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白牙牙牙
“不奇怪,他们关系一向不错。”
霍翎意味不明地笑了笑,又继续低头批复折子。
崔弘益看霍翎没什么要问的,静静侍立一旁,不再多言。
在陈浩言离京后的次日,崔明也动身了。
霍翎没有厚此薄彼,同样派崔弘益送了一份临行礼物,只是没有了叙交情的一番攀谈。
新任左都御史和刑部尚书也很快就位,开始勤勤恳恳熟悉衙门事务。
年前,霍翎带着季衔山祭祀天地祖先,又带着乐平长公主的孩子去了皇陵祭祀先帝,还给孩子取了名字。
忙忙碌碌间,时间就从天狩六年来到了天狩七年。
在天狩七年的第一场大朝会上,太后着令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和京兆府共同修订《刑统》,尤其是其中关于财产继承法令的部分!
第124章 “事急从权,违令者杀……
霍翎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出重修《刑统》,时机把握得极好。
一则,素来与太后持相反意见的文盛安,刚刚失去了两位强有力的盟友,即使有心做些什么,在太后的威势下,也不得不暂避锋芒。
二则,左都御史和刑部尚书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们需要做出一些政绩。
重修《刑统》所能带来的好处,就和修前朝史书一样,任何参与其中的人都能获得名与利。
三则,朝中许多有识之士也发现了,时移世易,大燕的民风民情早已与前朝大相径庭,《刑统》中的很多条文适用于前朝,却不再适用于今朝。
尤其是在民事纠纷上,《刑统》中不适宜的地方就更多了。
一味依照《刑统》来断案,就失了人情,令民众哗然,但不依照《刑统》来断案,长此以往,大燕的律法条文岂不是要沦为一纸空谈?
种种因素混杂在一起,就使得整件事情得以顺利推进下去。
除了四大衙门,霍翎还单独下令,让崔明和宋叙也加入到修订刑法一事里。
清河崔氏传承数百年,根基深厚,该敲打的已经敲打过了,也是时候做出一些安抚,收拢人心。
调用宋叙,则是因为宋叙的身世。
“太好了,有你跟我一起忙碌,我总算能松口气了。”
丁景焕得知此事后,高兴地拎着酒上门。
宋叙问:“怎么?事情推进得不顺利吗?”
丁景焕道:“别提了,几大衙门一起办事,单是前期分工,就有得扯皮。反正我人微言轻,也懒得和他们争领头的位置,这段时间都在整理各地呈上来的案例。”
宋叙不由一笑:“让我猜猜你整理的都是些什么案例?应该都是和家产纠纷有关的案例吧。”
丁景焕眉梢上挑:“果然瞒不住你。”
刑法的修订涉及方方面面,丁景焕看似不争不抢,无意与其它衙门争权,实际上早早将“修订财产继承法令”的任务领走了。
这才是太后娘娘最关心的内容。
也是宋叙最想参与进去的内容。
两人正说着话,门房就过来禀报,说是文府有请。
自宋叙从苍州回到京师以后,虽说逢年过节还是时常走动,但师生间的关系无疑疏远了许多。
如今老师突然派人请他过府,宋叙不觉欢喜,只是有种说不出的沉闷。
丁景焕在旁边凉凉道:“文尚书应该和我一样,都是想找你聊聊太后的这道命令。”
宋叙瞥他一眼:“莫说风凉话。”
丁景焕耸耸肩:“反正你别因为文尚书几句话,就推辞了娘娘的安排啊。我这边需要你的帮忙。”
宋叙轻应了声好:“这也正是我心中所愿。娘娘愿意成全我,我又怎么会辜负娘娘的一番好意呢。”
宋叙和文盛安的这场书房谈话,完全是不欢而散。
甚至可以说,这是宋叙第一次忤逆文盛安的安排。
离开文府时,天色已经有些暗了。
宋叙用指骨揉了揉自己的眉心,压下眼角眉梢的倦怠。
“宋大人。”
马车拐入梨酒巷子,宋叙刚下马车,就看到娘娘身边的内侍总管崔弘益站在府门口,笑着朝他打招呼。
“崔内侍,你怎么来了,是娘娘还有什么吩咐吗?”
崔弘益将手里提着的食盒递了过去。
“下午御膳房做了海棠花酥。陛下来给娘娘请安时,说到宋大人最喜御膳房做的海棠花酥,娘娘就命奴才给您送一份过来。”
***
修订律法乃国朝大事,光是前期的商议与讨论,还有归纳整理各地的案例,就要花上至少大半年。
即使一切顺利,也得两三年才能看到成果。
霍翎将事情安排下去后,就没有再过多关注。
三月时,霍翎收到了一封从苍州寄来的书信,寄信人是祝婉。
在信件里,祝婉详尽而细致地汇报了慈幼局一事。
短短半年时间,从选址到建立再到收容孤儿,如今苍州慈幼局已经容纳了九十二名孩童,还另外聘请了两个奶娘,两个厨娘,一个门房和一个专门洒扫的丫鬟。
祝婉是商户出身,既懂得打理账目,又识文断字,暂时兼领了账房和夫子的职务。
她在信里说,如今慈幼局规模不大,框架才刚刚搭建起来,等过一段时间收容的孩子越发多了,她这边也兼领不过来了,会再考虑聘请一个夫子。
霍翎看完以后,微微颔首。
其实真要说起来,祝婉的进展不算快。
阳安长公主在接手了京师慈幼局的任务后,很快筹集了充足的资金,又很快选好了地址。
赶在过年前,京师慈幼局就已经将人手搭建起来,还收容了不少孤儿。
但阳安长公主只能算特例。
祝婉没有阳安长公主那样强大的背景,也没有阳安长公主那样充足的资金,花的时间虽然长了一些,却照样将事情办得妥妥当当。
在许多细节上,出身民间的祝婉也把握得更好。
做出来的成果,也更具有推广意义。
这样的稳扎稳打,才是让霍翎最满意的地方。
“看来可以考虑多建两座慈幼局了。”
霍翎沉吟片刻,提笔写下“燕西”与“燕北”。
兵家必争之地,民生也更多艰。
***
五月,青州知府送来急报,称青州数月没有下过一场雨,良田恐有绝收之苦。
与此同时,江南数县暴雨成灾,下游堤坝岌岌可危。正在巡视江南的陈浩言特意递了密折进京,请朝廷尽快做好救灾准备。
就连京师也不太平。
眼看着
就到了秋收的时节,一场冰雹突然席卷而来,不仅砸坏良田,还损毁了许多人家的房屋。
最倒霉的还属白虎营乐统领。
冰雹来临时人刚好在郊外,连个能躲藏的地方都找不到,被冰雹砸中了头,当天晚上人就不太好了,第二天家眷就往宫里报了丧。
霍翎收到报丧,也觉得乐统领走得实在冤枉,加上乐统领是在外头巡视时出的事,她给乐家赐下许多奠仪,又另外赐了三千两,让乐家用来治丧。
乐统领有三个儿子,头两个儿子都已经在父亲的庇护下出了仕,只有最小的一个儿子还在念书。
霍翎又给他最小的儿子赐了一个校尉出身,以全乐统领多年劳苦功高和兢兢业业。
安抚好乐家,摆在霍翎面前最重要的,还是救灾。
青州知府能提前发现旱灾苗头,写折子向京师示警,就知道这是个心里有成算的人。
江南那边有陈浩言盯着,只要朝廷的赈灾粮和药物能够跟上,也出不了什么乱子。
京师乃皇城,有霍翎亲自坐镇,更是不会有什么大碍。
一切都在顺利推进,眼看着灾害慢慢得以平息,流离失所的百姓也得以重新安定,青州隔壁的衡阳却爆出了千里绝收的消息。
真正让霍翎惊怒的是,这个消息不是由衡阳官员上报,而是由青州知府上报的!
衡阳遭遇的旱情比青州还要严重一些,但面对几月无雨的异常,衡阳上上下下选择了瞒报。
衡阳市面上的粮价一路水涨船高,不少地方都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老百姓为了谋求一条生路,不得不拖家带口逃往青州,这才让消息得以传开。
当天下午,霍翎召陆杭和宋叙进宫。
陆杭老成持重,现在的衡阳,正需要他这样的钦差前去坐镇,才能安抚人心。
宋叙出身衡阳宋氏,虽然与家族感情淡薄几近决裂,但他熟悉当地盘根错节的利益牵扯,能很快地担任副手一职。
无锋这个暗卫统领也会一路护送随行。
临行前,霍翎还给了无锋一个匣子。
匣子打开,里面放着的,是一把不算名贵的匕首。
无锋却是一眼认出了它的特殊之处。
——这是太后娘娘少时随身携带,曾用来处决过端王的那把匕首。
“娘娘……”
“事急从权。胆敢欺瞒、拖延,耽误陆尚书和宋大人赈灾之人,不论品阶,哀家允你先斩后奏之权。”
人力对抗不了天灾,如果衡阳知府能像青州知府那样,早早禀告朝廷,向朝廷求助,霍翎自然也不会怪罪。
但因为他的愚蠢,让天灾演变成了人祸,那就以死来向衡阳百姓谢罪吧。
上一篇:打掉孩子后这将军夫人谁爱当谁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