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下兰舟
他需要时间。
他如今二十岁,又即将下场春闱,若无合理的理由,无法推拒这门婚事。
元老夫人见儿子不说话,她摸不透儿子想法,索性摊明了说,“孙家大小姐我是见过的,模样和才情自不必提,性子更是单纯乖巧。更何况…通判大人的嫡长女…也配得上你。两家算是门当户对,整个播州城里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婚事了。”
“再者,通判夫人的表妹…那位李夫人也有意和元启说亲,咱们亲上加亲……”
“母亲——”程允章压住内心的不耐,故意慢吞吞的开口,“这门婚事是好,可我如今春闱在即,只想以学业为重。更何况眼下成亲太仓促了一些,儿子成了亲,新婚燕尔…难免耽误学业,倒是得不偿失。”
母亲最在乎的便是他的学业,若是用学业借口推拒,或许这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
“这个无妨。”元老夫人不知是否听懂程允章委婉的拒婚之意,似乎极其看好这门婚事,笑着眼睛眯成一条线,“若是担心耽误学业,先将婚事定下来。等你蟾宫折桂雁塔题名之后,再办婚事不迟。”
程允章抿唇,他胸脯微微起伏,看向母亲手边那杯茶水。
茶水杯子里倒影出他平静却不甘的双眸。
“若是儿子无法高中,岂非叫孙家失望?”
元老夫人一下恼了,拍着桌子喝道:“你比谁都勤学苦读,你比谁都有天赋,就算全天下的人都不中,你怎么可能不中?!”
片刻,元老夫人声音又冷静下来,“儿啊,莫说这样的丧气话。那位孙家小姐…你去见见…通判家的姑娘饱读诗书,定然能和你说到一处去。”
程允章脑子里翻江倒海,他已到成亲的年纪,以后这样的逼婚不会少,可无论如何得先把眼前这一关过了。
“母亲,我不愿现在成亲,除了学业上的考虑外……”程允章声音刻意压低,“如今魏大人初到播州,播州官场已经风雨飘摇,大人们纷纷揣测魏大人为何突然从并州到播州。您该知道我这位师兄的手段,这样敏感的时候…实在不该冒然定亲。”
元老夫人脸色微变。
播州府新来了个督抚,她自然有所耳闻。
淮安候魏峥,掌管天水府一带军政要务,从前督抚台设在并州,不知为何前段时间突然搬来播州,此事在播州引起不小的流言揣测。
元老夫人蹙着眉头,“不是说…魏大人也是姚大人的弟子吗?算起来你是他的同门师弟——”
“可是…孙大人未必干净…”程允章声音更低,“母亲且看,播州官场很快便有一场大震动,这时候冒然站队…怕是不妥。”
元老夫人轻咬下唇,听出味儿来了。
这魏峥突然到播州,定然是要整顿官场,到时候这位孙大人还不知道能不能明哲保身。
也难怪孙家小姐早不议亲,晚不议亲,偏偏这时候来议亲!
元老夫人纵横商场多年,早已敏锐的察觉到播州官场的变化,只是事涉程允章前途,元老夫人自然不肯冒半分风险。
“你说得对!这个时候一动不如一静,万不能胡乱站队。”许是想起了亡夫,元老夫人眸色发颤,“那魏大人…你明面上叫他一声师兄,可他位高权重,又是皇后亲侄,而我们程家不过商贾…他未必看得起咱。”
元老夫人这回明白为什么程允章选择此刻离开播州。
风雨飘摇之中,元程两家必要倾全族之力保住程允章。
“你得离开播州。越快越好。”
“至于婚事…等你中了进士,什么样的姑娘找不着?”
“索性明日便走。若是再耽搁入了冬更不好走。”
程允章按住母亲焦躁的手,“母亲,倒也不用这样着急。只不过通判夫人既有心要和我程家结亲,若是直接拒绝,怕是惹得通判夫人恼怒。”
“这……”元老夫人也觉得棘手。
今日在席间,通判夫人问起程允章是否定亲,当时自己言之凿凿,言语之间也流露出交好之意,眼下突然反水,那位通判夫人必会多疑。
两家结亲不成,做了仇人,反而弄巧成拙。
若说程允章决定去京都,对方定然疑心程允章看不上孙家,要去京都找更得力的岳家。
如何婉拒上位者的好意,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元老夫人并非犹豫之人,当下就做了决断,“你先去京都,事后我再去跟孙夫人转圜。”
程允章那颗躁动的心终于慢慢平息。
只要能让母亲暂时歇了替他说亲的念头,一切就还有可能。
“母亲,还有一事……”程允章略一斟酌,余光瞥向元老夫人的脸色,话头挑得不动声色,“此去京都,需上下疏通左右打点,若是儿子中了进士,更需要去户部走动谋个好点的外放之地。我的意思是…从族里选个得力的陪我赴京。”
元老夫人听得频频点头,“这是大事…你中意何人?”
程允章沉默片刻,左思右想,“儿子不好说长辈的是非,但真说起来,三个舅舅都靠不住。小辈里做事牢靠又心思缜密的只有三房的元启表兄。”
“靠不住?”元老夫人冷笑一声,心中自然清楚三个弟弟的德行,“你大舅贪财好色、二舅做事冲动、三舅是个糊涂鬼,这些年若非我拉扯着,这酒坊早就散了!咱家的事情都别指望你三个舅舅,只不过——”
第275章分开两家
元老夫人抿唇,“元启…也不合适。他如今正在议亲,我跟你提过的,就是那通判孙夫人表妹的女儿…两家在播州煮酒大会上见过的。”
“可儿子听说,直到现在那家人也没给个准信…许是没看上五表兄。”
元老夫人面色不虞,“这说亲嘛…总得慢慢来。你知道的,你五表兄前头那位未婚妻是病死的,从此以后婚事就一直坎坷,女方家知道这情况也得掂量两分。”
“那母亲觉得谁能陪儿子上京都?”程允章慢吞吞的问,一脸愁色,“此事事关重大,我在京都那样权贵遍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总得要寻个妥帖会来事的人才是。”
元老夫人干巴巴的眉头皱着。
程允章这话倒是问到点子上。
元家的人青黄不接,算来算去,也只有三房元启的和二房的元真能干一些。
可元真年纪尚小,如今已经准备下场考秀才,正是苦读的时候。
这样一来,此行倒是只有元启合适。
程允章慢慢开口,“母亲,魏师兄为我推荐了京都里的郑大人,学业的事情倒是不必太担心。说来也巧…儿子忧心此次春闱,曾找道士批过一卦,卦上显示我此次若想高中,必然要倚靠族内兄弟帮助,且最好是属相八字相合之人。若非如此,儿子也不会坚持要五表兄陪同入京。”
见元老夫人眸色一亮,他刻意放慢语速,一番话在肚子里转了又转,“不过…这种怪力乱神之说…儿也不知道该不该信。”
元老夫人一听仙人都发话了,也顾不得其他,立刻下了决断,“怎能忤逆神仙的旨意?就这么说定了!让元启陪着你进京。”
程允章的唇角,几不可察的勾了勾。
只要他带走元启,让两方人马分开来,元家三房再害不着温师妹,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家能化干戈为玉帛。
“多谢母亲成全。”
“你要真想谢我,便给我拿个状元回来。”元老夫人吐出浑浊的一口气,只怕儿子松懈学业,时刻不忘耳提面命,“你得记住,程元两家荣耀系于你一人之身。只要你高中,这酒坊不做又如何?五郎晚些娶妻又如何?等你高中,你和五郎要什么样的姑娘找不着?咱们家也用不着被别人挑挑拣拣。”
说话间,元老夫人笑了笑,露出干瘪的牙床。
她年纪大了,浑身干瘪得厉害,上眼皮垂拉着,快要遮住那双浑浊的眼睛。可一提到“高中”两个字,那干枯的老树仿佛瞬间有了活力。
这一刻,程允章觉得疲累。
温师妹…便从来不会这样说话。
他就算榜上无名,也不代表脚下无路!
等程允章离开后,贴身伺候的严妈将洗脚水倒在院子坝中,等一回来就见元老夫人佝偻着背,缩成小小一团,两只眼皮耷拉着,目光呆滞的看着桌前那盏灯。
元老夫人年纪大了,饱受病痛折磨,偏她性格又要强,从不肯向旁人吐露半分,程家酒坊这艘偌大的船…还得靠老夫人撑着。
严妈推了推她的手臂,正要请元老夫人早些休息,岂料元老夫人忽然睁开眼睛,“去请三房的过来,对了,还有元启…叫他一并过来。”
“现在?”严妈瞅一眼外面的天色,“此刻三房的人怕是已经歇下了。”
元老夫人只催促,“去吧,就说我有急事。”
严妈很快又回来,身后还带着三房两个人,她撩开帘子快步走到元老夫人耳边低声道:“三老爷本来是要来的,奈何那春姨娘作妖,以为您有大事交代,吵着要跟过来。三夫人气得不行,险些又打闹起来,三老爷只好留下安抚春姨娘……”
元老夫人冷哼一声,“老三这软骨头!春姨娘只要卖乖撒娇,他每次定然心软,分明就是个被女人玩弄手里的贱骨头!”
严妈苦笑。
看来三房那边的动静闹得太大,叫元老夫人也动了怒,竟然从“软骨头”跃到“贱骨头”。
只不过嘛,真要严妈说,小妾恃宠而骄可恨,没手段的主母也不值得同情。
那位贾氏手段没有,只会使性子。
果然,只有贾氏和元启入内。
贾氏藏不住事,脸色发青,入屋内便一屁股坐下,见了元老夫人就如同见了救星,上来就开始告状:“大姐,您真得管管咱们三房的事儿!那位春姨娘…着实可恨!一个小妾竟也想来听主家的大事!呵,元六郎都死了,她筹谋这些干什么?还有用吗?”
儿子都死了,人也疯了!倒是整日来找她的茬!
而老爷更是处处纵容!
本以为元六郎死了以后能有消停日子过的贾氏,此刻是有苦难言。
元五郎见母亲这话说得刻薄,连忙暗中拉扯了一下贾氏,随后才拱手向元老夫人道:“姑母,深夜唤侄儿前来,可是出了什么大事?”
元老夫人看元五郎倒是顺眼,不由语气软了一分,“五郎,小辈里就你最让姑母省心。眼下确实有一件事让人为难,我思来想去,只有交给你才放心。”
“你也知道,老四后年就要下场,侯爷在京都给他推荐了一位老师,他很快就出发去京都,路上需要一个妥帖细致的人陪同上下疏通打点。”
贾氏听着这味儿有些不对,她本来刚和春姨娘干了一仗,心情也难免急躁,“大姐,元启正在议亲呢,可不好打他的主意。”
元老夫人轻轻叹气,“那你说…谁能胜任?我那几个不成器的弟弟?还是你去?”
贾氏反驳不出,心里却恼怒元老夫人专横,元启本就婚事坎坷,如今到了议亲关头,把人给抽走算怎么回事?
难不成全家就程允章一个孩子?
程允章读书,就非得让自己儿子去陪读?这一去起码得一两年吧,那家里的事儿不全耽误了?
元老夫人也知道贾氏心中所想,便软了语气安慰:“老三媳妇,你别想太多,元启是我侄儿,我不可能不心疼他。我知你唯一担心的便是议亲之事,但时隔小半年…那女方家一直不冷不热,也不给个确切的回信,难道你要一直被她家吊着?”
第276章当狗
一句话戳中贾氏痛处,让她脸色一白,辩无可辩。
“既如此,索性摆明姿态,元启跟着允章上京都去,一则是方便允章读书,二则是摆明咱家的态度,去了京都,说不定元启这婚事就峰回路转。”
贾氏一挑眉,琢磨着元老夫人话中有话,婚事峰回路转?
怎么个峰回路转法?
可她知道大姐说话向来是说一半藏一半,当着元启的面,她也不好多问,只是明显神色松动两分。
元老夫人知道三房两口子除了窝里斗,两人都没什么主见,于是只问元启:“你呢?你什么想法?”
元启笑道:“表弟赴京考试是咱们元家头等大事,就算姑母不说我也会主动请缨。”
贾氏一愣,元老夫人却满脸堆笑,“我就知道,小辈里就你最懂事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