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痒痒鼠
幸好里头没有住人,还有不少其他游玩的男男女女,专门来“靠一靠”的人们。
靠一靠,美人靠。一种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其优雅曼妙的曲线设计看着就舒心,靠坐着十分舒适。亭阁围槛的临水一侧,休憩之外,更兼得凌波倒影之趣,飘逸抒怀……
哥几个有模有样地坐上去靠一靠,侍卫恒哥儿也抱着弘星上去靠一靠……午时来临,小雨初停太阳露头,弘星睡得更香,几个哥哥也都困意来袭,觉得躺一躺更康健……
他们这边靠一靠躺一躺,听着水声和风声,闻着秦淮河上的荷花香,特舒坦。奈何其他游客的声音钻进耳朵。
“相传李香君娇小玲珑,冰肌玉肤,有‘香扇坠’之美誉,可惜,吾等无缘分一见。”
“自幼入门青楼,却饱读诗书,精通音律,因色艺双全受宠受难,却以血溅诗扇与之抗争,吾辈不如也。更难得的是,在丈夫侯方域归顺后,斩断情缘,遁入空门……”
“百年乱世,铁骑南下。可惜了秦淮八艳。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弘昱实在听得忍不住,看向恒哥儿。恒哥儿眼皮一抬,开始背书。
“天启四年,李香君生于苏州阊门枫桥吴家,有两位哥哥。其父亲原是一位武官,因系东林党成员,被魏忠贤一伙治罪后家道败落,飘泊异乡,随养母兼鸨母李贞丽改吴姓为李。”
“李香君和侯方域定情,但侯方域贵为大家公子没有银子。阮大铖本是明末戏曲家和文学家,人品却十分低下,接资助侯方域的机会拉拢他……三人交恶,阮大铖怀恨在心。
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后,起用阮大铖,阮大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阮大铖怂恿朱由崧宠信的田仰,田仰吹吹打打地来迎接李香君做妾。李香君坚决不从,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在侯方域送她的扇子上……”
“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顺治二年,李香君在栖霞山葆真庵,与秦淮八艳另一人卞玉京相伴为尼。顺治三年,侯方域找到李香君,携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
“各位,后面李香君一代美人的结局,还需要细说吗?”
一些个游客都小小尴尬地笑。
李香君隐瞒秦淮歌姬身份,以吴氏女子妾的身份进入侯家,一开始一家和美,妻妾和乐。后面身份暴露,侯家那样的大家族岂能容忍?驱逐李香君去了乡下庄子,李香君三十岁郁郁而终。
却是卞玉京看破红尘,摈弃前缘做女道士,得了一个善终。
其中一个中年读书人摸着胡子哈哈哈笑:“这位兄台啊,不是我们要论辩此事。实在是,南明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伪政权。那什么,那什么……”
一句“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权……”还没出口,弘星午休醒来,感受到气氛变化,迷迷瞪瞪的在恒哥儿怀里一个翻身,睁开眼睛……
“刷”地一下,人都跑了!
哥哥们:“!!!”
恒哥儿:“!!!”
弘星:“???”
弘星眼神儿疑惑,可是他习惯于午休起来用晚膳,不饿也要用。小鼻子嗅嗅,小耳朵一动一动,小胖手一指:“哥哥们,第三艘船上的曲儿好听。”
哥哥们一个个“鲤鱼打挺”起身,气势如虹:“弟弟说好自然是好,我们去听曲儿顺带用晚膳。”
“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着,衣也靠着。力勤粪多作生活,麦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余一细斟酌,丰也不错,欠也不错。浪荡吃喝与赌博,家也消磨,产也消磨。乞求邻家借升合,张也推拖,李也推拖。赤手空归泪如梭……”
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和一个拉琴的中年男子,没有唱那些你侬我侬,反而有点儿看透世情的味道在里面,在这花香人香醉生梦死的秦淮河上,确实与众不同。
不光弘星,弘星的哥哥们都说“有趣有趣”,恒哥儿也觉得这样的曲子小殿下听来没事儿。
做法看似简单,实际暗藏玄机的盐水鸭,鸭子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香酥美味。
“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的鸡汁汤包,汁多味美,晶莹剔透,小巧可爱。
每天用最好最新鲜的后腿肉调馅,蛋皮清莹透亮,弹牙有咬劲,闻起来肉的鲜夹杂着鸡蛋的香,清新扑鼻……的蛋饺,烤得恰到好处,豆腐皮包肉皮薄软嫩的饕餮盛宴。
大芋头上掰下来的小芋艿,剥皮后加上特制桂花糖浆和藕粉慢慢熬煮,煮出来的芋艿红彤彤的,香滑软嫩,入口即化,还有芋艿特有的拉丝和浓郁的桂花香气。
赤豆煮到酥烂,放入弹牙滑嫩的小圆子,糖水要用少量藕粉勾芡,加入上等酒酿和桂花蜜,吃起来不会太甜,浓浓的桂花香,满是江南的味道,这是南京的赤豆元宵。
第52章 小肥么么哒
一路惊动天下的花石纲,一曲梁山传奇。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多少风流人物化为云烟,留下的却是这些,石头、河水,一砖一瓦。
等到哪一天,天地沧海桑田的变换,河流改道,砖瓦消失,石头枯烂……这些所有的风流故事,也就真的消失不见。
皇上站在这座代表南京千年变换的府邸里,眼望虚空,好似看到再千年后的后人站在这里,指着这座府邸说它的历史,说那大清的康熙皇帝带着一家人,入住这里。
皇上忍不住笑出来。
哪个做皇帝不希望自己家的江山永在?可他们比谁都清醒地知道,这只是一个梦罢了。
大清入关逐鹿中原的一幕幕仿佛还在眼前,皇上一时感触颇深,冷不防身边的陈廷敬开了口:“臣相信,皇上和小殿下的功绩,后人铭记。”
“哦,怎么说?”
“大智者诸葛先生说,‘天下大势,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臣认为,分是必然,合,也是必然。
春秋战国是分,大秦统一六国,证明统一是大趋势。魏晋五胡乱华,带有胡人和汉人血统的李家建立大唐,也是一个大趋势,是,文化和血统大一统的大趋势。
五代十国、宋元明,大清一统关内关外,各样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合,这就是大趋势……”
陈廷敬的脸上有一种光彩,那种一种对于自己终生所为不后悔的光彩,那是一种穷尽一生证明自己所选择无错的光彩。
“大势所趋,奉天,承运。大清彻底改变天下人的衣食住行,统一六合,当之无愧。”
大势所趋、奉天、承运。皇上不知道时代走到这一步,下一步是不是更多方面的大融合,更不知道还有多少事儿,需要他们提前做好准备。
皇上默然片刻,只有叹气。
“朕八岁登基,到如今,说一句定了天下,不算自夸。可是子端啊,你们的小殿下的想法,远超我们所想。”
陈廷敬保持倾听的安静。
皇上的语气愈加低沉:“大清没有了天花,吃饱了肚子,修了路……修了路,吃饱了肚子,是不是就要出去转一转那?
开海了,海边兴旺了,是不是人就要从大运河移到海边了?即使我们极力维持大运河的兴旺,又能坚持多久?
老大在南边大海里打的兴起,打完马六甲海峡,就要去和苏禄群岛的西班牙人打仗,和印度的英吉利人法兰西人打仗……
大清的地盘越来越大,称霸大海洋……岂是简单?水师要不断地扩军,战船要不断地修建,火器要不断地改进……还有后方的军饷等等都要跟上。可是你想过吗?
老百姓出海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大海的另一边,没有世家,没有作坊,没有文化……任何一个大清人到达那里,就是人上人,我们真有约束住他们不去做海盗烧杀抢掠吗?
若有一天,朕也要和英吉利的伊丽莎白女王一样,不顾名誉招揽这些人……”
皇上无法想象,大清这般发展下去,会是什么模样?皇上第一次感受到,他老了,胆子不够大了。
可是陈廷敬明白皇上的意思,也有他的看法。
“皇上,臣认为,大清人和英吉利人,欧洲人,终究是不同。大清人讲究故土难离,讲究‘父母在不远游’,而欧洲人,血液里天生带有闯荡漂泊冒险的不安因素。”
皇上轻轻摇头,背负双手走过仙人峰,心里的担忧也理清。
“朕也想过这个方面。但没有侥幸。一旦大清的作坊越来越多……玻璃、大机器、播种机……作坊里需要越来越多的匠人,匠人的待遇越来越好,愿意留在土地上的人还有多少?”
“而一旦人离开土地,家族宗族乡里制度也就瓦解,人口流动必然就会成为新一种大趋势……一旦人口流动起来,就没有了地域限制……”
皇上说一半没说下去,当南方人和北方人没有了地域限制,祖祖辈辈的生活模式打破,这天下会变成怎么样?皇上想象不出来,陈廷敬也想象不出来。
与此同时,弘星和哥哥姐姐们正在陪皇太后,听南京人编写的八角鼓段子。
两个人一身戏服,一个唱,一天跳;皇太后他们一个个都听得认真稀奇,唱法舞步还真和京城天桥上说书唱戏的差不多,就是内容嘛……咳咳。
“门前一阵骡车过,灰扬。哪里有踏花归去马蹄香?棉袄绵裙绵褂子,膨胀。哪里有佳人夜拭薄罗裳?生葱生蒜生韭菜,腌脏。哪里有夜深私语口脂香?开口便唱冤家的,歪腔……”
说实话,唱得两个人都心肝儿直跳,生怕脑袋眨眼没了。可皇太后就要点这些个小曲儿——们。
皇太后听得哈哈哈大笑,皇子福晋们也听得哈哈哈大笑,弘星乐得眉眼飞扬,弘星的哥哥姐姐们也乐得笑出一口大白牙。
皇太后一点儿也没有南方人在骂北方人应有的“自觉”,就觉得这些南方人怎么这么多促狭鬼:“听听,这是骂北方人赶骡车,穿大棉袄,吃大葱大蒜,一开口就是歪腔?”
太子妃附和:“骂北方人是其次,孙媳听说,重点是骂河南人。那书本上说,诸子百家在学术和政见上百花争鸣,但对于嘲笑宋国人却共享默契。宋国人,就在河南境内。”
大福晋乐哈哈地笑:“这我想起来了,宋国的邻居郑国也遭殃,‘买椟还珠’‘郑人买履’‘卜妻为裤’……骂的都是郑国人。”
三福晋在众位福晋中学问最深,乐哈哈地笑:“有原因的。宋国是商朝后裔,而春秋诸侯多为周朝的王室宗亲,或者是灭商的功臣。自然地,都喜欢歧视宋国人一把。”
皇太后笑着摇头:“那先秦诸子不都是圣人吗?”
八福晋快人快语:“皇太后,圣人也是人。”
皇太后就乐哈哈地笑:“说得对。”
这个时候曲子唱到:“……哪里有兰陵美酒郁金香?头上发髻高尺二,蛮娘。哪里有高髻云鬟宫样妆?行云行雨在何方?土炕。哪里有鸳鸯夜宿销金帐?五钱一两等头昂,便忘。哪里有嫁得刘郎胜阮郎?……”
皇太后忍不住就好奇了:“南方人为何要骂北方人?”
四福晋笑眯眯的回答:“皇太后,我听说,这南北互骂由来已久。历来就这样。”
五福晋跟上:“对头对头。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间就是河南那块地方,河南被骂的最惨。”
七福晋乐哈哈地笑:“我记得有个典故,说北宋的时候,开国所用将相皆北人。那宋太~祖还刻石禁曰:‘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
“就那位大能人,寇准,见到十四岁的小神童晏殊,就一句‘江外人’。还有那次,南方人萧贯和山东人蔡齐同为状元候选人,宋真宗偏向仪状秀伟,举止端重的蔡齐,寇准就吹耳旁风:‘南方下国人,不宜冠多士。’”
皇太后有点愣怔:“就这样定了下来?”
七福晋重重点头:“就这样定了下来。寇准出来大殿后,还跟同僚炫耀说:‘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
皇太后不敢相信这国家大事选取人才,就这么“直接”。皇太后看向弘昱,弘昱作为在座最大的小皇孙,“严肃”着脸站出来:“乌库玛麽,这典故记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朝时期,还有一个典故。
王安石主张变法,司马光反对。司马光上奏宋神宗说:‘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风俗何以更得淳厚?’王安石是江西人,司马光是山西人。”
皇太后登时笑出来:“那老西儿还有这说法儿?”皇太后的记忆里,山西人一直是被群嘲的对象,“这国家改革大事,岂能用出生地方攻击?”
弘晟乐哈哈地笑:“乌库玛麽,不光是这些人,那史官也一样。《史记·陈杞世家》说:杞国太微小,事迹不值得记载。”
其他人都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儿,皇太后乐哈哈地摇头也笑。唯有弘星不大明白。
弘星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大眼睛里全是小问号。
弘晖笑着解释:“小国寡民,就是被骂的理由。强国、大国之民,外人不太敢公开讥讽嘲笑,最多背后嚼嚼舌根子。史官们也一样,写大国的时候最多用一个春秋笔法,挑着、捡着写。”
弘星的问题更多:“弘晖哥哥,那史书上的事情,都是假的吗?”
弘曙眉头紧皱:“真真假假。说不清楚。
比如宋朝的史书上都写的简洁直白,北方人是:质朴忠直、劲悍忠勇、勤稼穑……南方人,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民性轻悍;俗习骄脆;骄奢好侈;民最喜讼,号难治;姓名颠倒,不知礼法……
比如前朝皇帝朱棣要迁都北方,要‘天子守国门’,南方人都说‘守门的是家丁,不是皇帝。’”
!!!
一个个的,都在心里琢磨,当年南宋一直没有兴兵北攻,是不是和南方人的情绪有关?
再比如那当年那朱棣要迁都,估计是因为朱棣的“真假”蒙古人血统,或者说根基在北方有关?南方人就是不服气他“北方人”的夺位之举?
哎呦呦,八卦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