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京官之女养家日常 第39章

作者:冰河时代 标签: 穿越重生

  冯大石不是有媳妇嘛,若是来京城,兄弟二人住一起多不方便,不如一开始就把事情想到了。

  远在里山屯的大石媳妇打了个喷嚏,“大石好像想我了。”

  苏若锦不地道的笑了,条件好福利好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给她打工赚更多钱啊!

  大石根本不知道小东家的算盘珠子已经拨到妻子头上了,他高兴的就差在床上打滚,这大房间以后就是他住了,太幸福了!一定要把妻子带过来享受一下。

  这还怪小东家嘛,自己往里钻,可怪不得人家贼了。

  鞭炮放了,喜糖发了,早上铺子买一送一的活动也做了,一直忙到中午,铺子里的人才得空歇歇。

  程迎珍还是第一次来看自家铺子,苏言礼抱着小儿子献宝似的给妻子从外介绍到里面,到厨房间看到二石开水龙头洗菜,她眼都睁大了。

  “自来水?”

  可不就是自己来的水嘛,苏若锦大笑,“娘,你真聪明。”

  程迎珍伸手就拍女儿,“臭丫头居然笑话你娘。”

  她笑嘻嘻的躲到爹身后,“娘本来就聪明啊!”

  真是拿她没办法,程迎珍怪嗔一眼,继续看厨房。

  为了节省人工、时间成本,苏若锦除做了水塔让用水变得方便外,还做了柜子、置物架,洗碗槽等一切方便好用的物件。

  程迎珍好奇水怎么来的,苏言礼带她来到厨房外角,屋顶上架了一个大水箱,水箱边上有吊绳,刚好大石在水井边打水,打好后,把桶系在绳端,屋顶上,二石拉绳子,水桶直往上升,转眼间就到了屋顶,把水倒进水塔,然后水通过管道流进厨房水龙头,打开就能用了。

  这么一截水管、两个水龙头,苏言礼请邻居薛主事整整做了一个月才做好的,而薛主事动用自己的工部关系,真是把工部工匠们就差折腾了个遍才做出来的。

  代价就是,苏家提供的图纸无偿给了薛主事,至于薛主事怎么用这个图纸想得到什么好处,那就不关苏家什么事了。

  吊水桶上去的倒不是滑轮,而是用了类似于杂耍中的空竹当简易滑轮,简单实用又省力。

  “以后每天早上打满一大水箱,差不多够用一天,这样就省得整天往井边跑,节省时间。”

  程迎珍心痒痒的,“阿锦,要是我们家里也装这个,是不是省得打水端水?”就不需要那么多丫头婆子了?

  苏若锦笑着点头,“娘,等我们有钱买大房子了就装上水笼头。”

  “好好。”程迎珍高兴的期盼拥有自己的大房子,到那时,她一定让阿锦把房子打扮的漂亮又实用。

  中午时分,苏家人没回去,就在铺子里做了中饭庆祝开业,连主带仆,一桌十个菜,吃的呼哧啦满足。

  吃好后,苏言礼、程迎珍夫妻带着小四郎回去,苏若锦跟书同还在铺子里忙活,开业第一天,各种事要归整,忙得很。

  苏大郎帮妹妹记账、整单子,坐在柜台后,有模有样,像个小掌柜。

  花平歪坐在柜台边餐椅上,看苏家人忙的就差脚底板冒火,他还有闲情抠着刚冒的胡茬,突然开口,“苏二娘……”

  苏若锦正让送面的卸货,听到花平叫他,转头,“叔,啥事?”

  “你要掌柜吗?”

  “要啊!”她正寻思到哪里雇账房比较合适呢?

  “我推荐个人给你?”

  “好啊!”

  “此人腿脚有些不便……”

  “只要会算账,我就要。”

  小铺子用人成本不能高,古代能写会算的实在少,遇到一个价钱可不小,苏若锦正愁书同叔要被拴在铺子这边了,没想到刚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太好了。

  “行,那我去叫他过来让你试试。”

  没想到懒人花平叔,总能在关键时候帮上忙,显然是个干大事的呀!

  苏若锦乐得正龇牙,花平一脸嫌弃的出门喊人。

  不知是瘸腿老叔正好闲着还是花平本事大,反正没一会儿人就被叫过来了。

  “姓黄,名顺。”花平介绍:“大家都叫他黄瘸子。”

  苏若锦可不是把人请回来叫瘸子的,她甜甜一笑,“黄老叔,你会记账是吧。”

  黄顺一脸褶子,纵横交错,好像从荒漠穿过戈壁一般历尽沧桑,脸上写满了故事。

  明明才四十出头,经常被人看成五六十老头子,黄顺已经习惯了,面对六七岁的小东家,并不多热情的点了下头,算是应了。

  苏若锦叫苏大郎让一边,让黄老叔上前记账,站在边上看他腾写今天各式送货条子、早上收入、及食材支出,用的竟是四柱账法,果然是个老账房。

  她当下拍板:“就黄老叔你了。”

  刚才还没精打彩准备找个地方混日子的黄顺讶异的抬头,小娘子竟懂看账,这才几岁?

  花平好像他肚里的虫子,嗤笑道,“人家爹可是国子监五经博士。”

  原来如此!

  黄顺比刚才恭敬了很多。

  中国古代计账中有四柱账法,即包括旧账余、新附、支出、剩余四部分,比收、支、余的三柱多出一部分,是完善、先进的财务记账方法。

  五经博士又不是全科博士,古人对知识分子盲目的崇拜还挺有意思的,苏若锦暗自笑笑,面上不显,直接让黄顺接了账,让苏大郎帮她过称收货,倒不是苏若锦有意使唤哥哥,而是什么事都让他了解,怕他读死书,将来成为书呆子。

  忙到下午三四点正准备回家,毛丫从外面进来,“二娘子,大人说晚上有客人过来,问准备什么招待?”

  “什么客人?”

  “大人说有范侍郎、韦祭酒、方司业及同僚们,大概有十几人。”

  这是来庆祝苏记早食铺子?

  这阵仗是不是有些大了?可马上就要到晚上了,她还能准备什么?

  苏若锦准备去酒楼订酒席,毛丫又道,“范侍郎点明就在铺子里简单吃点。”

  苏若锦:……

  这是为苏家省钱,还是要她小命?让她拿什么招待客人?

  苏若锦抓狂!

  啊啊啊啊啊啊啊!

  范大人不带这么为难人的。

第72章 吃嗨了

  左思右想后,苏若锦让大石与香桂别去相国寺摆摊了。

  香桂问:“二娘子准备让大人们吃烧烤?”

  苏若锦摇头,赶紧去厨房看董妈妈鸡汤吊的怎么样,鸡肉有没有烧烂乎。

  “火候还不到,要是当菜上桌,倒是刚好。”

  “那正好。”她拍心口,幸好鸡肉都还在。

  她想到用什么招待这些大人了,赶紧指挥香桂他们忙起来,食材一样一样的搞起来,等到夜幕降临,大人们来了肯定赶得上吃。

  苏家小铺子开业,苏言礼没有告知身边的同僚,连邻居都没请,他只是个八品小官搞了个早食铺子犯不着请他请你,自家搞个仪式即可。

  他真不知道范大人是怎么知道的。

  范大人今天去国子监了解儿子与平阳郡王的情况,听说苏言礼请假,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就让长随打听,结果得知早食铺子开业。

  有了营生,以后俸禄不够用就有了贴补,这是好事啊!范增贤忍不住过来凑个热闹。

  在官场上,一个有权力的上司是不会随意有什么举动的,对于能升到从三品侍郎的范增贤来说,他不可能不知道,但他还是让长随拎了糕点、鱼、肉过来了。

  明眼人都看出,范大人就是为苏言礼撑场来了。

  国子监祭酒韦大人笑着附合,“那老身也跟范大人去凑凑热闹。”

  祭酒都来了,什么司业、同僚还能不来吗?谁敢得罪考校百官的吏部,如果有,要么背景比范大人硬,要么不想混了。

  反正想混的都来了。

  晚风徐徐,油灯初上。

  从马车上下来,纵横交错的小巷子里到处都是晚归的人们,在巷口皮闹的儿童热闹喧哗。

  十几位大人走在巷子口,盛况引人注目,附近的居民、孩童纷纷驻足遥望。

  苏言礼走在前面,指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铺子道,“这就是我家的小铺子,简易寒酸,还请大人们不要见怪才是。”

  范大人笑道,“我倒不知道予之什么时候竟这么会说话了!”

  苏言礼被老大哥般的范侍郎说的老脸一红,站在红灯笼下倒也不显,仍旧谦逊的笑笑。

  书同看到大人们都来了,一边迎上去,一边让身后的毛丫赶紧去通知二娘子。

  为了迎接大人们到来,原本三排桌子,跟班级里开晚会一般,把桌子都沿四周放,中间放了一口大炉子,原本是用来蒸小笼包的,此刻,炉子上放着一口大锅,里面的浓汤正咕嘟咕嘟冒着泡,好像欢迎范大人一般。

  很是新奇!

  范增贤又朝四周桌上看过去,摆了一溜排的盘子,盘子里放着竹签串好的食材,有肉类、疏菜、菇类、豆皮等,甚至还有鱼片、活虾。

  “予之啊,我说简单点,你这可不简单啊!”

  忙了半天,苏言礼正在家中准备明天的书案,客从空中来,他都没来得问女儿准备什么,看到大堂里摆成这样,也没看明白是什么,说拔霞供吧,那为何要把菜都串成串,可要说烧烤吧,明明没有烤架。

  看来阿锦又弄出新吃法了!他朝站在传菜口的女儿笑笑。

  苏若锦咧开小嘴笑笑,但人没上前。

  书同是小主人的嘴替,连忙向范大人解释,“回大人,是钵钵鸡。”

  钵钵鸡?

  钵钵鸡来源于蜀地乡村,因其具有麻辣爽口,风味独特、完全不同以往的烫食热吃的用餐方式,食用方便,丰俭可控,完全可据个人所需按串取食,菜品丰富,可荤可素,可麻辣可清淡,简直能合百人百味。

  主料鸡熬成汤,拿出熬好的鸡,可以切成片串成串,也可以直接放在调好的辣汤里,汤醇味浓,鸡肉细嫩,麻辣鲜香,简直就是下酒神菜。

  “很有特色啊!”自从上次吃了苏家的烧烤,范大人一直念念不忘,他特意叮嘱了句‘就在铺子里吃简单点’就是为了此刻啊!

  话不多说,赶紧开吃!

  书同见范大人迫不急待了,赶紧上前问:“大人,钵钵鸡的料汁需要根据你的口味调,你需要微辣、中辣,还是很辣?”

  “有什么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