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 第38章

作者:炼意 标签: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陶倚君愿意出这个头,但是不代表她愿意当冤大头。流血流汗让她上,其他人躲在后面捡便宜?那不好意思,她陶倚君不是舍己为人的人。

  各位管事离开后,陶倚君想了一会儿,带着阿满去了县令家里。她打算去问问县令娘子对这事儿是怎么看的。

  “大方城的位置比我们这里要好得多,是出入关的必经之地。西域客商以前也是多从大方城那里借道而行。不过就其地形来说,想要发展固定的交易,还是受限了些。我们这边虽然不是要道,但是因为处于跟草原相接,且并非主要战场,所以互市才会选择在我们这里进行。”

  县令娘子比起前一位县令娘子来说,头脑要清晰得多。

  “前次大娘子猜测陛下可能要兴兵,我与郎君也是如此想的。观后方屯田扩充,想必时间不会太远。”县令娘子斟酌道,“大娘子你擅水利,农田一应事务,其实大可不必在行商一事上费太大心力。只要桐将军在,大娘子就万事无忧。”

  县令娘子也是一番好意,她觉得陶倚君事事出头的话,容易招人嫉妒。若是男子还好,偏她还是个女郎。被一个弱女子压在头上,也难怪那些男人们想要跟她一较长短。

  从县令娘子的话中,陶倚君听出了一点意思。感情是有人看她不顺眼,想要给她使绊子了。就是不知道小方城这边有谁倒了矛。

  其实县令娘子说的那番话,陶倚君也曾考虑过,可到底她跟寻常的女郎不同,明知可以做而不去做,她浑身都会不自在,做梦都会去想。

  但是既然那些人只是想要让给她使绊子并不是赶尽杀绝,那大家就堂堂正正的交手好了。

  她的优势在于霍桐,有这位大将军夫婿坐镇,那些想要让她低头的家伙,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我知道我劝不了你,你也跟寻常的女郎不同。只是阿君,万事皆要小心,有时候认输不丢人。一时胜负,于大局无关紧要。”

  县令娘子拍着陶倚君的手背,诚恳劝导。她也没指望陶倚君就此收手,也知道她收不了手。陶家上下数百人可都指着大娘子过活,还有城外的农庄药坊,那些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阿君,我听郎君说你那里有一药方子,对养身有益。正巧,我娘家一位长辈身体不太康健,于家里休养,我这个做晚辈也不知道送些什么好,你就紧着你那方子上的药材,与我置办一车,我好使人送回去。”

  县令娘子顿了一顿,“我那位长辈之前在朝中任职,官至御史中丞。老人家好的见得多了,那些奇珍异宝也不敢拿去碍他的眼,就只能想些法子让老人家松泛松泛了。”

  陶倚君原本还没往心里去,但是听到县令娘子后一番话,她眨巴眨巴眼睛,顿时明白这是县令娘子在帮她抱大.腿呢。

  御史中丞虽然不是内阁重臣,但是官位已经不低,还是有实权的实职官员。御史中丞的直属上司就是御使大夫,那可是相当于国家审计长的职务,专管钱袋子的,她一边城小商小贩,能在御史中丞面前刷个名熟就是祖坟冒青烟了。

  “行嘞,正巧我从西域商人那里也得了些少见的香料。虽然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但图个新鲜,到时候娘子一起送回去吧。”

  陶倚君强按着心跳,面色不惊不喜的接过话头,做足了淡定从容的姿态。

  “那可好,有阿君这些东西,我也不用头痛要置办什么才合适了。”

  两人相视一笑,便不再提此事。

  等到回去后,陶倚君终于忍不住捧着脸笑出声。别看她在霍去病面前也挺得看重的,但她知道,那是因为霍桐是霍去病和卫大将军都看好的人,才会爱屋及乌的对她另眼相看。再说了,霍家和卫家这会儿的势力都在军队上,真正在朝中的力量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大。她想要在边城发展,武力只是保障,朝中官员的保护伞才是她努力想要得到的。

  “不行不行,我得平静下来,好好想想接下来该如何做。”陶倚君拍了拍自己脸蛋,强迫自己平心静气。

  跟大方城那些商贾的争斗现在不着急,她得好好捋捋自己做过的那些事儿,看有没有出纰漏的地方。等到县令娘子送了礼回去后,说不得那位御史中丞会关注一下她。倒不是觉得自己一定会被人立刻看重,但是如果自己做事仔细谨慎,或许能给那位大人留下好印象,以后有事儿,人家顺口说句好话,自己付出的就值得了。

  正想着,突然听到阿满的声音响起。

  “你这人怎的鬼鬼祟祟的,你是干什么的?”

  陶倚君起身走到窗边,朝外张望,就看到阿满带着两个婢女站在院子外,她对面站了个男人,从她的角度,看不清其面容。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可能要请假,如果来不及更新,我就直接挂请假条。

第七十四章

  自从陶家在边城开始发展后, 人多了,人员构成也就复杂了, 里面不乏有其他势力安插进来的探子, 这情况陶倚君早就知道,也没太关注。她手上的事情目前来说还是光明正大的, 也不怕谁来探底, 毕竟最大的底牌在她脑子里,她自己不说,谁能知道?

  拿出来的技术和图纸就算流传出去也没什么, 本就是集众家之长发展出来的,要她把这些当做自己的东西, 她脸还没这么厚。

  阿满很快把那个在外面鬼鬼祟祟张望的人赶走, 进来之后皱着一张小脸随口抱怨了几句。

  都是大家族出来的, 她也知道这些肮脏事情少不了,可被她遇到了, 心情总是不太痛快。

  “别想那么多了。”陶倚君递给阿满几根竹简, “上面的东西你看看, 要拿去送礼的。”

  阿满随便看了一下, 咋舌:“这么多,价值不低啊。阿君你这是要给谁送礼?”

  陶倚君把跟县令娘子私下做的交易跟她提了提,阿满点头感叹:“如果真的能得到中丞大人几分好感也是不亏了。倒是阿君,你觉得县令娘子这人如何?”

  陶倚君抬头看了阿满一眼,目光透出疑惑。

  “我阿姐家有个小侄女,今年十岁了, 正在相看人家。阿姐觉得李县令家的二郎就不错,两人年龄也相当,只是不知道他家可愿意否。”

  说起来陶倚君今年也才到及笄之年,阿满比她小年头,明年也当及笄了。她已经跟霍桐定了亲,等到今年八月就满了孝期,接下来就该相看成亲的好日子。可阿满到现在还没有动静,不知道她阿娘是如何安排的。

  没听到陶倚君的回答,阿满放下手上的竹简,微微侧头看向陶倚君。

  “我观李县令是想让他家二郎娶关内的女郎。”陶倚君回过神,想了下跟县令娘子以往的交谈,总结出对方言语间曾透露出的念头,“其实我也见过你阿姐的那两个侄女。大的已经定亲了吧,听说是马家的郎君。小的那个当初我见她时还挺腼腆的,这快要一年没见过了,也不知道性子爽利些没有。”

  “那丫头就是个闷葫芦,身体又不是太康健,阿姐的家婆心疼孙女不想她嫁太远。可城里适龄的郎君要么是顽劣不堪的,要么已经定亲了。”

  陶倚君沉吟片刻:“阿桐有个族侄,年约十六,是大了些,但是为人不错,有学识又识礼。家中父亲早年病逝,阿娘守着家里田产养大了他家兄弟姐妹三人。长子前些年举荐入仕,虽然只是个刀笔小吏,但大郎的岳家却是家产殷实的。大娘子定了亲事,约莫就是明年初就会出嫁。前些日子阿桐与我说,想要让我在陶家给寻一女郎。只是你知道的,我在族中并说不上话,想要找个好的也难。如果你阿姐愿意,倒可以见一见。”

  霍家也是大族,早些年情况不算太好,这几年在卫家的扶持下俨然有了望族的架子。霍桐他们这一支在霍家算不远不近的,但是因为霍桐族叔的关系,他们这一支基本在军队发展,实力还算不错。

  霍桐那个族侄的爷娘早些年在霍桐还年幼时也帮过他不少,虽然困于家境不能抚养照顾霍桐,可但凡家里有点好吃好喝的,都不忘记给霍桐送过去,直到霍桐被他族叔带走在身边教导之后才断了联系。

  这一次霍桐主动提及这事儿,还是因为他跟陶倚君定亲的事儿被他这位寡居的族嫂知道了,即便家里不是特别宽裕,也专门给霍桐准备了新婚贺礼。一来二去的,霍桐跟他家也就再度恢复了以往的亲密。知晓侄儿尚未婚配,便想着让陶倚君给他寻一个好姑娘。

  陶倚君放缓语气,跟阿满解释:“我想着他是家中老二,以后得自己打拼家业。听阿桐说,他跟着先生读了几年书,因为他阿娘身体不太好,所以一直没有成亲的打算。今年他兄长有了长子,家中是住不开了,我便想着让他到边城来,不拘是在衙门跟着做事,还是随着卫老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幕僚,总归是不会断了他的前程。”

  胡小娘子的家婆心疼孙女不想让她远嫁,城里的郎君有没有看上眼的,倒不如跟霍桐的族侄相看一番,若是可以,以后就在城里生活,在岳丈眼皮子底下,难道还敢亏待了人家女儿?

  退一万步,以后两人回去霍家族地生活,凭着霍桐对他的看重,也不会亏待他们夫妻。除了家世可能稍微弱一些,其他方面目前看来是十分契合的。

  “我听阿桐说过,他那位早逝的族兄于孟学上十分有见地,可惜身体不太好,家里全靠他族嫂支撑。这孩子听说有其父之风,是个端庄君子。”

  阿满对陶倚君十分信任,听完之后就表示自己回头就跟阿姐好好聊一聊,不管成不成,先相见一番也是可以的。

  “正好那孩子要游学,我便让人将他带来此地,估计再有一旬就到了。你跟你阿姐说,可先不挑明,到时候见了人若是觉得行,再说其他。”

  阿满跟陶倚君又聊了一会儿,还是没按捺住问出了声:“你大兄的婚事,家中就无人过问?”

  她是觉得好奇,才没有其他的想法呢。

  “怎么没人过问,只是我大兄这人心气儿高,脾气又犟。当年阿耶在时他便能一言不合就离家奔赴战场,现在家中没有亲近的长辈,我又是他阿妹,他自己不着急,旁人即便急死了他也无所谓的。”

  陶倚君叹了口气:“家中阿娘也曾来信让我催大兄把亲事定下,可阿娘说的都是她再嫁夫家那边的女郎。倒不是我嫌弃,那家的女郎怕是受不了我大兄的性子。以大兄的脾性,若是不合心意的,他绝定做得出将人丢一边不闻不问,这可不是害了别人家的女郎嘛。所以他既然无心也就算了,等到年纪到了,律法在头上压着,他自然也会着急的。”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突然听到磐蛮和公输韧在院子外面吵起来了。

  “这二人又怎的了?”陶倚君小小的叹口气,“之前两人关系好得能穿一条裤子,今年开春之后就变得正锋相对的。”

  手下两员干将之间不和谐,对陶倚君来说也是个头大的问题。

  “我听家中婢女说,好似是因为那个叫山石的蛮族。”阿满放轻了声音,附耳道,“磐蛮那个朋友不是因为你大兄的缘故被拘在大营很久嘛,之后公输韧说他有看到那个叫山石的跟南城那边的蛮族混血经常来往,还说他们鬼鬼祟祟就不像是要做好事。磐蛮则说公输韧在背后说人坏话不是君子德行,然后两人就为着山石吵起来了。”

  陶倚君皱眉,那个山石已经很久没在她面前出现了。当初她大兄出事儿之后,山石就被霍桐的人带走,后来怎么处置的她也没去过问,这些是男人们的事情,不跟她说便是不需要让她知道,她自然不会去追问。

  但是如果这个山石的存在影响了她的事情,她觉得自己有必要敲打一下那两个不省心的“孩子”了。

  “大娘子。”正想着呢,公输韧抱着一包竹简走了进来,“大娘子,这是你要的屯田那边的资料。我已经把能收集到的都记下来了,但是没有图,那边不是小方城的管辖下,不敢轻易去索要地图。”

  陶倚君打开包裹,随手拿了一卷竹简展开。

  公输韧跟着陶倚君这一年多快两年的时间,文化上长进不少,以前刻字跟画符似的,现在还挺有模有样。

  “大娘子,屯田有朝廷管辖,你要插手的话,会不会……”公输韧本就是个多思多虑的性子,他担心陶倚君就直接说出来了,生怕对方因为在小方城这边顺风顺水惯了就失了分寸。

  “我省得。”陶倚君安抚的朝他笑,“朝廷有意要扩大屯田面积,我之前与卫老和秋白先生聊过一些,觉着如果是扩地,很可能要往小方城南边来。但是那边有山林谷地,不若东南边开阔。只是东南边的水利又不适合开荒垦地,所以具体朝廷会如何安排,现在难以判断。”

  陶倚君在此之前就有想要将西南一片纳入自己手中的打算。那一片山林众多,但是坡度不大,若是开垦成农田倒也不是不行。但是根据她收集的资料来分析,那一带的气候缓慢趋向干燥,雨水量也逐年降低,甚至去岁关内大水,这边居然还有零星旱情出现。

  如果她分析得不错,西南一带以后会逐渐干涸并缓慢风化。虽然在她有生之年是看不到沙漠形成了,可她也不能因为自己不会经历这样糟心的事情就不管不顾。

  气候的大变化她没办法控制,但完全可以利用一些小手段去延缓这个变化的时间。具体的计划她现在还没有成型的想法,但是资料的收集和布局是可以提前进行的。

第七十五章

  “陶大郎, 你说我们这次回去会不会有赏赐?”罗松灌了一口酒,“我阿娘捎信来, 说要给我兄弟说门亲, 我想着要是能有些赏赐,顺带给我家大郎也把亲事定下。”

  罗松的长子今年十三岁, 只比他幼弟小三个年头。家中条件不好, 兄弟四人现在还活着的,就他和幼弟。家里除开老母亲外,还有二弟三弟留下的五个孩子, 他阿娘跟娘子两个女人扛着这个家着实压力不小。

  陶大郎小心翼翼的把烧开的水灌入铜钵里,掰开硬饼子, 再倒入特制的肉沫和香料粉, 搅和匀后, 就是一顿热乎乎还带着肉香的晚饭。

  这种特制的肉沫和香料粉是他阿妹特意遣人送来给他的。分量不多,是想要让他在外面巡守的时候能吃点热乎的。连这个铜钵都是阿妹让人特制的, 听说他未来妹夫也有一个。

  陶大喝了一口糊糊, 觉得揪成一团的胃终于舒展开了, 才吁了一口气, 接过罗松的话头。

  “将军既然说了照功行赏,那就一定会做到的。不过我挺担心乔二他们。”

  罗松闻言酒也不喝了,皱着眉头:“乔二跟宋四不对付,这两人一起出巡,没遇到事情还好,要是遇到蛮族……”

  他们也不知道将军是怎么想的, 明知道这两人针尖对麦芒,还总让两人一起出去。

  “其实他们俩以前可是好兄弟。”

  一起巡守的一共五人,罗松是小队长,陶大虽然是裨将,但初来乍到,对周围情况不熟悉,也默认罗松领队。其他三人是老油条了,闭着眼都能走完一圈不带绕路的。

  说话的这人在朔方已经服役满了十年,今夏换防他就该回去了。

  “乔二和宋四是同乡,他们俩个村子相邻,就隔了一个池塘。自小也是一块儿玩到大的,当初来的时候,乔二中箭,还是宋四拼命把他背回去才顺利活下来。”

  “既然他们俩如此好,怎么会闹到现在这样子。”

  罗松叹气:“还不是钱闹的。”

  早两年大家职位都低,小兵嘛,能混个肚饱,能活着回去就是万幸了。他们几个算是运气好的,遇到那一场大战,都立了功,然后慢慢也就混到了个百夫长千夫长的职位,军饷也比当小兵时多了些。

  “乔二的弟弟娶媳妇,他把自己攒的钱托人带回去。当时带钱回去的是宋四的同宗兄弟,这钱乔二就托了宋四让他兄弟带的。结果,那兄弟直接把钱给了宋四的娘子,一分钱都没送到乔家。乔二家里还指望着这钱办婚事,结果一问说是乔二没给。后来还是乔二家到处借的钱才把婚事办完。宋四家拿着钱转头就给宋四的大侄子娶了亲,见人还说自己家的兄弟就是好,各种显摆吧。”

  后来这事儿被乔二知道了,他找宋四对质,结果宋四说钱是给了乔家的,说乔二在讹诈他。两人自然就闹翻了,以后就跟仇人一样。

  “那这钱到底是怎么回事?”

  “谁知道呢。乔家人一口咬定没有收到乔二托人带回去的钱,宋四的兄弟说他当时宋送钱回去给宋四娘子,还特意说清楚了里面有一多半是乔二带回去的。但是宋四的娘子却说她拿到手的钱没有多余的,正好是宋四说的那么多。”

  反正当时没有其他人作证,谁都扯不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乔二因为这事儿被家人埋怨,兄弟甚至都不肯搭理他家人,心里也是气恼得不行。

  陶大郎跟那两人都不熟悉,也不知道他们俩谁在撒谎,还是说他们俩的家里人昧下了这笔钱。

  “我听乔二说,他打算换防之后就不回去了。反正家里人对他一家是横眉竖眼的,他自觉也没欠家里,在边关这么多年,他送回去的钱别说给兄弟娶亲了,家里的房子都是他的钱给起来的。可就因为那点钱,他家大娘子差点病死都没人给请郎中来看,还是他娘子的娘家兄弟凑钱给买的药吃。他说这次回去后就分家,然后带着妻女到朔方来讨生活。”

  像乔二这样情况的人不少,朔方本地的土著不多,这么多的人口基本上都是历年换防之后留下来的边关兵士和家人后代。他们在边关十几二十年,真回去了也不知道能干什么,还不如留在边关,同样的下田干活,挣的钱不比在家里少。再有一个,这里人熟,挣钱的机会也多。

  “宋四是肯定要回去的,他家条件比乔二家好,听说他大兄的次子被贵人家的女郎看上了,要招赘上门。”

  虽然入赘不好听,但是也得看你入赘到什么人家。这年头穷才是最惨的。

上一篇:大佬是条狗

下一篇:八零娘亲是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