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佩 第126章

作者:顾青姿 标签: 天作之合 正剧 古代言情

  英娘只是性格直爽,又不是看不懂眼色。

  听了话,就带着老仆跟着人回赵恒的院子里了。

  老夫人叹气和邬嬷嬷嘱咐了一句:“把院子里原来的人,都换了吧。”

  陈氏:“祖母宽心,可见二弟在北面过的还好。”

  老夫人笑笑:“也是。也不知道他们兄弟两个眼下如何了。”

  赵诚退到淄州,然后慢慢听到很多消息,陆陆续续一直有南下的人,北面的县陆续都丢了,因为没有支点,德州最后都被迫放弃了。

  赵诚看着地图,还在想,吕顺到底在等什么。

  西路辽军南下,陕州的吴阶肯定是分不出身穿过太行山支援。

  那么青州的翟坚呢?御营前军也有二十万,和金人兵力不相上下。战损再大,也是有底的,何况还有不在编的义军。

  赵诚的基层工作能力是在的,直接接管民生、统计北面伤亡的县丞等进士,还有本地属于军管,地方官府和军中之间的联系。

  驻守淄州的是吕顺的六部先锋其一的李宝,为人十分粗野,但惧怕赵诚这样从汴京城来的文官。

  所以到了淄州,赵诚做事很顺利,收拢的百姓需要安置,安置不了的继续南下的,还有收拢的溃军,各地的粮仓,在户的百姓,军备的防护……

  赵诚一个人做的多,自然别人也知道他好用了,直到大名府那边吕顺催李宝速速将人护送至大名府。

  此时已经十一月月底了。

第126章 人生百态

  汴京城里因为东路战况不利,渐渐朝中有了些战局不利,问罪武将的声音。

  而激进派以汪伯言为首的相公十分能沉得住气。

  汪伯言是个好性格的人,但大宗正略显急躁,和赵策一直提议,联辽抗金,或联金抗辽。逐一分化,他自轻出汴京北上去做这个外交工作。

  赵策没有回信,却私下里,问汪伯言;“汪相公以为如何?”

  若是章奎这等年纪小的中书舍人,必然十分惊悚,猜测官家的用意和决心。

  但汪伯言稳稳当当说:“大宗正此举不妥,集结三十万兵力南下,那就是辽金合谋,且国力强盛,能征战的人丁足够。今日苟且一二,图眼前小安,他日壮大,兵强马壮,我军战力不及,那才是麻烦。”

  汪伯言的态度十分坚决,在之前赵诚和赵吉的问题上,双方已经隐隐有了分歧,如今更似乎成了两立之势。

  赵策点点头,什么都没说,继而问起:“西路军如今将辽军围堵在陕州黄河北岸龙门一带,关西军北上,陕州吴阶前日军报,分兵东西,北上截断西路军退路,正在争夺太原城。

  若是拿下太原,那么东路军就不足为虑,这也是吕顺屯兵在南岸,等着结果。

  金军强盛,远超他们的想象。

  这一仗很不好打。

  入了腊月,汴京城尽管气氛低迷,但过年的气氛还是渐渐变得浓郁。

  冯氏确实如杜从宜说的那样,因为赵诚的风波接连二三,杜从宜又不怎么回杜家,反而杜良镛和她几次念起小四。

  杜氏也是觉得,姐妹几个和和气气,将来守望相助,就是亲人。

  所以腊月初四那日特意带着厚礼登门。

  老夫人接待了冯氏,和冯氏相谈甚欢,冯氏是个聪明人,从老夫人院子里出来,路上和杜从宜说:“一个你们府里的老夫人,一个都亭侯府的老夫人,都是和善性格。所以两个府里都和和气气的。”

  罗家至今闹得乌烟瘴气,都快成笑柄了,杜从宜安慰她:“二姐姐后来不沾染府里的事情,只过自己的太平日子,将来不会有麻烦的。”

  杜从蕊如今做生丝布匹生意做的很大,有一部分甚至是麻二给她批的,杜从宜只让麻二看着点量,不能让她野心太大。

  杜从宜猜测,冯氏是因为杜二的事,感谢她。

  冯氏没有提这回事,反而问:“肚子有动静了吗?”

  杜从宜失笑:“没有。”

  冯氏:“你三姐有了身孕。”

  杜从宜愕然,杜三出息了,居然真让她做成夫妻了。

  冯氏:“马氏管不住儿子,是他们府里的老夫人将你三姐夫教训了一顿,听说后来乖顺了。”

  杜从宜笑起来:“那位老夫人果真慈爱。”

  冯氏笑起来:“她和你二姐府上的老夫人是同胞的亲姐妹,可见人的性情各有不同。你们姐妹几个也是不同,你三姐性格绵软,糊里糊涂的,只要生活富足,她就能过好。至于其他的,她其实不太在乎。你却不同,你自己不在乎钱财,反而对夫君要求更高。惠安说女婿性情极好,对你多是忍让,包容。你小娘若是知道了,你的亲人泉下有知,也会放心的。”

  杜从宜很难想象,她父母要是知道她嫁给赵诚这样出身的人,想必父母肯定气疯了,不会祝福她的。

  只会说她疯了。

  赵诚说的没错,若不是意外,他永远不会出现在她择婿的名单上,父母选的人,都是门当户对的人。

  她偏偏都不喜欢,她是心存偏见也好,天真也好,就是相信自己的感觉。

  冯氏见她不说话,以为她想起张小娘了。

  “之前来家里打听的人说是姓周,你爹爹将人打发了,有人查到了你小娘了,家里也只是说人病死了,孩子没见过。今年十月,你爹爹去郊外,听说,你小娘的坟被人动了。”

  杜从宜生怕张小娘身份暴雷,皱眉看着冯氏。

  冯氏安抚地拍拍她的手:“你是我身边的武娘子生的,和谁都没关系。这是你爹爹安排好的,如今你人在端王府里,更惹不得这些是非。”

  “谢母亲。”

  冯氏进了她的院子,观察了一眼,笑着说:“你二姐每每回来都要夸一番你院子里如何雅致。”

  杜从宜领着她进了屋子,来安站在门口惶恐道:“见过夫人。”

  冯氏笑着说:“客气了,我贸然上门,本就不合适。”

  杜从宜介绍:“这是院子里的管事嬷嬷,来安。”

  冯氏:“听惠安说了,女婿院子里的人,都十分得力。”

  杜从宜听的好笑,惠安必然回家编排过来安,因为来安比她能干。

  等冯氏进了屋子,屋里壁炉火正旺,冯氏看了眼好奇,原本的罗汉床改到了南窗书桌旁边,对面壁炉旁边打了两把椅子,冯氏坐在炉火前,笑着说;“果真不一样。”

  杜从宜:“母亲若是想翻修,我让人打发匠人去家里,费不了多少时间。”

  冯氏笑说:“明年再说吧,年底了乱糟糟的事情太多了。”

  杜从宜也不纠结。

  冯氏说完问:“女婿有消息吗?”

  杜从宜摇头,麻二才走了几天,也不知道人到了哪里。

  冯氏叹气:“你爹爹很担心你。”

  杜从宜和饿杜良镛其实接触的不多,杜良镛是个老式男人,有点迂腐,但是对三个姑娘一视同仁,每每挂在嘴上的是岂有*7.7.z.l此,但都是一视同仁。

  杜三当初胆大争取都亭侯府的事情,他只说张家不地道,但就是舍不得说一句女儿攀高枝,他未必不懂,宁愿事后和张大人喝酒赔罪,化干戈,也不肯对女儿说一句重话。

  除了好面子,还清高,生怕别人觉得他是因为嫁女儿,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所以这个五品的闲官,做的很不上心。

  赵诚其实说过,杜良镛这个人其实挺有意思的。

  她觉得赵诚口气有戏谑的意思,并不搭话,细细想来,杜良镛这个人确实有意思。

  “我最近无暇回家看他,母亲替我说声,让他放心。若甫知道轻重,再说北面几十万大军,他也是圣命难为。”

  冯氏:“都说他位高权重,平日里总有亲戚约你爹爹吃酒,他原本还会赴宴,后来怕连累女婿,如今也不出门了。”

  杜从宜顺着她的话说:“哪有什么位高权重,他被打得半死的时候,奉命北上冲在军中,怎么没人羡慕了?这权势伴着危险,我反倒羡慕几个姐姐过日子安安静静,不用担惊受怕。”

  冯氏见她面色不好,神色严厉说:“既然刚才说了前程不由人,你也不能一味伤怀,伤了自己的身体,得不偿失。无论如何,都要打起精神来。”

  杜从宜知道冯氏是好意,她想的比所有人都要多。

  两人正说着,听见外面来安说:“您怎么来了?”

  陈氏已经穿过游廊到了门口,笑着说:“我从祖母那边过来,听说来了亲戚,特意来见个礼。”

  陈氏进来见了冯氏,就大大方方说:“夫人好久不见了,我刚从祖母那边过来,听说您来了,特意来给您行个礼。”

  这是端王府小辈的客气话,按照规矩,陈氏哪里用得着和她行礼。

  冯氏心叹,端王府好厉害的长孙媳。

  一边站起身:“这是客气了,哪里用得着这样。”

  陈氏笑嘻嘻说:“我和五弟妹情如姐妹,应该的。”

  杜从宜无奈问:“勤哥呢?”

  “在屋里玩呢,今日你大哥休沐在家。”

  杜从宜:“她可是我们府里最令人呱噪的人了。”

  陈氏大笑;“怎的这么说话,我正要和你说,晚间你小二嫂请咱们吃饭,你别忘了。”

  杜从宜:“我记得了。”

  陈氏坐了会儿,等身边的女婢取了礼物回来,硬是送了冯氏一匣子珍珠。

  冯氏推脱不过,今日偏偏身上没有合适送的,杜从宜就说:“赶明儿,我送你一幅画。要不然我母亲不肯收你的礼。”

  陈氏笑着说:“那说好了,我就要三弟妹那样的画。我眼馋好久了。”

  说完站起身说:“我就不打搅你们了,我先回去了。”

  她走后杜从宜就说:“母亲只管收着,陈家有珍珠陈的名声,她的珍珠都好,正好回去给小外甥缀在衣角。”

  冯氏无奈笑:“那么小的孩子,哪里用得着这么好的珍珠。”

  冯氏见她都好,傍晚带着人就回去了,杜从宜等她走后,又打发人去杜家送了一趟礼。

  等晚间回来,杜氏还是给陈氏准备了礼物。

  她有一对珍藏的苏绣桌屏,是一对孔雀,这次拿出来一幅送给陈氏。

  杜从宜看着东西,无奈笑。

  且看杜家的门风家教,几个女儿虽然各有毛病,但本性都不错,甚至有几分护短。

  赵恒的小嫂子卫英,和杜从宜同岁,性格十分爽朗。

  陈氏一直觉得别扭,可能是吴氏去了还没半年,新人就进来了。

上一篇:误落尘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