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锦华歌 第460章

作者:浅色线条 标签: 古代言情

  “亥时中。”

  皇帝将目光落在面前堆积如山的奏折前,摆了摆手:“那就明日……越风可在宫内?让他过来。”

  一阵后。

  越风行礼后,站在距离皇帝七八步外的地方,双目盯着地面。

  “你近来可有出宫?”

  听到这话,越风心下一紧,立即跪下:“陛下,越风知罪。”

  皇帝“嗯”一声,示意他继续。

  越风续道:“太子前几日回来时,越风出去一趟,顺道见了冷封,因为他在西北受了重伤。越风擅离职守,还请陛下赐罪。”

  “就那一次?”

  “仅此一次。”

  “那你可听说,柳公子?”

  “柳公子?”

  “子砚去东洲时,是不是你跟着一起去的?”

  “正是。”越风忽然想到什么,他抬头看了一眼上方:“陛下可是说一女子,姓柳,名微?”

  皇帝搁在手中的笔:“你站起来,看着我。”

  越风应声起身,皇帝让他再往前走了几步,直到烛光洒在他脸上,只要有细微的表情变化,都会被皇帝捕捉到眼中。

  皇帝问道:“这个人如何?”

  越风正要开口。

  皇帝沉声,又来了一句:“说实话。”

  越风暗自咋舌,只好实话实说:“当时去丽河附近,见着她跟着一个丫头在山路里,后面遇见了山匪,山匪抓住了我们几人,再后来,她带着那三个山匪下了山,反而去了淮安做买卖。陛下,她就是个做小买卖的商人,不值一提,非要说这个人如何,在奴才眼中,她是一个很会算计,很有心眼的女子,而且不知天高地厚,眼睛长在头顶上。”

  在越风口中,柳微自然是一无是处。

  将一个“奸商”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皇帝越听,那眉头拧得越紧。

  越风走后。

  秦大总管来回信:“陛下让人查的那柳公子,有信儿了,陈总侍亲自去查的。”

  “让他回去吧。”

  秦大总管退出去,才退到门口,又被皇帝喊回去:“让他进来。”

  陈总侍是皇帝的侍卫总管,查人这种事原本用不着大材小用,涉及制盐,秦大总管便把事情交给了陈总侍,让他一定不能打草惊蛇。

  陈总侍今日在宫中值班,能出去,他倒是乐得跑一趟。

  这位“柳公子”却是不好查。

  “噢?怎么个不好查。”

  “她在城中置办了些产业,但并未直接露面,属下猜测她应该是幕后之人。”

  皇帝给他个“你继续”的眼神。

  “九十月时,长安兴起一种名为‘套餐’的吃食,铺子叫孙二哥的食铺,庖丁是一个叫孙二的男子,短短一月,长安中开了九间这样的食铺,遍布几大坊,属下没吃过,听袁侍卫等人提起过,味道不同于本地菜式,别有一番风。”

  “一月内开了九家?”

  “对,皆为同一个名,说是连锁铺。属下觉得这个有点意思,就多打听了下,九家铺子,每一间铺子模样类似,摆放桌椅,用餐碗碟都一样,店伙计身穿一样的衣服,每个铺子的人数也差不多,庖丁、伙计、管事,说是他们有内部晋升制度,表现好的人,能够升为掌管三个铺子的大管事,年底的时候,铺子里的人还能根据这一年的营收分钱。”

  那铺子的伙计等人,每人的月钱,比普通铺子要高,每月能轮休,年底还能分钱。

  当陈总侍听到这种分钱的好事时,有些羡慕,他们到年底也能分一波钱,那多有盼头?

  “只是因为风味独特,就能在一月内开九间铺子?”

  “他们有个特别的法子,套圈和抽奖,套圈类似于投壶,就在铺子外放了些瓶瓶罐罐,凡事能套中的人,就能把套中的物件拿走,抽奖的意思是……能够抽中几百文的优惠券,相当于是白吃,当时吸引了不少人。”

  “这铺子跟柳公子有什么干系?”

  “表面上没关系。”陈总侍给他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续道:“宣阳坊有个铺子,名为云香酥,卖糕点的,这间铺子刚开业,排队的人甚至排到了宣阳坊,据属下了解,这间铺子刚开始时,孙二常常往铺子里去。”

  “也是他的铺子?”

  “只说是庖丁,后面有相应的厨娘,这说不上是他的铺子。”

  “还有了?”

  “旁边有间茶楼。”

  皇帝先说道:“菊花台,朕已经知道,你就说它们之间的干系。”

  “茶楼原本是许家的,经由张家三公子,他拿到茶楼的契书后转交给了一位柳姓之人,茶楼张开时,黎家大公子前去闹事,当场跟张三公子打了起来。”

  皇帝恍然大悟,心想,芙蓉苑的事情原来是这样一回事,这样一理清,觉得黎老夫人真是倚老卖老。

  “在此之前,张三公子同黎大公子有过一次冲突,宣阳坊的一间青楼内,他们俩起了争执,当众赛诗。”

  皇帝都笑了:“小的时候,朕就看出来了,张家那老三,就是个草包,肚子里没一点墨汁,他还能跟人赛诗?他是不是输得难看,就记恨上了黎家那个?”

  陈总侍摇头:“他赢了。”

  “啊?他怎么赢的?”

  “说起那晚实在是精彩。黎大公子找了个人来套圈,那人十分厉害,他们打赌谁套得更多,张三公子落了下风,然后也找来个人,后来那人更厉害,黎家公子就中途改了法子,说要一边作诗一边套圈,谁先作出诗来就算赢,结果,张三公子果真作出一首好诗来,他请去的帮手套圈全中!”

  陈总侍拿出一张写着《望瀑布》的诗呈上去。

  皇帝看后不由得皱眉:“那草包能作出这诗?”

  “确实是他当场所作。他们二人因为这事结了仇,后面,黎家承办杏园探花宴,宴会上,黎大公子逼张三公子作诗,做不出来就说明《望瀑布》不是他所作。”

  “他不可能还能作出诗来。朕看了,这诗的确是一首好诗,但朕不信是他所作,是不是他请去帮忙那人所作?”

  “在探花宴上,张三公子不仅作出诗,而且还是连着两首,当时是以‘菊’为题,要在一炷香之内,做出诗句来。”

  陈总侍又呈上一张纸。

  皇帝看后大惊:“这……这第二首,倒真像是他所作!朕记得他不光是个草包,还是个鲁夫,说话做事鲁莽得很,不曾想,如今是有这种变化!”

  “陛下,张三公子作《望瀑布》,以及杏园两首诗时,那位柳公子同样在场。”

第466章 皇帝想不通

  皇帝一下子就明白了。

  陈总侍为何说“柳公子”不好查。

  就像铺子,明面上并没有她的身影,通过捕捉其间的蛛丝马迹,才能在暗里看见她的痕迹。

  例如套圈,张泽易同黎宥谦较量,找去个套圈很厉害的人,同时富有文采,而这个人开了个以“套圈”博起眼球的铺子。

  陈总侍补充道:“孙二哥的食铺,每个铺子有个管事,上面有个大管事,管理这三个铺子,而再上面有个总管,此人姓董,茶楼刚开张那些时日,便由这位董管事照料。”

  皇帝点头:“所以说,她是幕后之人。”

  “除此之外,平康坊上开了一家卖杂书的书局,兰陵书局,里面的管事是一个少年,也姓孙,他是那庖丁的三弟。”

  皇帝问道:“那隔壁的长安志编辑社?”

  “陛下知道编辑社?”

  皇帝指了下还放在旁边的一摞书。

  “那位兰陵公子,没人知道是谁,而两位少年再能干,年纪尚小,阅历不足,属下认为那些杂书和《长安志》非他俩所作。”

  “看来,那柳公子才是张家老三肚子里的墨汁。”

  陈总侍附和:“陛下英明。”

  皇帝回想起下午的所见所闻,尤其是那个能说会道的少年,心中还是觉得奇怪。

  摸不着头脑。

  “那是不是还有个孙老大?”

  “是有个孙大。跟这几间铺子没干系,他在一个叫长兴镖局的地方。”

  “那是做什么的?”

  “替人运送货物。”

  “三个……”刚开口,皇帝忽然想起越风的话来,他说,她带着三个山匪下山做买卖。

  难道……这三个就是那三个山匪?

  皇帝立马摇头,那能说会道的少年,从哪里看都不像山匪。

  少年强则国强。

  哪个山匪能说出这种话来?

  皇帝沉默了。

  陈总侍发表自己的看法:“陛下,属下未见这位柳公子,却感知他是一位善道之人,善于商道,善于治理之道。”

  通过陈总侍的描述,在皇帝面前的柳公子,的确是一位懂得经商的人,而不仅仅是商道,如果那三人真是山匪,他还真懂得如何用人。

  不,应是她。

  泥浆法子,赠与。

  制盐法子,相授。

  皇帝想不通。

  她图个什么?

  作为商人,这些可都是钱,远比那食铺、茶楼要值钱得多得多。

  秦大总管说太子回宫了。

  皇帝更是不明白——太子将她藏起来作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