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卿卿
“你是说,招募百姓作战?” 石崇皱着眉盯着晏安。
晏安语气沉稳,“正是。”
石崇背着手在屋子里来回踱步,“你这倒是个办法,确实可以让百姓协助咱们。可一般人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手无缚鸡之力,如何得以杀敌?不过是去送死而已。这个办法不行。”
一直不吭声的高淮善,也跟着道,他的语气带着几分轻蔑,“ 晏大人乃状元郎,你或许拿着笔杆子出类拔萃,然文武不相通,晏大人有些想法,未免也太天真了些。”
听到这话,晏安不见生气,他涵养很好,“ 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将士着实不易,我们眼下的时间不多,若是招募百姓,自然不是按照将士来培养的。”
“可以挑选那些身强力壮、勇猛顽强的百姓,首要的选择是农家子和采矿人,这些人的共同点便是骁勇善战,若将这些人编练成军,辅以训练,加以引导,不需要花费太长时间,必立奇功。”
他这话一出,石崇和高淮善眼睛瞪大不少。
“晏安,你这个想法不错。” 石崇面上露出醍醐灌顶的笑意,“ 骁勇的百姓,乃我们一大助力啊!”
他说干就干,“我这就让人赶快在全城征兵,凡最后应怔者,每人每月发放二两银子,若是遇到什么意外,还会有抚恤银。这么一来,肯定能招募不少人手。”
“别急。” 高淮善慢悠悠出了声,“先别高兴的太早,有了人手,接下来呢?南方的地形、环境和北方不一样,仅有人手可是不够的。”
他在桌面上点了点,“南方多丘陵沟壑、江河纵横密布,北方靠人数取胜那一套,在南方是行不通的。那些逆贼依靠地形掩护,出其不意进攻,亦或是退居海岛上,纵然我们有通天的本领,也无可奈何。还有,那些逆贼狠毒,以一敌三,即便咱们招募了百姓,在人数上面,并不会占优势的。”
高淮善一直率军驻扎在南方,是以他对南方的情况十分了解。
被高淮善泼了一盆冷水,石崇神情又凝重起来。
“逆贼以一敌三,那咱们可以以一抵十。” 晏安骨节分明的手指敲着桌面,传来细微清脆的敲击声,他面容沉稳,胸有成竹的道。
石崇和高淮善齐齐望着他,不约而同的否定,“以一抵十,这怎么可能?”
晏安清隽一笑,“高将军方才所言,我早有思量。我曾在书上看过一种阵法,名‘密阵’,这种阵法颇有奇效。石指挥使和高将军纵横战场,还要劳烦两位一同参谋,商议此阵法是否可行。”
晏安这么一说,一直看他不顺眼的高淮善,面色倒是缓和不少,“ 老夫不过是比你多一些经验罢了,当不得什么,你且说来听一听。”
晏安其实早有思量,如今这般说辞,更多的是拉为了近与高淮善和石崇之间的关系,行军打仗,只有几个领头人想法、决策一致,才能上行下效、所向披靡。
晏安解释道:“密阵,十人一队,最前为领头人,次二人分别执长牌和藤牌掩护 ,还可与敌人近战。再两人执狼筅,掩护队友,同时进攻敌人。接着左右四名将士分列两边,手执长.枪,远距离攻击敌人,最后再有一人手持短刀。次阵法讲究的是整体配合、各自分工。前朝有位名将,曾运用过此阵法,敌方损一千,另一方只伤三人。”
石崇和高淮善一时未出声,各自在心中思量着晏安的话。
不过片刻,石崇拍手称赞,率先道:“妙哉,这可不就是以一抵十吗?此阵法不需要武艺多么高强的将士,各自有各自的武器。既能进攻,又能掩护,契合南方的地理条件,完美的避开了我军人手不足的弊端。只要敌人敢来,就绝不给他们逃走的机会。”
脾性暴躁的高淮善,此时终于点着头,“晏大人这法子,当着不错。任它地形复杂,我方窥然不动,杀的逆贼片甲不留。”
晏安接着道:“ 若这些逆贼退居海岛,我们要抢先派遣将士占据海岛,用霹雳炮、突火.枪击毁歹人的窝巢,来一个翁中捉鳖。”
“妙哉,妙哉。” 石崇哈哈大学,“晏大人不愧饱读诗书,想出这等绝妙的法子,脑袋瓜子就是比我们好使。”
石崇决定以后自己也要多看些书,他再也不敢轻看那些文臣了。
晏安温润浅笑,整个人如上等的玉,不刻意张扬,却难掩其锋芒,一言一行令人信服。
“石指挥使谬赞,法子有了,具体的实施,还需要仰仗指挥使和高将军,二位身经百战,运筹帷幄,有两位将军在,想必定可以在段时间内,训练出一批训练有素的将士。”
“放心交给我们吧。” 高淮善道。
高淮善有大多武将的通病,为人高傲,起初他并不看得起身为文臣的晏安,话里话外也总是带着几分轻视。
可经此一遭,晏安智谋双全,提出的对策着实有效 。洗刷了高淮善对文臣的刻板印象,他对晏安多了几分敬佩。
起初海寇攻城,烧杀戮掠,放火烧城,无恶不作,待陈邵成为首领之后,为了光复前朝大业、建立良好声誉,严格下令禁止部下伤害百姓。
这么一来,被占据的两广地区和丰州等地的百姓并无太大危险,倒是为晏安他们拖延了时间。
制定了作战计划,重中之重便是按照“密阵”来训练将士。
从百姓中招募将士,有素的训练,一切进行的有火有荼。
南阳城这边,在晏安离开南阳不久,姜娆收到了晏三郎的来信,信中的内容关于晏安带兵消灭陈邵一事。
这些内容姜娆早已知晓,她给晏三郎送了回信,又派人送去开封一些南阳的特产。
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桃花、梨花、杜鹃等,繁花锦簇,乱花迷眼,空气中蕴藏着着缕缕沁人清香。
姜娆闲暇时间和姜婳一起做些胭脂水粉,并处理她名下铺子和酒楼的生意。
姜娆虽不在开封,可她在开封的胭脂铺子、酒楼和庄子运行的井然有序,掌柜的定期写信给她汇报情况。
姜娆按照古方,闲来无事,不断的一位胭脂大家共同尝试、摸索,又研制出海棠花和山茶花的胭脂,拿去铺子里售卖,意外的还挺受女郎们的欢迎。
和煦的日光洒在姜娆身上,她的如瀑青丝闪着金灿的光泽,女郎越发的姝丽多娇。
她一手托腮,“不知二表哥现在做什么呢?”
姜绾听到这话,笑着打趣,“姐姐可是想二表哥了?”
姜娆莞尔,虽未出声,但默认了姜绾的话。
姜绾软绵的道:“也不知南方形势如何?二表哥与裴大哥还要多久才能回来?”
姜娆宽慰道:“ 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指不定很快他们就能班师回朝了。”
淮阴和南阳相距甚远,一方写一封书信,到另一方手里已经是二十余日之后了。
是以姜娆并不知南方的形式如何,她偶也会有些担忧,但一味的焦虑也是于事无补的。
然而,夤夜,轩窗透进如水月色,遍地银辉,绣着海棠花帐幔中沉睡的女郎,不知梦到了什么,莹白似雪的面上,淌下晶莹剔透的泪珠。
姜娆又做了梦,做了好久没做过的预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