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73章

作者:方瑜 标签: 科举 励志人生 古代言情

  腊月底,吴叔吴婶留在府城看家,杨稔带着两个孩子,拿上行李与给爹娘和几个弟弟家的东西,和小弟媳一块坐在车厢,让杨小弟赶驴车,他从前也是赶过的,这头驴也不算很老,回一趟村里还是能的。

  “姐你可真放心,我自个都没底。”杨小弟虽然赶过姐姐家的驴车,可次数并不多,这会拿着绳子手都有些没劲。

  “相信你自己,出发吧。”小弟驾车还算稳当,只要慢一些,没什么好担心的,这驴也老了,不会跑太快的。

  今年过年自家男人不在,大儿子也不在,这个年过得真没味,拜完了走着的亲戚,杨稔不再逗留,等小弟忙完就回到府城。

  在府城,也是闲着,杨稔也到李家学着织布,与女儿一块学,这日子就过得快。

  五月中旬,父子俩从京城回到了府城。

  “这么早就到家了?”见到父子俩,杨稔实在惊喜万分,她数着数着日子,只以为还有一个月才会回来,没想到,回来得这样早。

  “归心似箭啊,放了榜,来来回回看了几遍,确认没有小景的名字,我们就马上驾车回来,咱家刚买的驴,跑得快得很,两个多月就能到。”

  “那赶紧洗漱了去歇着,一路奔波,这会累得不轻吧?”看着自家男人憔悴的样子,还有儿子明显比去时瘦了不少的身形,杨稔心疼不已。

  “累是累的,不过看到媳妇你,我就没多累了,小弟呢?他没来吗?”

  “叫他带着弟媳出去玩了,总是跟我待在一块多奇怪。”开始的几日,杨稔还能热情地拉着两人谈天说地,可到底自己比他们大了不少,有没话聊的时候,总不能几个人干坐着,便叫他们出去玩玩。

  “那就好,我去洗漱,歇一歇。”小弟来了就好,看来这些日子都是陪着媳妇,他不在家里,总觉得的媳妇是孤零零的,忍不住要找人陪着她。

  “好。”

  既然父子俩已经回来,杨小弟夫妻就能回去了,在外面待久了,夫妻俩心里也是很想家的,只是不好在杨稔面前表现出来,回来看见陈如松和小景,知道能回去了,脸上是止不住的笑容。

  歇了两日,陈如松就驾车送夫妻俩回去,将从京城带回来的东西给了一份大的给夫妻俩,让他们给几家分,都是买的六份,二老一份,五个弟弟各一份,并不难分。

  父子俩回来了,那么小景的亲事就要提上议程,二十一岁的人,这亲事还没定,算是极少的。

  “同知大人的小女儿定亲了吗?”虽觉得这好几个月了,好人家的议亲早就定了,陈如松还是想问问。

  杨稔摇头,“没听说,咱们不是一个层面的,他们的消息哪里能知道,你想知道该去问问那位族兄。”

  “媳妇你不满意同知大人的小女儿么?”陈如松以为媳妇也是跟他一样的想法,觉得挺好,只是觉得儿子马上进京赶考才没跟同知大人说亲。

  他以为,媳妇之后会关注同知大人的家事。

  “不是满不满意,我觉得人家应当不会等小景,好歹是正五品的官员,除了小景,他还能有不少人来挑。”

  不是不满意,而是同知比自家高太多,至少这会是,相中了自家而自家还敢不立马答应下来,在同知大人眼里只怕是不识抬举,杨稔不觉得两家还有说亲的希望,当官的不说眼高于顶,至少也是高傲的,被不如他的拒绝,面子上都过不去。

  “这确实是,明日我去问问族兄,咱们去问问,不管成不成,也让同知大人知道,咱们是愿意,只是儿子要去京城,没办法说亲,免得他嫉恨咱们。”虽说同知大人应当大气,但谁知道他夫人大不大气。

  杨稔也认同,做事周到总是好的。

  回来的第二日,陈如松就去拜访陈通判,来得巧,刚好碰见陈通判出门,于是两人约好了傍晚一叙,白日陈通判是没有闲的。

  傍晚,陈如松在府城一家较好的酒楼定了个小包间,这也是早上约好的地方。

  这次约见不仅是问那个希望渺茫的亲事,他是想跟这位族兄拉近拉近关系,府城族人考不上,跟另一支的族人交好也好。

  酉时,陈通判来到包间,两人一直聊到天色暗下来,才各自归家。

  “同知大人的小女儿竟然还没定亲。”回到家,陈如松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

第109章 议亲

  “还未定?”杨稔挺惊讶, 同知大人这个小女儿,去年说已满了十五,今年就是十六岁, 这个年纪, 女子少有还未定下的。

  “是,这次文谨族兄和我细说了,是因为同知大人的后院中,只有他夫人的子女出生, 且出嫁的大女儿也不容丈夫纳妾, 说亲的人家觉得太善妒了,怕同知大人的小女儿亦是如此。”

  时人重视子嗣, 同知大人只有独子是极为危险的, 一个不小心儿子没长成,被吃绝户也不是没可能, 同知夫人竟然一直没让丈夫有别的孩子出世,若是娶来的媳妇也是如此,不顾大局,只顾着自己的地位,着实令人担忧。

  “那族兄想必也解释了同知夫人的缘由?”既然文谨族兄当初选择来试探亲事,又夸过,说明他身为一个男子, 还能接受同知大人后院之事。

  虽然就算这会同知大人的小女儿还未定亲, 自家儿子也未必轮得到, 但她还是好奇这个事情的。

  “是说了,后院只有同知夫人的孩子,是同知大人他的意思,当初同知夫人两次生产, 都有妾室暗害,第二次发生这事后,他处理了有孕的妾室,就将剩余的两个妾室都灌了药,不能有孕,后院也安宁了。”

  如果这是真事,陈如松佩服同知大人的果断,是个真男人,只是这姨娘再遣散了就更好了,否则两个姨娘万一怀恨在心又藏在心里日后做出什么事可就麻烦了。

  “原是如此,同知大人做得很对。”正妻生的孩子,才是最该重视的。

  “只是这事,有些人信,有些人不信,加之同知大人的长女出嫁后,她的丈夫一直没纳妾,旁人便觉得这话是同知大人给同知夫人找的补,他小女儿想找门当户对的,不太好找。”毕竟都是以往的事,怎么说都行。

  “五品官员,咱这就他一个,要从别的府城或是省城说亲,远得很,难说,可从府城来找,除了高嫁到知府的府上,或是凭着认识的人来介绍,就只有低嫁。”

  而同知大人要低嫁,文谨族兄的儿子还小,至于别的,府衙没有人选,就只能往读书的学子找。

  “难怪找到小景头上,他们早就仔细盘算好了,只是,咱们与同知大人说亲,于小景可有益处?”不是杨稔势力,而是如今自家势弱,她想给儿子找个有助益的岳家,是人之常情。

  杨稔虽也出门,可到底不比常年在外的自家男人懂得多,是以想听听他的说法。

  “要说益处,如今是大的,只是日后却没有多少,咱们与同知大人结亲,他儿子不成器,这会自然是要全力培养小景,争取让小景早日考上进士。

  可这考上进士之后,就帮不了小景多少忙,毕竟同知大人自己当初得罪人被发配到穷乡僻壤好些时候,等着那人去世,这才能往上走一走,也就在这有些地位,京城是有心无力,文谨族兄说同知大人已经走到底,是上不去了的,四品与五品隔着很深,至多只是给小景一点为官的经验。”

  “能培养儿子考上进士,这个忙就很大了。”杨稔原先最深的期望是儿子能中举,如今的期望就是考上进士,日后即便当个六七品的官,那也是十分威风的。

  “很是,并且文谨族兄与我说了,若是小景考上进士,日后的升迁,族中的官员都会帮忙运作,给小景一些扶持,有义门陈氏这个大族的支持,岳家倒也不必帮太多,否则日后携恩求报,咱们就总是低岳家一头。”

  义门陈氏嫡支,如今虽弱了不少,可听说是有正三品的官员,从三品也有几位,又有许多四五品的官员,给一个族人一点扶持是能给到的。

  是以即便对于考中进士之后无甚帮助,文谨族兄还是觉得结这门亲事好,同知大人考中进士年纪不到三十,是个底子深厚的,如今正好能帮到自己儿子,对于女婿,想必同知大人会尽心的。

  “那倒挺好的,只是不知咱们还有没有这个机会。”朝廷正五品的官员,定然有自己的傲气,这会就算同知大人的女儿还未定亲,只怕也不会考虑自家这个当初婉拒的人家。

  “族兄说未定亲事,若是咱们有意,可以请他代为传话,若是同知大人不想结亲,直接会透露意思,只是媳妇你不介意同知大人后院的事了?”他之前觉得媳妇好似有些在意的。

  “原本也没怎么介意,只是打听不到同知大人他那小女儿的消息,我心里没底,这才先不谈。”毕竟是高门,又只是递个话,她也不好提见面相看。

  接着又解释道:“是前些时日,我去金山寺上香,见到了同知夫人带着女儿来求签,听说是同知夫人带着小女儿来,我便多注意了些,那姑娘看着文文静静、大大方方,并不怯懦,与她娘说话也是有主意,看面相也不是恶人。”

  相由心生,杨稔相信面相好的人,不会太狠毒,何况她并不打算给儿媳添堵,要给儿子纳妾,那不是自己能干出的事,那么也就不必担心儿媳会害了妾室肚子里的孩子。

  小景是长子,长子媳妇还是要强势一些的,毕竟日后要管家,只要拎得清,不是胆小怕事的,杨稔就觉得算好的。

  “那我明日就去与文谨族兄说,让他帮忙问问同知大人的意思,若是不成,咱们就得赶紧为小景议亲了,可拖不得。”小景从十六岁拖到如今二十一岁,这可真不能再拖,否则老二都要到成亲的年纪了。

  “要与小景说么?他自个都这样大了,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说的是十六七岁的少年,小景如今到底大了。”杨稔有些拿不准。

  “说吧,他也确实大了,当初不想早成亲的是他,咱们依了他,如今议亲就也告诉他吧。”总得儿子也满意,他自己当初就是看了媳妇,才同意他娘给定亲的,到了儿子这,他当然也不会不顾及儿子的意愿。

  得知爹娘询问自己对于亲事的想法,小景只道:“一切全凭爹娘的意思。”

  对于自己今年要议亲小景接受良好,当初说好中举就议亲,若非他还要参加会试,只怕如今早就成亲了,至于同知大人的女儿,他见过几次同知大人,也听说过同知大人的一些事迹,有些敬意,同知大人的女儿,想必不会差。

  何况爹娘都是聪明的人,他相信爹娘会给他找一个贤内助。

  儿子没有反对的意思,第二日陈如松就去与陈通判说了自家的意思,然后夫妻俩就在等待消息。

  三日后,陈通判就回话,说同知大人还是看中小景,既然两家都有意向,就相看一番。

  杨稔感叹道:“看来同知大人还是很有气量的。”

  “小景去京城参加会试,并不是咱们不愿意议亲,同知大人不会介意的,科举这是正事,又不是看不上找个理由婉拒。”陈如松之前也不敢保证同知大人会不会恼怒,如今答应议亲,那就是不会介意。

  这个相看,要是没有意外,之后两家就要正式定亲了,夫妻俩很郑重,穿的衣裳都是最体面的一套,也给小景挑了一套好衣裳。

  年轻时,杨稔在村子里算是一枝花,陈如松也是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两人的孩子小景自然也不会差,高挑俊秀,看着就一表人才,眉目间又有着十几岁少年没有的沉稳,这让原本觉得陈家家世太差的同知夫人改了观。

  原以为就是个弱不禁风的文人,或许脸白些,有些斯文的样子,但父母都是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就算中举的年纪不大,也不值当高看,没想到这气度还不凡。

  这嫁人,除了家世就要看人,家世,自家丈夫身后的家族如今靠着他帮扶,她娘家也并不是多好,给女儿定亲,娘家夫家都没有助力,只能靠自己给女儿物色。

  自家没有家世,原先,同知夫人是打算给女儿找个家世好的,可一个五品官能找到的家世好的,最多也就官大一级,许的还是最不出息的儿子,只要一分家,女儿过得还不如在家的日子,疼爱女儿的李夫人并不能答应。

  至于书香门第,自家这样没根基的是攀不上的,人家只肯许出没考出功名的子弟的庶子,那样的她更瞧不上,而陈家好歹是义门陈氏的旁支,不管怎么说,日后考中进士,在朝有同族帮衬,不管怎么说,总比自己丈夫走得远,这才是同知夫人一开始答应的原因。

  如今瞧着这孩子人不错,家世李夫人也算满意,这夫妻瞧着是和善人,她给女儿亲事操的心也总算能放下些许。

  同知大人早就见过小景几次,中举后知府宴请他也是在场,早就相中了这孩子,如今的相看,他只是想让自家夫人看一眼。

  眼见夫人满意,同知大人露出舒心的笑容。

  而陈如松杨稔夫妻俩也正式见到了同知大人的小女儿。

  同知大人笑着介绍道:“这是小女,闺名如娘,这是她做的桂花糕,还算能入口,二位尝尝如何。”

  夫妻俩各自拿了一块品尝。

  “这糕点清香,甜而不腻,入口柔软,如娘的手艺真好。”杨稔夸赞道。

  夫妻俩也表达了对如娘的满意,两个孩子的亲事就初步定下,只等陈家找媒人上门提亲。

  夫妻俩的行动力很快,第二日就请了媒人去提亲。

  庚帖互换后,两边算的都是相配,就能进行下一步。

  因为陈家的情况在这,李家是真心要做亲家,也满意小景这个准女婿,自然也不会刻意为难,聘礼只收了一个陈家能出的数,成亲的日子也是定的今年。

第110章 京城来人

  不过同知大人到底只有两个女儿, 长女远嫁,小女儿就想留上一些时日,成亲的日子在一排好日子中选定在十月。

  这也符合夫妻俩的想法, 因为他们打算换个宅子, 离十月还有四个月,早些买下新房子就还能忙得过来,若是婚期太近,反而来不及换房子。

  “同知大人的女儿如今嫁到咱们家, 也算是下嫁, 咱们总得让她住得好些,何况小景成亲后, 知行也不方便还住在东厢房。”男女七岁不同席, 知行如今十二岁,过几年他自己都能成亲, 更是不便。

  陈如松说道:“买个三进的宅子,三进的院子大,还有后院。”

  “是要买三进的院子,东西厢房两个儿子住,女儿住后院,咱俩住正房,这才刚好合适。”杨稔知道, 大户人家未出阁的女子都是住后院的。

  婚期定在十月, 但这中间的事可不少, 夫妻俩最先将房子买了,然后一家人搬进去,让李家来量尺寸,陪嫁的家具要按着房间的大小来打。

  李同知则在闲暇时候将自己当初科举的经验一一传授给准女婿, 也让儿子一边旁听,抱着儿子或许是大器晚成的期望。

  不过不管如何期望,李同知的重心还是放在准女婿身上,因为听说准女婿在这次会试,隐隐约约摸到一些边,当初他就是这样的状态,然后继续苦读,在下一次的会试上一举上榜。

  孩子定亲,自然要告知家里,府城又太远,婚期之前,他们还得接人过来,安排住宿。

  “原先的院子暂且留着,接待家里的亲朋好友,等昏礼过后,咱们再卖。”这旧宅子刚好用来待客,十几间房,一间房住两个人也就二十多人,若是不够再去客栈开些房间。

  “咱们不在陈家村办,几位族老年纪大,只怕都来不了参加。”经过两次酒席,杨稔对于几位族老和村长很有好感,若是他们不能参加儿子的昏礼,多少有些遗憾。

  “村长能来,到时送他回去时,小景和他媳妇也一块回去,拜访三位族老就好。”

  陈如松也纠结过到底是在陈家村办还是在府城,最后觉得既然自家都在府城住着,就还是在府城办,什么东西也都方便,等昏礼过后回去一趟,给爹娘烧个香,上门拜访几位族老,给几位族老赔个不是,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