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王爷站起来了 第127章

作者:笑佳人 标签: 甜文 爽文 轻松 日常 先婚后爱 古代言情

  王妃还在继续:“可光有王爷举荐也不行啊,还得父皇英明愿意采纳此谏,舍得从国库里掏银子去建渠,所以父皇跟你们同居头等功。”

  包括那些领着微薄的工钱起早贪黑辛辛苦苦服劳役修建渠道的百姓,也都有一份功劳。

  赵璲笑了,以汤代酒敬向将功劳论得十分公允的王妃。

  王妃有孕,茶也不宜再饮,幸好桌子上有孔师傅、高娘子准备的两道补汤。

  眼瞅着康王就要回来挨夸了,庆王很不是滋味,回到王府本想跟郑元贞埋怨父皇处事不公,见郑元贞胃口还不错,再瞅瞅郑元贞好不容易养回来的脸蛋,庆王怕坏了她的心情与胃口,只好藏住这话。

  因为郑元贞有孕,饭后庆王去了通房韦氏那里。

  新娶的两位侧妃都是美人,也都是官家小姐,素来重规矩,而且是刚进府的,庆王跟她们还不算熟悉,冒然跟她们抱怨父皇,两位侧妃肯定害怕得不敢搭言,甚至学郑元贞那样反过来劝他对父皇要敬重,庆王不就成了自讨没趣?

  韦氏就不一样了,是个低贱的宫女出身,没读过什么书,只知道把他当成天。

  亲热之后,庆王一边搂着韦氏一边吐出心中的郁气:“父皇若是让大哥修渠,大哥修得好领功我还服他,可人家狄献都把渠修好了,他只是过去验收就白得一份功劳,摆明了是父皇偏心,故意把难的差事给我,我办成了还要挑我的错,大哥那边就给他简单的。”

  韦氏蹙眉:“是啊,皇上好偏心,王爷文武双全容貌俊朗,明明哪里都比大殿下强。”

  庆王板着脸,正是因为哪里都胜过大哥,他才无法甘心。

  韦氏看看他,问:“王爷可有什么好办法扭转局面?”

  庆王没有,回京后父皇依然让他在礼部当差,礼部能干什么?

  韦氏:“王爷这边难立功,大殿下那里若犯下大错,照样也能显出王爷比他好啊。”

  庆王苦笑:“大哥别的长处没有,唯独办差一板一眼,户部的账本他都不会算差一个数。”

  韦氏:“大殿下身边那些人呢?他的党羽犯错,也可以按在他头上嘛。”

  庆王:“难,镇国公府一门名将,父皇颇为看重,他的两个侧妃娘家都是书香门第,纵使有些问题也都无足轻重,真有能拿来利用的,我早用了。”

  韦氏转转眼睛,悄声道:“那就从大殿下刚验收好的渠道下手?偷偷掘个窟窿……”

  庆王一把将她推了出去,厉声道:“好毒的妇人,这种灭良心的事你也敢想!”

  韦氏连忙跪到地下赔罪,左右手连着打自己耳光。

  庆王拂袖而去,次日一早就命人将韦氏带走处置了,他只是喜欢美人,可不敢在身边放这么一条毒蛇。

  不过,韦氏的毒计勾得庆王有些心动,一个人拿不定主意,便去探望他的外祖父吏部尚书沈世彦。

  吏部尚书官大事也多,六十多岁的沈世彦难得休沐,上午陪陪孙辈,陪完了正要靠在摇椅上晒日头,听说庆王来了,沈世彦眉头一皱。

  稍顷,祖孙俩在书房碰了面。

  庆王吞吞吐吐超级小声地说了韦氏之计。

  沈世彦脸都白了,指着书房上面的横梁道:“王爷要行此险招,老夫今晚就带着全家几十口悬梁自尽,免得明年王爷出事老夫还要被拉到午门前斩首,当众丢人。”

  庆王:“……真有那么严重?”

  沈世彦:“因为现如今盼着大殿下出丑的只有您!大殿下的差事顺顺利利还好,一旦出事,皇上第一个怀疑的也是您!渠道是那么好毁的吗,小毁,前面一断水,检查决口很容易就能查出是人为损坏,大毁就得跟黄河决堤一样的程度才能冲毁决口销毁证据,王爷想想,您在荆州损兵一千皇上都大动肝火,您若敢毁渠致使数万百姓遭灾,皇上就是查不到证据,也会找别的罪名严惩你!”

  庆王冒出了一身冷汗。

  沈世彦朝他摆摆手:“王爷冷静下来赶紧走吧,以后也不要再过来了,老夫活到这把岁数不容易,不想晚年再落个罪名。”

  他盼着亲外孙能更进一步,然明君在位,外孙唯有展现才华立功这一条正道可走。

  康王也无大才,但康王端正稳重可为守成之君,外孙……

  沈世彦懒得再提。

第145章

  十月下旬已经算是入冬了,京城这边连续刮起了能撼动树枝的狂风,日头躲在云层里,天光黯淡。

  王府的内室烧着地龙,夏日用来放冰的冰鉴重新端了出来,里面装了半鉴的水,以防屋中过于干燥。

  姚黄一觉睡到了天亮。

  阿吉几个大丫鬟进来伺候,由阿吉转达天黑王爷出门前的嘱咐:“王爷说了,今日风大,让王妃别再去逛园子了。”

  而姚黄不用出门,坐在床上都能听见窗外的寒风呼啸。

  这种恶劣的天气,惠王爷就是在后花园藏了一箱金元宝姚黄都懒得亲自去找,最多把身边的四个大丫鬟外加金宝派出去。

  外面冷,姚黄叫来金嬷嬷、柳嬷嬷、曹公公陪她打牌,阿吉四个大丫鬟都太熟悉了,能聊的也就是那些事,不如三个加起来一百五十多岁的公公嬷嬷经历得多,姚黄随便挑个话题,三人轮着讲一讲都能凑一箩筐,而且三人月钱丰厚,姚黄赢他们一二钱银子也不用担心三老会心疼。

  坐累了姚黄就在内室与堂屋中间走几圈,没有门槛,谁也不用担心她绊脚。

  皇宫,惠王爷下了早朝后来开工部逢一、逢五早上必有的晨议。

  将近年底,大大小小的京官地方官们都要进行岁考,各部各司也要把今年办的差事总结一份呈递给皇上阅览,所以从现在开始到腊月,官员们会越来越忙。

  惠王爷没有俸禄、官职升迁调动的压力,加上人又年轻,无论气色还是精神都是工部最好的那个。

  青霭将惠王爷推到尚书严纶旁边的位置,神色恭敬地退下。

  其他官员陆续到来,严纶来得比较迟,手里拿着一摞卷宗,来到他的座位前,严纶刚要朝惠王爷点头致意,鼻子忽然一痒,连忙转过去打了一个超级响的喷嚏,还是连打三个。

  打完了,老尚书从袖口摸出帕子拧拧鼻子,再把帕子收进袖口,面带愧色地转了过来:“年纪大了,入冬后总要染上几回风寒,让诸位见笑了。”

  底下的官员们都笑笑,表示理解。

  惠王爷看着严纶泛红的鼻子,放在膝盖上的手动了动,最终还是什么也没做。

  两刻多钟的晨议,除了严纶鼻音越来越重,另有两个官员也会间歇地咳嗽两声。

  回到自己的公房,赵璲吩咐飞泉:“叫膳房煮一锅姜汤,煮好了马上给我、严尚书、李玉、高志分别送一碗,午饭时所有人都盛一碗御寒。”

  飞泉立即去了。

  赵璲想到朝会时左相也咳嗽了两声,提笔给父皇写了一封请安折子,委婉提醒父皇与诸位大臣议事时注意防范。

  主要是他都关照工部一众官员了,父皇那里不提醒一声,万一消息传过去,父皇可能会多心。

  御书房,永昌帝翻开老二的折子时,左相正低头在他对面回话,站的位置确实比平时远,可见也怕过了病气给他。

  左相走后,永昌帝让汪公公开窗透气。

  汪公公先用镇纸压住皇上书桌上的折子,再去开窗,猛地一股风灌进来,直扑得汪公公闭上眼睛,坐在书桌这边的永昌帝也一阵透心凉。

  风大,换气换得也快,汪公公快速关了窗。

  永昌帝再看老二的折子,提笔批复:年年入冬臣子都会轮着染次风寒,往年怎么没见你惦记朕?

  小太监顶着寒风将折子送回惠王爷面前。

  父皇问话,赵璲只得如实回答:早年儿臣不畏风寒轻症,故不将旁人的风寒放在心上。如今王妃有孕,儿臣怕带回病气给她,但凡身边官员有个咳嗽喷嚏儿臣都要心惊。儿臣既知该做慈父,也合该做个孝子,稍稍弥补少时之不足。

  等在外面的小太监再把折子送回御书房。

  永昌帝看完儿子的话,笑了笑。

  他也是从年轻时过来的,年少时为课业、玩心所缠,哪里懂先皇的辛苦,等先皇病逝,他马上接手江山社稷,忙里偷闲时宠幸妃嫔权当消遣,妃嫔们生了皇子皇女他也是闲了才抱一抱考一下功课,大多时候都是交给妃嫔与文武先生。

  所以,他年少时不知孝,中年时不知慈,老年遭遇心仪的储君人选战场重伤,才终于冒出些慈父之心。

  老二比他强,既有时间陪着媳妇生孩子,也有机会孝敬上面的老子。

  感慨归感慨,永昌帝并不后悔,没有他三十年来的励精图治,哪有孩子们此时的安稳。

  因为席卷工部甚至整个朝堂官员的这场风寒,赵璲一连数日都没有陪王妃用饭或是过夜,回来时就在院子里见见,他坐在游廊里面,让王妃隔着十步左右的距离站在游廊外面,王妃抱怨他过于谨慎,赵璲宁可挨瞪也要王妃不被一丝病气所染。

  大抵是因为惠王爷有自己的公房,平时也少与官员们打交道,他并没有被风寒所侵,永昌帝却发了一场热。

  傍晚烧起来的,永昌帝不许汪公公惊动旁人,只招了一位御医过来,再把周皇后请了来。

  御医开了药方,御膳房送来汤药后,周皇后一勺一勺地喂永昌帝。

  永昌帝只觉得头昏沉沉的,看着坐在床边的皇后,自嘲道:“老二听别人咳嗽,都怕自己沾了病气再带给他媳妇,朕都病倒了,还要召你过来伺候朕,可见论疼媳妇,朕不如老二。”

  周皇后笑道:“姚姚怀着身孕呢,惠王当然会紧张,若我有孕在身,今晚皇上也绝不会叫我。”

  永昌帝握住她的手:“辛苦你了。”

  周皇后明白他指的是孩子的事,摇摇头,温温柔柔地继续喂他喝药。

  喂完了,永昌帝示意周皇后躺到床里头,叹道:“老二说他以前不怕风寒,别说他才二十多岁,朕四十多岁时也不把风寒看在眼里,不过一过五十,朕这胆子明显变得越来越小了。”

  怕一场风寒就将他撂倒,怕哪一天也跟一些五六十岁的臣子似的突然就中风了。

  所以,年纪越大,无需臣子们再劝,他自己都知道要趁早把储君定下,免得英明一世,临走了给社稷留下祸患。

  周皇后靠到他怀里,轻抚着他的胸膛道:“风寒而已,宫里那么多御医呢,皇上别想太多,早点睡吧,夜里发发汗,明早就好了。”

  永昌帝点点头,与周皇后抱了一会儿就睡沉了。

  周皇后不敢睡得太沉,隔一会儿就检查一下永昌帝的情况,半夜永昌帝终于发了汗,滚烫的额头渐渐恢复温热,周皇后悬了许久的心才落了回去。

  天亮了,永昌帝一觉醒来,只觉得神清气爽。

  周皇后笑道:“皇上龙体康健如初,是皇上自己的福气,也是天下百姓的福气。”

  没有缠绵病榻,永昌帝也很高兴,吃过早饭后让周皇后快去休息,他继续去理政。

  十一月中旬,康王带着狄献进了京。

  大冬天的连续赶了二十来日的路,得亏康王平时坚持练武、狄献修渠半年风吹日晒练出了好身板,不然两人怎么也得病一个。

  永昌帝让狄献先在官舍休整,后日朝会时直接进宫听赏,康王身份不一样,一回来就能进宫面圣。

  御书房,永昌帝仔细打量阔别了两个月的长子,发现老大黑了瘦了,眼里却格外有神,讲起在青峡县见到的荒地与百姓,老大的眼睛与声音都是怜惜的,讲起修好的渠道,老大便有种他也要靠新渠过上好日子的朴实喜悦。

  永昌帝欣慰,也有些愧疚,委婉提点道:“你看,父皇知道你擅长做什么,这次的差事你办得就很好,像狩猎争先那种事,你跟那些文官们一样看个热闹,父皇也不会轻视你,因为这世上本就没有多少真正的文武双全之人,能把自己具备的才干施展到极致便很不错了。”

  康王受教道:“父皇说的是,儿臣一定会做好每一件份内之事。”

  永昌帝看着老大依然神采奕奕的细长眼睛,叫他去给贤妃请安了。

  贤妃见到儿子,先关心儿子在凉州的差事,再询问永昌帝都跟儿子说了什么。

  康王第一次被父皇夸了那么长长一段话,又高兴又克制地学了一遍。

  贤妃笑着听完,笑着让儿子回府休息,然而儿子一走,贤妃的笑容就消失了。

  知道老大擅长什么,所以让儿子去办个老老实实巡查渠道的力气差?

  单单让老大狩猎不用争先,还是别的方面也不用争?

  十一月十八,永昌帝再开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