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之女配逆袭记 第94章

作者:薛定谔家里的猫 标签: 女配 打脸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刘大银背着自己的布包,找了一个学生问道:“同学,我问一下,下节课还是刚才那个老师的课吗?”

  那个学生正和几个同学说话呢,看到刘大银去而又返,又听了她的问题:“你还要接着旁听?”

  刘大银点点头道:“当然要听了,只要不是任天行的课,我都要旁听。”

  那个学生给了刘大银一个佩服的眼神,要是他被上课的老师这么说,恐怕就不会来听课了,可这个阿姨倒是厉害,就跟没事人似的该来还是来。

  “任老师只在今天上午和星期四下午给我们上课,其他的时间是没有他的课的。”

  “我知道了,谢谢同学了。”

  刘大银刚想走,一个戴眼镜的学生就问道;“阿姨,你和任天行认识?”

  “我们有一点小摩擦,”刘大银看着他们收拾自己的书,很是羡慕,要是她也能真正地上一回大学该多好啊。

  “同学,我能不能借你们的书去印一下?”

  几个学生都不说话了。

  这也难怪,刘大银和他们根本就不认识,怎么可能把书借给干认识一面的陌生人。

  书可是学生的宝贝,刘大银要是带着他们的书跑了怎么办?

  再说了,这书要是复印一下,可是会留下很多墨点子的,影响他们的学习。

  刘大银刚想说可以出钱,戴眼镜的男生就说道:“阿姨,这样吧,等到中午下了课,我跟你去后勤室复印。”

  刘大银赶紧冲着戴眼镜的那个男生笑道:“那谢谢这个同学了。”

  上课的时候刘大银还是坐在了最后一排,挨着她的还是那个男人。

  “大姐,我以为你不会回来了呢?”

  “我来就是为了上课的,怎么会因为一个人说几句难听的话就放弃了呢。”

  这可不是刘大银的性子。

  老师讲的课刘大银基本听不懂,但这不妨碍刘大银记笔记,凡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让人记下来的,刘大银都工工整整地记在了本子上。

  刘大银和那个戴眼镜的同学约好,中午十一点四十才十点在传达室碰头。

  这节课下课才十点,还有一个半小时呢,刘大银上完课骑上自行车先回家了。

  儿子不在家,刘大银也不在家,李三顺就没做烧鸡,守在店里。

  刘大银回来了,李三顺笑道:“咱们家的大学生回来了。”

  刘大银脸厚地应下了:“是啊,我这个大学生回来了,你还不赶紧站起来迎接。”

  这话说完,李三顺和刘大银就一起哈哈大笑。

  笑完了,刘大银说道:“三顺啊,这大学生就是不一样,咱们俩没赶上好时候,那时候兵灾天灾闹个不停,学都没上过。三个孩子,老大老二老三都学习不好,四闺女考了个中专,毕竟那时候中专比大学吃香。现在国家恢复高考好几年了,大学比中专大专都要好,咱们的孙子得好好培养,争取让他们上大学。”

  李三顺也憧憬着:“要是孙子考上了大学,那可是咱们祖坟上冒青烟了,那要是在过去,大学生就是状元啊。”

  “不仅是孙子,就是外孙外孙女,也要让他们上学,”刘大银拍着手说道:“等有空了我就给三个闺女写信,一定要抓紧孩子的学习,要是学费不够咱们来拿。不管是孙子外孙子外孙女,我都一视同仁,只要考上大学我就有奖励。”

  李三顺笑她:“这大学生就是不一样,都会说成语了。你说孩子们考上大学有奖励,有什么奖励啊,说出来我听听。”

  刘大银白他一眼:“好了,别没个正形了。至于是什么奖励,你到时候就知道了。”

  家里的烧鸡店赚的钱不少,刘大银家在这个时代绝对算得上富裕人家。

  刘大银记得“江闻钟的书”上说了,以后房子会涨价的非常快,是普通甚至富裕人家衡量有没有钱的标准之一。

  要是哪个孩子考上大学,刘大银就送孩子上学的那个城市一套房。

  至于那个时候刘大银还会不会这么有钱,刘大银没考虑,她一定会有钱的。

  她就是对自己这么有信心。

  刘大银在家里呆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又骑上自行车去省大学了。

  她到的时候,才十一点多一点,刘大银来到和那个学生约好的地方,等他下课。

  十一点三十六,那个同学从楼里出来了。

  “阿姨,你等了好一会儿了吧?”

  “我也才到,同学,你叫什么名字,我这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你。”

  “阿姨,我叫戴永,你叫我小戴就行了。”

  “我姓刘,你叫我刘姨就行。小戴,你们学校的后勤室在哪里啊?”

  小戴指了个方向:“刘姨,这边走。”

  

第106章 创业路

  

  

  刘大银最近可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省里的人专门到她家,给她送来了一个好消息,从德国进口的真空包装机已经定下来了,等一段时间就能到了。

  这次这么快,多亏了简省长,他知道刘大银想再进口一台包装机,立马就跟在德国的考察团打了电话,那边就帮着刘大银把机器定下来,和国营大厂的设备一起回国。

  包装机有了着落,刘大银找了好几个人,把新买的那处院子收拾出来,重新粉刷一遍,以后做烧鸡就在那个院子了。

  招人的事也得搞起来,这多了一台机器,要得工人肯定得多啊。

  还有公鸡,养殖场也要多进一批,做卤蛋的鸡蛋也要找到门路,要不零散着收根本就供应不上。

  丈夫和儿子做活能行,可操心不行,这一切都得刘大银安排好了,他们才能去做。

  除了这些事,刘大银还要上课,晚上还得一遍一遍的复习,根本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偏偏这个时候,张水生又给她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南方有地要卖。

  这可是刘大银要办的头等大事,她当即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和张水生一起到了海市。

  张水生对刘大银的要求很不解:“刘姨,你要是买地盖工厂,不如去特区,那边的人更多发展也更好,海市虽然是老牌城市,但特区现在才是改革开放的前沿。”

  刘大银:“这些我都知道,只不过我的钱只够买一块地的,买了特区就不能买海市的地了。我跟你这么大的时候,海市可是全国第一繁华城市,现在全国都在搞改革开放,海市虽然现在不如特区,但它一定不会落下的。水生,我问问你,特区和海市,哪个繁华,哪个更富有?”

  “当然是海市了,”张水生脱口而出,“特区这才刚刚起步,海市可是发展了多少年了,解放前它就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这不就得了,特区发展这么快,海市的领导人能看不清这个形势。你也说了,海市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要是特区的这条路子走对了,海市绝对会后来居上的。”

  这些话是刘大银结合“江闻钟的书”上自己琢磨出来的,那本书上说了,地产业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发展的飞速,是最赚钱的几个行业之一。

  海市的房价和京市的房价是最高的,一套最最普通的住房也要大几百万。

  地产商们个个赚的盆满钵满。

  刘大银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开房地产公司对她来说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她就想买一块地以后再卖给房地产开发公司赚钱。

  至于为什么不先选择特区,是因为刘大银心里有一个感觉,海市也马上就要开放了,只要它一开放,就绝对不是刘大银这种小虾米能够插得上手,买到土地了。

  到了海市,刘大银和张水生先找了一家招待所,接着就马不停蹄地到了张水生说的地方。

  “这里怎么样?刘姨,江的那边就是海市了,地理位置好,视野开阔,交通方便,以后这里绝对是风水宝地啊。”

  张水生说的很好听,其实现在他们站的地方就是一片长满野草的土地。

  除了他们,还有几个人也在这里看。

  张水生说道:“刘姨,那几个人是海市人,想在这里办个服装厂。海市的土地租赁太贵了,人工也贵,他们才想到这里办厂子的,自己的厂子省了房租,干什么也方便,这里的政府放出消息后,有不少人来看了。”

  刘大银低声问:“看的不少,那有买的吗?”

  张水生生摇摇头;“还一个都没有呢,他们也害怕。”

  刘大银知道人们害怕什么。

  以前的那些工厂主们,都被打成□□,现在政策变了,允许办厂子做买卖,这不就和没解放的时候一样吗?

  租别人家的房子还好说,要是真的自己盖房子办厂子,政策再一变化的话,可真的不好说啊。

  要不是刘大银做了梦,大概知道未来的一点事情,她也不敢买地建厂子。

  开个店卖烧鸡还不算回事,要是有了自己的厂子,那就真的是资产阶级了。

  到时候浑身是嘴都说不清楚了。

  张水生也有些犹豫,到底要不要自己建厂子。

  他的服装厂已经有了一点规模,他想把厂子挪到南方来,地址就在特区或者海市。

  本来他的打算是租房子的,恰好刘大银让他打听有没有合适的地,他也想顺手买下来。

  刘大银问:“水生,这价格多少钱?”

  “一亩地一万块钱。”

  一亩地一万,还不算太贵。

  刘大银现在家里有钱,她对张水生说:“这里的政府工作人员在哪里,我要买。”

  张水生问道:“刘姨,你真要在这东浦买地?”

  刘大银斩钉截铁道:“买。”

  “那你跟我来,我带你去找他们的工作人员。”

  张水生带着刘大银到了东浦县人民政府,找到了主管办公室。

  办公室里只有一个工作人员,等刘大银说明来意后,工作人员的瞌睡嗖的就没了:“你要买东边的荒地?”

  刘大银点头道:“是的。”

  “荒地的价格你清楚吗?”

  “我听说了,一万块一亩是吧?”

  这下轮到工作人员点头了:“是的,一万块钱一亩。”

  “那好,我要二十亩。”

  “二十亩,你考虑好了?”

  “考虑好了,什么时候交钱办手续?”

  工作人员像是有些傻了,这县里要往外出租地的政策放出去十几天了,来看的人不少,要买的人却没有一个。

  那荒地离县城很远,周围都是农田,要不是因为那是盐碱地,种庄稼收不回种子来,那里也早就种上庄稼了,还会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