册登记,并制定出税法改革的具体章程,于年内实施推行,秋税可待新政推行之后再完纳。
赋税改革之事,从七月底一直拖到现在,已经超过一个月了,看来皇帝已经不想再等。
但是朝臣们也没办法,要改很简单,照着天兵的标准收就是了。可是收完了,这点钱不够花又要怎么办?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这事就没人敢开口。
所以现在皇帝单独弄出了一个清税司,虽然在预料之外,但众人反而松了一口气。
以后朝廷缺钱就是新衙门承担责任了,不需要大家一起战战兢兢。
更让人注意的是清查天下户口和田亩这一条。毕竟朝中官员,一多半家里都有田地、奴仆、佃户。
不过大家也都能想到,这么做是为了多一些能交税的人和田地。
现在的局面毕竟跟天宝年间不同,虽然大户兼并严重,但是因为民间户口大量减少,无主的田地还是很多的。所以这项政策,暂时也不会触及到他们的利益。
总的来说,新政策并未引起太大的反向,毕竟虽说是新政,但其实是被天兵倒逼出来的政策。
形势比人强,早晚都要做的。
但这几道诏书只是开头,紧接着两省便上奏表示,近些年来冗官滋生,所费颇糜,请皇帝派遣御史前往各处巡查,视情况合并一些部门,裁撤部分人员,另外近些年来朝廷优容官员,俸钱往往发得比规定的多,也该一并裁减,年节及各种加恩所给的赏赐也要酌情减少……
总而言之,就是要省钱。
其实这也算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基本上隔一两年,换一个主事的宰相,就会上奏一次。
朝廷也会意思意思裁剪一二,但基本上不会伤筋动骨。
但这回应该不只是做做样子了。
毕竟朝廷的穷肉眼可见,想不到开源的法子,就只能设法节流。
不过大唐京官清贵,品级和俸禄反而不高,所以在大部分人看来,这事不可能裁到自己身上,所以朝中虽有不少议论,但并不算担心。
事情就在这种有些微妙但又并未打破平衡的状态下开始推进。
清税司,或者说是李吉甫早有准备,很快就拿出了更加详细具体的章程。
税收这方面没什么可说的,毕竟参照物就摆在旁边,但毕竟是朝廷的新政,总不能跟天兵一样,所以将田稅和户稅细分成了好几种,算是证明清税司确实在做事。
清查田地和户口,却比众人预料的更加严格,不仅课户要清查,免课户也要清查。
入选清税司的官员甚至没来得及赶到长安,在路上就接到了新任务,每个人都划分了负责的区域,分配了新的搭档,即日开始执行清查工作。
程异收起属于自己的那份敕牒文书,抬头看向自己接下来的搭档,心情不免有些复杂。
一个宦官,一个内卫,一个御史。
宦官来自俱文珍手下的察事院,内卫来自皇帝亲领、宗室掌管的内卫队。
被贬远州时,程异怎么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竟然要跟俱文珍手下的人共事。
不过,大概俱文珍也没想到吧?
毕竟再怎么说,新政就是新政,改革就是改革。
但最让他吃惊的,还是御史。
这位并不是清税司的官员,也不是来协助他工作的,而是两省选派前往各地巡查政务的,只不过他负责的区域跟程异完全一致,接下来也会和他一起行动。
李吉甫将两件原本独立的事情合并在了一起,不仅让他们互相监督,立刻就给各地的官府和地方豪族增加了压力。
清查田亩户口这种事,必须要地方官府配合,若是官府和当地的大户沆瀣一气,只需稍微拖延推诿一二,就能让他们寸步难行。朝廷的很多政令执行不下去,便是因为这个,想要把事情做成,就只能对他们妥协,则清查就会成为空谈。
巡查地方政务更是没有具体的标准,地方官员往往会选择贿赂御史,抛出一两个牺牲品,大家一起把事情糊弄过去。
但现在,宦官、内卫、御史和清税司既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清查人口田亩的工作就突然成了一项硬性标准,让他们没法继续糊弄。
不积极配合的地方官员、不接受清查的地方势力,都会被记上一笔——
作为官员,连境内的人口田亩都不清楚,不仅是渎职,还会让人联想到,你家里也有不少产业,是不是也不愿意接受清查?
作为大户,不配合清查工作,那你家在朝为官的人,是不是也会在这上面渎职?
一旦这种左右互搏开始,“官官相护”的潜规则就会彻底被摆到明面上来。
所以该怎么选择,压力就都给到了地方官员和豪族。
不愧是李吉甫,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直击要害。估计这一轮清查过去,他就会成为无数人的眼中疔肉中刺,一旦去位罢官,必然会遭到最激烈的报复。
但那也是清查工作结束之后的事了。
当下,不想掀桌子,那就只能配合他。
其实掀桌子也是地方势力常用的手段,并且很好用。
但现在,应该没人会考虑它了。
——不掀桌子,他们是在跟皇帝和朝廷博弈,掀了桌子,就得去面对天兵了。
没有人想成为第二个成德、第二个幽州。
……
高泠和薛涛从成都出发时有四艘船,一艘坐人,一艘装着薛涛的行李,剩下两艘都是书。
等到从江陵出发时,队伍已经膨胀到了五十艘船,是名副其实的船队了。这还是因为江陵这边有不少大船,将小船合并了,不然规模会更惊人。
及至这支队伍迤逦抵达扬州城下,船只数目又翻了三倍。
江南的藏书是真的多,很多地方没有受到战火影响,书籍能得到更好的保存。这边读书人也多,而且不需要玩家做什么,他们自己就找过来献上家中藏书了。
唯一的要求只是想要参与到这一次的编撰工作。
很多人甚至不要官职也不要署名,只是想趁这个机会看到更多之前没见过的书,跟全天下最顶尖的那一批文学之士接触和交流。
这算什么要求啊?玩家满口答应,来者不拒。
所以队伍还在不断扩张,已经影响到当地的交通和生活了。
为了避免将运河堵住,船队没有在扬州停留,将玩家放下之后,便立刻扬帆北上。
这么多船,光是调度就很麻烦,航行的速度也快不起来。
高泠也没想到这路越走越长,船越走越多,速度越走越慢,比原本预计的时间超出了很多,等这些船开到洛阳,估计已经十月了。
她还惦记着要去找高崇文拿从蜀中带走的书籍,但自己走不开,只能将此事委托给游悠悠。
游悠悠本来是想在游戏里做点小生意的,但是跑了两趟中亚之后,感觉不太适合自己,正好章立早这边说要成立一支雇佣兵,接受朝廷的任务,她就干脆过来了。
没想到这也是一竿子的买卖,而且皇帝还中途反悔了。
游悠悠只能在成德咣咣种地,已经领着新玩家开垦出了五个村子的荒地,高挂活动贡献榜第一位。
唉,遥记得她小时候跟着父母下地,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走出村子,不要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等真的大学毕业,成为了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白领”,却发现这样的日子也没多好。终于逃离职场,一头扎进自己喜欢的游戏里,却发现在游戏世界还是要种地。
怎么不算是一种命运的安排呢?
没办法,不种地就只能去天津港搬砖了。
正坐在田埂上cos思想者,就收到了高泠发来的消息。
游悠悠总算打起了精神,“我现在就过去!”
终于有事情干了。
也不只是她,其他人也种地种得快吐了,所以游悠悠一招呼,立刻有不少人响应。
众人在长安复活点集合,组了个新的团队,说说笑笑出了城。
“刚刚来的路上搜了一下高崇文,感觉挺有意思的。”
“哪里有意思?”
“史书上说,他当初讨平刘辟叛乱的时候,率领大军进城,秋毫无犯、市肆不惊,所以成都很快就从战乱之中恢复过来。但等他自己调离西川时,却几乎将成都城搜罗一空。不觉得很矛盾吗?”
“人都是会变的嘛!”
“话是这么说,但他要是真的喜欢奢侈享受,干脆留在四川当个土皇帝不好吗?这里是跟吐蕃作战的前线,只要不起兵造反,皇帝也不会怎么样。之前的韦皋就是这么干的。”
“对啊,他还是自己申请调离的。”
“所以这也是一种自污的方式?武将好像经常这么干,主动暴露贪财的‘弱点’,这样皇帝就相信他没有反心了。”
“即使这样,他也不敢回长安。按理说他被授予了新的官职,应该先回京谢恩的,三品以上的官员,要面见皇帝谢恩才算是走完流程了。结果高崇文以不懂朝仪为由拒绝回京,皇帝只能下诏优抚,让他直接赴任。。”
“啧啧啧,皇帝不相信他,他也不相信皇帝,怎么不算是一种双向奔赴呢?”
“往反方向奔是吧?”
“所以说大唐吃枣药丸。不是没有能干的人,但是现在这个朝廷就是,想要做点事情,就必须要能适应他们那套潜规则,才能混得风生水起。可是一旦适应了潜规则,那很多事就身不由己了。”
“就硬逼着人学坏呗。”
“从根子上就坏掉了,所以再怎么抢救,也只是苟延残喘。什么中兴、治世,都是瞎吹。”
邠州位于长安城的西北,快马一天就能到,虽然可能有点费马。
这里也是防御吐蕃的前线之一。打开地图看看,就能理解中晚唐的皇帝为什么总是没有安全感了,都城距离前线那么近,长安城也不止一次被攻破过,怎么可能不担心?
但越是这样,就越是只能硬挺着留在长安,以示大唐正朔。
这就是没有底气的悲哀。
……
虽然距离长安很近,但这边没什么玩家来,毕竟目前边境没什么战事,军镇也不方便整活——这里连土地都是军屯更多,没什么百姓。
所以游悠悠这一行人就显得很醒目了。
才进城门,就有节度使府的飞马赶来,请他们过去见面。
上一篇:全家偷听我心声杀疯了,我负责吃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