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136章

作者:墨尔玉 标签: 系统 爽文 直播 BG同人

  后来还谋了泗水亭长的官职。

  起码刘邦没有当街讨过饭。

  刘邦对这位皇帝的好奇心爆表了,感慨许久之后,摩拳着自己的胡子:"这得位最正的皇帝里面包不包括朕呢?”

  “朕曾经也是什么都没有的黔首。”

  吕后:"陛下,你也当过泗水亭长,你觉得这样不算篡位吗?"

  泗水亭长相当于地方派出所的所长,也算是吃公粮的人,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自然有义务效忠秦始皇。

  刘邦轻咳一声,说起了歪理:“这哪能算算位?始皇帝手下官员那么多,哪里会理我一个小小亭长?咱不配用这个词。”

  “你要是这么讲的话,那朕要好好跟你别扯别扯。听说那秦国王室以前还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呢!他们这不算马奴算位吗!”

  大

  家都是篡位的,大哥不要笑二哥。

  天幕下,朱元璋正在数落自己的儿子们。

  之前天幕放了嘉靖皇帝的视频,剧透了那明太宗是朱棣。一时间,朱元璋气得要命。

  他儿子居然抢了他孙子的皇位!简直混账!

  朱棣的兄弟们的意见也很大。朱允坟可是大哥朱标的儿子,朱标对他们多好啊,朱允纹性格也不错。

  想不到浓眉大眼的四哥朱棣,居然这么丧良心!

  虽然朱棣解释可能是兄终弟及,但没几个人相信。

  朱棣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

  朱元璋果断下令,所有藩王不得出京,等到事情水落石出,才能回到封地。相当于被软禁了起来。

  朱元璋气呼呼地指着朱棣:“不孝子,咱希望下一位皇帝还是咱大明的皇帝,让咱听听你到底是造反,还是兄终弟及。如果不讲的话,你就不要想着回北边了。”

  朱棣默默点头,接受了朱元璋的安排。他还以为自己会被关进大牢,结果只是被软禁在府邸里面,已经算不错了。

  朱允纹眨了眨眨眼睛,脑海里冒出许多计谋,肯定不是什么胡拉的兄终弟及,而是造反。等到事情水落石出,不用自己出手,朱元璋就会把燕王处理掉。

  可惜的是,爷爷对待大臣非常很辣,对待儿子们却很好,即使朱棣会造反,应该也不会要了朱棣的命,大概率就是除爵。

  俗话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想让燕王死得彻底。

  他心想,没关系,等到爷爷除去燕王的羽翼,他会出手。

  在万众期待中,视频开始播放。

  朱元璋一听这介绍词,因为儿孙不孝而产生的郁闷之情消散了。

  他怎么感觉这上榜的人好像是他自己呢?

  果不其然,接下来屏幕就揭晓了谜底。

  【他就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朱家务农为生,家里很贫穷。他在整个朱家家族里面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

  这个“重”是辈分。

  重一,重二,重三是伯父生的,是朱元璋的堂兄。朱重四才是朱元璋的嫡亲大哥。

  古徽州流传

  着一句俗语:“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家里太穷了,小孩长大就要往外丢了。徽商那么发达,一部分原因也是被逼的。家里养不活他们,所以年轻人必须背井离乡才能得到出路。

  如果人生是场游戏,那么朱元璋拿到的是地狱模式,连饭都吃不饱。

  朱元璋一家人给地主刘德干活。

  古代没有儿童保护法,雇佣童工不犯法。八岁的时候,朱元璋便给地主刘德放牛。

  这个地主很刻薄,不过地主很少有不刻薄的。据说,朱元璋经常被打骂,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总是吃不饱。

  虽然生活贫穷,但日子还算安定幸福,哥哥娶了嫂子,生了孩子,家里越过越好。】

  【与此同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元朝末年。王朝末年总是相似的,各种牛鬼蛇神都跑出来了,而元朝的尤其多。因为民族矛盾尤其剧烈。

  元朝把中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原先南宋统治区域的汉人等等)。

  据说,杀死蒙古族人要偿命,杀死汉族人只需要缴纳一头毛驴的钱。*

  朱元璋九岁的时候,明朝的宰相伯颜,还提出了一个方案:"杀掉天下处姓张、王、刘、李、赵的汉人。”

  《元史·顺帝纪》载:"伯颜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

  宰相伯颜是蒙古蔑儿乞氏人,这个部落在草原上的名声特别臭,他们屠杀别的部落的人,并且吃人.肉。

  成吉思汗非常厌恶这个部落,几乎把他们杀光了,但还有残留,伯颜就是他们的后代,可能天性残忍。

  伯颜重用色目人,极其讨厌汉人,直接废除了科举,还禁止汉人学习蒙古语言。

  汉人宗族意识强烈,同姓人经常抱团。在这位宰相的眼里,把这些大姓杀光,那汉人就好管多了。

  大家有没有友地,这五

  大灶里面有三个妊是比较特殊的。

  刘汉,李唐,赵宋,这几乎是中国古代最巅峰的王朝。杀光这五个姓的人,也等于重创这个民族的文化。

  这五个大姓的人,脑门上都顶着一个大字:"危"!

  好在皇帝觉得这太丧心病狂了,于是没有批准。但是消息传出去,激化了民族矛盾。

  为了保住项上人头,那就反了吧!

  但这些东西,都跟朱元璋没什么关系。山村里消息闭塞,他也不晓得外面的情况,他忙着放牛呢。

  比起天下大事,他更关心自己的牛放得好不好,今天会不会挨打。】

  唐太宗李世民面色骤然变冷:“这元朝宰相狗胆包天,果真是塞外蛮夷,目光狭隘,丧心病狂,畜生都不如。”

  长孙皇后劝说:“陛下,天幕说了皇帝没有同意,说明皇帝还算有理智。”

  唐太宗还是很生气:“一国宰相能提出这种事情,说明不知道残害了多少汉人。皇上还能重用这样的人,说明也是一丘之貉,好不到哪里去。”

  “还想杀光李姓人,真是残暴不堪。大唐也有很多外族人,可从来没有这么荒唐过。你说是不是?”

  长孙皇后叹息,也觉得很离谱:"陛下说得对。"

  “你曾经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之如一。虽然还是有人轻贱异族人,但比起元朝,简直好太多了。”

  “宰相都这么心思狭隘,元朝怎么可能长久?”

  唐太宗李世民态度平等包容,在捷翻周围那些小国之后,允许他们的国民来到大唐谋生。如果有外国人愿意来经商,那么大唐还会提供援助。

  李世民之后的皇帝,也在民族融合这方面做得不错。

  于是涌现了一批外族官员。比如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和高仙芝。

  唐太宗李世民一想到那水深火热的元朝百姓,就觉得难过,眼角有点湿润。

  “那个人既然是宰相,说明学的是汉族的官职,也受中原文化影响。这些窃贼学走了华夏的文化,并不感激,还想刨华夏的根,朕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他狠狠地骂了一通伯颜,然后用手帕擦拭眼角:"大宋怎么这么没用,让这些丧心病狂之人入主中原,朕恨不得出生在那元朝,改天换地。”

  李世民越讨厌元朝,便会越讨厌大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清到,外族人入主华夏,一定会造成血雨腥风。在此之前,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看到"屠杀五姓人”之后,他方才有直观的感受。

  刀子落在自己头上,才发现真的疼啊。

  他越想越生气,让人找出自己的鞭子,怒气冲冲地去找赵光义。

  都怪这个混账搞出"重文轻武",不然说不定,那蒙古人就不会进中原了。

  宦官看着皇帝的背影,心想,王爷上次被打得遍体鳞伤,现在还躺床上起不来,接下来又要挨打了。

  他只能说,自求多福吧。

  【随着时间流逝,朱元璋渐渐长大了,力气也越来越大,可以承担更加重的体力活,比如下田耕种。

  可是十六岁的时候,当地爆发天灾,大地干旱,粮食颗粒无收。

  人们一开始吃以往发霉的陈粮,吃完了之后,人们开始吃树皮、吃观音土。

  那一年,四月初六,朱元璋的父亲没能熬过去,直接饿死了。没过几天,大哥和大哥的长子饿死了,又过了几天,母亲饿死了。*

  一家总共八口人,直接饿死了四个。

  朱元璋想把父母安葬下来,但地都属于地主,没有一块是他们的。他用破草席裹着父母的尸体,跪下来求地主分一块地。

  华夏讲究入土为安,如果随意丢在乱葬岗,那父母死后都不得安生。

  他们家世世代代都为这个地主刘德工作,怎么着也算有情分,这种诉求还算合理。但是地主把他们打发走了。

  朱元璋和二哥只能拖着父母的尸体离开。

  这时有一个好心的地主刘继祖见他们俩实在可怜,于是分出了一块地,让他们安葬父母。

  朱元璋非常感激,后来他成为皇帝,开始分封功臣,这些功臣要么跟朱元璋有血缘关系,要么就是有很大建树。

  只有一位特别特殊,刘继祖和他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功勋,但是却被封为义惠侯。

  表面来看,刘继祖没有功勋,但在朱元璋眼里功勋太大了。

  这哪里县地主,这是干降救世主!”这哪里是地主,这是天降救世主!】

  明朝,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安徽凤阳

  今天,很多乡

  亲在村口的槐树下,望着天幕。至今想到朱元璋,还有些难以置信。

  一个穿的破破烂烂的放牛娃离乡几十年回来,突然发达了。乡亲们以为他发了财,想问问有什么路子,结果却被那些侍卫拦着,不给靠近。

  他们这才知道,那个放牛娃现在已经是皇上了!

  有些老人跟朱元璋同龄,见过朱元璋,说的头头是道,一阵唏嘘:"当年,我还跟皇上一起逮过泥鳅呢!”

  “这算什么?听我娘说,皇上出生的时候,她还抱过皇上。”

  他们越想越觉得可惜,当年大旱的时候,资助朱元璋的怎么就不是他们家呢?不然被封侯的就是他们了!

  据说,刘继祖的儿子们都受到了重用,一家人都飞黄腾达了。