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插柳成荫
俞荷安静的坐着,也不说要见见俞梅,也不说要见孩子,看得赵慎心里一沉,这两姐妹有什么矛盾吗?
中午时分了,赵慎也不敢留赵槿在家里吃饭,说了一会儿话,将人送出门。
从镇上回来,吃过午饭,休息了一会儿,俞荷带着赵槿去赵芳元家走亲戚。
赵芳元笑着亲自给两个孩子斟茶。
俞荷给赵槿介绍道:“阿爹考了几年没中,是赵外公找他来赵村开村学,阿爹用心教学生,第二年就考中了秀才,也是赵外公陪着阿爹考的乡试,一次就考中了。赵外公是阿爹的贵人。”
“哪里哪里,俞荷是你爹学识过硬,有真本事,我做的微不足道。”
“赵外公过谦了。”赵槿开口道,“我也听我堂姑父夸过您。”
小王爷说的是邓郎中吧,“哪里哪里!”
从赵芳元家出来,顺便去桃园把礼给吴桂花夫妻一份。
俞荷回来家里围了八九十个婶子婆婆亲房邻居,都是来叫新姑爷去家里吃饭的人,这边有这种习俗,新人走亲戚各家都要请吃饭,还要给卷子钱。
俞有丽带着王有才元娘,俞有花带着顾大安,赵明镜俞梅抱着两岁的儿子赵永安热情的上前和赵槿搭话。
张杏和马三面商量,小王爷不是一般人,吃食上讲究也要慎重,在她家坐席,代表村里招待走个过场。在场准备请客的婶子们也觉得这样更妥帖。
“俞荷,去我们家吃饭,再村里各家转转。”张杏笑着说。
马三面跟着对俞荷赵槿说:“去你族长爷家坐个席,再村里各家转一转,亲戚们要挨家挨户待客被我拒绝了。大家盛情难却。”
“是啊,俞荷,走我们家坐坐。”几个婶子笑着来拉俞荷。
俞荷被大家热情的拉着手着去村里坐席,俞耿几个陪着赵槿跟着后面说话。
族长家里的席面已经做好,待赵槿俞荷入席,八个凉菜先上着。
有凉拌洋芋丝,凉拌蕨菜,凉拌木耳,凉拌面皮,凉拌野菜,凉拌核桃花,红油耳片和凉拌猪头肉。
俞荷替赵槿每个菜尝了尝,很美味。
热菜上来,赵槿终于动筷子,每样菜都夹一点,吃相斯文,俞耿张杏几个陪客也跟着吃菜。
吃过饭,送走赵槿和俞荷,张杏俞耿叫全家人赶紧把菜热一热,大家一起吃。
“小王爷就是不一样。举手投足浑身贵气。”张杏笑着让超超妞妞夹菜,“这些菜可是小王爷用过的,孩子们多吃点,会变得更聪明。”
李有森齐环子互看一眼,家里人明显加快了进食速度,桌子上的菜很快吃完。
俞荷赵槿村里转了一圈回来,俞荷厨房里下了两碗鸡蛋菜面片,端到赵槿房间和他一起吃。
“今天辛苦了。”俞荷笑着说,“你准备什么时候回去?”
“我陪你去东林寺爬山,二十八看了大戏,再回去,你呢?”
俞荷眼眸带笑,靠近他,低声道:“你想让我什么时候回去?”
“跟我一起走。”赵槿毫不犹豫的说,低头继续吃饭。
“你回去要忙,我等你八月来接我。”他们的婚期,定在今年的八月二十八。
阿奶阿爹坚持八月初十在家给她办出阁宴,送亲队坐船一路到万县再坐马车到象郡,也要留出时间。
“我跟你回去,也影响你办公。”
“二十四条船,你用,不要怕,出了事有我在呢。”赵槿不执着了,突然说。
“槿,你要助我商行天下吗?”俞荷笑问道。
“永宁因你收茶,商税涨了五倍不止,加上万县是贡米的道地产地,周边都开始种香米,百姓丰收,外地客商涌入,带动地方经济各方面发展。
你也应该早就发现单种地百姓是富不起来的,必须要有商人行商,各行各业一起,百姓有选择的经营,然后做好做大,形成产业。为了我象州百姓的未来,要劳烦郡王妃再操劳几年。”
俞荷激动的起身亲他,拿着两只碗跑着站在门口,回头怎么看这个男人怎么这么好看,笑着说:“小王爷,你不愧是我追求的理想,懂我。”
赵槿起身追过来,“我说真的。”
“我也说真的,明儿就让我三叔运茶。”有人兜底,她就好好干活。
两个人一起把碗送回厨房,大家都在正堂说家常,见他们两个人进来,稍停了一下,然后若无其事继续商量元娘的事。
俞梅的孩子嘉轩突然哭了,马三面唐大丫给孩子拿拨浪鼓,逗孩子不要哭,俞桃桃小姑娘也跟着阿娘阿奶一起哄嘉轩。
“俞荷,明天我去镇上抽签占位置,现在看大戏的人越来越多,摊位不好占了。”成武自然而然的说起自己的摆摊的事。
“二哥,还卖热米皮吗?”俞荷笑着接道。
“热米皮,豆花米皮,麻辣粉,还有油炸糕。得四个摊位。”
“到时候我给你和二嫂帮忙。”
“你就看戏,热闹得很,还有胸口碎大石的杂技团呢。”
俞有花也说起明天连明,连辉也去抽签,他们家卖卤肉和炸串串。
背过赵槿,亲戚们都来和俞荷商量,给小王爷多少红包。
“给个月月红,一百二十文,意思意思就行,图个吉利高兴。”
马三面亲
自上门和张杏说,张杏又给村里人传话每家给一百二十文红包。
陆续的村里各家上门,把钱给马三面俞重,由他们转交给俞荷。
赵槿觉得有意思,让常瑞专门找了两个箱子,装这些红包。
三月二十六,一身短打的赵槿和俞荷从东林寺回来,正好杨知县来访。
送走杨钊,三月二十九赵槿和俞荷说他要回延州一趟,请母妃去象郡,帮忙准备他们的大婚。
“好。”
俞荷送他上船,猜测可能是延州有事发生。也有可能没事,她知道小王爷一直有接王妃娘娘去象州生活的念想。
第167章
“俞荷,你阿奶准备给你陪嫁什么?”
“俞荷,地里的野菜都快老了,这是我进深山挖的,还嫩呢!”
“俞荷,中午去我家吃饭。”
俞荷回来就被村里的一群热情的婶子们围住,大家七嘴八舌自说自话。
赵槿在的时候,她们连和她说话都轻声细语。
“青婶,陪嫁阿奶还在准备呢。”
“阿旺嫂子,野菜我们昨天也挖了,这菜你留着自己吃,我们桃园那条沟里,鱼腥草还嫩,可以挖,等长老了你拔了晒干送到镇上的药铺也能换钱。”俞荷勾着张杏的胳膊,叫她去家里坐坐,一群人也跟着来。
马三面将聘礼单子拿出来给她们看。
“小王爷这么重视我们俞荷,我们家哪里出得起这么多的陪嫁。我和有地商量,将小王爷的聘礼大半数陪嫁,再添上桌椅板凳一套家具,被褥枕头等。”
“是极,是极。”张杏拿着礼单的手都在抖,二十四条船,小王爷出手如此大方?
“小王爷的船,是可以载重一万多斤的大船,我也没想到,他一给就是二十四条。可见,也是支持我们俞荷小时候做买卖的。
村里的女孩,都供着多读点书,谋生容易些,将来成亲了也不用看婆家的脸色。“马三面心里其实是后悔的,所以才这样说。
“你说的是。我们村,现在都送女孩读书。附近的村也对女孩好了一些。总算能吃饱饭。”俞有树媳妇是从深山里嫁过来的,想起自己小时候的遭遇,浑身就痛。
她天不亮就起来去打猪草,回来家里已经吃过早饭,她只能喝点刷锅水,晚上野菜疙瘩汤清澈见碗底,饿得夜夜睡不着觉,好不容易长大了。
一个女人可能怀十几个孩子,活下来三四个,五六个算多的,落一身病,寿元也短。
“都是因为我们俞荷出息。”张杏笑着说:“要是每家养的女孩有俞荷十分之一能干,养不养儿子也不重要。像是李凤丽嫁人了,也养着李青山两口子,其实女儿比儿子心软,对父母好。”
“女儿贴心。”
等大家都走了,张杏和马三面说起元娘的事。
“元娘和周猎户自小认识,也算知根知底,周家五个儿子,周永峰排行老四,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妹妹,不得父母重视,为了吃饱饭,从小跟着他二叔爷长大,学了点打猎的技巧,现在周家老大老二老三都没有占上媳妇,一家人挤在三间茅草房里。这条件要不是元娘自己有意,我是万不敢和你说的。”
“你说的我也听说了。自打姚寡妇过世,我们有丽像是变了个人,不再看重王有才,只一心养着元娘。我这也不知道高兴还是难过——哈哈哈,我自然是高兴居多的。”马三面说着说着笑了。
“俞梅的婚事,我们大人看重,也就那样,再俞荷的婚事。我现在看,孩子的婚姻大事,还是看缘分。
也不说招赘了,让周永峰来元娘家生活,生的孩子还姓周,将来王有才要是个人,好好看着外孙长大,也是一件好事。”
元娘自小夹在阿奶和阿娘中间,受了很多苦,心性脾气没有长歪,她也要学着相信孩子。
“她外婆,我替元娘感激你!”张杏一巴掌拍在马三面胳膊上,大笑着说:“那这门亲事,我就替元娘做媒了,要是周家拿乔,我收拾他们。”
“多谢你。”马三面笑着说:“因为我们俞荷,我元娘不愁嫁。你再给物色物色,有那性子坚毅的人家,家贫也没事,大不了成亲后安排到我们家酱园做活。”
俞荷给阿奶竖起了大拇指,阿奶因为俞梅,都要给孙女婿包分配活了。
“行,那我把你的话给周家人带到,看他们怎么想。”
张杏心里不看好周永峰,他家兄弟太多,成了亲都是一家,以后可能拖累元娘。
俞荷听两个老太太聊天,都是生活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世故。
“阿奶,我也不赞同元娘找周永峰,他们家兄弟太多。找一家两个儿子的,大儿子在家,小儿子来王家村和元娘一起生活。这样的家庭,父母肯定开明,关系也简单。”等张杏走了,俞荷才和马三面说。
“你今儿怎么愿意开这尊口了?我会和元娘俞有丽好好看看再说。”马三面笑着拍拍孙女的肩膀,起身,准备去后院看看,喂喂猫和狗。
俞荷也跟在阿奶身后,看着她背着手,佝偻着身子,慢慢的往前走。
她去酱园找人挖桃树和其他果树。
“俞荷,柿子树留着,这个挖过去栽不活。”俞有才带着人拿着镢头来挖。
“柿柿如意,寓意也好。”
“好,那就留着。”
大哥院子里的花椒树也留着。
“喵——喵喵——”花猫在房顶上叫着,两只傻乎乎的小花猫跟着露面。
俞荷回来,带着逃学的俞桃桃去桑园挖野菜。
“姐,桑园阿爷我和大哥锄过地的,长出来的野菜非嫩,我们晚上包饺子吧!”
“桃桃想吃什么馅儿的饺子?”俞荷
上一篇:一别两宽,将军自重,妾身想独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