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童生的小女儿 第137章

作者:插柳成荫 标签: 古代言情

  “好。”

  因为下大雪,成武俞有粮都在家,唐大丫淘洋芋,两个人帮忙背着河边去淘了七八背篓。

  俞荷吃了早饭,他们已经把洋芋背回来了。

  “阿爷,你帮忙钉几个细擦子,像这样的,洋芋擦成碎末。”俞荷厨房拿出惯用的擦子。

  “洋芋擦成碎末末,清洗沉淀下面的粉,就是洋芋粉,等洋芋粉晒干,再卦粉条。成武哥,二叔,你们搬几个大缸,放在院子里洗粉,粉沉淀用。”

  成武知道擦子的用处,去后院搬开一片石磨盘,拿起洋芋擦擦擦的擦,也是碎末,还快。

  “阿奶,切成碎末末也行。主要是洗这个粉。”

  马三面唐大丫立刻拿着菜刀切洋芋碎丁丁,顾嬷嬷跟着过滤,小谭力气大,用擦子擦洋芋丝,俞荷再切碎末。

  “阿奶,洋芋碎末,也不浪费,可以和白面放调料炸成丸子,或蒸成素丸子。”

  一家人从早上洋芋擦到晚上,洗出来的洋芋粉水有八大缸。

  晚上马三面亲自下厨,用洋芋碎末加肉椒盐白葱蒸丸子,炸丸子做的菜汤。

  顾嬷嬷和小谭也累的腰酸背痛,没去邓家住。

  第二天起来,俞荷和成武倒尽缸里的水,将洋芋粉铲在三个缸里,继续加水沉淀,直到洗出雪白的洋芋淀粉。

  放一个缸里上盖干净的白布再倒进草木灰吸水,屋里炭火熏干。

  俞荷拿上铁做的漏勺,指挥阿爷二叔准备过凉的缸,成武在中院厨房烧火,唐大丫马三面顾嬷嬷小谭也跟着来帮忙。

  “二婶,放一点胆水,一半热水一半凉水把洋芋粉做成稀点的面团,用漏勺下到锅里,煮熟,再放进冷水里过凉,最后搭在院子里的晒绳上,冻成干粉条,能保存半年。”

  俞荷一口气把过程说完,坐下烧火。

  马三面唐大丫麻利的和面。

  俞有粮庆幸自己平时准备的草绳够多,竹棍也是现成,地上铺的麻袋也多。

  成武俞有才扛木头院里搭架。

  “俞荷这样大张旗鼓,又做什么好吃的呢?”

  “做粉条。”

  “我回去反正也没事,留下帮忙吧!”

  “求之不得。”成武一笑,说:“这几天擦洋芋,洗粉,累的很。”

  “哈哈,那我也要学学。”

  唐大丫和了一盆粉,俞荷过来看了看稀稠,手抓了抓,很有韧劲,吩咐道:“小谭,你看着火,我们先做一锅试试。”

  “二婶,叫我二叔来!”

  俞有粮来了,俞有才也跟着进来,锅里的水开了,厨房里热气腾腾,云雾缭绕。

  “二叔这厨房有半年没用过了吧?”俞有才笑着说,家具都搬空了。

  “家里人少,都在前面厨房做饭。”马三面笑着说。

  俞荷让二叔成武看着,盆里拿出一个面团,放在漏勺里,先盛在盆里看漏下来的粉细的均匀了,一下下到锅里沸水里,一边下一边看,锅里的粉条都飘起来,旁边利落的拿个长筷子挑进木桶的冷水里,再到两个缸里继续冷去,最后用竹棍挑到外面,挂着晾晒。

  “二叔,成武哥,粉条均匀粗细全靠自己掌握,和面团也要力气大的人,面团韧劲足,粉条打出来才好。”

  俞荷看着第一批晶莹剔透的粉条出锅,难掩激动,好家伙,今晚必须来一碗料多多的肥肠粉。

  “成了,成了!”

  “成了,这就是粉条啊!”

  俞有才激动的挑着粉条出去挂,俞荷跟在旁边防粉条掉下来。

  “俞荷,你厉害了,出去见过世面的就是不一样。谁能想到,洋芋还能挂粉。”俞有才比俞荷还激动,天哪,他可是亲眼所见面团成粉条了。

  “有才叔,南方也有做米粉条的,下次我再给你教。”

  “你给成武教,他开店,我去吃一碗就成,我们单口人家做这个太麻烦了。”

  “行行行,让二哥请你吃!”

  俞荷带着小谭骑马去街上买食材,大骨头,肥肠,猪杂,五花肉,排骨,猪蹄,豆腐,酥豌豆,青菜,萝卜,香菜白葱,海带丝,芝麻辣椒油,花椒,还有熬汤的菌子母鸡等,必不可少。

  “大姑,走,家去跟我们吃麻辣粉。”俞荷不由分说拉着俞有花骑马。

  回来三个人前院厨房准备肥肠粉的配菜配料。

  卤煮肉,炸辣椒油,蒜蓉,炸酥豌豆,洗洗切切煮煮忙了一上午,总算各样食材准备妥当。

  做粉条的几个人饿得前胸贴后背,马三面拿烤馒头给大家垫垫肚子,笑着说:“我去看了,俞荷的配料几十种已经做好了,麻辣粉马上好。”

  “阿娘,那我们也歇一歇。”唐大丫顶不住了,现在都快申时了。

  马三面看了眼盆里的面团,留下俞有粮和她和面,打发成武带着俞有才前面喝茶。

  “阿奶,打水洗手,吃饭了!”俞荷和小谭端了一盆刚出锅的粉条去煮。

  “好。”马三面笑呵呵拍拍俞有粮,母子俩跟着俞荷往前面走。

  “阿奶,厨房热火,我们搬了桌子就在厨房吃,个人喜好吃什么配料当面也好调。”

  得意。

  马三面看着俞荷高兴的小碎步,跟着一笑,有俞荷在家,吃饭都热闹,他们跟着也吃的好。

  俞有才俞有粮俞老头成武唐大丫马三面,在餐桌旁坐好等开饭。

  俞荷顾嬷嬷俞有花三个人分工明确,俞荷端大碗打调料,顾嬷嬷鸡汤锅里烫粉烫青菜,俞有花给碗里放切好的猪杂猪肉排骨。

  “有才,你先吃!”第一碗端上来,俞老头让给俞有才,马上成武给他阿爷就接了第二碗。

  俞有才等大家都端上碗了,听着大家吸溜又被辣的吸哈声,搅匀碗里的粉,只一口又麻又辣又滑溜,卤汁鲜美肥肠油润不腻,簌簌半碗下去。

  俞荷小谭和俞有花端着碗,烤着火,头也不抬的疯狂吸入。

  唯有自由和美食不可辜负。

  “麻辣,爽滑,肉香浓郁,搭配青菜,润而不腻,香而不辣,俞荷,你这麻辣粉堪称一绝。”俞老头拉着嘴上的辣椒油,笑着说。

  “阿爷过奖了,都是大家的功劳,粉条做得好,怎么做都好吃 !这锅卤肉都是我大姑姑的手艺,才是真的一绝,好吃!”

  俞荷抬头说完话,继续埋头嗦粉,往后的日子,好吃的麻辣粉还会没有吗?

  “哈哈,今天多亏有才帮忙。那么大的勺子抡了一天。明天我们继续做洋芋粉。”俞重是真高兴,一家人忙了几天才吃进嘴里,这种忙碌家里已经好久不见。

  “多做点,等老三回来,问问拿到县里能不能卖,家里洋芋多的吃不完,我正愁呢!”马三面笑着说,“有花,你今天功不可没,回去的时候带点粉条,给大安和孩子们煮了尝尝鲜。”

  “阿娘,我正要和二嫂开口要呢!”

  “他大姑,你别给我戴高帽儿,家里阿娘阿爹说了算,一点点粉条我还舍得让外甥吃哩。”唐大丫笑着说,还让俞荷给她再调一碗。

  “二哥成武你们辛辛苦苦做的,总要问问,我当你还舍不得呢!”俞有花接过她的碗,多多的放了猪蹄排骨和肥肠,笑着说。

  “都出力了的。”唐大丫嘟嘟了一句,接过碗埋头继续干饭。

  俞有粮成武吃了三碗,高高的肉菜下去了大半,马三面都给俞有花带着,小谭和俞荷驾上马车送俞有花回去。

  雪越下越大,扑簌扑簌作响。

第140章

  马三面看了做的粉条,立刻决定将今年所有的洋芋都做成洋芋粉。

  俞有才去村里雇了十个短工,后院每天擦洋芋丝,洗淀粉水,再由俞有粮看着和面团,看着漏成粉。

  俞荷跟镇上的杜婆子打听,买了东林山脚下的三十亩山地,准备开春全种洋芋。

  “俞荷,你怎么不买水田,水田种水稻,米价高。”杜婆子看着面前的小姑娘,笑着说。

  “你手里有水田吗?”

  杜婆子立刻来了精神,介绍道:“王家村有五亩水田,要12两一亩,张家湾有旱地10亩,山地18亩,还有吴家湾也有人卖地,我知道一两亩地你看不上,卖的人更多……”

  “今年卖地的人,怎么这么多?”

  “雪太大,卖了地换棉袄,有的人春天把棉袄当了,秋冬再赎回来,可今年天气冷,赎价涨了,逼得人没办法,只得卖地,还有人卖丫头片子。”

  杜婆子面无表情的说:“不瞒你说,前儿就有人收了20个小丫头送去安城,一个赚2两银子。丫头卖了也好,有条活路。”

  ……

  从县衙出来,俞荷还闷闷不乐。

  “小姐,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你别难过。”小谭轻轻拍拍俞荷的肩膀,安慰道。

  “嗯。”

  俞荷回家,吴大汉吴桂花两个人来走亲戚,说要租码头的房子,马三面让他们问俞荷。

  “小掌柜,我们想租你的房子。”吴桂花本来一个泼辣大方的人,现在说话都小心翼翼,浑身衣服洗的发白,脸上布满了皱纹,她在装穷。

  “婶子,是准备做个小买卖吗?”

  “不不不,我们租来住的,不做买卖。”吴大汉连忙道,“我们不做生意。”

  俞荷问了才知道,有人告他帮忙收鸭子的状,现在鸭子也不敢收了,江上结冰,陆家的船也不来了。

  “这样,我在东林山脚下买了三十亩地,你们一家五口人,明年替我种地,先住酱园的雇工宿舍。”

  俞荷和小谭成武去码头给他们帮忙搬家,晚上吴大汉一家在酱园宿舍里安顿下来。

  吴桂花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默默流眼泪,原来他们缺钱,穷得要饿死,现在他们有钱了,却连自己的家都没有。

  “老婆子,别哭,这二年我们先跟着小掌柜帮忙种地,等新伟,新红长大,日子就好过了。”

  “呜呜呜…..要不是今天我们厚着脸皮上门,我们以后怎么过,他们欺人太甚。”吴桂花把头埋在被子里放声大哭。

  吴大汉一米八的大个子,顿时不知所措,要问他后不后悔,不悔。

  现在他们手里有钱,像今年这么大的雪,手里有粮食,心不慌。

  买了地,俞荷小谭骑马天天去镇上买粪,往东林寺山脚地里拉。

  “小姐,这三十亩地,都种洋芋吗?”小谭擦擦额头上的汗,她们天天干活,就当锻炼了。

  俞荷看看地形,东林山险峻,她这片地正好在山脚往山上走的大路两边,要是种一片桃花林,必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