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恋爱 第27章

作者:青青绿萝裙 标签: 甜文 励志人生 校园 穿越重生

  芝芝才不信,跑去客厅翻温度计。他赶紧起身,拉开衣柜找出换洗的衣物,紧紧藏在手里,直奔厕所:“我没事,我起来了。”

  “诶??”芝芝懵逼。这么急跑厕所,难道是拉肚子??

  五分钟后,庄家明出来,很镇定地说:“没事了,我洗了把脸,好多了。”

  芝芝举着温度计:“量了再信你。”

  庄家明:“……”

  “不然就打电话给叔叔。”

  他妥协了,顺从地接过温度计,体温37.2℃,正常得不得了。

  芝芝放了心,叮嘱说:“把你冬天的被子找出来翻一翻,天晴就晒一下,这几天都很冷,别感冒了。”

  庄家明心里的不自然悄然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暖意:“知道了。”

  他按照她说的取出了棉被和被套,两人齐心合力换了一床被子。又去看父亲的卧室,发现他果然也睡着秋天的被褥,于是一起换了。

  两套寝具统统塞进洗衣机,倒进洗衣液,轰隆轰隆搅动起来。

  庄家明泡了麦片,就着昨天剩下来的葱花卷吃了顿早饭。芝芝捧着香喷喷的热奶茶,着实没有心情写作业,遂问:“看电影吗?”

  “好。”

  此时的互联网还没有什么版权意识,电影全靠资源下载。芝芝找了个熟悉的网站点进去,选了部电影看,迅雷跳出提示,她顺手按下键。

  下载列表跳了出来,名称是字母 数字。仿佛有一道光劈中了脑袋,芝芝混沌的大脑骤然闪现明光:“啊!”

  她、懂、了!

  庄家明吓了一跳,消去没多久的窘迫又再度升起,心里忐忑不定:她啊什么?不会知道了吧?不会吧,这个下载记录又没写片名,就是字母,她怎么会知道?都怪胡健他们,昨天晚上好端端的给他发这个链接,说他一定要看,不看就不把他们当朋友……结果都是些乱七八糟的。

  “你紧张啥?”芝芝咬着吸管,不以为然,“我又不会告诉叔叔。”

  庄家明扭头看着她,神色惊悚:真知道了啊?

  “干啥?你知道我也能知道啊。”仗着多出来的十年,她终于找回了一丢丢重生女主的优越感。不过她现在找回了青春期的感觉,很理解地表示:“好了好了,我知道你不想和女生说这个,我懂,我啥也没看见,放心吧。”

  为表诚意,她还顺手删掉了记录,仿佛像是证明也把这事从自己脑子里删除了似的。

  庄家明却不知怎的,心里隐隐不太舒服。他当然不想和她说这个,男生和女生谈这方面的话题,等同于耍流氓。但是……前段时间,他还信誓旦旦地说过不会瞒着她,两人要相处如从前,这么快出尔反尔,总让他觉得很不好,仿佛两人之间的鸿沟被进一步拉大了。

  他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犹豫了下,没头没尾道:“别人传给我的。”

  芝芝大吃一惊。

  庄家明的人品没得挑,但他们生长在县城,父母的见识有限,与大部分的中国家长一样羞于谈性——关母和她说例假都不说“月经”两个字,只用“那几天”“那个”代替——他也从来不和她谈这方面的话题。

  少男少女都半懂不懂,仿佛心照不宣,但其实都朦朦胧胧,屁也不懂。她是大学里和一个父母是医生的妹子当室友,才间接获得了比较靠谱的性教育,而庄家明作为男生,大概是和大部分男同学一样,靠日本博爱的小姐姐们了。

  “你看我干嘛?”他竭力镇定。

  芝芝不知道为什么,心里突然特别开心,笑着问:“谁给你的?”

  庄家明讲义气,不肯出卖同学,含糊地说:“男生。”

  “哦。”她咬着吸管,眼珠乱转,“什么类型啊?”

  他的耳朵开始泛红:“很普通,没什么好看的。”

  “这个不普通吧,都是艺术夸张过的。”芝芝也不想耍流氓,非常正经地传授知识,“现实没这么夸张,你别当真。”

  庄家明惊得魂飞魄散,震惊地看着她:“你、你不会……”

  她愣了下才反应过来,赶紧摇头:“我不是,我没有,我看书看到的。”

  咚。心脏落回胸膛,他吐出口气,竟然没法掩饰刚才的紧张:“那就好,你、你是女生,不能乱来,知道吗?”

  “你是男生也不能乱来啊。”芝芝不甘示弱。

  他反驳:“我才不会。”

  “那我也不会。”

  两个人杠了下,气氛却奇异得缓和了。

  芝芝不想一口气做回老司机,吓坏竹马,主动结束话题,点开下载好的电影看了起来。很巧,她刚才随手点的高口碑作品不是别的,正是2010年罗伯·莱纳执导的作品,《怦然心动》。

  一个青梅竹马的故事。

  芝芝不记得以前有没有看过,仿佛有,仿佛又没有,今日重看一遍,又有截然不同的体会——男神重要吗?重要,但是自我更重要。

  她把这个感谢和庄家明说了,换来他一个意外的表情。

  “你说呢?”她反问。

  庄家明其实没想那么多,剧情刚刚开始,他唯一的感觉是朱莉不值得。

  喜欢一个不理解自己,不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有什么意思呢?同样是青梅竹马,他和芝芝就从来不这样,她小时候喜欢跳皮筋,他就算不感兴趣,也会充当柱子陪她玩,她不喜欢看图书,但他看的时候,她也会耐耐心心地坐在一边吹笛子(虽然很吵)。

  虽然也有过拌嘴,但他们始终是为彼此着想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她哭得比他还要伤心,怕他没有了妈妈……“问你话呢!”芝芝拐拐胳膊,不满地说,“你怎么不理我?”

  庄家明这才从回忆中惊醒,想及刚才的思绪,不由有些窘迫,不自然道:“我在想呢。”

  “那你想好了没?”

  “应该后面会变的吧。”庄家明临时想了个答案,“他已经开始注意朱莉了。”

  芝芝悄悄撇了撇嘴,知道他肯定走神了,但她愿意原谅他的敷衍,货真价实的十七岁(虚岁),应该还体会不到个中滋味。

  她歪过头,颊边出现一个浅浅的梨涡:“我也这么觉得。”

  青梅竹马,怦然心动,这个梗就已经够美好的啦。

第31章 人间烟火

  冬日里,天色暗得早,又将近年关。关父关母不再营业到晚上九、十点钟,八点左右就准备关门了。

  两人正在厨房里收拾着东西,玻璃门推开,一对母子走了进来。

  母亲局促地问:“关店了吗?”

  “没。”关母瞧见她肩膀上湿了一片,心知外头又开始下雨,孩子又极小,脸冻得红彤彤的,语气不自觉缓和下来,“吃点什么?”

  那个母亲仰起头看墙上贴的菜单,最便宜的葱油拌面七块,贵一点的咸菜肉丝面八块,番茄鸡蛋面八块,其他什么牛肉鳝丝鱼片都要十五、六,有点贵了。

  “妈妈我想吃牛肉。”小孩吸了吸鼻涕,讨好地拉了拉母亲的衣角。

  牛肉面最贵,十八块。母亲犹豫不决,半晌,狠狠心说:“吃个番茄鸡蛋吧,你不是爱吃鸡蛋吗?”

  小孩说:“我想吃牛肉。”

  母亲很想训斥孩子不懂事,快过年了,年货要钱,红包人情要钱,去探望父母,也得给个一、两百意思意思,一个春节下来,这一年攒下的工资也就不剩多少。过完年上来,他还要读小学,学费又是一笔开支。

  但她忍住了,说:“妈妈想吃番茄鸡蛋。”

  孩子脸上难掩失望,吸吸鼻涕,低头不吭声了。

  “我们快关门了,牛肉不放过夜,十二块。”关父摁灭了烟头,“差不了几个钱。”

  只差四块……母亲狠狠心,轻轻点头:“那就牛肉面吧。”停顿了下,又不太好意思地问,“上面是不是写着,加面三块?”

  “对。”

  “那我就要一碗,多加一份面。”母亲说。

  “红烧白烧?”

  “红烧吧。”

  关父平静地点头:“知道了。”他走进厨房里,抓了两份面条下锅,又拿出牛肉,切了一大块下来,麻利地片成薄片。

  五分钟后,牛肉面出锅,均匀地盛做两个碗,上头铺满了薄薄的牛肉。

  做母亲的愣住,登时忐忑不安,刚想问是不是弄错了,关父就说:“十五块。”

  哦,没弄错。她安了心,自钱包里小心翼翼地翻出一张十块钱,又数了五个硬币。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拔出筷子,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母亲提醒说:“慢点,别噎着。”过了会儿,看到关家夫妇似乎收拾完了东西,一边看电视一边等他们,又不好意思起来,催促说,“快点吃,别磨蹭。”

  好在孩子正埋头咀嚼着牛肉,没听清母亲在说什么,否则非要纠结该听哪句才对。

  九点左右,母子俩吃完了面,并肩走入了夜色中。

  关家夫妇收拾好东西,拉下卷帘门。外头飘着雨和雪,地面上湿漉漉的,关母撑开伞,替弯腰锁门的丈夫挡住雨雪:“下雪了。”

  关父锁好门,自然而然地接过了伞:“报告是说雨夹雪,放心,积不起来。”

  “不晓得女儿收没收衣服,别忘了。”关母忧心忡忡。

  关父说:“她都读高中了,总不会连个衣服都不会收。”

  “我什么时候说她不会了?我是怕她忘了!”关母反驳。

  关父是传统的中国男人,不擅长和老婆拌嘴,立刻投降:“行行,我说错了。”

  夫妻俩边说边走,身影没入雨帘中,路灯下,一片片晶莹的雪花飞舞着,与丝丝细雨交织,勾勒出一个平凡的冬夜。

  *

  很快到了除夕。

  关家夫妇开了半天的店,吃过午饭就关了,接着收拾收拾,带上前几天买好的年货,一道去乡下过年。

  路上,关母委婉地告诉芝芝,她多了一个堂弟。

  芝芝想起这事,顺口问了句:“能上户口吗?”

  “过两年再说。”关母叮嘱说,“你懂点事,别和你佳丽表妹抢东西。”

  芝芝很囧:“我不是小孩子了。”

  关大伯前头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乳名大妞,大名关佳丽,今年十四岁,读初二,小女儿就是二妞,大名叫关佳芳,明年才读小学——是不是很奇怪,关大伯比弟弟年长数岁,为啥长女年纪反而比弟弟的闺女小呢?

  答案很简单,他老婆李翠之前怀过一个,B超照出来是女孩,打掉了,休养了两年才怀上关佳丽。这次没打,是因听老一辈人说女孩招弟,所以留了下来。

  谁知道第二胎又是个女的。

  她想了想,问:“佳芳怎么办?”

  关佳丽已经是个半大的孩子,只要给够钱,食堂混饭,寝室睡觉,身边有同学老师,问题不大。关键在于马上要上小学的佳芳,她还小,家里突然多了个弟弟,谁来照顾她?

  “有你奶奶呢。”关母也觉得好端端的非得再生一个有毛病,但对着孩子不能说长辈坏话,一个劲儿往好里说,“再说她明年就上学了,也就多双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