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第273章

作者:大白牙牙牙 标签: 爽文 朝堂之上 成长 正剧 古代言情

  李宜春确实是大燕一手扶持起来的,亲近大燕的羌戎贵族也不在少数,可亲近大燕是一回事,彻底并入大燕、成为大燕的一个州郡又是另外一回事。

  霍翎和李宜春这些年一直保持着通信,可私交归私交,真要让李宜春乖乖俯首称臣,李宜春心里会没有点儿别的想法吗?

  他真的像他在信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心向大燕,不贪恋羌戎首领的权势地位?

  怕是不见得吧。

  所以这回出使到底能取得多大的成果,就看使节团能做到哪一步了,尤其是看正使能和李宜春谈判到什么地步。

  这个出任正使的人,不仅要足够熟悉羌戎的情况,还要有勇有谋,能言善断。

  毕竟羌戎王帐与大燕京师相隔太远了,霍翎只能定下一个整体谈判基调,在很多细枝末节上,都需要正使和李宜春接触过后,按照实际情况做出决断。

  能够同时符合这几个条件的人少之又少。

  而在仅有的符合条件的人选里,宋叙是唯一一个,有过不止一次出使经验,还曾经深入过羌戎王帐,与李宜春打过交道的人。

  霍翎并不怀疑宋叙的办事能力,只是宋叙的立场,难免让她迟疑。

  斟酌片刻,霍翎提笔,在白纸写下几个名字。

  名义上的正使不能是宋叙。

  靖国公老成持重,又向来有分寸,有他这个正使在上头坐镇,底下人也能放下做事。

  邱鸿振在工部左侍郎的位置上待了也有快十年了,差不多是时候立个功劳,挪一挪位置。正好他在燕西做过几年县令,塞进使节团当个副使也合适。

  还有一位副使,霍翎定了祝青云。

  当看到这份名单时,宋叙是什么想法,丁景焕不清楚,但丁景焕心里的想法很复杂。

  以宋叙的能力和资历,其实是完全足以胜任正使一职的。

  宋叙是文盛安的学生,还是陛下的老师。

  在太后和文盛安相争之时,太后可以完全信任宋叙的立场,放心重用宋叙。

  但在太后和陛下相争之时,太后已经开始不信任宋叙的立场了。

  ……

  正副使的人选定下来后,各方势力的角逐也差不多告一段落了。

  使节团里,除了祝青云外,还有桑玄清等好几名女官。她们名义上是奉霍翎之命跟随使节团,实际上是代表暗阁前往羌戎,接触暗阁安插在羌戎里面的钉子,为谈判提供情报便利。

  临行前,霍翎单独召见了几位正副使,与他们各自密谈交代一番。

  使节团带着国书浩浩荡荡离开了京师。

  与此同时,驻守在燕西和燕北的军队,也都配合着使节团的行动,开始加强巡逻和换防,用兵锋保持着对敌人的威慑。

  而在使节团正式出发之前,

  燕西这边早就有官员奉太后之命,在私底下会见李宜春和一些羌戎贵族,与他们进行初步交涉,试探他们的态度。

  对于这种情况,有人激动欢喜,有人悲愤交加,也有人在心里打起如意算盘,频频向燕西官员示好。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出于各种利益考量,悄悄给大穆那边去了信,想要请大穆出兵帮助羌戎化解危机。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大穆都不会希望看到大燕吞并羌戎的。

  ***

  幽暗的王庭里,一张铺着虎皮的座椅上,李宜春右手擎着额头,正在闭目养神。

  “王上。”

  听到来人的声音,李宜春缓缓睁开眼睛:“大燕使节团到哪儿了?”

  “卫兵快马来报,使节团已经过了七百里瀚海,至多明日就能抵达王庭。”

  “打探清楚正副使的身份了吗?”

  这些都是必须收集的情报,来人从怀中取出一封信件,里面简单记录了使节团成员的身份背景以及他们比较出名的一些事迹。

  “又是宋叙。”只是看到这个名字,李宜春就开始头疼了,“这家伙可比前头那些大燕官员难缠多了。”

  李宜春长长吐了口气,调整好心绪,才问:“那些人呢,他们都有什么反应?”

  李宜春问的,自然是其它几个大部落的首领。

  李宜春能成为名义上的羌戎首领,既是因为他背后有大燕扶持,也是因为他所在的部落是一众部落里人口最多、经济最富裕、兵马最强壮的。

  除了他所统领的部落外,羌戎还有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

  那些小部落没什么地位,只能依附着大部落勉强维持,他们的意见并不重要。真正需要在意的是另外几个大部落。

  李宜春一边听着属下的汇报,一边默默思量着什么,良久,他又问道:“野利氏的人不是在暗中联络大穆吗,大穆那边有回信吗?”

  “这……王上,要召野利氏的人来问问吗。”

  李宜春摆手:“不必了,大穆如果有意介入大燕和羌戎的谈判,肯定要做出应对。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做好准备迎接大燕使节团。”

  不管羌戎各大部落私底下是怎么想的,明面上,他们都摆出了最高礼节迎接大燕使节团。

  当天晚上,王庭里准备了盛大的篝火宴会宴请使节团,香气四溢的烤全羊和西域的葡萄美酒摆满了桌案。

  李宜春作为此地的主人,先是问候了正使靖国公,这才与宋叙攀谈起来:“宋副使,一别多年,你的风采更胜昔日。”

  宋叙端起酒杯:“羌戎王过誉了。在下不过是寻常资质,羌戎王才是杀伐决断,器宇非凡。”

  李宜春道:“你们圣人看中的人才,怎么可能是寻常资质。对了,我与你们圣人相交多年,不知你们圣人可还圣安?”

  “多谢羌戎王对圣人的关心,圣人福泽绵长,凤体安康。”宋叙笑饮了一口美酒,“在出使之前,圣人曾经召见过我,命我见到羌戎王以后,一定要代她转告对羌戎王的关心。”

  “哦?”李宜春眉梢微挑,漫不经心,“不知你们圣人都让你转告了些什么。”

  宋叙道:“圣人说,她希望能在自己四十岁的寿辰上,看到羌戎王前往大燕京师觐见。”

  李宜春微微一愣,而后仰头大笑。

  他可还记得,当年霍翎对他说过类似的话语。只不过霍翎的原话是:“如果你实在好奇,有朝一日可以亲自前往大燕京师,向我们的天子朝贡觐见。”

  如今宋叙代为转述的话语,却变成了“向她觐见”。

  因为朝贡觐见,是藩属国向宗主国献上贡品,表示对宗主国的臣服。

  而觐见,表达的则是州郡臣属对圣人的臣服。

  两字之差,恰恰反应了彼时的羌燕关系和此时的羌燕关系,以及两人地位处境的变化。

  不过,只靠旧日的交情和言语的交锋,是没有办法让李宜春乖乖拱手称臣的,所以在宴饮过后,羌戎也派出代表与大燕使节团接触。

  除了明面上的接触交流外,私底下,宋叙还单独见了李宜春一面。

  “我这里有一封密信,是圣人托我转交给羌戎王的。”

  李宜春扶额轻笑:“本王听说大燕出了两位圣人,如今只有一封密信,不知是大燕哪一位圣人写给本王的?”

  他已经打听清楚了宋叙的立场,这位虽是太后派来的,却是小皇帝的老师,所以李宜春此时问出这样的话语,更像是在调侃宋叙。

  宋叙神色不变,仿佛不曾听出李宜春话中的轻慢。

  他从袖中取出木匣,恭敬呈至桌案前:“圣人还有一句话命我私下转达。圣人说:周嘉慕周将军是羌燕混血,也是大燕的镇北侯。”

  李宜春面上笑意微滞,而后一点点消散。

  他面无表情地盯着宋叙。

  他和周嘉慕一样都是羌燕混血,不过他不如周嘉慕幸运。

  周嘉慕是在燕西出生的,生下来就是大燕子民,他却是在羌戎王庭里降生的,自幼饱受歧视与凌辱。

  要不是意外被大燕俘虏,又和霍翎达成合作,他早就被折腾死了,根本不可能有今时今日的地位。

  就算他已经成为了羌戎王,因为他羌燕混血的身份,以及他是大燕扶持起来的首领,羌戎内部也不乏对他不满的声音。

  这些年里,为了压下那些不满他的贵族,他不知耗费了多少心力。

  “羌戎王可还记得,自己当年为何愿意与圣人达成合作?”

  宋叙的声音和记忆里那道清冷的声音重叠在一起。

  “如果羌戎彻底并入大燕,成为大燕的一个州府,从此以后,就没有羌燕之分,更不会有人歧视羌燕混血。无论血统,无论出身,凡生活在我大燕疆域者,皆为我大燕子民。”

  这是霍翎对李宜春做出过的承诺

  只不过在霍翎对李宜春说出那句承诺的时候,她只是区区一个边境六品武将的女儿。

  以她的身份地位,说出如此承诺,难免惹人发笑,让人觉得她不自量力。

  李宜春原本也是想笑的,却因为

  她表现得太过郑重其事,那时候的他不仅无法嘲笑出声,还情不自禁地,被她所描绘的前景所打动。

  一晃经年,岁月变迁,时局更迭,当年那句看似玩笑的、不自量力的承诺,已经具备了化作现实的可能。

  李宜春用密信遮挡自己布满震惊与失神的脸庞,唯有怅然若失的声音,从密信后幽幽传出:“……这句话,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听她说起过。但我怎么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再次听到这句话时,她居然真的要做到了。”

  听到李宜春的话,宋叙素来平淡无波的脸上,也浮现了讶异之色。

  他知道圣人与羌戎王有交情。

  当年先帝突然驾崩,大穆举兵来犯,为了让大穆早日退兵,宋叙请命前往大穆北边煽风点火。那个时候,他曾借道羌戎,在羌戎王庭里停留过一段时日。

  只是宋叙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二十多年前,圣人就已经开始了对羌戎的布局,以及对羌戎王的攻心之计。

  是的,就是攻心计。

  同样的话语,要是只在此时此刻由宋叙道来,那顶多就是大燕为了吞并羌戎做出的让步。

  但要是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由霍翎说过,此时此刻再由宋叙转述出来,那就是大燕的摄政太后从未忘记过对羌戎王的承诺!

  这比世间任何的言语都要动人心魄!

  李宜春深吸一口气,从腰间抽出匕首,用力划开信封。

  他也没避着宋叙,一目十行看完了霍翎写给他的密信——

  大燕从来没有异姓王,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所以李宜春臣服大燕后,自然是不可能再当羌戎王了,但霍翎会封他为定国公,三代以内不降等袭爵。

  以后羌戎并入大燕,成为大燕的一地州府后,他这位定国公可以继续担任州府长官,协助朝廷管理羌人,继续执行羌人治羌的政策。

  密信最后,还盖上了太后的凤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