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定谔家里的猫
等大夫走远了,刘大银吩咐儿子:“留柱,你去把今晚的火车票退了,改成明天上午的。”
“娘,干嘛改成明天上午的?”李留柱不解地问道。
刘大银:“刚才那个大夫跟咱们订了烧鸡,明天上午给咱们具体的数量。”
“那晚上咱们住在哪里?”
“来的时候我就怕当天回不去,赵村长开了介绍信,咱们今晚住招待所。”
李留柱抱着孩子,刘大银背着空了的蛇皮袋,去找招待所。
“同志,这里住一晚要多少钱?”刘大银站在招待所的柜台前,期期艾艾地问。
“你要什么价位的?”柜台后面的服务员抬起头来看了他们一眼,很快又低下头去,漫不经心的问。
“最便宜的多少钱?”
“一晚五块,不包早餐。”
“五块钱,那么贵?”
李留柱一脸肉疼的表情。
刘大银也心疼钱,要是只有她和儿子,怎么凑合都可以,小孙子那么小的年纪,可不能凑合。
服务员:“大娘,省城的宾馆都是这个价。”
刘大银从最贴身的兜里掏出小布包,数出五块钱放在柜台上:“我们要一间。”
服务员带着他们上了三楼,打开拐角处的一个房间:“今天下午五点半到明天下午五点半算是一天,过了五点半就又算一天。从走廊往西走的拐角处是厕所,热水和暖壶在楼下柜台,自己去取。”
刘大银笑着道谢:“谢谢同志了。”
服务员一走,李留柱就关上了门。
“娘,你饿不饿,我去拿暖壶打些热水,泡饼子吃。”
刘大银把手里的蛇皮袋放好,跟在左转右转的小孙子身后:“我还不饿,咱们等一会儿吃饭,你先去打些水洗洗脸。”
“那好,我去打水。”
李留柱拿起屋里架子上的脸盆,开门出去。
到了新的环境,小孙子特别好奇,这里看看,那里摸摸,还趴在窗台上往外看去。
刘大银双手扶着小孙子:“开林,看一会儿咱们就洗手吃饭好不好。”
开林趁机跟奶奶提要求:“奶奶,包包。”
开林只有两岁多,话还说不利索,这几个字的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奶奶,还要吃包子。
刘大银哄着孩子:“等奶奶挣了钱,天天给开林买包子吃,今晚开林吃鸡蛋。”
刘大银舍不得买东西吃,她和李留柱吃家里带来的饼子,孩子小,总不能让他跟着一起啃凉饼子吧。
刘大银昨天煮了鸡蛋带到了省城,给小孙子一顿吃一个鸡蛋。
刘大银心疼大孙子,特意煮了四个鸡蛋,给大孙子也吃一个。
大孙子当时口水都流下来了,却还是摆着手:“奶奶我不吃,开林身体不好,给开林吃。”
懂事的让人心疼。
刘大银脸一板,装作生气的样子:“奶奶特意煮了鸡蛋给开元吃,开元要是不吃,奶奶可要生气了。”
李开元怕刘大银真的生气,从奶奶手里接过煮的白白胖胖的鸡蛋揣在兜里:“奶奶,等我什么时候想吃了再吃。”
“小心别摔碎了。”
“知道了,奶奶。”
等卖完了烧鸡,李大银随手抖了一下空的蛇皮袋,听见了蛇皮袋里有一个小小的东西滚动饿声音。
在蛇皮袋的角落里有一个白白胖胖的鸡蛋躺在那里。
第16章 种马文里的炮灰
那个大夫一开口,就订了二十五只烧鸡。
刘大银喜出望外,本来以为有个十多只就算不错了,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只。
刘大银跟他保证:“钱大夫,今天是八月十二,我们回去就给您做,八月十四的早上一定给您送来,您说个交货的地点吧。”
钱大夫早就想好交易的地点了:“你们到了省城就去这个地点,找我就行了。”
他递给柳大银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地址。
刘大银珍而重之地包纸条收好:“那咱们就这样说好了,十四早上见。”
六只烧鸡全部卖完了,还接了二十五只烧鸡的订单,李大银的心情都不知道怎么来形容了。
比吃了蜜还甜,比冬天躺进烧的热热的被窝里还暖,比过年吃肉饺子还香。
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向她招手呢。
李留柱心里也高兴的很,有了这笔订单,不说别的,小儿子下一次的检查费总算有着落了。
刘大银母子两个带着李开林顺着马路往东方走去,刚升起来的太阳洒下万丈光芒,给他们铺了一条金光大道。
早上坐的火车,到家的时候天都快黑了。
刘大银在火车站就让儿子订好了明天晚上的火车票。
李三顺已经做好晚饭了,“你们回来了,正好吃饭。”
李开元都不用大人招呼,看到奶奶和父亲,弟弟回来,自己就从碗柜里又拿出三双碗筷。
刘大银洗洗手在饭桌上坐下:“你知道我们回来?还给我们做着饭。”
李三顺:“我这不是想着你们快回了,就多做了有些,你们就是不回来也没事,剩下的我和开元明天早上热热再吃。”
刘大银咬了一口窝头,喝了一口稀饭,舒服的吸了一口气,还是家里的饭菜吃起来舒服。
“三顺,我有事情跟你说。”
一喊名字,李三顺就知道有大事了。
“什么事?”李三顺放下筷子,歪头侧耳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刘大银声音如同含了糖,是个人就能听出她的喜悦:“省城一个姓钱的大夫,跟咱们订了二十五只烧鸡。”
李三顺一脸惊喜,“真的?”
“我骗你干啥,当然是真的了。”
“那还吃什么饭,咱们赶紧去买鸡啊。”
李三顺站起来就要往外走。
刘大银赶紧把他喊住:“你这着急个什么劲?把饭吃完,再好好商量一下。”
李三顺嘿嘿直笑,在门口说道:“商量什么?我先去把卤水熬上,幸亏上次买的药材香料还剩下一些,我这就点火去。”
烧鸡做的好不好,最重要的就是一锅卤水。
这卤水熬得越老越好。刘大银听李三顺说过,以前在省城的时候,他家里的那一锅老卤水都已经十多年了,锅底上的火根本就没熄灭过。
李三顺忙着去点火熬卤水,刘大银吃完饭也不能闲着,他得去买鸡。
她在心里盘算一下,谁家里喂得公鸡多。
还要去年的公鸡。
在心里选出十多户人家,刘大银吃完饭等着天黑出门。
村里那么多双眼睛都看着呢,要是被有心人发现了,岂不是给家里惹了大麻烦。
要知道,现在做个小买卖还要一个“投机倒把”的罪名呢。
等天完全黑了下了,刘大银拿了一个大的编织袋,悄悄除了门。
她去的第一家,就和她家在一个巷子里。
李常有夫妻两个只有一个女儿,女儿早就嫁人了。
夫妻两个岁数大了,干农活早就力不从心,一年到头挣得公分根本就不够吃饭的。
为了贴补家用,老夫妻两个在家里喂了二三十只鸡。
按照规定,一户人家最多只能喂八只鸡。
李常夫妻两个的年纪实在是大了,家里又没有壮劳力,村里对他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追究。
刘大银趁月色,敲了敲李常有家的大门。
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悉悉邃邃的声音。
“谁啊?”老人在院子里喊。
刘大银声音不高不低:“常有叔,我是三顺家。”
老人咳嗽着,慢腾腾地开了门:“三顺家的,这么晚了,有事?”
刘大银闪身进了门:“我有事跟您商量一下。”
李常有的媳妇在灯下坐着呢,见来人是刘大银,有些吃惊:“三顺家的,这么晚了,有事?”
刘大银:“常有婶子,这么晚了还来打扰您,真是不好意思。我来,是有件事想请您帮忙。”
李常有夫妻对视一眼:“什么事?”
刘大银笑着道:“我和留柱不是带着开林去省城检查嘛,碰见了一个老亲,他托我在家里买几只公鸡。我记得您家里就有好几只去年的公鸡,想跟您买几只。”
这里的风俗,是过年的时候要上供一只大红公鸡。李常有去年喂了十多只公鸡,就想着过年的时候卖个好价钱。
没想到去年卖公鸡的太多了,价钱压得很低,李常有夫妻只卖出了两只公鸡,现在家里还有九只去年的大公鸡呢。
加上今年又喂了好几只公鸡,光是鸡食,就让两个老人苦不堪言。
老人见人就抱怨,刘大银是个好听闲话的,老人跟她都抱怨好几次了。
刘大银继续道:“一只鸡我给两块七毛钱,您看怎么样?”
上一篇:重生七零小炮灰
下一篇:穿成伟大母亲的亲闺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