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童生的小女儿 第129章

作者:插柳成荫 标签: 古代言情

  “东家说的对。”张全知想通了,东家这碗饭可真香。

  吃过饭,朝年朝勤拉着张全知后院去洗了澡,回来让他在靠近水井的客房休息。

  “哎呀,你们这菜园绿的,一觉睡醒来都要忘了还以为在江南水乡呢!”张全知望着窗外绿油油的蔬菜架,一身轻松。

  “张爷爷这主意好。我去问问东家,看能不能在井边养几盆莲花。”朝年说完和朝勤去找俞荷,说了自己的想法。

  “东家,张爷爷说菜园绿的让他想起江南水乡,我们可不可以种几盆莲花?莲花寓意好,又好看,是不是朝勤?”

  朝勤猛点头。

  俞荷也觉得这主意好,只是在北地冬天莲花肯定是过不了冬。

  又因为稀缺,肯定贵。

  “我让人打听着问问,能买到就种。”

  张全知一觉醒来,说这事交给他,把达州的莲花池给你挖来。

  等他要走,俞荷又托他请几个壮实的婆子,和七八个青年来帮忙看店。

  “没问题。这事都包在我身上了。”张全知寻思着得找成了亲的年轻夫妻来守店,这样住宿,安全都有保证,工钱肯定比他们土里刨食好的多。

  俞荷请人,城里买了几车黄土倒在院子里扩大小菜园的面积。

  又围着客栈四周倒了几方土,栽上跟人山上买来的小小白杨树,再外围种上耐旱的沙棘树和红柳树。

  准备明年买一群羊几匹马和两头奶牛养着,以备不时之需。

  附近的百姓有时候也把自己的菜,做的吃食,牛羊,拿到客栈门口来卖,渐渐的客栈附近成了一个小市场。

  俞荷和大家约定每逢二五八这里摆摊开集市。

  随着知道的人越多,城里的人也结队来看热闹。

  近处的牧民也拿自家的奶疙瘩,牛肉干来换盐和茶。

  俞荷也整理了一马车货,在客栈门口石头房子里摆摊,每次逢集摆摊,人来人往,讨价还价,是她最高兴的时候。

  “俞荷,这热闹赶美了?”邓郎中马车上下来,笑着说。

  “师父,你怎么来了!”俞荷立刻放下手里的货,出来迎。

第132章

  俞荷将师父迎进院里。

  邓郎中看到井边服装各异等着打水的百姓,突然就明白俞荷为什么要在这里建客栈。

  “你这水井打得好。”

  “是的,方大师勘察地形,说我们这里有一条地下水脉,我准备在附近再打一口井,供周围的村民生活用。”

  邓郎中点点头。

  小徒弟终于长大了,除了盯着自己眼前那一亩三分地,也知道兼济天下。

  可喜可贺。

  “这里只要有水,百姓逐水而居,又是一座沙漠小镇,你功不可没。”

  “谢谢师父,徒儿是跟您学的。”

  俞荷领着邓郎中走进井水旁两间连通的客房,这里成了她招待客人的场所。

  小谭和顾嬷嬷一个提着茶壶,一个端着点心,进来奉茶。

  “师父,你试试这个奶茶和城里有什么不同,我们有素菜鸡蛋面和牛羊肉面片,你吃什么?”俞荷给邓郎中倒茶,笑问道。

  “素菜面。”邓郎中尝了尝奶茶,奶味更浓郁,茶味重带着香,没那么甜,很解渴。

  “这奶茶比城里的好喝。”

  “我也觉得。城里的奶茶是招待夫人小姐们,放的蜂蜜多

  些。”

  俞荷又给师父倒了一杯清茶,说起她要在院里种莲花的事。

  “我本想,跟您要几个藕节来种。”

  从他进门到现在,小丫头很能沉得住气。邓郎中试了试清茶,清新带着微甜,好茶,“要种去府里挖,冬天搬到厨房能活。”

  “谢谢师父。”

  不会儿,顾嬷嬷小谭端着一碗飘香的素菜面和四碟子腌菜进来,俞荷帮着布菜。

  “师父,这是腌萝卜,腌蒜瓣,凉拌海带丝,和我去年种的洋芋丝,你尝尝。”

  邓郎中慢条斯理一筷子一筷子吃面,看得俞荷都饿了。

  看他快吃完,俞荷飞奔进厨房端了半碗羊肉面片回来,就着剩下的小菜,吸溜面片。

  邓郎中院中洗了手,擦着手回来,背着手看着窗外,笑着说:“你父亲考中进士,选官选到永宁府万县当知县,你大哥考中秀才,在永明府学上学。你父母带信让你回家一趟。”

  这次回家,小徒弟就没有多少机会再出来了,将来嫁人,相夫教子更没有时间。

  “师父莫担心,我本来就要回去一趟。”去年伤了胳膊,临时想在这里盖客栈,要不是去年过年就回家了。

  “我爹疼我,他的意思我明白,他现在当了万县的知县,我就可以跟着他去万县置产买地。”

  阿爹记着她想买的300亩地。

  “你还想着出来?”

  邓郎中心里的惆怅消了一半。

  “那我是自由的,现在大人了,当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俞荷给师父挤眼。

  “要是师父愿意引荐,我也可以去盛京给殿下当幕僚。”

  “那不行。你还是先回家,我害怕你跑远了,我和你父母没办法交代。”邓郎中直接拒绝。

  “你又不跟我回去,师父,你怕什么!”

  这话,气的邓郎中想打人,“小没良心的,当初我和你师娘带着你出来冒了多大的……”

  “师父师父,徒儿错了,你别生气,我马上回家,马上回家还不行吗?”

  ……

  俞荷送走气呼呼的师父回来,又去门口的土房子卖货,小谭今天收了两斤蜂蜜,五十个鸡蛋,十斤青菜,还订了牧民三十斤鲜奶。

  “小姐,我们什么时候回去啊?”小谭小声的问。这么迟回去,挨打吗?

  “八月十五过了,再看。明天你去找方大师来看地方,附近再打两口井,钱我出。”

  “好。”

  晚上,俞荷和顾嬷嬷商量自己要回家,怎么安排人守店的事。

  为了省地方,她们三个住一个屋。

  “延州城的粮食店和奶茶店可以交给丹慧,有王妃和易家担着。这里有杜泽端,马帮有张家,五年之内应该不会有事。”

  “行,我都听嬷嬷的。王妃待我不薄,这次回去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来,给我准备礼物,我要去辞行。”

  以后所有盈利给王妃娘娘五成做报答。

  杜泽端和张全知各一成,雇工安家费占一成,她拿两成,大家坐下签个契约。

  第二天,易家下人送来几个大缸和莲藕,贵嬷嬷跟着一起来,教杜泽端怎么种藕。

  朝年朝勤两个孩子跟着来看热闹。

  下午,张全知领着侄子张仁万夫妻和另外四对青年夫妻来做工,他们签了五年的雇工契约,五年期满,一人有五两银子的安家费,两个人就是十两银子。

  店里有俞荷和张仁万看着,杜泽端和张全知赶回去各县铺货。

  这次打井又请的房家工匠,他们勘测一遍后,在旁边四五里远的地方,东西方向开始挖,一共挖了八天,总算找着水源,箍井用了十几天,到七月中旬,两口井全部打好。

  俞荷在井边树碑立传,传扬邓郎中的功绩。

  顾嬷嬷回去安排宋家庄收庄的事情,她们不在,请宋大河一家下来住,三十亩地收三成地租包括地税,顾嬷嬷和六家签了五年活契。

  王六娘和胡菊花跟杜婆子一家都住延州城粮食店后院,方便经营。

  杜泽端和张全知八月初带着今年最后一批货从达州回来,俞荷已经准备好了行李。

  “东家,陆家主平安无事,怎么你要回去?”张全知一着急就问。

  他一直以为俞荷叫陆遇荷,是陆家主的妹妹,所以她开的店叫陆家粮食店。

  “张叔,是我爹想我了,让我师父传唤我。”俞荷一笑,不好意思的挠头,她真没说过吗?

  “我不是说过,陆锡安,只是我的结拜兄弟。以后有机会,请你们去我家做客。”

  东家连名字都是假的?张全知一想,释怀一笑,也是,高门大户家的小姐家里又怎么可能随意让出门,必是养尊处优锦衣玉食一辈子。

  “那东家,我们后会有期!”张全知抱拳行礼,豪迈笑道:“等东家再来北地,又是另一番景象。”

  “期待期待!谢谢张叔,杜哥,北地的买卖就有劳两位了。”俞荷以茶代酒,表示感谢,又送他们一人二百两银子。

  两人收了银子,三方签了契约,俞荷这边签的是邓三婶的名字。

  “这是我师娘,她是易府当家老夫人,你们有事,尽可去找我师父师娘,他们人很好的,我给你们的玉佩也要保管好了。”

  “是。”

  他们堂堂男子汉,没了庇护,自己也要踏出一条路,绝不能让东家小看了。

  安顿好生意上的事,俞荷穿上粉嫩的短衫和马面裙,梳上漂亮的包包头,戴上头饰,规矩的跟着师娘去王府和王妃娘娘辞行。

  等俞荷行了跪拜大礼,头戴金凤冠,穿深绿点缀金线正装,端坐尊位,化了淡妆的邓欢,淡淡道:“俞荷,抬起头来,看看本宫这身装扮如何?”

  “是,王妃娘娘。”

  俞荷笑眯眯抬头,哦哟,不得了,金凤冠,锦袍,王妃娘娘这一身衣裳,得要上万两银子!

  “怎么样?”邓欢见小姑娘眯眯眼一脸赞赏看她,微微一笑,道。

  端庄美丽,庄严的像是宝刹里的一座菩萨。但不能这样说。

  “金灿灿,亮闪闪。王妃娘娘,让臣女摸摸你的衣角,沾沾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