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子 第63章

作者:清涴 标签: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第120章 报社

  报纸这东西,那就是个宣传口,必须要掌握在合适的人手里。福王虽然是武将,性格又憨,跟报纸这等笔杆子活完全不是一个画风。但是,福王他姓赵啊!皇室中人来管宣传喉舌,不是最合适的吗?更妙的是,福王不仅深得元熙帝信任,和太子的感情也十分好,有他坐镇,其他人也不敢对报纸内容指手画脚。

  至于具体内容的编写……朝廷有的是人才,翰林院还有一大帮在编书的进士呢,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写文章的一把好手,完全不用担心无人可用。

  顾淮之越想越觉得此事可行,看向福王的目光也愈发明亮。福王忍不住抖了抖,小声问顾淮之,“怎么,不合适吗?”

  “不,非常合适。”顾淮之重重一点头,给予了福王充分的肯定。

  福王顿时圆满了,傻兮兮地笑起来,“我就觉得这东西挺有趣的,没想到还真合适啊。”

  “当然合适。”顾淮之心说没人比你合适当这个报纸主编了,想来元熙帝也不会不同意。

  福王倒没觉得他会受到来自元熙帝的阻力,也是他傻人有傻福,元熙帝特别惯着他。不然的话,光凭这几年他的坑爹次数,元熙帝都能把这倒霉儿子给塞回皇后肚子里去。

  出版报纸对于印刷坊的要求也高,因为报纸上的文章都有时效性,每一篇都不重样,现行的雕版印刷肯定不能达到印报纸的需求。

  顾淮之想了想,最终还是把活字印刷的概念跟元熙帝提了一嘴。

  元熙帝听了后先是双目一亮,而后又泄了气,“活字印刷虽然好,但这法子要求印刷的匠人也识字,这要求未免太高了。”

  雕版印刷虽然不灵活,但它只要刻个版,匠人们负责印就行啊,管他识字不识字呢,按照流程操作就行。活字印刷就不行了,灵活性强,对匠人的要求也高,每印一篇文章都得重新找字模,也就意味着匠人们得认识字,工作量瞬间翻番不说,还加高了门槛。更重要的是,现在又不像后世一样搞义务教育扫除文盲,识字的都是读书人,人家那是要考科举的,让他们来干匠人的活,指不定他们还觉得这是被歧视了。

  顾淮之也挠头,这就是文盲太多的弊端了,想做点有技术含量的事儿都阻力重重。

  不过顾淮之脑筋灵活,略一思索便想出了对策,“朝中印书还用雕版印刷,只有报纸这边用活字印刷术。招几个年纪大的落第秀才进来让他们负责印刷之事,给他们一个正式的官身,不入匠籍,想来他们不会不乐意。”

  年纪大的秀才基本科考无望,又不能做官。眼下朝廷直接给他们一个官身,那还要什么架子,怕是都得争着抢着来报社干活。

  顾淮之估摸着,等到报社人员配齐,众人知道报社由福王坐镇后,怕是举人和同进士都想削尖脑袋进来担个一官半职。

  没办法,元熙帝目标明确,太子地位稳如泰山,其他皇子就算有心争一争,但无论是圣宠还是实权,绑在一块儿都不够太子一根指头的。

  这种情况下,福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任皇帝和下任皇帝的心腹,福王府肉眼可见还能兴盛三代,现在还不赶紧过来抱大腿,什么时候抱?这点眼力见都没有,还混什么官场?说句世俗的话,哪怕他们过五关斩六将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夺得状元之位,都不一定能和福王这等实权王爷挨上边。

  看看顾淮之下一届的那位状元,现在还蹲在翰林院编书呢,至于榜眼,受不了官场氛围辞官回家当名士了。探花稍微好一点,现如今也就进了一次宫为元熙帝讲过经。

  这些才是官场常态,顾淮之…那就是个变态,升官速度那叫一个吓人,几百年都不一定能出一个的人才。

  还是那句话,混官场,有时候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最简单的例子,顾淮之的小叔顾玦,学识一流,正经论起学问来不输大儒,名声响亮得很。但那性子…就算顾玄当吏部尚书,圣眷正浓的时候,都没敢让他当官。就是怕他一张嘴叭叭把人得罪光,最后被人套了麻袋都不知道是谁下的手。

  清高正直有本事的,自然能走出一条风骨路,但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趋利避害是本能,没道理放着福王这个金大腿不抱,有平坦路非要去走崎岖小道。

  元熙帝也想到了这一茬,面色缓和了不少,沉吟片刻,最终点了点头,“行,就按你说的办!”

  不过几个官身而已,连品阶都没有,小事情。

  倒是那个活字印刷术让元熙帝感到很是新奇,还打算弄好字模后亲自去看看。

  报社大框架和主要运转模式以及报纸内容都定下来后,大晋第一家报社也轰轰烈烈地开张了。

  元熙帝对福王这个儿子真的没话说,报社的牌匾都是御笔亲书,上面“大晋报社”四个大字尤为引人注目,见过元熙帝墨宝的都知道这牌匾来历不凡,不敢造次。

  说起来,为了设报社这事儿,元熙帝还和老臣们来了一场拉锯战。但凡有新事物出现,都不缺乏反对者。这一次,反对者的理由十分充分,说办报纸这是浪费银钱,朝廷本就有邸报送往各地官府,为何又多此一举再设报社办报纸,还让百姓都知道国之大事,听起来就不靠谱,老百姓懂什么国家大事,这真的合适吗?

  这一次,就连元熙帝的亲舅舅冯克己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主要还是报社权力范围不定的锅。要办报纸,就要知晓朝中各部门的动态,并选出其中精华撰写文章印在报纸上,这也就意味着,朝堂各部的资料都得送到报社,经由报社人员审阅后再进行选材撰稿。这么大的权利,他日不又是另一个政事堂?重点是,这样一个要命的地方,你还把它交给在军中威望甚高的福王管,这是嫌你儿子们的感情太好了吗?

  这也就是亲舅舅才能骂出来的话了,冯克己威严十足,即便元熙帝已经当了近十年的皇帝,都被冯克己骂得满头包。

  最终,元熙帝好说歹说,又说报社的内容都由政事堂选出审阅后再经印出,绝对不会让权力分流,弄出个小政事堂导致朝堂不稳,这才让冯克己松了口,同意了办报社的事儿。

  即使松口答应了办报社的事儿,冯克己的脸色也不大好看。报纸这东西,顾淮之给的定价也不高,毕竟要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前期还搭进去这么多花费,明显就是亏本买卖,冯克己这个管钱袋子的人怎么可能高兴得起来。

  所以报社正式开业这天,冯克己虽然到场了,但那脸色……瞬间就让福王想起了小时候背不出文章被他花式惩罚的阴影。

  面对这样一个敢把元熙帝骂得狗血淋头的大佬,福王怂得特别快,战战兢兢地将人请进来,略微说了几句场面话就想开溜,却被冯克己一把揪住衣领,严肃叮嘱他道:“既然想办报纸,扫平世间不公事,还天地一片浩然正气,就不可像往年那般怠慢。行军打仗和写文章是两码事,你且仔细些,凡事多想多看,实在拿不定主意的,就来问我,或者进宫问陛下也行。张了嘴就是给你问问题的,别自己憋着!”

  福王讷讷称是,又挠头傻乐,“舅公您还愿意指点我啊?我还以为你被我气得再也不想教导我了呢。”

  冯克己险些被这憨货给气死,暗暗翻了个白眼,艰难地维持住脸上的笑容,从牙缝里挤出一句,“你再犯傻,我就让人拿铁尺过来!”

  福王身子一抖,明智地闭了嘴。

  顾淮之看得有趣,忍不住调侃冯克己,“大人既然关心福王,又何必做出这般不耐烦之态?费力又不讨好,这可不像是大人你的作风。”

  顾淮之一开口,就把冯克己的炮火集中到了自己身上。对于福王,冯克己完全放弃了教他念书的想法,彻底给福王打上了一个朽木的戳。但顾淮之就不一样了,那可是冯克己心中认为的不世出之大才,不但能做的锦绣文章,治理好一方之政,还能轻轻松松地挣银子,堪称是全能型人才,随便把他扔哪儿都能发光的那种。

  结果,就这样一个人才,竟然也开始做亏本生意了!冯克己真是痛心疾首,忍不住问顾淮之,“你怎么也开始胡闹了,是户部的事还不够多吗?让你还有精力想其他的事情。”

  顾淮之一听,这话风不对啊,再不挽救一下自己的工作量可能就要翻倍了。于是,顾淮之赶紧解释道:“大人误会了,报纸之事,虽然前期进项不大,但总归能让更多人知晓朝廷的德政,有利于教化百姓。和这些比起来,花费点银子也不算什么。”

  “你说的倒是轻巧!”冯克己冷哼一声,“真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顾淮之无奈,早些年您也是个清高孤傲视金钱如粪土的大佬,怎么现在就一门心思跟银子死磕了呢?果然岁月是把杀猪刀,都把大佬雕成了守财奴了。

  见冯克己还是一脸不爽,顾淮之忍不住摸了摸鼻子,小声道:“那个……用报纸挣钱,也不是不可以。用的好了,还是一大笔一大笔的进项,数银子都得好几个人数上大半天。”

  冯克己目露怀疑,顾淮之却笑而不语:广告了解一下,随便接个广告那广告费用都是一笔巨款,懂?

第121章 开售

  没了冯克己的阻力,又有元熙帝为之背书,大晋报社办得十分顺利。

  福王憨归憨,但在大事上却有种出人意料的精明。

  就连顾淮之都没想到,福王这回竟然把顾玦也拖下水了,拉着顾玦跟他一起弄报纸。

  一开始听说这消息,顾淮之心里还为福王给捏了把汗,要知道顾玦那狗脾气,亲爹都说怼就怼,福王这个憨货,放顾玦面前就是一盘菜,完全白送。

  万万没想到,福王竟然还跟顾玦处得不错。

  顾淮之都惊了,忍不住问顾玦,“福王现在还好吗?”

  没被你给喷死,福王真是运气好。

  顾玦也算是看着顾淮之长大的,一见顾淮之的眼神就知道这货又在心里腹诽他,立即翻了个白眼,冷哼道:“到底谁才是你亲叔叔?你居然担心一个外人?再说了,福王傻是傻了点,也是个王爷,我还能欺负他?”

  顾淮之心说你欺负的王爷可多了去了,前两个月才喷了平王一顿,话里话外还带上人家亲爹,元熙帝没跑过来跟你打一架那真是和你兄弟情深。

  顾玦似乎也想到了这一茬,面不改色地把软骨头平王踢出王爷的行列,继续吐槽顾淮之,“你就放心吧,人福王比你还让人省心,我和几个好友都觉得他非常不错。”

  这是个什么神奇走向?顾淮之眨了眨眼,回想了一下当年福王逃课被冯克己揍得哭爹喊娘的囧事,再看看现在这位饱受名士好评的福王,总觉得这发展方向十分不对。

  要知道,顾玦脾□□是狗了点,但也是有真才实学的,担得起恃才傲物四个字。学霸的好朋友也是学霸,能和顾玦玩到一块儿去的,那必须和他是同类,都是个性十足,也十分有实力的家伙。总结起来就四个字:人嫌狗厌。

  结果福王把这么多难搞的家伙凑在一块儿,还能在他们那儿得了个好评?顾淮之不由疑惑,福王这是开挂了吧。

  顾玦那帮小伙伴,一个比一个难搞,被他们嫌弃那是家常便饭,让他们一致夸赞才是不正常。

  顾淮之摸着良心说,福王战功没得说,但性格和文化素养……绝对是要被这帮难搞的名士们吐槽到死的水平。

  出现这种一面倒的情况,不得不让顾淮之惊奇一回。

  顾玦就很嘚瑟,仰着下巴对着顾淮之显摆,“现在报社全部都由我们说了算,印什么东西,都由我们做主!”

  哦豁,原来是领导主动当了吉祥物,不给专业人士添堵。顾淮之瞬间明白了为何顾玦等人提起福王来就是一顿夸了,碰上这样一个心里对自己能力有数的领导可不容易,多的是肚里没货还想瞎显摆的领导,碰上了简直让人立即撂挑子不干。

  从这个角度来看,福王这种直白做法还真是最有用的。

  顾玦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是天下闻名的风流名士,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旁人学习的模板,用后世的话来说,那就是迷弟迷妹一大堆,还有很多脑残粉,堪称名士界顶流。

  顶流自带话题度,平常他们出去搞个文会都是大新闻,现在一起跑去弄什么报纸,说是要印文章。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了轩然大波。

  偶像们都要印文章了,迷弟迷妹们还等什么?赶紧准备好银子买买买,必须第一时间拜读偶像大作,感受一下神仙写文,吹爆神仙偶像!不仅要读,还要做好笔记,把这帮神仙的文章都抄下来记一记才行!

  一时间京城文坛动作频频,差点弄出京城纸贵的效果,就等着大晋报纸第一期现世。

  名士效应之下,第一版报纸的销量非常之好。光是京城,第一天准备的一万份根本不够,又加印了好几次。狂热的名士粉们正想拜读偶像们大作,焚香沐浴后虔诚地打开报纸,结果一看,《京城到西域的驰道修建进度》《阵亡将士抚恤金发放核对》《谁是京城最得民心的好官》,名士粉丝们傻眼了,这都啥玩意儿?再看背面,《你所不知道的名士》《京城十大风流人物》《前日御宴上陛下的讲话》…这些谜一样的标题到底是什么回事啊?

  另外,这些正经的标题中是不是混进去了一些奇怪的东西?

  名士粉们耐着性子仔细一看,终于找到了自家偶像的名字。再一看内容,顿时狂拍大腿大声叫好。名士就是名士,名气真不是吹出来的,就算顶了个没有任何美感的标题,写出来的文章都让人口齿留芳。

  顾淮之一再强调报纸的受众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写的内容一定要通俗易懂,也就是说要摒弃引经据典那一套,走亲民风,争取做到不识字的老人妇孺都能听得懂。这个要求乍一听起来有点掉档次,实际上对作者的要求极高。写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对这些打小就学四书五经的名士们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反倒是顾淮之这个要求让他们有点为难。别说他们了,就算被福王点过来的几位寒门出身的新科进士,听到顾淮之这个要求也抓了瞎。寒门并不代表底层老百姓,虽然听起来家里穷,好歹也带了个门字,小有薄产。这样的人,家里为了让他们一心念书,根本不会让他们了解农事之艰,不知底层百姓的疾苦。这种情况下,怎么写好一篇文章,那就是一个大难题了。

  不过名士们这偌大的名声也不是白来的,顾玦另辟蹊径,走的犀利吐槽风,在抚恤金一事后痛骂贪官污吏,言辞之辛辣,语气之刻薄,让人读了后就跟大夏天喝了冰水一样,爽!配上前面让人气到爆炸的贪官贪墨孤儿寡母抚恤金,让保家卫国的士兵家属得不到妥善安置的真实情况,极易引发百姓共鸣,见了顾淮之那段骂人的话,一个个都跟自己骂了对方一样,痛快得很。还有人表示学到了很多骂人的新词汇,下回和人闹矛盾了就这么用。别说,这名士骂人都与众不同,一个脏字儿都没有,通篇读下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这样一番话骂下来,都觉得自己也有文化了呢。

  最出挑的则是另一个寒门出身的名士,他和冯克己一样出身乡野,见惯了民生疾苦,同理心十分强,写出来的文章那叫一个情真意切,据说京城门口的小吏一读,就有不少不识字的百姓跟着抹眼泪,都说这文章好,写文章的人是真正明白他们内心苦痛的人。

  有了中上层读者打底,又扩宽了平民百姓,报纸的名气以京城为中心点,迅速向各州辐射。

  现在京城老百姓一大爱好,上茶楼听说书先生念报纸。别说,这报纸上写的东西范围是真的广,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百姓民生都有所涉及,选材既有代表性又有趣味性。顾玦本就头脑灵活,又有点离经叛道,和顾淮之生活了这么久后,不知不觉被顾淮之影响,脑洞比谁都大。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跌宕起伏又贴近百姓生活,比如今天写的这个《如何成为名士》,以那位寒门名士为人物原型,结合冯克己的部分经历,讲述了一个有志青年是怎么不畏艰辛艰难求学最终成长为一代名士的故事。其中有狗血有打脸还有极品亲戚,短短两百来字的篇幅被说书先生进行艺术加工后,完全就是一部大男主升级爽文,听得人如痴如醉,心情随着主角的遭遇而跌宕起伏。

  就是在极品亲戚这一栏,不少人暗自嘀咕,这些嫌弃男主命硬克亲,又嘲笑女主家是绝户的嘴碎闲人,好像跟自己有点像啊…自己昨天还在跟人唠嗑别人家的破事儿来着……

  更有报纸上写的国内各项大事儿,让百姓们头一回意识到,呀,原来国家大事我们也能参与啊?大晋原来这么大的吗?每一州的天气竟然都不同,各地的风俗也不同,听起来倒是有趣,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感觉又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了呢。

  至于读书人,那就更不用说了。每次报纸一出,必须人手一份。这上面印的可都是国之大事,最新消息都在里头,谁要是不看,出去和好友聚会都插不上话。

  至于官员们,就冲着报纸刊头的“大晋报纸”四个御笔亲书,也得掏钱买买买啊。

  是以报纸一经刊印,很多时候都供不应求,让暗搓搓等着看福王笑话的人憋了一肚子气,也让冯克己对报社改了观:这样得民心的东西,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就是每期总有那么几篇不正经的文章,看着很是碍眼。

  要不是觉得自己正面怼不过顾玦,冯克己真想撸起袖子跑去顾府把顾玦也骂个满头包。你说你做报纸就好好做,干什么弄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印上去?浪费不说,还拉低整份报纸的格调!

  柿子捡软的捏,冯克己怼不过顾玦,骂一波福王还是可以的。于是,老老实实在报社当吉祥物又收到了来自舅公的责骂,很是懵逼:我啥也没干啊,干嘛又骂我?

  骂的就是什么都不干!冯克己心里的火全都朝着福王撒去,指着他的鼻子骂他这个报社社长是干什么吃的,审稿都不会!那些不正经的东西就不该出现在报纸上!

  福王委屈:那也得他们乐意听我的呀。

  冯克己吐血三升,彻底不想搭理这个憨货。

  然后,心里憋屈的冯克己又盯上了顾淮之,偷偷问他,“你不是说办报纸也能挣很多银子吗?现在报纸虽然卖得不错,但一份报纸也就两文钱,就算卖得多,也挣不了几个银子。你说的大笔进账在哪儿呢?”

  搞不定让人来气的蠢蛋,就只有把精力放在户部的银子上了。冯克己深谙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的人生哲理,绝不憋屈自己,转而把压力转嫁到顾淮之身上。

  论起挣钱这方面,顾淮之还真没输过。听到冯克己这话,顾淮之便自信地点头,胸有成竹地对冯克己保证道:“大人您且等着看吧,我说的大笔进账马上就要来了。您最好叫上两个人去国库门口守着,就等着数银子吧。”

第122章 数银子

  顾淮之这话说得神神叨叨的,冯克己还真不大信他。本着爱护有能耐后辈的原则,冯克己还缓和了脸色温声安慰顾淮之,“报纸能办成现在这样已经非常不错了,虽然赚得不多,但日积月累下来数目也十分可观。再攒个三五年,也能回本,后面都是净赚的,朝廷并不亏。你可别为了争一时之气瞎出主意,反倒误了自己的名声。”

  顾淮之谢过冯克己的好意,伸手在空中写了个“商”字,再次自信笑道:“大人放心,这事一准儿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