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公重生了 第50章

作者:学生手册 标签: 甜文 种田 穿越重生

  一整碗大家也吃不下,就两个人叫一碗,总共要了四碗面。

  店家十分利索的从楼框里面抓起一份半湿半干的面。放在勺子上,泡在滚烫的热水中,加上一撮韭菜,上下翻弄了几下,扣进大碗中,然后从汤锅里要了一勺大骨汤,一份热腾腾、香喷喷的城隍庙就做好了。

  这和阳春面有点像,只有蔬菜和面,但味道极为鲜美,面条也比平常的面要筋道一些。大家都有些后悔早上吃了早饭,不然一人一碗吃的更加快活。

  吃了面条,大家的额头上出了细细的汗,吃饱喝足了又休息一会儿,返回温泉山庄开始爬山。

  温泉山庄这边的山开发的还不错。路上倒是挺好走的。就是有些单调。爬到一半张星城就不干了,没有啥好玩的,一直走路,他好累呀。

  黎媛媛板着脸教育他,“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爬山也是一样的。你不跑到山顶,怎么知道你将会看到什么风景呢?”

  张星城被妈妈教训得头低低的,吕晶偷偷给他一根棒棒糖,“含着别咬,等糖融化了,山顶也就到了。从山上往下看,什么都很好玩的。”

  张星城接过糖,把糖纸揭开,塞到嘴巴里面,乖乖地接着爬山。

  从山底下到山顶,他们大概爬了两个小时。这个时候天空的太阳已经高高的挂在上面。他们这里就算是冬天也不会特别冷。头顶上有太阳晒着,身上衣服穿的又多,爬山也算是一种运动。大家身上都出了些汗。

  吕梁把从山下背上来的水果拿给大家吃。算是减少一下他待会儿的负担,这么一路背上来还真挺累的,主要是芦柑,到了冬天,他们这儿就是吃芦柑,每家每户都要屯好几箱。从过年前吃到正月十五还有剩呢。

  爬到山顶之后,张星城的棒棒糖刚好吃完,他站在山顶的天台上,朝下面呼喊,居然有回声,两个小孩就在那儿鬼哭狼嚎的,玩的可开心了。

  爬山真的挺无聊的。但爬到山顶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又让人觉得身心开阔。大家在山顶上吹了会儿风,觉得休息得差不多了。又开始往回走。

  他们中午要到山底下去野炊,用的就是那种土家灶,烧柴火煮饭。下山要比上山快一些。不过下山之后,时间已经不早了。还在自己起柴火,洗菜做饭。

  这中间的趣味的确是很多。特别对于小孩来说。用柴火做饭是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把一根根柴火塞进炉灶里面。他们都能玩的不亦乐乎。

  等真正吃上饭已经是中午两点之后。幸亏刚刚吃了那碗面。不然大家肯定都饿得饥肠辘辘。

  柴火饭就是香。

  自己焖饭炒菜,虽然只是非常简单的饭菜,大家却吃的干干净净的,吃完之后,把东西规整到一起就行,会有人来收拾。

  这野炊可不便宜,租借一次摊位要100块钱,他们提供蔬菜和肉类,还有米饭。但拿着100块钱去其他地方吃,能吃的更好一些。

  不过很多人就讲究在这种环境下自己做饭吃。讲究这其中的趣味。好吃不好吃,贵不贵倒是其次了。

  当天晚上黎媛媛就载着大家回去了。吕晶有些不舍得,吕梁安慰她,“等爸爸闲下来就载你们回去。现在大陆都通了,要回去比之前容易多了。等你妈妈车技再成熟一点。他也能自己开车载你回去。”

  “那妈妈你要努力呀。”

  看着女儿期盼的眼光,张月灵觉得压力很大,她接下来,一定要多练练车。

  一定!

  送走了张清平一家,吕梁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家里就剩下吕晶和张月灵两个人。

  到了正月十五那一天,林大嫂约着张月灵一起过元宵节。

  没有办法,她家男人跟着吕梁一起折腾,现在也不着家呢。

  元宵节又叫做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将夜晚称为“宵”,这正月十五便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就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追溯起历史,早在西汉汉文帝的时候,就已经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东汉有个明帝,他十分信奉佛教。因为听说佛教正月十五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下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在皇宫和寺庙里面点灯敬佛。

  后来这种佛教节日逐渐演变成民间的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内容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耍杂技、猜灯谜、戏剧表演、吃元宵等活动。

  林大嫂邀请张月灵来家里包元宵,小孩子最喜欢这样的活动。拿一块糯米面团,在那儿一直捏,捏捏出一些形状的。

  捏的开心极了,小虎说,:“我捏了一只大老虎。待会儿煮熟了我要吃我捏的那个只大老虎。”

  张月灵怎么看那都不像只老虎,但她一直都是鼓励式教育。“待会儿肯定给你留着。”

  虽然待会儿下锅煮完之后完全看不出形状的。

  元宵一般是甜的。中间还会包些芝麻,花生之类的。但张月灵不是特别喜欢中间有夹心。她比较喜欢红糖汤圆。

  汤底拿老红糖熬煮得甜滋滋的,纯纯的元宵放下去,不一会儿就被染成了红色。至少得煮上个二十来分钟。元宵个个都变得甜滋滋的,捞起来一碗,随便吃上一颗都觉得美妙极了。

  吃了一碗元宵当早饭。林大嫂和张月灵带着两个孩子去逛集市,这个年差不多到今天就算结束了。集市上做生意的人又开始多了起来。

  竟然还有让人猜灯谜的。

  猜一次一毛钱,要是猜对了有彩头。简单的谜语就是一些比较便宜的小玩意儿,比如小姑娘的头绳,发卡之类的。要是这个灯谜难度大一些的话,彩头就贵一些。甚至有镜子,这一面镜子也得一两块钱呢。

  张月灵挺喜欢这样的猜谜活动的。她的文化素养算是比较高。一猜一个准。猜的人家小摊摊主脸都绿了。

  搞得张月灵有些不好意思,不再继续猜下去,带着一行人去其他地方晃悠。

第九十一章

  元宵节一过完, 马上就要开学了。很多小孩寒假作业没写完,都赶着写寒假作业。

  吕晶倒是没有这一方面的苦恼,小学一年级的作业对她来说就是洒洒水, 分分钟搞定, 在放假的第二天他就发作业给写完了。写完作业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毫无压力的。

  张月灵帮她收拾了一下明天上学要用的东西。然后拿着教案在旁边看。

  虽然要教授的内容, 对于张月灵来说, 早就烂熟于心,不过她是喜欢做万全准备的。就算是再熟悉的内容, 多看看准是没错的。

  现在吕晶的识字量在张月灵眼中已经够了。原本一些她认为她还看不了的书,现在也慢慢拿出来给女儿看。

  吕晶之前看的书更多的是像《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这类的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又叫做天方夜谭,是古代阿拉伯宝贵的宝贵遗产。

  而《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以动物生活为主要的寓言故事集。之所以叫做《伊索寓言》, 是因为这一本书相传是在公元前6世纪由一名叫做伊索的奴隶整理成册的。

  这些书吕晶重温了好几遍之后,妈妈终于给她新书了。这一次是一本叫做《格列佛游记》的寓言。是以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险经历为线索写成的。格列佛来到了小人国, 那里的人非常的小, 但是十分残忍, 勾心斗角。格列佛最后是逃出了小人国。第二次格列佛南通的大人国大人国。国王认为造福百姓的人才是真正有贡献的人。倒是一位不错的国王呢。第三次, 他来到了飞岛国, 那里的统治者住在飞岛上,对人民实施高压的政策。人民只要有一点点的不服气, 飞到就会降落在他上头,第四次则是来到一个叫做智马国的地方。智马国里面的马儿是理性的,而且是作为统治者存在的。那你有神似人类的动物,十分的凶残,但是是被智马所豢养的。

  《格列佛游记》吕晶上辈子是看过一次,当时就是沉浸在作者的奇思妙想之中,看了个热闹。这次重温这个故事, 吕晶对作者的叙述技巧和讽刺才能深深的震撼到了。不愧是能成为世界名著的,其中的讽刺真正让人深思。

  吕晶看了好几遍这本书,每次看,都会有新的体会。

  张月灵看她这么喜欢这本书,还托自己的哥哥从米国寄回来这本书改编的动画片来给她看,只是动画片没有翻译过,张月灵自己都看不太懂,但她看女儿还看的津津有味的,其实挺想问一句,“你看的懂吗?”

  觉得这样问好像会打击孩子学习的热情,最终还是随她去。

  新学期新气象,学校里面又恢复了生机活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近可是有件大事儿。

  又有一批同学要成为“红领巾”了。

  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它代表着红旗的一角。红领巾为什么那样的红?那是因为它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

  因此每一个成为红领巾的小学生,都应该要佩戴它,爱护它,为它增加新的光彩。

  只有成为少先队员,才有资格佩戴红领巾。能够带上红领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值得荣耀的事情。只有学习好,表现好的少数几个小朋友才能在一年级的时候成为少先队员。

  其余的大部分学生在升学二年级的时候才会成为少先队员,是在表现的不好的可能要到三,四年级才有资格加入少先队。

  吕晶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考了全班第一名。加上她平时表现也挺优秀的,要是老师的孩子,所以她是这一次成为少先队员名单上的第一个。

  但吕晶其实并不是很想成为少先队员。因为一旦成为少先队员,每天都得带红领巾,如果没有带的话,就会给扣卫生评比的分。吕晶在其他事情上手还是很巧的,但是带红领巾这么简单的一个活儿,她学了好久都没有学会。

  每次都得让妈妈帮她。

  佩戴红领巾的方法真的不难。江鸿念经披在肩上。左右交叉,拉来拉去,不就戴好了吗?

  吕晶愣是没有学会。张月灵教了好几次,教到后面都没有耐心,让她自己去领悟吧。

  领悟着领悟着,终于,在她成为少先队员的第三周,可算是开窍了,能够独立佩戴红领巾了。

  在吕晶能够独立佩戴红领巾的那天,世卫组织发出了全国警告,建议隔离和治疗疑似病例,并成立了一个医护人员组成的网络来协助研究SARS疫情。

  到了2003年的4月上旬,官方媒体关于非典的报道开始逐渐增多,但大部分的报道说法都是疫情得到控制。是否佩戴口罩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重视。甚至有官员直接说带不带口罩都无所谓。

  但是情况并不像他们口中所说的那么的乐观。从吕梁口罩厂的繁忙程度就可见一斑。

  从3月份开始,吕梁口罩厂的订单急剧增加。大部分都是省外过来采购的。原本的库存在两周之内全部被搬空。召集了更多的员工进行生产,机器全天候运行着,流水线上没有一个人在偷懒,就算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口罩依旧供不应求。太紧缺了!

  吕梁向全市的中小学免费捐赠了20万只口罩。防护服厂里的防护服一件不留,全部捐赠给最需要的重疫区医院。

  一开始只是市里面的电视台和报纸对他这种慈善家行为进行了报道。等到防护服被送往小汤山医院之后,连中央台的记者都来了。

  晶灵口罩厂一下子就出名了。

  在很多口罩厂跟风涨价被进行工商罚款的时候,晶灵口罩厂坚持不涨价,还捐赠不少这种急用物资给医院和学校的行为简直就是新闻中最需要报道的。

  是能够做正面宣传的最好标志。

  林厂长作为晶灵口罩厂明面上的负责人,一开始在镜头前憋红了脸都说不出一句话来,但后面一看到记者就侃侃而谈,算是历练出来了。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学校停学了。

  张月灵也穿上工人的衣服,在口罩厂里面帮忙生产,他们这儿没有什么疫情,但外面很多地方的人正处在恐慌和焦急之中,每多生产一个口罩,对于外面的人来说,就多了一份安全和希望。

  吕梁对于这一次坚守岗位的工人也是很大方的,比之前的工资再加百分之五十。

  这样下来,大家干劲十足。

  一直持续到7月份,口罩厂的生产任务才没有那么紧张。虽然不断地向外界捐赠物资,口罩也没有怎么涨价,但因为生产的量实在是很大,薄利多销,吕梁在这段时间里面,也赚了不少钱。

  他把之前两个银行的贷款全部还掉了。

  不仅如此,还收获了好名声,原来的晶灵口罩厂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口罩厂,虽然规模大一点,但和其他的口罩厂比起来也没有什么两样。但因为这一次疫情中晶灵口罩厂被很多的报纸和电视台争先报道,群众知道了有这么一家不贪图个人利益,有社会责任感的口罩厂。

  很多医院在选择口罩供应时,也会优先考虑晶灵口罩厂。

  所以在口罩需求逐渐饱和的情况下,晶灵口罩厂依旧一骑绝尘,得到十分良好的运营。

  晶灵防护服厂也开始有订单了,一开始都是亏着钱吆喝的,上个月终于扭亏为盈。

  早在疫情爆发之前,吕梁就和孟鹏光旁敲侧击提醒了好几次,孟鹏光其他的不信,他就看吕梁口罩厂的发货量,还有订单来源。

  心里面就知道事情不是他从新闻里面看的那么简单。

  所以很早就开始了防疫工作的布置安排。

  这一次,盛市和附近的月市都有发生感染案例,只有周市一个感染者都没有出现。省里面重点表扬了周市的防控工作,孟鹏光一时风光无限。

  这也让他清楚地感受到,吕梁,似乎是一个很有能为的人,并不是简简单单开口罩厂的小老板。

  重新定义一个人,就能够看出其中很多不同。孟鹏光给吕梁打电话的频率明显比以前高了不少。每一次吕梁说的话他都认真地听,仔细推敲验证,发现其中不无道理。

  果然,高手在民间。

  所以在吕梁提出要建设胶囊厂的时候,孟鹏光直接划了一块500亩的地,就在离口罩厂大概一千米之外的地方。

  还牵线他和农商行做一笔低息贷款,让他的工作更好开展一些。

  终于,吕梁要开始步入药业生产这个领域了。他开头第一步,还是走的擦边球的路,不直接生产药,而是生产目前医药市场上混乱无比的胶囊。

  2012年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进行曝光。

  这些毒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的附中。经过检测,很多药厂所用的胶囊重金属镉的含量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