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童生的小女儿 第141章

作者:插柳成荫 标签: 古代言情

  王玉瑶彻底心安,这样的人,丈夫只当恩人,她跟着当菩萨供着就行。

  她看,说那些话分明是王心瑶和大舅母不安好心,撺掇她和丈夫不和才是真。

  陆锡安准备了一大桌海鲜大餐,俞荷忍着王玉瑶的好心夹菜,吃的有些撑。

  “妹妹,你是读书人,你看着,给你侄子侄女取个大名,将来我也送大宝去夺个功名。”

  陆锡安这话一出,空气凝结,王玉瑶狠狠地拉了拉他的胳膊,她爹还是知县,怎么不让阿爹给孩子取个名字。

  王玉瑶一双眼睛只盯着俞荷,这小妹子到底有多大能耐,让陆锡安如此看重。

  “大哥,还记得,我以前说过的话吗?”不要很快接受招安。

  “记着呢。劳烦妹妹给孩子取个名字。”陆锡安笑着,坚持道。

  怎么这么犟的人呢!

  “那我就却之不恭了。男孩就叫陆景衡,女孩叫景仪。”

  俞荷想了想,解释道:“衡,是先人衡量智慧的工具,这字中间由“鱼”和“大”字组成,其中鱼象征着喜水,也是父承子业,而“大”字则暗示着事业有成。

  而景仪,取自‘端闱壮丽,羽卫骁腾,天仪乐晔,如日之昇。’希望侄女不坠陆大哥风华,继承嫂夫人蕙质兰心,秀外慧中。”

  这孩子好会说话,看起来真像个神棍,莫非,她真猜对了,她得丈夫重视,也是因为她这方面的能力吗?

  这时候,王玉瑶欢喜从脸上带了出来,夸道:“小妹,真聪明,还会说话。你陆大哥一天忙的不着家,还希望小妹有时间多来家里住。陪陪我和你两个侄儿。”

  转过头又对陆锡安说,“夫君,妹妹这两个名字取的真好。大宝以后就叫景衡,小宝就叫景仪了。”

  俞荷知道,陆夫人这关总算是过了。有这两个名字在,以后也不怕她多想。

  “多谢俞荷妹妹起名。我家的龙凤胎以后就叫陆景衡,陆景仪。”

  “不谢。陆大哥抬举了。”

  陆锡安打发王玉瑶和景衡景仪出去玩,笑着说:“妹儿无事不登三宝殿,我知道伯父叫了你几次,你才从北地回来,这次,又带了什么货?”

  “小谭,去取一斤米粉,让陆大哥看看!”

  小谭听令出门,陆锡安盯着她的背影看了很久,问道:“这就是你师父给你的人?看得出来,是个高手。”

  “是。小谭力大无穷,骑射也不错。去年北地打虎救主的就是她!”

  陆锡安冷着脸说,“而你就是那个主。你说,我要是和伯父说了,他会不会立刻让你去万县!”

  “我爹知道。”

第143章

  三月三,上巳节,杨钊带着县衙一众官吏来俞荷家拜访。

  被叫去作陪的俞耿回来,躺椅上笑着想,俞荷家这次接待了新知县,能保俞家村这三年平安无事,无人敢惹。

  和俞耿不一样,马三面一想到知县杨钊执晚辈礼,就有些心虚,再一想他拿来的年礼,就把家里的辣椒酱,腌菜,米粉,粉条,腊肉排骨等一股脑儿让俞有钱给送县衙去。

  借着这次县里官员更替,俞有钱把他五百多两的东街大院子卖了,买下了他卖烤鸭的店面和后院,准备踏踏实实开店陪龙龙和小兰花读书。

  “小掌柜有杨知县撑腰,我们也不怕那老东西敢来找她的麻烦。”吴桂花忙了一天,心里大石头一落,藏不住的高兴。

  “就是,等杨知县安稳了,阿爹,我们去县衙告状。”吴新伟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正有冲劲的年纪,抢着说。

  “我们不去。”吴大汉严肃道,“我们现在受雇于人,不能带累了小东家。”

  “对,我们一家只是短工,是自由身。与名声无碍,你看村里多少人想跟着小东家做事。也不耽误你娶媳妇,你姐嫁人。”吴桂花给孩子分析利弊,掰碎了讲道理。

  “这样安稳的日子,几辈子修来的的福气。你们三个可要老老实实干活,做事。”

  “是,阿娘。”吴新伟想一想,是这个道理。他们一家跟着小东家,比有些村里的富户都有面儿。

  “好孩子。”

  ——

  小谭看这一车的东西,有些想不明白,直接问道:“这陆家主,对小姐,还真有几分当兄长的样子。孩子的名字应该是长辈取的,都让你取。又给了这一车礼。”

  “小姐,我问了,十斤茶叶要二十两呢!”小谭看着俞荷小声的说。

  “陆家主这好眼光,就够一般人几辈子的学。”

  俞荷睁开眼睛,笑说:“他重情义,守承诺,我自然也一样。这俩孩子我给取的名字,将来还不得照顾一二。”

  小谭一下火了,道:“没想到,他不安好心。”

  俞荷笑着说,“你不觉得他太抬举我了吗?我一个十二岁的小妹妹说话,他就信。”

  “小姐聪明过人,算无遗策,能干着呢。再说了我们江湖人只讲能力,不讲年龄。算他小子有眼光。况且,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沾惹上江湖恩怨,分分钟能让他灭族。

  小姐,你可是师父的徒弟,老爷的嫡女,皇帝面前都报了名号的人物。”

  俞荷捂嘴笑,这话她连想都不敢想。

  “多谢小谭这样夸我,我会骄傲。”

  “小姐高兴就好。我说的可是实话。”

  小谭小嘴巴巴说起陆家的丰盛的饭菜,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一只鲍鱼多少钱,一个帝王蟹又要多少钱。

  皇帝都没有陆家生活奢侈。

  俞荷回到白水镇特意去赵家书店,买了两套小儿入门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分别写上陆景衡,陆景仪的名字,又买了两刀上等宣纸,两套文房四宝,来码头带给陆家的船。

  “多谢小掌柜,家主肯定高兴。”

  “有劳您了。”

  小谭不明白,小姐此举又是何意?

  “既给他们取了名字,有了牵绊,我也要尽到教导之责,免得将来后悔。”

  陆家主当真奸猾,欺负小姐心善。

  三天后一条看不到幌子的空船,停在了村口的码头,俞荷家的米粉和粉条全部卖出,雇工们帮忙搬了一早上,中午船就开走了。

  “阿奶,给你分钱。一斤米粉卖二十五文,有我们家粮食的七文。五千斤给你三十五两。还有洋芋粉,一斤300文,我卖出去一千斤。”

  “阿奶,这钱,你数数。”俞荷把钱递给马三面,笑着说。

  “我要这钱干嘛。家里的地都是你爹挣的。你二叔三叔一点忙都没帮。钱,你和你爹分去。”马三面总算说了句公道话。

  俞荷觉得这比她赚钱让人高兴。

  “那,阿奶,这二十两,给你和阿爷做零花。陆家给的海参鲍鱼,你也别省着,大家一起吃才香。”俞荷强塞给马三面二十两银票。

  攀着自家阿奶的膝盖,俞荷笑着说:“陆大哥给了我一盒珍珠。大的我给我师娘送去了。小的,我让三叔找工匠,给大家一人做两件首饰。”

  “这陆家主也太大方了。你小心行事,别带累了你父兄。”

  阿奶这算是提醒她了。

  “阿奶,我知道了。小珍珠不值钱,就图个稀奇有趣。”

  她这名字取的,人差点跟着飘了——陆锡安好手段。

  长了记性,俞荷专心带着大家后院做米粉。

  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俞荷将旁边地里半亩辣椒移栽到地里,专门挖了地窖防止泡的米发酸,搭棚子,坐了十口开放式锅灶,蒸米粉,晒米粉。

  后院专门腾空,吴新伟几个青年一天到晚赶着四匹马两头毛驴换着磨米浆。

  吴桂花带着村里雇来的二十四个婶子及媳妇分两班倒蒸米粉,晒米粉,一天能做五百斤干米粉。

  陆家的船七天一趟,将这些米粉运到北方各处,一斤卖一百文到三百文不等。

  俞荷将张全知给她的信放到一旁,米粉一推出在北方很受欢迎,每家都要买个一两斤解馋,定边客栈一碗羊肉米粉卖一百八十文。

  米粉又让陆家大赚一笔。

  “小姐,要是我们自己有船就好了,钱都让陆家赚了。”

  俞荷拨了拨算盘,笑着说:“所以,圣上重农抑商是对的。我呢,就赚点辛苦钱。”

  她和阿奶连收点陆家的小珍珠都顾虑重重,人比人得扔。

  那就干脆不比了!

  “走吧,我昨天看树上的桃有能吃的了,去瞅瞅。”

  “走走走,去吃桃。”

  俞荷带着小谭大门里进来,铺面的热气,一亩半地搭的架子上都是竹子做的竹席,晒得全是米粉。

  现在天气热,早上和晚上做,中午休息。

  院里就吴桂花一个人靠着柱子打盹。

  俞荷和小谭轻手轻脚经过,都没醒,可见是累着了。

  “小姐,那个红了。”小谭左右转了一圈,发现树顶上一个粉红粉红拳头大小,应该能吃了。

  “我试试。”俞荷取来竹竿,一敲,桃子就顺着竿落进了小谭的手里。

  俞荷摘了一个青的,很脆,略带点甜味,“再过五天,这棵树上的都能吃了。”

  两个人在另一个树下找了一圈,找到几个带红的,一人摘了两个。

  “小姐,我去洗。”

  “好。”

  俞荷坐下给张全知写回信,又给丹慧写了蒸米面皮的方法,问了朝云几个的进步,说了些勉励的话,装在信封里封好。

  都等着吧,粉条的生意,不会让陆家占便宜。

  张全知接到信,笑着和杜泽端说:“哎呀,我还是第一次见小东家眼热别人的买卖。她教丹慧杜婆子多米面皮的方法,也想挣米粉的钱。可大米运到北方本就贵,米皮一碗得卖三五十文才够本钱。”

  “张叔,婶子和嫂子也忙不过来,今年夏天,只奶茶店一项就够她们忙。”香豆天天跟着丹慧嫂子忙的焦头烂额。

  “那是我留了心机,没告诉小东家,我们今年到底赚了多少钱。”等过年的时候,他打算去白水县一趟,亲自和小东家请功。

  小东家回家,邓三婶反而重视起她留下的摊子,加上开年他们马帮不计成本帮忙往各县运粮,粮食价钱公道,很受百姓的欢迎。

  接着三四月,各种药材,红枣,杂粮,百姓们抢着往他这里卖。

  出乎意料,陆家粮食店在延州各县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