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薄荷雨
他们这边的米饭大部分都喜欢配上芋头或者土豆一起煮。据说是因为以前不会种稻米,所以主食都是这种薯类和植物的块状果实,到建国后才开始吃米饭的,但是全米饭也吃不上,就和着以前的主食一起煮,结果发现味道更好。
除了吊锅饭,还有竹筒饭。但是这里的竹筒饭里面都会加入猪脸肉一起焖。猪脸肉是事先炒过的,加了酸豆角和切成丁的土豆一起炒,之后混入稻米,塞进竹筒里烤熟,出来的米饭带着竹筒的清香,还有猪脸肉的油脂跟土豆的软糯,撒上一点点盐,味道简直不提了。
陈馨第一次看到煮酸汤鱼是直接用桶倒酸汤进去的。那酸汤是白酸汤,跟红酸汤的发酵过程都不一样,味道要更加独特一些。
煮的笋子是山上新鲜的竹笋,然后鱼也是自己养的稻田鱼,绝对的绿色食品。
这里跟外界的接触还不是太频繁,大部分的食材都是自产自销。特别是新娘子家为了这场晚宴专门酿造的米酒,那才是整场宴会的精华所在。
新娘的父亲就是本寨最有名的酿酒师,县城里都有人专门慕名而来求酒的。这一次的米酒是新娘父亲三个月前就开始酿造的。整个酿造时间并不长,连发酵也就半个月左右,但是沥出来的酒液在瓦坛中会第二次发酵,然后得到澄净的酒液才是他们今天喝到的米酒。
“我们自家酿的米酒基本上就只有一次发酵,酒液略微有点浑浊,滤了酒液之后的酒糟就用来煮汤圆啊鸡蛋什么的,挺好吃的。我家的米酒明天就可以出酒了,到时候我给你煮汤圆吃。”桐妹的女儿说她下周就要去上课了,因为他们这边有农忙假,所以开学要晚半个月,走之前能吃到家里新做的米酒,她很满足了。
晚会上吃的东西其实要说有多特别也没有特别出色的,原始的风味很足,但是材料还是常见的那些,只是味道更偏酸辣一点。陈馨最喜欢的不是酸汤鱼,而是酸汤面。
这种酸汤面是专门做给老人和小孩吃的,陈馨吃了一碗吊锅饭后不敢再吃,感觉米饭有点硬,正好桐妹女儿端了面条过来分她尝尝,陈馨就又吃了小半碗。
酸汤面里面没有什么肉,简简单单的一碗清水面,加了一点点酸辣椒和笋丝,配着淡黄色的面条,十分的有嚼劲,吃完再把汤喝完,整个身体都是热烘烘的。
桐妹的女儿才说,这个酸汤里面加了药材,是强身健体的,年轻人很少吃,大部分都是给老人小孩准备的,但是如果陈馨喜欢,她明天中午带她去桐妹妹妹家吃饭。
“我姨妈的酸汤面做得最好,全寨子里没人能赶得上她做的,特别是她还会做酸汤鸡丝面,那鸡丝是风干的野鸡肉,跟家养的鸡味道完全不同,你吃了就知道了。而且我姨妈还会做酸菌,滑溜溜辣乎乎,入口微酸,多嚼几下就感觉到很特别的味道,你明天吃完我再告诉你是什么。”
听到桐妹女儿的话,陈馨被吊足了胃口,恨不能立马就到第二天。
这场晚宴要持续一整晚,新娘子的娘家姐妹和她的好朋友会为她唱一整晚的送嫁歌。
那送嫁歌其实内容十分简单,有时候甚至都没有实际内容的歌词,就是不同的曲调和单字的婉转发音就组合成了一首歌,甚至还能听到源自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男男女女们分成了好几个声部相互配合,简直就是一场大型人声交响乐。
第165章 一举数得的构思
“馨姐,你要走了吗?”陪着陈馨在寨子的各个角落流连了好几天的桐妹幺女不舍的拉着陈馨的手指,“馨姐你还会来吗?”
“会的,馨姐会来看你的。”揉了揉小丫头的脑袋,把自己带来的没有吃完的所有零食都留给了小姑娘,“明天你二姐就回来了,到时候你跟着二姐一起好好读书,等到长大了,考到外面的学校,馨姐给你摆酒祝贺。”
小丫头瘪瘪嘴,忍下眼泪。她们寨子难得有外来的人,就算偶尔有几个,也多是对她们的靠近不太友好。因为寨子里的小孩都是敞着带的,他们就在附近的村小上课,三个村寨共用一个学校,孩子们自己结伴去结伴回,只有再大一点,到了五六年级和初中,会去镇上读。
小丫头不是桐妹的亲生女儿,是她在山里砍柴的时候捡到的。小丫头自己可能知道一点,所以很没有安全感,哪怕桐妹和两个亲生儿女对这小丫头一视同仁,小丫头也觉得有一天妈妈和姐姐会不要自己。
对于小丫头会被抛弃的原因,桐妹私下跟陈馨说,可能是因为她天生左脚比右脚短一截的缘故。
走路的时候还看不太出来,但是跑起来就很明显了,而且除开这个外,小丫头的左手还有六指。在两岁多的时候,桐妹担心孩子长大了会自卑,就借钱带着她去县医院做了切除术,现在手看上去跟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但仔细看还能看到一点点不同之处。
小丫头对于六指的印象已经没有了,只知道自己不能剧烈的跑和跳,不然腿跟髋骨会有强烈的疼痛感。
陈馨前一天已经将孩子的资料发给了白梦清。她从白梦清那里得知,他们在筹建一个网站,关于医疗慈善方面的,具体的内容陈馨知道的不多,但是白梦清说可以先将小丫头的体检报告和诊断结果以及家庭背景等情况发给他们建档,如果有这方面相关的慈善扶助活动,小丫头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申请。
收拾好了行礼,陈馨牵着小丫头的手下了楼,她还要在这里吃一顿午饭,下午三点会有去县城的车把她捎带走。
“阿姨,你真不打算让你大儿子回来继续读书考大学了?”
吃饭的时候,陈馨问了一句。
“大娃自己心里有数,我没啥文化也不知道怎么跟他说。”桐妹吃了几口饭,叹气,放下筷子,“我让他回来复读,他说他先去挣钱,等到挣够了钱再去读书。”
桐妹也很无奈,她一个女人能把这个家支撑到现在,已经是精疲力尽了,二女儿下学期要读高中,也是要钱,还有个小女儿读书看病也要钱,说实话,大儿子去打工她很心疼,但从内心说也松了一口气。
陈馨也没再说什么,她不可能拍着胸口说这钱她承担了,虽然说一年的学费对她来说真不能算什么,但是一个人又能承担多少?她也不可能每去到一处就承诺一处对吧,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他们自己的家庭能赚钱。
但是这个寨子要发展起来起码还要十年左右的光景,而那个时候,桐妹大儿子就算想回到校园怕也是不太可能了。
陈馨没有能力去影响整个时局,她只能想办法帮桐妹一家找点生财之道。但是现在她还没有头绪,所以也没提出来,只是自己在心里头暗自盘算着。
告别了寨子和桐妹一家,陈馨还收到了桐妹送给她的小礼物,一条精致的缀着银铃铛的腰带。
这种银不是纯银,而且是用本地人拉丝的手艺活加工过的,配上当地人的蜡染技术和很独特的民族风格的刺绣染色等手法,让一条以纯黑的葛布为底的腰带变得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陈馨有个念头越来越清晰,在县城的酒店住下后,她电话联系上了还在忙碌的程洁。
“什么事?我们这边在布置拍摄场地呢,乱糟糟的,你听得清楚吗?”
程洁拿了电话,跟宋轶和吕沂蒙打了个手势,躲到角落接听。
陈馨的想法是利用他们这档节目,做一个少数民族美食的专题,然后专门收集那个民族最有特色的服饰和装饰,既可以增加他们这档节目的可看性,也能顺带宣传受邀参加节目的民族。
他们做这个节目有个好处,吕沂蒙跟程洁都是国家正式编制,每年单位都有宣传任务的,这样做既可以完成任务又能给节目带来收视率,还能在上级领导面前刷一波好感,一举数得的好事儿错过了可惜。
程洁现在虽然还挂靠在原单位,但是基本上已经独立在带组做事了,跟吕沂蒙和宋轶搭伙后,她正在朝策划这方面奋斗。加上熟悉主持和编导的吕沂蒙,长相好多金又有话题度的宋轶,再加上陈馨不时的从各地采风搜集素材给他们充实资料库,这档节目虽然才播出两期,在观众中已经有不错的声誉。听吕沂蒙说,省台已经在接洽她,希望她能调到省台去。
在宋轶的老家,那边的电视台本身没有太多策划编导的能力,但是架不住土豪多,所以在宋轶大哥的介绍下,节目的购买播放也在顺利谈判中,没有意外,这档节目会在宋轶家乡那边播出,虽然节目时间不是黄金时间,但是本就是针对家庭的老人和主妇看的,也不用去争抢黄金时间段。
程洁听完陈馨的构想后,说她等会儿就跟吕姐他们商量一下,如果可行就让陈馨先搜集资料,他们这边做一个策划出来,然后派人过去跟随陈馨一起搜集拍摄素材。
得到程洁的答复,陈馨也不耽搁他们的时间了,只把已经处理好的寨子的资料和她拍摄的影像照片给程洁传过去,让他们先看看再说。
因为县城是已经来过一次的,所以她这次并没有耽搁太久,第二天上午十点,坐上了去往下一站的汽车。
这一站的时间稍微长一些,坐了有七八个小时,路上还略有些颠簸。国道还好,省道的道路维护上困难很多,有一段经过砖厂的省道简直都不能称之为路了。而就在这里,他们乘坐的长途车被迫让乘客全部下车步行一里多路才能上车继续走。
第166章 搭个便车
这种行车经历陈馨还是第一次遇到,她以前也只是在论坛上听人说过这样的事,很多人都以为是骗人的,但是亲身经历了之后才知道,如果不下车,重载的长途客车根本不可能驶过这一段深坑密布的道路。
“砖厂的大车把路压成这样都没人管的?”
“怎么没人管?修了过了不了一个多月就会再烂,当地财政又没有钱,砖厂还算是他们这里的纳税大户了,如果关停,税收没有了,钱从哪里来?反正那些干部也不走这条路。”
“这也是因为下雨,如果没有水还好一点。前段时间听说砖厂也想了些办法,用碎石头混合了煤炭渣铺过,但是雨一下,车再压一压,又哦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