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金娘子 第70章

作者:月下兰舟 标签: 古代言情

  姚夫人替他研磨,一盏烛火,红袖添香,岁月静好。

  想起姚世真和温婉的赌约,姚夫人笑着问他:“夫君真打算收温小娘子做女弟子?”

  “怎会?”姚世真捋须,眼底得意,“自然是哄她的。”

  “啊?”

  温小娘子临走之前还卷走了程允章那篇策论,说回去要好好钻研,誓要写出一篇比程允章更好的文章来。

  “我说的是…她若写得比程允章好,我就考虑收她做女弟子。只是考虑…并非应承。”

  姚夫人扶额苦笑,“你一把年纪,何必逗小姑娘玩?那温小娘子走的时候可以摩拳擦掌,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

  “哼,是她先逗我这老翁的!”姚世真将下午温婉装作不会钓鱼还跟他打赌引他上钩的事情讲给老妻听,姚夫人乐得前俯后仰,“你呀你,当真促狭,难怪温小娘子要请我坐镇,原来防的就是你这老头!”

  “哼哼,两军交战,兵不厌诈。人心险恶,那丫头还有的学!”

  ——————————————————————

  温婉并没有着急写策论的事儿。

  酒坊的事情一大堆,就制酒一事已经到了发酵的关键环节。

  温婉和马师傅时刻盯着,趁着间隙将温婉带到酒库去,又从角落干燥通风的地方掏出一小罐子来,“少东家,这次发酵用了库存量至少大半的酒曲,剩下的酒曲量不够支撑一年。咱得提前做打算。”

  这事儿,冯水根也提醒过她。

  温婉没有经验,只能问马师傅拿意见,“可有法子绕开程家曲院?”

  其他人或许不知,但马师傅却清楚因为并州收粮一事,温家酒坊遭了元六郎的迁怒。无论如何,自己元气大伤,对家酒坊却收获颇丰,放谁身上都不好受。

  要马师傅说,这事儿关他们酒坊什么事!

  那是老天开眼,是少东家运气好,元六郎冲他们酒坊撒什么疯?

  简直是没有道理!

  “这几家曲院都是皇商,彼此通气,若程家有意为难我们,只需派人送封信就可。”

  “若是打个时间差呢。趁着现在程家人还没有察觉,先去最近的曲院抢购一批。”

  温婉又头疼,想起买粮食花出去的几百两,如今酒坊捉襟见肘,几乎是拆东墙补西墙,还有鑫隆钱庄的烂账滚着,哪里还有多余的钱买酒曲?

  酒曲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加上来回路费,怎么也得几百两银子。

  所以现在的关键是,无论程家是否卡住他们所需酒曲,他们如今手里都没有银子。

  温婉想玩一手灯下黑的计划胎死腹中。

  温婉想起很早之前就在考虑的事情,“马师傅,咱们制酒必须用到酒曲吗?我记得…果酒是不需要酒曲的,可以天然发酵。比如葡萄酒?”

  葡萄从汉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算是历史悠久,虽说陈朝是平行时空,但历史大走向是相同的。

  更何况,这一片大陆上的人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会用果子酿酒。这代代相传,总不至于丢了技术。

  显然这问题触及到马师傅知识盲区,他一脸茫然:“葡萄酒?果酒?从未听说过这种粮造之法,倒是听说过药酒,最有名的不就是程家的长春法酒吗?”

  温婉摇头,“不是。就是用果子代替粮食制酒,天然发酵,不需要酒曲。”

  “从未听说过。”马师傅又笑,“不过制酒方子落到谁家都是珍藏不露,或许世上真有这种粮造之法,藏于某人家里或是年久失传也是可能的。”

  温婉眼睛一亮,随后开始比划:“那葡萄有吗?就圆滚滚、黑漆漆的、大约指甲盖那么大,像个小黑球,挂在枝头上,一串一串的。”

  温婉不太清楚大陈朝历史,因此不知道葡萄到底是否传入陈朝境内,若是这片土地已经有种植葡萄的历史——

第101章程家

  “有啊!我老家那片就有葡萄,漫山遍野的,酸得掉牙,也没人摘。掌柜想用葡萄制酒,那不成…太酸了!”

  “您老家在……”

  “往西北方向一点。”马昌顺见温婉一脸意动,也不禁心猿意马,“少东家,那玩意儿真能制酒?还不用酒曲?”

  若是用不到酒曲,那一年得省多少银子啊!

  关键是…他们再不用受朝廷或是程家掣肘!

  马昌顺越想越美,却还是保留了两分理智,“可是那玩意儿太酸,得加糖中和酸味,可是一旦加糖…这成本怕是只高不低。”

  古代制糖技术落后,糖的成本比酒曲高出不少,怎么看…这事都有利有弊。

  温婉却已经做了决定,“马师傅,都说别人有不如自家有,是骡子是马,咱牵出来溜溜呗。”

  马昌顺立刻打蛇上棍,瞬间明白温婉的意思,那是又愁又喜,“少东家还是想要研发新酒?”

  愁的是酒坊现在经营状况不佳,若是贸然开发新酒,怕是得拖累死整个温家。

  喜的是若真能研制出不需酒曲的果酒,他马昌顺是不是就能跟着少东家名垂千古了?

  温婉轻轻叹息,“马师傅,技术革新才是摆脱企业危机最好的办法。”

  马师傅点头如鸡啄米,随后又冲那背影喊:“少东家,啥是企业?”

  温婉很忙,程允章也没闲着。

  自从拜入姚世真门下,他就开启了陪老头到处游山玩水的模式。

  程允章好几日不归家,元敬很焦急。

  温家酒坊能不能到手是小事,长兄的责骂和轻视是小事,丢了程允章…他十个脑袋都不够掉的!

  程允章,那是整个程元两家的香饽饽!眼珠子!

  从这小子展露读书天赋时,家里一切资源永远优先满足他一个人!同辈里谁敢对他说一句重话,家里爹娘都会不分青红皂白的维护程允章。

  元家晚辈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你看看人家程允章!”

  就连平日里傲慢尊贵的兄长看见程允章,也是十分客气中带着一丝小心翼翼。

  程允章离登天…只剩一步。

  只要程允章考中进士,整个程家酒坊便如雄鹰展翅势不可挡!

  到时候什么温家酒坊,那不是手到擒来?

  元敬这几日过得很憋屈,上头有个元启坐镇,还有个朱旺隔三差五的来要账,而元启明明身上有钱,却一个子儿都不拨给他,还美其名曰锻炼他。

  元敬心中有气却不敢发作,深怕这多心眼的兄长回去播州就向爹告他的黑状,只能小心伺候,好不容易送走了元启,元敬去赌坊转了一圈,又始终不见程允章的身影,这才驱车来寻已经好几日不归家的程允章。

  他走到那熟悉的茅草屋前,只有姚夫人在,听闻元敬来意后才笑着道:“那师徒两说是灵山后面有一片枫叶林,两人一大早就上山去了。”

  姚夫人又看了一眼天色,估摸着时间也差不多,便邀请元敬入内,“不过瞅着他二人应该也快回来了。元公子若不介意,去书房等候?”

  元敬被姚夫人请进屋内。

  下人们斟上茶水后,姚夫人也不好作陪,只能独留元敬在书房内。

  元敬坐了一会儿,又觉无聊,起身欲寻一本书看,却无意扫到书桌上那封夹在书中露出一半的信件,他隐约瞧见温婉的名字。

  姚老先生怎么会提到温婉?

  元敬瞧着四下无人,大胆的摸过去,将书翻开,一目十行看得飞快。

  随后。

  他的脸渐渐沉了下去。

  不知过了多久,听到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随后是程允章的说话声,元敬手一抖,立刻将信件原封不动的塞回书里。

  打开门,迎面程允章走了过来,瞧他脸色泛白神情飘忽,下意识的往书房内看了一眼。

  却一无所获。

  元敬立刻拦住他的视线,笑得勉强:“我兄长一来,你就躲到姚老先生这里,怎么,怕我兄长吃了你?”

  程允章收回视线,“五哥已经走了?”

  “嗯,今早走的。我将他送到郊外,亲眼看着他往播州方向去。对了,临走时他留下了一马车东西,说是姑母给你带来的。她要你好好在这里读书,过年可迟些回家。”

  程允章笑意并未直达眼底,“母亲…惯爱操心这些。”

  元敬拍拍他的肩膀,似安慰,又好似同情。

  元家谁人不知,那位姑母对待程允章极为苛刻。

  程允章刚蹒跚学步时,姑母就琢磨着请老师开蒙。

  这些年来,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酢暑,酒坊的生意能断,程允章的学业万不能断。

  他虽嫉妒程允章,却也觉得自己无法承担姑母那令人窒息的期待。

  元五郎一走,屠二爷却带回了播州的消息。

  这几日温婉守着发酵的流程寸步不离,又跟马师傅学着开耙,屠二爷很快就在酒坊找到了温婉。

  温婉脖子上搭着一条棉麻帕子,她没穿往日花红柳绿的装扮,只和伙计们一样统一着工服,混迹在伙计们中间,帮着抬上抬下,亲力亲为。

  屠二爷花好些时间才找到她。

  温婉瞧见他倒是很高兴,一边净手一边询问屠二爷一路情况,屠二爷便将自己此去播州打听到的情况全盘托出。

  “元家共有三房,那元老夫人是元家大姐,底下有三个弟弟。十五年前‘京都事变’,程家老爷牵涉党争,皇帝继位后清理了一大部分人,程家老爷便在名单之中。”

  “本是判的全家流放,只不过两年后逢太子出世,陛下大赦天下,程家人才得以从边关苦寒之地回了原籍。但是…那个时候…程家老爷和长子已经死在流放路上。”

  “程允章是家中幼子,生下来没多久家里就生了变故,头上本有个一个大哥和两个姐姐。只不过…”

  屠二爷脸上难得露出一抹不忍,“说是当年流放路上,程允章年纪小,得了风寒,他那大哥擅自离开队伍进山里为弟弟找药,回来时被官兵活活打死。”

  “他那二姐…说是后头在北面被拍花子给拐走了。”

  “他有个三姐,三年前给播州知府做了小妾。”

第102章猪精情报

  温婉蹙眉,“好歹是官宦人家出身的小姐,即使家道中落,竟也愿意做妾?”

  “三年前,程允章考秀才的时候…被牵连进一场科举舞弊案,据说当时闹得很大,有一百多个读书人被砍了脑袋,程允章也在牢狱里关了数月。后来…他三姐被一顶软轿抬进了知府的后院,说是第二日…程允章就被放出来了。”

  温婉听得心口一跳。

  她和程允章只有数面之缘,说起来她也并不了解程允章,但凭直觉此人不是坏人。

  相比程允章,他那表兄元敬倒是个坏心眼的草包。

上一篇:铸金笼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