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衣青箬
玩家刚在西域落户,条件最艰苦的时候,什么马拉犁、人拉犁都经历过,牦牛好歹是牛呢!
后来她们的地盘越来越大,收了葛逻禄,又收了回鹘,手里的耕牛资源才日渐宽裕。但是牛的成长期长,还是跟不上玩家扩张的速度,而且要将那些地方的耕牛运过来,成本太高,所以施青青根本没考虑过。
现在看到牦牛,她才豁然开朗。
这才是更适合西川这片土地的牛牛啊!!
施青青当即打开面板,给自己认识的组建商队参加活动的玩家发了私信,让对方帮自己买采购一批牦牛。
有生意做,虽然是从吐蕃往大唐买东西,但行商玩家依旧十分高兴,爽快应下。
施青青正盘算着以商队的赶路速度,什么时候才能到货,对方又发来了新消息,问她,“你光要牛吗,要人不?”
“什么玩意儿?”
“啊,就是人啊,你不是说要开荒嘛,那肯定也需要劳动力吧?你是没看到那些牧民,也是可怜见的,家里已经没啥吃的了,饿得皮包骨头了都,反正你把牛买走了他们也没别的事干,要不一起过去给你种地得了。”
施青青一想也是,那牛再任劳任怨,它也不能自己拉犁呀,还得有个人在后面扶着。
那就来吧。
这不是正好人手紧缺的问题也解决了。
这笔交易很快被人发上论坛,其他行商顿时恍然大悟。
生意还可以这么做!
他们不仅有样学样,还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因地制宜,很快就整出了更多的操作。
没有钱,就直接用手中的商品抵账,然后把人和牛带回大唐交给客户,再赚一笔。
像施青青这样需要雇佣大量工人的老板不多,劳动力市场很快就饱和了,他们干脆自己投资,买地开荒。
平原地带的荒地都被占得差不多了,他们就将主意打到高原山地,这地方种粮食不得行,但是种个果树什么的再合适不过,在现代也是拳头产品,而且距离吐蕃也更近。
对于这种种变化,一开始吐蕃人是怀着戒心的。
他们会答应玩家的条件,是因为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
或者说,原本没有任何办法,也能继续忍一忍,现在有了另一条路,就想试试。
但他们对大唐的了解毕竟不多,所以真正被劳务输出到大唐的,都是十来岁的半大孩子,还不能当成整个劳动力来用,偏偏又在长身体的年纪,吃得比成年人还多,留在家里也养不起,不如送给有钱的大唐人去做奴隶。
没错,吐蕃人根本没法理解、也不相信玩家画的各种大饼。
怎么可能有人这么好心,大老远带着他们进城去做活,又管吃又管住,还能领工钱?
就算世上真有这样的好事,也落不到他们身上。
所以他们觉得大唐人是用粮食、燃料和各种日常所需的小物件,交换了奴隶——在吐蕃,像这样的交易并不少见。
但即便只是去做奴隶,跟着好心的、富裕的大唐人,也比在家里饿肚子,长大一些就被东本征走去服兵役强。
所以他们警惕,却顺从。
也所以,玩家根本没有察觉到这种警惕,乐呵呵地把人领回来,就开始安排工作。
然后吐蕃人就发现,玩家画的那些饼,居然全都是真的!
大唐的百姓过的竟然是这样的日子,不、应该说,大唐的百姓竟然连这样的日子都不愿意过,才要从吐蕃招人。
意识到这一点,不少人人都偷偷哭了。
在过得最惨的时候,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惨,对自己的遭遇也是麻木的,不会为这种事哭泣,但现在从困境中走出来,看到了更好的生活,反而开始委屈。
委屈之后,就想着赶紧把自家的亲朋乡里都叫过来。
这期间自然也发生了一些波折和误会,不过随着玩家开垦的土地逐渐靠近吐蕃,更多的消息传到耳朵里,大家也不得不相信了。
就这样,原本沉寂的两国边境热闹了起来。
……
一开始,对于这样的变化,驻守在边境的将领都不以为意。
在一般人想来,一直在互相起冲突的两方势力,边境的百姓应该互相仇恨,见面就眼红掏刀子。
但实际上,大家住得这么近,免不了会有来往,有来往就会互相了解,了解之后,对方就不再是抽象的“敌人”,而是具体的、鲜活的人。
仇恨并不会消失,但对于活着就要用尽所有力气的人来说,也没那么刻骨铭心。
所以不打仗的时候,大家也很少剑拔弩张,人员往来和贸易都是很常见的。
哪怕尽管官方明令禁止。
何况现在两国结盟,吐蕃国中对于互市贸易是十分支持的,这些将领也同样需要从大唐贩运过来的各种好东西。现在不过是大唐的商队来得更勤了一些,吐蕃人去得也多了一些,他们自然不会阻拦。
等到他们反应过来不对劲的时候,这样的来往已经形成了潮流,让他们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处置。
逻些城的回复就是在这时候送到的。
但不是对于眼下这件事的回复,而是对维州城的悉怛谋投了大唐,还拉拢了十几个羁縻州这件事的回复。
话说这个消息还是尚黎谢上报的呢,所以回信也是给他的。
但上报的时候,尚黎谢还是吐蕃在南境的玛本、苏论,现在却已经是大唐的松州节度了。
所以吐蕃将领们拿到这份回复,一时都心情复杂。好消息是,这封回信里的态度,是让尚黎谢按兵不动,多多观察、刺探大唐的消息,倒是省去了他们的纠结。
照旧按兵不动便是。
至于大唐的消息,那可太多了,这段时间耳朵都快听起茧子了,写一份报告也很容易。
在这些将领松一口气的同时,逻些城里,尚黎谢也投了大唐,还将松州等五个节度当成礼物献上的消息,也终于在飞鸟使的快马加鞭之下送送到了布达拉宫。
刚开始看到这个消息,众人根本不敢相信。
尚黎谢,他一个尚族,一个大论,怎么会这么轻易就投了大唐?
但很快河西的论芒杰送来了同样的消息,那就不是失误,也不是玩笑,而是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
别说是这几年来手中权力越来越稳固、已经很少被人忤逆的赞普,就是一心礼佛、禅定功夫十足的钵阐布定埃增,也被这个消息惊得维持不住平日的镇静。
一位大论叛国了,这件事本身对吐蕃来说就是一个污点、一份耻辱。
但更让他们担心的,还是它可能会带来的后续影响。
随着关于天兵的种种消息传入吐蕃,甚至不少天兵在得到许可之后,直接将生意做到了逻些城,这些吐蕃贵族们,也终于对天兵有了更多的了解。
如果说,一开始吐蕃还能维持表面的强硬,那么在雁来成为大唐的摄政王之后,吐蕃国内的气氛就不大对劲了。
一部分态度消极的人,已经彻底放弃了跟天兵对抗。
他们知道赞普还在筹划最后一战,但回鹘挡不住、大唐也挡不住,吐蕃就能挡得住天兵吗?
既然挡不住,那又何必再做无谓的牺牲?
这样的话,目前还没有人说出来,可是赤德松赞和定埃增都知道,国中这么想的大有人在。
这一百多年来,吐蕃跟周围的邻居学会了文字、礼仪、典章甚至宗教……但与此同时,奢侈享受的风气也开始在逻些城内盛行。
到如今,“吐蕃人重勇武”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口号,贵族子弟大都会走进宫做赞普的宫卫、积攒资历晋升的道路,很少有贵族子弟能坚持严格的训练,更不用说上战场去经受血与火的洗礼了。
这样培养出来的贵族和官员,自然不会有拼死一战的勇气与血性。
只是他们也不知该怎么做,更不愿意做那个第一个冒头说要投降的人,只能保持沉默,才维持住了表面的和平。
但现在,尚黎谢做了这个第一人。
他让所有人知道,投降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而且大唐不但愿意接收大论级别的降将,甚至还能给他相应的官职和待遇。
更进一步说,如果真有人想投降,现在也知道该找谁引荐了。
人心动荡几乎是可以预料的事。
君臣二人相对而坐,脸上的表情都很沉重。
“赞普,该到了下定决心的时候了。”最后,还是定埃增开口,“她这是打算一点点蚕食我们的土地、消磨我们的意志,直到她轻轻伸手一推,吐蕃就会四分五裂。”
作为一个虔诚的僧人,他一向是反对战争的那一派,但当吐蕃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定埃增第一个下定了决心。
反而是赤德松赞始终沉默不语。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终于开口,“用不着以后,现在的吐蕃,已经四分五裂了。”
“赞普!”听到这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充斥着颓丧之意的话,定埃增心头一跳,连忙出声唤道。
赤德松赞看着眼前这位自己视之如娘舅一般的老师,却是忽然笑了起来,他说,“无论如何,我还是吐蕃的赞普,我会为我的国家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液。所以这一战,请让我像英勇的先祖们那样亲自出征吧,班第。”
这话听起来颇为豪迈,定埃增心下却是一片恻然。
因为他能听出赞普话中的未尽之意——如果他注定要成为吐蕃最后一位赞普,那么他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做俘虏和降臣。
他不能拒绝让对方作为一个赞普有尊严地死去。
但这样的时刻,他本该陪伴在赞普身边,就像是他一直以来做的那样。
但赞普若是亲征,逻些城就必须要有足够分量的人坐镇,负责调动补给,增援前线。而这件事,交给任何一个人,定埃增都不会放心。
所以这句话,更像是诀别的谶言。
……
收到逻些城的消息时,雁来人在松州。
既然尚黎谢都回来了,那在五个节度分别开启复活点的事,自然也要提上日程。
谁知道战争哪一天就会到来呢?
雁来是这么想的,但她也没有想到,下一刻,就有玩家主动汇报了逻些城的动向——尽管赤德松赞无意张扬,但是一场战争要做的准备工作太多了,很难瞒得住人,尤其是有心人。
战争的号角已经开始吹响。
尽管那声音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吹到这里。
这让雁来生出了几分紧迫感。
好在朝廷和玩家都渐入佳境,没什么需要她操心的地方,可以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开启复活点上去。
这回就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要在两国边境形成一条严密的防御,确定不管打不打、怎么打、在哪打,玩家都能及时赶到现场,并且将战斗控制在国境线外。
毕竟现在有不少活跃在两国边境的人,新活动的成果也都在这里,耗费了玩家不知多少心血,可不能打一仗就毁了。
没有预告、没有仪式感,也没有人陪伴,这是一条属于雁来的、孤独而骄傲的道路。
很多待在边境城市里的玩家,都是在冲天的白光亮起时,才意识到雁来到了这里。
但等他们赶过去的时候,她早就已经离开。
上一篇:全家偷听我心声杀疯了,我负责吃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