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玖拾陆
按寻常状况,徐夫人给白氏侯夫人上了香,也能与岑氏说上几句话,没成想那天阿薇和陆念回来、棚子塌了。
岑氏受伤养病,之后再没有见过客。
徐夫人递过帖子想来探望,也被回绝了。
阿薇把这些消息整理,不难看出来,从头至尾都是徐夫人扒着岑氏、想要讨好岑氏。
各家女眷往来,一方面是自己结交,另一方面是为了男人出力。
徐夫人不与年纪接近、管家的桑氏套近乎,也没有向陆驰的夫人示好,只寻岑氏,说白了就是冯正彬有事求岑太保。
那对师徒之间,怕是有点不顺畅。
偏徐夫人走岑氏的路子也没有走通,可不得着急起来?
眼下偶然遇到阿薇,还有了个丝毫不刻意、不突兀的搭话由头,即便晓得阿薇与岑氏有矛盾,徐夫人也不会错过这种机会。
阿薇盘算得清楚,听见脚步声已到身后,她便停下步子转过身去:“夫人唤我?”
“是,”徐夫人吸了口气,摆出和善笑容来,“我若没有认错,你是定西侯府那位回京不久的表姑娘吧?”
阿薇佯装惊讶:“夫人认得我?”
徐夫人笑得更亲切了:“那日我也在侯府。”
阿薇微微偏头,状似回忆一番,而后抱歉道:“那日人多,我记不清楚了,不知夫人……”
“我娘家姓徐,”徐夫人道,“我若不曾记错,姑娘姓余?”
“难为夫人好记性,”阿薇给她递了个话题,“京中都称我为陆家表姑娘,也就夫人记得我姓余,这也是常理,我才回京城,对京里状况都不了解,只瞧着这儿同蜀地处处不同。”
徐夫人正犹豫着要如何多拉几句近乎,闻言心中一喜:“我也是外乡来的,当年初入京城、亦是不适应,这么多年过去才勉强算是习惯了。”
阿薇莞尔:“我要了间厢房休息,夫人若得空,能不能同我说说心得?”
徐夫人自是答应。
随阿薇过去前,她看了眼袅袅香火。
今日的菩萨好灵啊。
求了,立刻就给了机会。
厢房里,阿薇让青茵上了茶。
果茶清香适口,徐夫人连连夸赞。
阿薇引着她说话,说老家事情、京中生活,徐夫人有心示好、话匣子打开,便说了不少事。
“夫人能适应京中生活,您家大人也给予了不少帮助吧?就像我,我对这儿全然陌生,幸好与母亲一道才能安心。”
徐夫人捧着茶盏,笑道:“是啊,外子性格温和,他信任我、我才能慢慢适应了。”
“感情真好。”
“青梅竹马,”徐夫人道,“能修成正果,是我的福气。”
阿薇面上笑容不改。
真好啊!
好一个青梅竹马,好一个修成正果。
在徐夫人的话语里,根本没有“金芷”的存在。
阿薇心中越怒,嘴上话语越软。
闻嬷嬷这些年教她的可都是“直戳人心”的手段。
徐夫人是填房,这在平素有往来的人家那儿根本不是秘密,哪怕因为金家倒台、旁人不好提及姑母,但徐夫人也无处说她的“恩爱故事”。
今日遇着阿薇这么个外来户,话赶话说到这里,徐夫人根本藏不住自己的倾诉欲。
阿薇听了半个时辰故事,道:“看来,夫人今儿拜菩萨,都是为了大人拜的。”
“是啊,”徐夫人垂了眼帘,低叹一声,“我出身小户,很多事上都帮不上忙,外子近来十分忙碌,秋日又燥,说话声音都哑了……”
“声音哑?”阿薇笑了起来,“夫人喝的这果茶是我家那里用的方子,最适合秋日,润肺沁嗓还开胃,夫人若不嫌弃,我写方子给您吧?您回去也煮给您家大人喝,用料方便、效果好。”
徐夫人忙应下来。
阿薇起身,让青茵备了纸笔,将记下来的方子落于纸上。
徐夫人仔细看了,用料、煮法都在上头,很是细致。
“果真不复杂,”她道了谢,“我回去煮给外子试试。”
阿薇又拐着弯问了些状况,临近中午,起身送客。
人走了,她踢了鞋子倒在椅子上,仰着头闭目养神。
青茵没有打搅她,自出去洗笔。
闻嬷嬷这时才回来,走到阿薇身后:“怎样?”
“忒不要脸的东西!”阿薇没有睁眼,嘴上道,“明明是三个人,在她嘴里愣是没有姑母那么一号人物,果然,还是得被刀怼着才会说真话。”
闻嬷嬷失笑,用手替她按压太阳穴,打趣道:“那姑娘用刀怼她。”
阿薇放松下来:“早晚的事。”
报仇,和做菜一样。
炒爆熘炸、烧焖炖炝,十八般功夫,样样都能出好菜。
虚以委蛇、威逼利诱,各种办法,讨的就是一句真话、一个公道。
“嬷嬷,冯正彬不会忘了那果茶味道吧?”阿薇轻声问,问完后,自己摇了摇头,“忘了也不怕,再让他想起来,吓死他!”
第29章 只要尝过都会有印象
青茵捧着笔砚回来,迎面见闻嬷嬷走出厢房。
闻嬷嬷也瞧见了她,比了个噤声的手势,这才走到青茵边上,压着声道:“姑娘乏了要小睡一会儿,你摆放东西动作轻些。
我去问伙房师父买些素菜,姑娘睡醒就能吃了。
你仔细看着姑娘,把那炉子点了火,我回来就做。”
青茵听话点头:“嬷嬷,只一个炉子,也没有家里那些用具,做出来的东西姑娘爱吃吗?”
“煮个汤还是够用的。”
青茵腼腆笑了下:“嬷嬷刚去哪里了?
先前姑娘与一位来过我们府里的徐夫人说话,我不晓得她什么身份,也是头一回待客,怕失了礼数。
还好我们自己带了果茶来,若要我泡茶给客人喝,定是要丢人的。”
“泡茶不难,我空闲下来教你,”闻嬷嬷顿了下,露了几分尴尬神色,“晨起贪嘴吃了些凉食,先前不太舒适、禀了姑娘就走开了。”
青茵恍然大悟。
难怪在殿前广场,闻嬷嬷与姑娘附耳说了话之后就走了。
脚步匆匆的,险些碰着人。
屋里。
阿薇浅睡两刻钟,闭着眼睛醒盹,唤醒她的不是清浅的檀香,而是窗外传进来的豆腐汤的味道。
金家千娇万宠的小团子,纵出来一张挑剔嘴巴。
哪怕去了中州,吃食依旧精细,直到她被闻嬷嬷抱着出逃。
闻嬷嬷身上有银钱。
姑母给的,父亲又急匆匆兑了不少银票,金额大小各不相同,户名尽可能七零八落,断不能与金家扯上干系。
可毕竟匆忙,闻嬷嬷担心有不周全之处,最初时候她们不进城、不去钱庄,靠着嬷嬷贴身藏的几锭银子兑成铜板,行走乡野。
阿薇再小、也明白天翻地覆,岂会为了一口好吃的与嬷嬷作?
那时吃的最多的是各种菜豆腐汤。
乡间与人几文钱,买一块豆腐一把菜,买点儿地瓜或米面,只需借一个小炉子就能做饭了。
她们是往南寻亲的祖孙俩,闻嬷嬷收着手艺、一锅炖煮,全然不敢让人看出她对各种香料调味熟稔。
如此走了三个月,离中州远了,风头也渐渐小了,她们才进了座小县城。
寻家饭庄,闻嬷嬷给阿薇点了一桌子的菜。
阿薇只尝了个味。
一来,她再克制也不过六岁,生活突变、颠沛一路,病过几场,人虚得很。
二是几月里吃惯了清淡的菜豆腐,大鱼大肉反而腻了。
闻嬷嬷很是心疼她,等她们能在一镇子里落脚后,给她做各种京中吃食,全是她幼时家中味道,费了些工夫把她养回来。
但时不时的,阿薇也会想吃菜豆腐汤。
不用什么花里胡哨的调味,就是最简单的一锅汤,一点点咸味足矣。
吸了吸鼻子,阿薇翻了个身。
真香啊。
别人八成不稀罕,但在阿薇这里,菜豆腐汤就是香的。
阿薇起身推开了窗户,看着坐在小炉子前看着火的闻嬷嬷。
青茵瞧见她,快步过来:“奴婢与您梳头,很快就能吃了。”
阿薇应了好。
待收缀妥当,阿薇走出去,接了空碗筷子,蹲在炉子旁,与小时候一样从小锅里捞着吃。
青茵见状,道:“姑娘,还是去屋里……”
“不妨事,”阿薇抬头冲她笑了下,“这会附近没有旁人,这么吃才香。”
热腾腾的豆腐菜汤,后滚了一把面条进去,此时捞出来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