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房车,去古代逃荒种田吧 第399章

作者:东木禾 标签: 穿越重生

  这叫人如何释怀?

  此时此刻,看着吴维忠为太子入朝观政一事卖力的表演,永平帝心思复杂,第一反应,这是许怀义的授意,他目光淡淡的落在那道身影上,一时间,也没有出声。

  是以,大殿里鸦雀无声。

  直到又站出一位大臣声援吴维忠的奏请,情绪更激烈高涨,这才似惊醒了某些人,开始陆续站出来表态。

  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

  各有各的说辞。

  赞成的皆是认为太子储君名分已定,天资聪颖,教导他的几位大儒都对其才学赞不绝口,完全具备了入朝观政的资格,早点接触政事,自是有益无害。

  而反对方的理由就简单粗暴了,拿年纪来说事儿,十四岁,虽摆脱了孩子的身份,但要说成年,却也不够,照以往惯例,皇子们都是成亲、搬出皇宫、单独开府后才会入朝观政。

  所以,他们用这个由头阻拦,也不算是无理取闹。

  两方人马争执起来,态度都很强硬,谁也不肯罢休。

  赞成方是不敢退让,他们有把柄被人抓着,根本没有后退的余地,只能硬着头皮一条道走到黑。

  反对方则是代表了其他皇子得利益,太子这么早入朝观政,根基扎得太牢固,他们支持的皇子咋办?

  所以,能拦一时算一时,最起码,跟别的皇子之间不要拉开太大得距离,至少,也要等到皇后所出的四皇子长起来,有个人制衡着,才不会一家独大。

  双方引经据典,吵的不可开交,一时间竟旗鼓相当,难分输赢。

  不过,更多的朝臣却是冷眼旁观,安静的看戏。

  尤其内阁的几位,置身事外,都没有下场的意思。

  直到……

  “肃静!”

  内侍尖利的声音响起,大殿里骤然变的落针可闻。

  仿佛刚才的一切嘈杂,只是个幻像。

  许怀义低着头,嘴角抽了下,然后,下一秒,就听到永平帝问,“许爱卿,此事,你如何看?”

  永平帝这一问,满朝文武的视线都不由自主的落在了许怀义身上,无不好奇他会如何作答。

  支持还是反对?或者打马虎眼、先敷衍糊弄过去?

  也有人在猜测永平帝的用意,这是敲打警告,还是试探为难?

  孙首辅大抵是最紧张的那个了,提着心,看向许怀义,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希望许怀义给出个什么答案才合适。

  而许怀义对这一切都置若罔闻,他虽然早有预料,可真听永平帝问到他头上,还是难免心寒,眼底闪过一丝讥讽,语气却恭敬有礼,“回皇上,微臣赞成吴大人的奏请。”

  此话一出,大殿又安静了片刻。

  大半朝臣都被他的态度给整懵了,这是啥操作?

  不是前脚才拒绝了太子当女婿吗,咋转头就这么旗帜鲜明的支持了?

  这分明前后矛盾啊!

  既然拒绝了亲事,显然是不太看好太子,不愿掺合夺嫡,可现在又如此斩钉截铁得表态,算怎么回事儿?

  永平帝也怔了下,显然许怀义的回答出乎他的预料,他不动声色的又问了句,“这么说,许爱卿也认为太子该入朝观政了?”

  许怀义再次明确的表态,不给人一点误会的余地。

  永平帝眸光闪了闪,“许爱卿不觉得太子还太年幼吗?”

  许怀义无辜茫然的道,“十四岁还年幼吗?太子聪慧过人,其学识才干,众人皆知,再留在上书房学习,远不如入朝观政更有意义,实践才能出真知灼见,纸上谈兵还是太浅薄了,故而,微臣以为,太子入朝观政正是好时候……”

  内阁重臣之一张阁老终于按耐不住站出来反对,义正言辞的驳斥了许怀义,认为此时提议太子入朝观政,有拔苗助长之嫌,于政事有害无益,最好等太子大婚后,彼时心性成熟,也能更好的为皇上分忧。

  他一表态,很快便又有几个人跳出来反对。

  显然这几人都是张阁老的门生故旧,支持的则是皇后所出的四皇子。

  四皇子今年七岁了,如今也在上书房学习,勉强也算得上是聪慧,却无法跟太子相提并论。

  且他才是真正的年幼,想入朝观政,有的等呢。

  支持他的人都明白这点,他们改变不了年纪上的弱势,便只能尽力拖着太子晚一点入朝。

  许怀义也不是软柿子,况且他还早有准备呢,张阁老拿拔苗助长说事儿,他冷笑着,对着所有人开启嘲讽模式,“本侯就想问问,所有以太子年幼为借口阻拦的诸位大人,你们说这话,良心都不会痛吗?

  就算能昧着良心,你们的脸就不疼吗?

  京城但凡有头有脸的,有一家算一家,谁培养家族继承人不是从小就带在身边悉心指导的?读书是重要,可光知道读书,不懂如何变通运用,那和书呆子有什么区别?

  你们家谁的嫡长子嫡长孙是只会钻研学问的书呆子?

  哪个没有早早的跟在长辈身边接触家族事务的?

  都等到成亲后再接触?

  那本侯只能说,你们这长辈做的可真是太失败了,完全不负责任啊,简直是拿整个家族的前程开玩笑,呵呵!

  本侯就不一样了,本侯长女如今虽然才十岁,却已经早早替本侯分忧解难,等再过个几年,顾家交给她,本侯都能安心的去乡下养老了。”

  一番连消带打,挤兑的反对一方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谁叫许怀义说的都是事实呢,高门大户培养继承人,的确是从小就带在身边,让他长见识,开阔眼界,磨练心智,稍大一点,就会放手让他们去做些具体的事务,从小及大。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再多的说教都不如让他亲自上阵体验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胜过别人的千言万语。

  不怕犯错,就怕没机会去看去做去反省。

  可太子能一样吗?

  涉及到利益,再心虚没理,也要据理力争,于是就有人以太子是国之储君为由劝阻,入朝观政一定要谨慎,不可贸然行事,以免影响朝政。

  听了这种无理赖三分的话,许怀义忍不住又火力全开的喷了一顿,“就因为太子是储君,才更要早点入朝观政啊,毕竟你们各家的儿孙不争气,嚯嚯的只是你们自己的小家,可太子呢?

  身负重任,他能有、敢有半点惫懒懈怠吗?

  本侯就纳闷了,你们怎么就不希望看到太子勤勉敬业呢?

  还有,入朝观政,观政啊,诸位大人,观是啥意思,难道都不懂?就是用眼睛多看,不是让太子亲自去处理政事啊,有皇上在,有内阁在,太子年幼不年幼的,有多大关系?又能影响什么大局?

  本侯实在是好奇,明明就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儿,你们这么拼死阻拦,到底在怕什么呢?”

  最后一句,他问的一本正经,仿佛真的很疑惑不解。

  可对反对一方来说,却不异于是诛心之言。

  一个个的脸色剧变,大声斥责许怀义后,又纷纷跪下对着永平帝表忠心,唱念做打,声情并茂。

  其他没站队的朝臣们,具都看傻了眼,也被许怀义刚才的一番表现给狠狠惊着了。

  实在是这几年许怀义在大朝会上低调的很,基本不发表啥意见,为人处事也圆融周到,这还是头一回露出这般咄咄逼人、言辞犀利的一面。

  就为了让太子入朝观政?

  这得是太子铁杆死忠才能做到的吧?

第582章 不想悲剧重演

  明眼人都看出来,在这番唇枪舌战中,许怀义占了上风,

  不但挤兑的反对方毫无招架之力,连某些中立派都被他说服,忍不住站出来附和着他表了态。

  说到底,太子入朝观政一事,确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往大了说,也就是影响到了其他皇子的利益,会招致他们的不满,至于那些嘀咕对朝政和国家有影响的,完全是杞人忧天、夸大其词了。

  如许怀义所说,观政重点在一个观字上,只要太子不傻,就不会当着皇上和内阁重臣的面对政事指手画脚、过度干预,多看少说才是明智之举。

  所以,太子观政,真没必要上纲上线的去阻拦,阻拦的都是出于私心作祟,跟朝政无关。

  至于往小了说,那更是皇上一句话的事儿,只要皇上愿意,谁会反对?

  父亲教儿子,皇上教太子,都是天经地义。

  之所以刚才吵得沸沸扬扬,就是因为永平帝的态度让人揣摸不透。

  这就有了争斗的由头。

  许怀义如何不知?他心底冷笑,面上却没有半丝对永平帝的不满,他的怒火针对的都是那些反对派人物,炮轰起来毫不手软,在有人不死心的还蹦哒着跪请皇上务必要慎重时,他忍不住无语的道,“多大事儿,值得这么大动干戈?

  不就是让入朝观政嘛,又不是让太子……”

  他故意做出一副失言又及时收回去的模样,语气顿了顿,在朝臣们心惊肉跳时,才又浑然不觉的道,“又不是让太子去做什么危险的事儿,有啥可慎重考虑的?

  真是搞不懂,要是我家壮壮愿意跟着本侯学习,那本侯不得敲锣打鼓的欢迎他有这份进取之心啊?

  还得感谢祖坟冒青烟,家族传承有望了!

  就因为是太子,你们就过度解读,放大此事的意义!

  呵呵,你们到底是何居心?”

  末了,他还一脸不解、煞有介事的摇着头感叹,“不懂,搞不懂,不过真是细思极恐啊!”

  听他说完,那些反对派气的差点吐血,杀人诛心,不过如此。

  便是其他人都不由在心里腹诽,你不懂?没人比你更懂了。

  听听这些话吧,有些是在抨击反对一派,可有些,未尝不是说给皇上听的,皇上的态度实在有些微妙了。

  而许怀义也实在太胆大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许怀义可没狂,过足了嘴瘾后,就立刻诚惶诚恐的跪地请罪,“皇上,微臣头脑简单,鲁莽蛮干,言行有不得体的地方,还请皇上恕罪!”

  众朝臣,“……”

  刚才还大杀四方、指桑骂槐呢,这就服软了?

  靖宁侯真是能屈能伸啊!

  龙椅上,永平帝袖子里的手,用力捏紧了扶手,面上却含着如沐春风的笑,温声道,“许爱卿真性情,何罪之有啊?快快请起……”

  许怀义也不矫情,谢恩后,麻溜的起身,试探的问,“那太子入朝观政一事儿可行否?”

  永平帝居高临下的看着他,轻起薄唇,“甚好!”

  不仅可行,还甚好。

  许怀义才不管这话有多虚伪,又有多少深意,忙高呼,“皇上英明!”

上一篇:小皇嫂也太茶了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