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邈邈一黍
但是城门口迎接他的,有先生的长孙何志远,有一直跟他玩的好的黄学林,有其他三个知道他要回燕县的同窗,还有班上的其他同窗以及他不认识的一些人。
要知道,他们班是基础最好的一个班级,人数也是最少的,一共也就十三个人而已,这还带着魏时呢。
他的这些同窗加上先生的长孙何志远,全部也就十三人。
如今却是来了三十多个人。
得,在柳州城被人群支配的恐惧又来了。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话是一点儿都不假,当年他走的时候,可没这么多人送行,四年过去了,跟很多人的感情实际上已经有些疏远了,见过却来了这么一大群人接他。
这么看,还是他那位嫡母始终如一,‘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还以为你元宵节就能赶回来呢,结果就差了一天,本来还想跟你一块去逛灯会。”见面之后,黄学林颇为遗憾的道。
因为幼时两个人玩的好,这些年书信又从未间断过,黄学林跟魏时两个人是毫不见外的,交情一如当年。
其他人跟当年比起来,或多或少感情都要疏远一些,毕竟联系不频繁,甚至已经不联系了。
见了面也只能说一些客套话。
过来接他的人里,除了他的同窗们跟先生的长孙以外,其他人跟他还真没多少关系,都是他这些同窗的兄弟、堂兄弟、表兄弟。
见面报了名字之后,寒暄几句,就再也没别的话可说了。
这样的情况,魏时是没办法做到游刃有余的,不可能完全不搭理人家,但是态度也不能太过亲近了,不然的话,那就来吧,在燕县这几日都别想消停了。
所以这时候还真不能面面俱到。
因着多了这么多计划之外的人,魏时跟交好的同窗都没能多说几句话,要把全部的人认下来,就费了不少功夫。
这么多人冒着寒风出来接他,总不能让人家喝一肚子西北风就回去,但是带回知县府,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儿,母亲是绝对不会让人招待的。
别看他现在中了举,但是想在府内摆宴席,也得是母亲点了头,厨房才敢上菜。
“你们家酒楼还有位置吗?现在能不能定个地方?”魏时轻声问道。
黄学林家里就是开酒楼的,而且是整个燕县最好的酒楼。
“成啊,早就备下了。”
好友是什么情况,他还不知道吗,知县夫人不是个宽和的,魏时不可能把他们带回府去。
这么多人,要全都是相熟的也就罢了,关键是生面孔占了一大半,魏时不可能让人家白白的在寒风里站这么久,没有半点表示。
这些人不就是因为知道魏时的脾气性格,所以才敢把家里的兄弟带过来嘛,知道魏时不会为这种小事儿生气,也不会把带来的人晾在一边儿。
但是说实话,黄学林压根儿就没办法理解,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就算是魏时请吃顿饭,也不过是混个面熟而已,可能过不了多久就忘了,何必呢。
都是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同窗,纯粹一点儿不好吗。
第33章 二更
旧友重逢,可这顿饭吃的确实不怎么样,除了魏时这个饥肠辘辘的人之外,没有人把心思放在吃饭上。
如果真的像往常一样交流感情也就罢了,关键是恭维和讨好的声音居多。
好像无形之间,魏时跟众人已经分成了两拨。
当然,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
只有考中秀才,才真正算晋身‘士’这个阶级,而在这一众的同窗里头,魏时已然是遥遥领先,除了他以外有五个童生,秀才却是一个都没有,更遑论是举人了。
不得不说,这饭吃的压抑的很,也就黄学林待他的态度还一如往常。
其他人,包括先生的长孙在内,态度上都跟以往大有不同了。
魏时倒是能够明白大家的态度转变,只是作为当事人,这感觉实在不怎么样。
好不容易吃完了饭,魏时跟何志远定下了去拜访先生的时间,这才告别众人,回知县府。
——
“这是姨娘托我给您带回来的。”
魏时把装有绣品的锦盒呈上去,这里面到底绣了什么,他也没翻看过,毕竟也算是姨娘同父亲之间的隐私了。
本以为是迫于规矩的严谨之作,肯定看不出什么毛病来,但要说心意,应当没有几分。
分别的这几年里,姨娘很少会提到燕县的人和事儿,对父亲,他不觉得姨娘有多少感情。
不过出乎意料,父亲在打开锦盒之后,却是有些失态。
表情要哭不哭,要笑不笑,仔细瞧着,眼圈儿似乎是红了,甚至眼睛里还隐隐泛着水光。
魏时都有些疑心自己是看错了,父亲说好听点儿,叫心性淡薄,什么事儿都不爱管,说难听点儿,就是凉薄,心里头除了自个儿,谁也装不下。
可如今,一幅绣品竟让父亲眼睛里泛起水光。
还真是难得一见。
“你姨娘还好吗?前段时间你大伯来信,说准备送你去京城的国子监进学,还打算让你姨娘也跟着过去照顾你,都这么大的人了,哪儿用得着你姨娘千里迢迢的跟过去,还是让她回来吧。”魏仁淡淡的道。
兄长决定了的事情,一般是很难改变的,而且他也不想跟兄长起争执,闹出些麻烦事儿来,如果时哥儿自己不乐意,那兄长应该也不会强求。
依着为人对兄长的了解,把家族看得比什么都重,时哥儿俨然已经成为了下一代的领头羊,甚至可以说,魏家能不能再进一步,就看时哥儿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